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4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4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4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38:00Z 2011-10-06T12:38:00Z 1 560 3194 Microsoft 26 7 3747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六祖坛经讲记 (第四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04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这一节经文记载当时大众对五祖欲传衣钵的态度。亦见神秀禅师已是众望所归。大众听了五祖吩咐之后。退下来互相讨论着说:「我们这些人不需要尽心用意的作偈呈送给和尚看。有什么用处?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不用说了。一定是他得的。我们如果轻率冒昧的作偈。可以说是枉费心力。」众人听了这些话以后。都止息了作偈的念头。说:「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禅师好了。又何必烦心去作偈?」大众对于传法、传衣钵的事。都已经表明态度。且看神秀禅师如何应试。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神秀心里想着:「大家放弃了作偈的念头。而无人呈偈给和尚。这都是为了我是他们的教授师。因此。我必须作偈呈送给和尚看。我要是不呈偈。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我呈偈的用意。是求老师为我作印证、传法就好。如果意思要是在争取第六代祖师的地位。那就错了!岂不是和一般贪心凡夫夺五祖的祖师地位。又有什么差别?假使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这事情太难了!」这一节是叙说秀师当时欲呈偈求师印证的心情。下面再讲秀师呈偈的经过。
【五祖堂
五祖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来打算请供奉卢珍居士来画楞伽经变相及禅宗五代祖师承传的血脉图。这是属于壁画。流传今后启发人心。令人感悟;即对众生做法布施的意思。神秀做好偈颂。曾经几度想呈送给五祖。但每次走到堂前。总是感觉到心中恍惚。全身汗流。想呈又不敢冒昧。这样前后经过四天。共有十三次进退。仍没有把握。不敢呈送。神秀思惟:「不如把偈颂写在堂前走廊墙壁。由和尚自己看见。若和尚忽然赞叹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神秀所作;如说不堪。只怪自己枉来此山数年受人恭敬礼拜。还修的什么道?」于是。在夜晚三更时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提着灯把偈颂书写在南廊墙壁。以呈露心中的见解。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四句偈颂皆是比喻之词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我们可以看出。神秀大师写完偈颂后的神情是如何的不安。神秀写好偈颂后就回自己的房间。寺里大众都不知道这桩事。神秀反复思惟:「五祖明日看见偈颂欢喜的话。即我与法有缘;若是说不堪。自然是自己迷惑不悟。过去世的业障习气深重。所以不应得法。圣人的意旨难测!」神秀在房中思前想后。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直至五更天明。下面一段经文。是说五祖看见走廊壁上偈子。给神秀作的评断。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初两句。是讲五祖于平日观察神秀。早已知道他没有入门、没有见性。天明以后。五祖请卢供奉来。准备去南边走廊墙壁绘画壁画。即楞伽法会图及五代祖师承传的图像。此时忽然看到神秀写在墙壁的偈颂。于是五祖就对卢供奉说:「供奉!壁画不用画了。劳累你远道而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墙壁这首偈颂。留下来给众人诵念受持。依照这首偈颂修行。可以免除堕落三恶道;依照这首偈颂修行。有很大的利益。」于是。五祖教门人焚香礼拜。都来诵念此偈。就可见性。门人受教诵念。都赞叹道:「好极了!」其实。依秀师偈修。可以得事一心。能享人天福报。这是实话。「即得见性」这一句。是五祖权巧接众的言词。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从这一段经文中。我们见到五祖对门人的慈悲爱护、恳切的开示和殷切的期望。这些都是教学的师范。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大意是讲。五祖于当天晚上三更时分。在法堂召见神秀。问道:「那首偈是不是你作的?」神秀答:「实是弟子神秀所作。不敢妄求祖位。惟愿和尚慈悲。看看弟子有没有智慧?」五祖说:「你作的这首偈还是未见本性。只到门外。尚未入门。这样的见解。觅求无上菩提。终不可得。」《传心法要》云:「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菩提本性。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又问: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黄檗禅师这几句话。其实就是《金刚经》说的「无住生心」批注;无住生心就是无上菩提心现前。
五祖又说:「无上菩提。必须在一言之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传心法要》云:「达摩祖师初来中国。只有慧可大师一人具足自信心。一言之下就体会得即心是佛。彻了幻身妄心本来空寂。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心和性。迷时说二。悟时是一。「心」是讲八识与心所;「性」是指真如本性。学道之人。应如黄檗禅师所说:「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无求就是妄心不生。无着就是真性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就是大道。」这些话。又何尝不是「无住生心」的脚注?真心无形无相。体遍虚空。用周沙界。一切大乘经典。无非发明此事。真心不来不去。不染不净;生时性也不来。死时性也不去。净宗所谓「生则决定生。往生西方弥陀净土;去则实不去。真如本性真无去来」。也是讲的此事。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五祖说:「见性之人。在一切时中都能念念自见自性」。《楞严经》云:「见性是心非眼。」禅家说是「自性见」。正因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就像明镜洁净。镜中虽无像而能现一切像。修道之人心如明镜。无所染着。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因心地清净故。真知真见就自然现前。然后才恍然大悟。一切时中。念念自见。原来如此。如是如是。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
五祖对神秀大师恳切的开示。指点他见性的道路。然后告诉他:「你再回去思惟一、两天。再作一首偈给我看。如果你的偈颂能入得门。我就把衣法传授给你。为第六代祖。」神秀听了老师开示之后。作礼退出。这样经过几天。还是作偈不成。这些天当中。情绪不能安宁。坐卧不安。在这一段中。我们能看到神秀大师应试因缘前后之事。下面一段是说惠能作偈因缘。
原文出处: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4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4;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