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38:00Z 2011-10-06T12:38:00Z 1 577 3291 Microsoft 27 7 3861 11.9999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03
【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大师开悟之后。接受诸客人的劝教。于是备足老母生活所需。一切都安置好。辞别了母亲。还不到三十多天。就到达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五祖。
【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的平民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其它。」这是两位祖师初见面时第一番问对。只看他「远来礼师。只求作佛」一句。能大师就活活泼泼的现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的气象!是何等的超脱、庄严、非凡!真是人中龙凤。这是教我们学佛求道要向最上乘着眼。而槽厂踏碓正是最下处着手。这是修无住心、修无住行的真实样子。因此。我们不可以轻易念过。这正是菩萨学处。反省自己。也曾经拜师、求戒、参学。欲求何物?是不是也求作佛?若求作佛。何以心行相违?如果参学不为作佛。而为名利五欲。此是修三恶道。而不是菩萨道。此处一定要认识清楚。辨别明了。才不至求觉反迷、求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岭南是中国的边疆。文化落后。獦獠。是未开化的蛮夷少数民族。通称西南夷者。五祖此言看来平常。其实乃是对能大师的口试。也就是入学考试。而能大师的答案。佛性无分南北。佛性也不分文明人与野蛮人。佛经云:「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的意思。《大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楞严经》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五苦章句经》云:「一切壮无过心」。世出世间最为强壮有力的无过于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说明心造六道轮回。「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这是讲相随心转。「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这两句与《金刚经》「降伏其心」的意思相同。「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这几句话说明。成佛也是心之所为。正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大师亲证如是境界。于是。六祖口试的答案得到满分。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这一节经文。我们又见到五祖充满了不寻常的喜悦。使我们想起《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真是「知心人乍见话知心」。但是又恐别人嫉妒。只好差遣随众去做事务。「作务」。就是为大众、为团体服务。这是为自己修福、为团体造福而令大众享福。这是佛陀教育中真参实究、福慧双修、三学等运的方便妙门。诸佛菩萨共行的大道。五祖也不例外。教六祖如是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当六祖听到五祖差遣他随众作务时。他又说:「惠能启和尚」。和尚是印度话。意思是亲教师。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和尚要我去做什么?」这几句话。正是考试满分之后。还格外要求加分。希有!希有!直叫五祖叫绝。欣然赞叹。也是印证。说道:「这獦獠根性太锐利了。你不必多言。到槽厂去吧!」
在此番对话里。已经显示六祖大师业已功圆果满。破柴踏碓。正是慈悲示现身教。为后学做榜样。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六祖这几句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这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界中。皆现无量智慧、无量喜悦。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学行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必于法喜充满。始得见道;于一一法生无量喜悦。充满尽法界时。是为菩萨初入欢喜地的境界。反观我辈。于一一法中迷惑颠倒。生无边尘劳烦恼。岂不愧对佛祖?这又是怎么回事。何以落得如此模样?参!
六祖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两句话更不容易体会。自心常生智慧。是慧圆满;无住生心。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是福圆满。慧圆满是理事无碍。福圆满是事事无碍。他已经具足菩萨学行。如是境界。我们在佛祖、孔子、颜回生活言行中。得到消息、得到证明;方东美先生说「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也正是佛陀教学的宗旨。真正的离苦得乐。现在的问题。要如何才能证得「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我们也藉禅宗的一句话说:参!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惠能大师于是接受五祖的教诫。退到后院槽厂。有一位行者。在寺院带发修行叫做行者。分派惠能一份破柴、踏碓舂米的工作。就这样工作了八个多月。向下经文是五祖传法。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有一天五祖到后院。见到惠能。告诉他说:「我想你的见地可用。唯恐有坏人对你不利。所以不与你多说。知道吗?」六祖出生在盛唐。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佛门中就存有嫉贤妒能。障碍阻挠正法的弘传。不仅于此。佛氏内有六群比丘、提婆达多等为佛障缘;外有恶王、外道时加阻挠。可见正法的弘扬、承传必有其时节因缘。尤其善巧方便。若云一切顺利而无逆缘。不可能也!须知大觉至善。顺逆皆方便。原是不二法门。孔门教学亦有类似境缘。我们应该深省。忍辱、恒顺、随喜。完成自己的修学、弘传、继往开来神圣使命。才是真佛弟子。佛氏盛唐尚有恶人。何况末法今时?逆境、障难乃意中之事。能大师是一位大觉大悟者。岂会不知?他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意。不敢在法堂前行走。避免大众生疑。」
六祖大师初见五祖仅三番问对。说话不多。八个多月并未见面。至此相见。道出「汝之见地可用」。「见地」指入佛知见。「可用」是说一真法界的真实受用。于此可见他们之间神交默契。心心相应。言语之间具足无尽法味。亦信此经不属文字。乃祖意佛心也。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有一天。五祖将他的学生徒众全召集来。说:「我对你们讲。世人生死事大。」这是大苦。奈何觉悟此事者不多。佛经说此事最为明了。凡夫上至四空天。下至阿鼻地狱。虽然苦乐享受不同。总不免生死轮回、流转六道。人生尤为苦短。古人说。「出息难期入息。今朝不保来朝」。「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富贵惊人。难免无常二字。争人争我。到底成空。夸能夸会。毕竟非实」。是又何苦广造罪业。总落得世世酬偿、冤冤相报无有尽期。是以真正觉悟此事者。无不急求出离。是为生死事大。
「你们终日只晓得修福」。莲池大师说:「今生持戒修福的出家人。如果未能达到明心见性。念佛求生净土的信愿微弱。这种人来世多投生在富贵人家。亦必然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当时有一位老僧。听了此言。不以为然!莲池大师说:「不要讲来生。眼前我曾经见到一个出家人。他在北峰山阴结茅篷清修。十年之后。由于信徒日多且敬仰道德。为他另建道场。请他迁往那里去当住持。于是渐渐染了习俗。以致堕落。往年十载清修功德到现在都失掉了。现世尚且如此。何况来生?」老僧问:「这个人是谁?」莲池大师说:「那人正是老兄!」老僧听了默然无语。所以。出家人要知道为众生造福。广结法缘。为当来普度众生做资粮。万万不可以享福;一享福。总不免才觉又迷。
「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莲池大师说:「醉生梦死。这句话是真实话。世人大约分作贫贱、富贵两类。贫贱的天天忙于衣食。富贵的也天天忙着享受。二者受用虽不同。其忙则一。忙到老死而后已。身虽然死了。心忙还没有止住。于是带着这永无休止忙碌的心再投胎。再忙到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纵然经历百千大劫。也无了期。再看看诸佛菩萨。朗然独醒。大丈夫应当如是。」
五祖说:「自性若迷。虽有大福报也不能救生死轮回无尽的大苦。」这句话我们要切记!五祖说:「你们各自回去。看看自己的智慧。看取自家本心般若之性。」「智」。照有。明了万象;「慧」。观空。洞彻理体;「般若」是圆满永恒真智大觉。这里指亲证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五祖又说:「每一个人各作一首偈。呈上来给我看看。如果能悟得大意。我就将衣法传给你。做为禅宗第六代祖师。火急快去作偈。不得延迟逗留。一落到分别思量就错了。就不中用。」这里所说的衣法。「衣」。指佛陀的袈裟。代代相传。表示师承的凭证;「法」。唯说一心。唯传一法。就是不可说之法。也就是本来无
五祖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禅宗的特色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就是彻底见到自心的觉性。生佛平等、万法一如、无所不觉的真如本性。见性必须是言下就见。见性就是大彻大悟。悟了以后。无求无得。大用无方。超凡超圣。以凡圣不二。得失同一耳。五祖又举比喻说:「这样的人。就是正当挥刀上阵作战的紧急关头。也能言下立刻见得。」这是比喻根性大利的人。下面一段是神秀禅师书偈。也就是神秀应试的经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481.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