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37:00Z 2011-10-06T12:37:00Z 1 498 2842 Microsoft 23 6 3334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02
◎悟法传衣第一
此经第一章。是大师在大梵寺应韦刺史之请。为大众一天演讲的完整记录。也是一部完整的经。非常宝贵。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这一段经文。和佛经上的序分相同。这是大师自广州法性寺。来到韶州曲江县曹溪宝林寺时。其确实年代。依法海旧序推算。大约是唐高宗仪凤二年。就是公元六百七十七年的春天。宝林寺就是现在的南华寺。当时的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部属、幕僚多人。仰慕六祖的道学。特地来到宝林寺礼请大师。到韶州近郊的大梵寺(宋以后改名为报恩光孝寺)。在该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大乘佛法的精义妙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八个字。就是当时六祖演讲题目。这个题目也是当时大众们所请求。敦煌本的经题:《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实际所指。当为今经首章。而此八字题目非常重要。因为六祖在黄梅。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成为千古第一人。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六祖言下大悟。悟入自性摩诃般若波罗蜜。自性本来具足。与十方诸佛所悟得者无
六祖已悟入、已证得。今韦刺史、同参道友等辈。哪一个不希望能知六祖是如何开悟?更希望大师慈悲。也指点我们大家皆能开悟。这是此次讲演宗旨所在。而流行本竟将这么重要的讲题删掉。实为不当。而只说「为众开缘说法」。究竟说的什么法?全然莫名其奥妙也。原本。即敦煌本。讲题俱陈。令人一见便知大师所说宗旨。实时就可以抓到纲领。方是说听无二。这样的讲题。的确很能吸引人。当六祖升座时。讲堂中的听众有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也有三十余人。僧尼、道士、在家居士们共一千余人。同时向大师敬礼。希望能听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精要。可见当时法会的庄严殊胜。
「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或译「到家」。有圆满究竟的意思;「法」是指法门。就是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精要的方法门径。这个题目多么动人!我们怎能轻易放弃这样大好的机缘而不去听法?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师告诉大众:「善知识!总而言之。此事须要以清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会场必定非常宁静。大众都聚精会神的倾听说法。实际上。大师已经将般若法要和盘托出。只是大众不悟。于是。大师隔了很久又告诉大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是解释前一句。肯定前一句。教导我们「总净心念」的法要。也可以说。在大梵寺开示。到此地已经将悟入的法要讲完了。
在此简短开示里。最重要的就是「净心念」。「净心」就是无住。「念」就是生心。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诫须菩提尊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菩萨由此悟入。六祖也是由此悟入。六祖之所教所传。无不由此门出。无不与此相应。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就是净心。就是无住心。也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生灭心是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才是圆成总净心念。「念」。不是分别。不是叫我们起心动念;而是一心正念。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心正念真如」。就是真正圆满的智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意思是觉。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
以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大师原籍是范阳。现在的河北省。大师先人作官。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岭南就是五岭之南。是现在的广东省。新州即广东新兴县。落籍为平民。大师童年遭遇非常不幸。父亲早亡。他与老母迁居到南海。家境非常清寒。靠卖柴度日。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有一天。有一位顾客要买柴。要我把柴送到客店。顾客将柴收下。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见到一位客人在念经。听到经中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悟。于是就问客人诵念什么经?客人说:《金刚经》。我再问他:从哪里来。怎么得到这本经的?客人说:我从蕲州(湖北省)黄梅县东禅寺来。东禅寺又称莲花寺。位于黄梅县西南约一里的东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主持教化的道场。参学门人有一千多人。我就在那个寺院礼拜祖师。听受此经。五祖常劝出家、在家大众们:「只要受持、念诵《金刚经》。就自然能见自本性。直下了悟成佛。」我听他说完之后。真是前世有缘。承蒙一位客人取十两银子给我。做为老母衣食之用。叫我到黄梅去礼拜五祖。
这一段文。在流通本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而这八个字却非常重要。说明大师开悟机缘乃在偶然闻经。他在当时必定与那些客人议论经义。而为众人衷心敬佩。才有人慷慨赠金。劝勉参学。不然。何以黄梅初见五祖。就显出机锋。
六祖是不识字之人。却能一闻经句心即开悟。可见他的心平常就很清净。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都能看得开。虽然贫苦。却不求富贵。他对五祖说:「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听了这几句话。可见悟达之人福慧本来具足。夫复何求?是一位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于至善境界之人。他的为人也必然是和悦、诚信的达人。才能一闻便悟。这就是六祖大师现身说法教导我们。我们和大师一样、和诸佛一样。都具足福慧圆满的清净心。何以我们不能证得?原因在「有住而生心」。住色生心、住声生心。乃至住法生心。生分别心、生妄想心、生执着心。生贪心、瞋心、无明心。所以才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清净的真心自然不能证得。如果我们真发心愿意证得。大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换句话说。只要依此经理论和方法。持之以恒。便有悟入的机缘。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480.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