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5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5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5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40:00Z 2011-10-06T12:40:00Z 1 522 2980 Microsoft 24 6 3496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十五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35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以拄杖打三下。】
神会幼年时候就学道。他十三岁从玉泉寺到曹溪来参礼。玉泉是神秀道场。可见他以往是亲近神秀大师。这个童子非常聪明。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
神会问六祖:「和尚坐禅。你还见不见?」祖师反过来问他:「我打你痛不痛?」神会对曰:「亦痛亦不痛。」这都是禅宗里学的油腔滑调。六祖说:「我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底下这些话很重要。诸位要特别留意。六祖说:「吾之所见。是常见自己心中的过失。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不见他人是非好恶」。这叫亦见亦不见。这是学道人真正的本分事情。六祖反过来问他:「你说亦痛亦不痛。这话怎么讲法?打你若不痛的话。你与木头石块有什么两样?打你。你还痛。你是凡夫。你就会起瞋恚心。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法。你自性没有觉悟。你敢在我面前戏论、开玩笑!」这个责备很重。神会于是礼拜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完全是一副油腔滑调、聪明伶俐的口头禅。实在讲。神会是年纪太轻了。但是从这段文中也能看出。他确实是个聪明伶俐、非常可爱的小沙弥。难怪祖师对他相当器重。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
六祖说:「你若是心迷不见性。就应当问善知识。求一条开悟的道路。这叫参学。你要是心悟了的话。悟了当然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就要认真依照见性的方法修行。你现在自己迷惑颠倒。不见自心。你到我这里来。还反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我自己晓得。岂能代你见性?岂能代你破除迷障?你若是自己明心见性。你也代不了我!」这桩事情。正所谓「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哪一个人也帮不上哪一个人的忙。哪一个也代替不了哪一个。六祖说:「你如何不自知自见?」这就是教导他方法。明心见性。这是要自己觉悟。自己去见性。不要去问别人见与不见。问别人见与不见。与自己确实是不相干。
这一番开示。对我们非常有用处。因为我们见到一位善知识。总会问他:「你现在的程度怎么样?你有没有了生死?你有没有断烦恼?你有没有明心见性?」这些话就与神会初见六祖是一样的意思。所问的都是不相干的话。没有意义的话。这些话都叫做戏论。是不应该问的。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有一天。祖师为了勘验大众。提出一个问题来考大众。看看在会的大众有几个功夫成熟了。这一番启示就可以叫那些功夫成熟的人明心见性。六祖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这三句。头、尾是两边。名、字是两边。背、面也是两边;说这些皆无。这是两边不立。「诸人还识否?」你们有几个人能认得?神会说:「这是诸佛之本源。是神会之佛性。」这个小孩说得没错。祖师所说确实是指真如本性。大家还没有说出来。这个小沙弥就先把它说出来了。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六祖说:「没有名也没有字。你怎么叫它做本源佛性?」你怎么可以称之为自家的本性、诸佛的本源?本源是名字。佛性也是名字。这就是责备他依然落在痕迹上。真正觉悟的人。一点痕迹都不落。神会的悟性很高。但他还是免不了落在知解上。于是六祖责备他说:「你将来若是有一把茆草盖头。你也不过是成就一个知解宗徒而已」。「茅草盖头」。就是将来自己有一个立足处。有一个茅篷可住。这句话完全是呵斥责备他的话。但是。禅宗往往以呵斥的话做为印可。所以。看起来是六祖责备。实际上是同意神会的见地没有错误。
【会后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行于世。】
神会就是后来的荷泽禅师。六祖过世之后。神会到了京师洛阳。洛阳本来是神秀大师弘法的根据地。他去了之后。大弘曹溪的顿教。他着有《显宗记》。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作品。完全是讲明心见性、向上一着。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聚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六祖大师经常见到许多人故意找难题来问。免不了都是由于嫉妒瞋恚而来的。这样的人在秀大师会下很多。如果不多。怎么会派张行昌来行刺?大师又何必隐居在猎人队十五年?可见嫉妒障碍、争名夺利在佛门中普遍存在。盛唐的时候是如此。何况今天?觉悟到这个境界。自己修行应避免这些争端。修道之人一定要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有争的地方我们要避免。有求的地方我们要忍让。总而言之。道心是清净
『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道」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清净、慈悲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才是一个学道人。不但一切恶念我们要断尽。就是一切善念也不应该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善。一般的善。是善恶相对的善。相对的善就不善。也许有人问:「恶。我们应当离。若是连善都离了。这个世界还成什么世界?」他不晓得这个道理。执着在字面上。殊不知。离开善恶的善。自性中的真善、本来的善就现前。所以。佛法讲慈悲。叫「无缘大慈」
这个时候。不但善念、恶念的念要离掉。名相也要离掉。『无名可名。名于自性』。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名相都不是真实的。是假名安立。在佛法讲。这些是属于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完全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我们要记住。名是假名。不要执着在名相中。生许多无谓的烦恼。更不应该在这些假名中起一切纠纷。这就迷惑得太深、太重了。『无二之性。是名实性』。无二是不二。实性就是实相。《证道歌》云:「实相即一切众生本有灵觉真心。」真心。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本来就清净、本来就圆满、本来就具足。如同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后所说的几句话一样。自性一切具足。一点也没有欠缺。这才叫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自觉。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才能现前。换句话说。我们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不能现前。就是我们不能舍善恶之念。不能舍这些假名、假相;果然能舍。就见性了。于实性上。这才能建立一切教门。教化一切众生。所以说。言下就要见性。大众听了这些话。都非常感激老师。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513.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5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5;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