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5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5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5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38:00Z 2011-10-06T12:38:00Z 1 635 3622 Microsoft 30 8 4249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六祖坛经讲记 (第五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05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言: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礼。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
过了两天。一位童子从碓房经过。口里唱诵着神秀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说:「我一听。就晓得这首偈没有见得本性。虽然我来黄梅八个多月。未曾蒙和尚指导教授。但却早已明白佛法大意。」于是就问童子:「你诵的是什么偈?」童子说:「你这獦獠不晓得。五祖说世人生死事大。要想传付衣法。所以命徒众、门人作偈呈大师看。如果悟得大意。就传衣法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廊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五祖叫大众都诵持此偈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云:「过去世有威音王如来。在佛的像法时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同一个时期。有一位菩萨比丘。他见到出家或者在家的男女四众。都一律礼拜赞叹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都应当作佛。菩萨这么做。甚至于被人笑骂侮辱。他也不在乎。我行我素。于是人们都称他作:常不轻菩萨。」由童子也称他「獦獠」一词就可以想到。六祖在黄梅八个月被人轻视。这正是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于此期间乃是真参实学。他称呼童子为「上人」。是常不轻菩萨无异。能受众人轻贱而无改其平等慈悲清净心。正是实践受持《金刚般若》。消业障、证菩提的身教示范。由此可见佛祖真慈。教化善巧。止于至善。看经。须于此等文句中体会。才确知三宝恩重。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张别驾说:「你只要把偈子念出来。我替你写上。你如果得法。必须先度我。别忘了我这几句话。」惠能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张别驾将偈写好以后。五祖门下弟子们都觉得十分惊奇。无不赞叹!惊讶的互相传说着:「真奇怪。不能以相貌来看人!怎么没有多久。确使他成就肉身菩萨?」五祖看到大众这样大惊小怪。恐怕有人伤害惠能。于是用鞋子擦掉这首偈。说:「也没有见性。」众人的疑怪才平息。
我们谈谈六祖这首偈颂。其实。六祖何尝作偈?只不过是将神秀的偈子改正过来而已。替神秀指出一条出路。为末后开示「法门对示」一章的章本;也是六祖一生应机开导众生。无所说、说无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章本。《金刚经》云:「如来有所说法不?如来无所说」。也正是此意。如果要问:「六祖此时究竟有没有见性?」此事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何况下一段还有经文明证。可知五祖所说「亦未见性」用意之所在。
六祖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也就成了而后开东山法门接上上根人的顿教宗旨;这一句的确是大乘了义圆顿教的总纲领。佛法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四谛、菩提、般若、六度诸法。是四谛、菩提等诸法「本来无一物」也。于是诸法中执取便错了。世间法又何尝不是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一切因果。是生死六道等法「本来无一物」也。悟本来无一物。就叫做佛菩萨;迷本来无一物。就叫做凡夫。其实。佛菩萨和凡夫也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什么叫佛、叫菩萨、叫众生的!本来无一物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生宇宙的体、相、作用的真实相。就是所谓诸法实相。「本来无一物」。怎么证得?佛教人不住尘境而生的清净心便是。下面一段经文。说明五祖传法、六祖得法的经过情形。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第二天。五祖不让别人见到。一个人潜到碓房来。看见惠能腰上绑着石头正在舂米。五祖说:「求道的人。为法忘躯。应当是这样的。」随即问道:「米熟了没有?」惠能答道:「米早已熟。只欠一筛。」这一番问对原是一个谜。意在言外。五祖是问他:见性了没有。觉悟了没有?惠能答说:「早就见性。觉了、悟了。只欠和尚为作印证而已。」于是。五祖以手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惠能当下就领会五祖的意思。于夜晚三更时进入五祖的方丈室。五祖用袈裟遮围着窗户。不让别人看见。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于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
六祖《金刚经注》云:众生的心本无所住。因外境与根身相接触。于是随境生心动念。而不知根身触境是本来空。误以为世间诸法是实境。便于境界上住心;起分别、生执着、牵肠挂肚。就是住心的相。就像「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样。应当明了。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如果悟明真性。心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就是真智慧。决定不起烦恼。譬如虚空。无有罣碍。心有所住。就是妄念。六尘竞起。像浮云似的飘荡不定。《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离却有无一切诸法。此心如日月临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一念不生。觉性现前。就是行诸佛行。如同诸佛。无所不觉。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此时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大彻大悟。彻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故能息心达本源。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于是他向五祖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想到自性本无动摇。没有想到自性能生万法。」这五句。才是惠能大师向五祖陈述悟后的见解。可见前面请张别驾所写的。确实是改正神秀之作。六祖此处所陈。与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开示阿难尊者「十番显见」之经义、旨趣全同。佛陀指示阿难:「见性是见真心。就是自性。此性本来不动、本来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
【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听了惠能所说。知道他已经悟见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流通本经文在「祖知悟本性」下。有「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二十一个字曹溪原本没有。「丈夫」。就是佛陀十种通号之一的「调御丈夫」。佛能善调善御一切众生。六道之中。诸天及人无不以佛为师。故又称「天人师」。黄檗禅师说: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心法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惠能大师三更接受五祖传法。寺内大众皆不知。五祖传授他顿教心法及衣钵二物。对能大师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五祖这四句话实在是语重心长。自度度他成败关键就在能不能善自护念。何谓顿教?《修心诀》云:「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更向心外觅佛。劳苦参学。万里寻师。忽被善知识。指点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慧。本来具足。与十方三世诸佛分毫不差。故云顿悟也。」到底要如何护念、流布?五祖又为能大师说偈: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第一句。一切有情众生来此种下成佛的种子。第二句。由因地菩提种子。佛果还从此而生。后两句是离相。与《金刚经》所说的「即非、是名」同属一类的格式。即相离相。离即同时;双照双遮。遮照不二。《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不碍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也。此偈前两句是有为。后两句是无为;前两句是慈悲普度。后两句是清净平等。正如佛在般若会上教须菩提:「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正是无住生心的样子。是我们应当记取修学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483.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5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5;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