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4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4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4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39:00Z 2011-10-06T12:39:00Z 1 408 2328 Microsoft 19 5 2731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四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14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明我们对于环境的觉悟。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事环境。这里所着重的是人事环境。『色类』是说各色各类的有情众生。佛法一般讲「胎、卵、湿、化」。『自有道』。「自」就是他自己;本来自有真性。真性是一切众生所同具的。真性是清净平等。这是道的意思。道。不妨碍道。所以说『各不相妨恼』。只要我们不起分别执着。即能见到一切万物同此真常本性。
悟道之人。如古大德所说。「彼以毒来。我以慈受」。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必须要真正通达诸法实相。才能做得到。在行持方面。看起来并不难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凡是冤家对头存一种毒害之心来对我。而我能以慈悲爱护之心来对他。这是古人所说的「以德报怨」。这是很高的修养。「怨」没有自性。「毒」也不是真实。而「德」、「真诚」才是真实。佛法讲「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此境界中必定是怨亲平等。这是佛法所提倡。这是道。离怨亲平等、真常自性的道。再去找道。六祖说「终身不见道」。诸佛所证得的理体是究竟圆满。本无增减。亦无生灭。处处皆圆。所以。万类之中哪个不是佛?本源之性。也就是此处讲的「道」。何曾有过分别?可惜的是。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离开心内之道。妄求心外之道。当然是无有是处。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是奔波不停。此地并不是指我们一个人在一生中劳碌奔波。文字中含有深义。是说我们的心。心到处攀缘永远得不到休息。如此度过一生。一直到老死。必定会懊悔。这一生空过了。换句话说。若要一生不空过。就要修定。心能在境界中做主宰。大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此才能见到真道。『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称为诸法实相。亦称为真如本性。要想见到真道。大师告诉我们『行正即是道』。「行正」二字是关键所在;邪正不二。邪正俱不用。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不生一念。根尘不偶。一切皆舍。舍相亦无。如此才是正行;正行与道相应。正行才能真正见道。
「离道别觅道」。是邪见之人。三祖教导我们:「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止住;止住之后。心才能定得下来。心才能静下来。直到根境相偶时候。不起分别。不起妄念。一切任运自然。行者能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不违背这个道理。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这就是「行正」。正就是道。除了「正」之外。更无别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道心」就是觉心。没有觉心。人必定是迷惑颠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闇行」就是迷惑颠倒之行。这是修道之人、求道之人。所以不能见道的根本原因。这是修学佛法希望在这一生中有所证悟者。不可不知的关键所在。「道心」。简单的说。无一切妄心。这就是道心。道心就是真心。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沈」。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这首偈是说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义趣。如果我还在批评别人过失。便是起心分别。我相未忘。他人之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瞋恚。烦恼种子渗入识田。转变为自家之过失。这是不智的行持。所以叫做「左」。『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就是错了。自己错了。佛门教导我们要修怨亲平等观。『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只着重在个人的自修。
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求解的目的。是将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确实的了解。不能含糊笼统。了解得愈真切。我们的分别、执着、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谓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否则。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所以不能顿歇。皆由无始劫中的烦恼习气。老同修都晓得。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障碍明心见性。这十五首的偈颂。诸位要将它念熟。最好能背诵。常常提起觉照的功夫。一遇到境界。心里才动心。自己就能觉察到。觉察什么?「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别、执着、妄想、是非顿息。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镜一样。古人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照镜子。镜子现中国人的相;随缘现相。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就叫真心用事。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若是动了是非瞋恶之心。或者出言批评他人而与人结怨。这个错误就太大了。不但眼前我们与人结怨。而且识心中还种下恶报的种子。这才是真正的过失。所以说「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这两句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断除是非之心、妄想之心。破除烦恼习气。「却」是排除的意思。「却非心」是排除非议他人的念头。修行人须如如不动。不理他人是非好恶。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们的心。永远像止水一样。自能打破烦恼。宝志公说:「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须臾得道。」又说:「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外境皆空。哪有是非人我?这样才是破除烦恼极妙方法。云门祖师说:「你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你每日把钵盂盛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一粒米来?」到这田地。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真性毫无交涉。这时才真正是天下太平。更无一事。『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两句是说得大自在。显示参学之事已经圆满。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大休大歇境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492.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4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4;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