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二OO八年讲于台湾华藏电视台 16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二OO八年讲于台湾华藏电视台 16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二OO八年讲于台湾华藏电视台 16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14:00Z 2011-10-06T12:14:00Z 1 2230 12713 Microsoft 105 29 14914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六集) 2009/3/28 台湾华藏电视台 文件名:12-47-1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四面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
还从这个地方念起。文里面讲到『海印』。我们从一些有关的资料参考说明什么叫海印。后面还有两小段我们把它念下去。这是接着前面的。「三藏法数三十九依宗镜录于海印三昧列十义」。这十义我记得好像上次讲过。「华严宗以此海印三昧为华严经所依之定」。我们把下面接着念下来。「华严经钞二」。《疏钞》第二卷。「如说法华依无量义处三昧。说般若经依等持王三昧。说涅盘经依不动三昧。故说诸经多依三昧。今说此经。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三昧是一不是二。就是正受。永离妄想分别执着。用什么方法离的?那就有许多不一样。佛家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每个法门就是一个不同得三昧的方法。三昧是相同的。但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不一样。所以佛说经。给我们说出说经之所依。这里头太微细。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在一般说来。佛说一切经都是自性流露。自性怎么流露的?细说那就讲三昧。三昧它是法。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只要得一个三昧。一切三昧都现前。都得到了。《华严经》上常说。一个法门得到。一切法门都得到。一悟一切悟。一迷是一切迷。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是迷。把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全迷了。这个迷就是造成障碍让它不能现前。我们今天所修的是修什么三昧?我们用念佛法门、用读经的方法。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这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很殊胜。世尊在《大集经》上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也就是说在一切三昧里面。念佛三昧是最殊胜的。念佛三昧不但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同时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六方佛赞。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十方佛赞。你就晓得诸佛赞叹。那诸佛就加持。所以这是很殊胜的。我们可以从念佛三昧。一得到的时候。像这里讲的海印三昧、华严三昧。诸多三昧的意思统统都能现前。如果不能现前。你一接触你怎么会通达?
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我们还不太容易体会;可是六祖大师给我们示现的。我们就不难体会。因为能大师不认识字。虽然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成为第六代祖。我们在《坛经》第一篇。那就是他的传记。我们在那里面仔细去读。才真正知道他连一天经都没有听过。五祖忍和尚在半夜三更传法给他的时候。也给他讲《金刚经》大意。因为那个时候传法是用《金刚经》印证。我们相信讲经的时候没有经本。只是说说《金刚经》里面重要的宗旨、义趣。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这是什么?一时顿舍。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舍掉了。就是放下。这一放下。自性清净圆明体。我们照《还源观》上这个名词。它就现前。这一现前就一切全都通达了。宗门里面所谓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就提出报告。说出他明心见性的境界。说了二十个字。「何期自性」。就是没有想到自性。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是本自具足的、是本无动摇的、能生万法的。这些话没有到那个境界说不出来的。忍和尚一听。就不必讲了。再讲就是废话。多余的。他亲自证得了。衣钵就传给他。
他那是真逃难。躲避一些嫉妒障碍。旅途上。在曹侯村遇到无尽藏比丘尼。真是缘分。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盘经》。我们知道《大涅盘经》有两种译本。分量都够大。《华严经》八十卷。《大涅盘经》一种本子三十六卷。一种本子四十卷。相当于一半的《华严经》。她每天读诵。虽然天天读诵。读诵久了。久了有个好处。她心定了。这是关键。定就有可能开悟。心要不定。心要不清净。读经不能开悟。所以读经要会读。怎么读法?就像《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你看他老人家说的。「离言说相」。这是讲听经你不要执着言语。读经。就离文字相。不要执着文字;「离名字相」。不要执着里面的名词术语;「离心缘相」。就是绝不起心动念。你有分别、有执着。那就是心有所缘。有所攀缘;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离心缘相。当然不起心动念很难、很不容易。至少要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人才有悟处。从前修行人跟现在不一样。以前修行人老实、持戒。不管哪个宗、哪个法门。戒律是根本。没有不持戒的。所以持戒修定。心地清净。她念《涅盘经》。能大师听到了。他不认识字。他没有接触过。听到之后当然非常欢喜。等她念完之后。他就给她讲经里面的道理。无尽藏比丘尼听到非常惊讶。他讲得太好了。闻所未闻。他这一讲她就有悟处。就拿着经向他请教。他说他不认识字。她说: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讲?能大师告诉她。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没交涉。那是什么?三昧现前。什么三昧?这里讲的不动三昧。可见得能大师能够给无尽藏比丘尼讲《涅盘经》。就跟释迦牟尼佛讲《涅盘经》那个境界没有两样。世尊讲《涅盘经》是依不动三昧。能大师听她读《涅盘经》也是依不动三昧。让无尽藏比丘尼开悟。能大师一生在他会下开悟的四十三个人。那是第一个。
这就是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如果在经教里头有悟处。你心不清净怎么行!能不能悟入关键在此地。所以。我们如果不能够把分别执着舍掉。真正放下。那个悟处很难。绝不是说那个人很幸运。那个人很了不起。不是的。都是一样的。决定没有差别。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生佛不二。差别是他心是静的。我们心是动的。他心为什么会清净?里面没有贪瞋痴慢。外面不受外头环境的诱惑。这就是不动三昧。所以他见色闻声都能够悟入。道理在此地。我们学佛重点也要在此地。佛依三昧而说经。依什么样的三昧那是细说。总说都是依三昧。这部《华严经》是依什么三昧?海印三昧。什么叫海印三昧。前面我们都学过了。海印三昧是自性清净心。像大海一样。把一切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都照得清清楚楚。世尊说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他明心见性的报告。他这个报告详细。能大师的报告简略。一个是言简意赅。一个是细说端详。内容没有两样。《大方广佛华严经》归纳起来。诸位要知道。就是能大师讲的二十个字;
持戒从哪里下手?必须从日常生活下手。佛门里面讲到根本的戒律是十善业道。诸位看看《十善业道经》就明白了。经文虽然不长。义理深广无际。前后世尊两次提醒我们。从人天法。人天法是做人的道理、生天的方法。你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生天的方法。这是人天法。这是没有出六道。我们叫世间法。超越六道这是出世间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依十善业道为基础。都是以十善业道为根本。你说这个多重要。十善业归纳为十条。展开来多少?在小乘是三千威仪。在大乘菩萨是八万四千细行。那是十善业道展开的。这十句是总纲领。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都是一条一条给你写出来。不是随便说的。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怎么学法?所以佛在《佛藏经》上教学生。教弟子们。这是一般讲上中下根。三根。像惠能大师那是上上根。他不在三根之内。那个可以顿舍、顿悟、顿超、顿证。上中下都是从渐修、渐悟、渐证。《佛藏经》上告诉我们。一定得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李老师也是先教我们小乘经。我大概学了至少有二十种小乘经。然后才学大乘。可是在中国。唐朝中叶以后。在家、出家的这些大德们就把小乘放弃了。放弃怎么办?他找儒跟道来代替。就是用儒跟道的基础。行。你看这一千三、四百年间出了不少圣贤。无论是宗门、教下都有很好的成绩。
最近这几年来。我们看到在这一代。特别是在最近这一甲子六十年当中。好像断层了。没有真正的高僧大德、在家的大居士出现。没有。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思惟。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把小乘丢掉。把儒跟道也丢掉了。这才是修行没有开悟、没有证果的真正因素。怎么样来弥补?我们才极力提倡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用这两样东西来弥补。帮助我们真正做到十善业道。所以要晓得。《弟子规》里面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太上感应篇》里面着重在因果。都是十善业的展开。你细心去看。每一条都能够系在十善业的下面。我们真正能在这上面认真去学习。把它落实就是落实十善业。这是人天法。说老实话。连小乘比不上。为什么?小乘十善业有三千条。大乘菩萨有八万四千条。太细了。我们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悟。这个路子理论上没错。实际上很困难。但是我们今天用这个方法奠定基础。念佛求生净土就稳稳当当。这就是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的持戒念佛。就这个意思。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做到持戒念佛。从十善业我们就能持五戒。就能持十戒。这个帮助往生就没有疑惑了。我们是走这么一个路子。
这些大经大论可以学习。特别是《华严经》。前清彭际清居士说得很好。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们晓得。《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所以读《华严经》。学习《华严经》。你对西方净土无论是性相、理事、因果。你就更清楚、更明白。于净宗法门断疑生信。你有坚定的信心。我们是为这个。而这篇文字太好了。贤首国师他老人家写的。把这么大的经、这样复杂的这些理论与现象。他能用这么短的文字。有条不紊的给我们一样一样列出来。前面三段是讲体相用。自性是体。依正是相。三遍是作用。后面三条是佛华严。四德是佛。五止是华。六观是严。你看多不可思议。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我们与极乐世界就完全相应。现在还没到极乐世界去。但是已经过相似极乐世界的生活。所以能够得到法喜充满。真正能够做到万缘放下。清净心现前。
大师告诉我们。「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海印是什么?海印是真如本觉。真如是大乘教里头很重要的一个名词。古大德教导我们不着名字相。这是名词。名字要懂。不要执着。不能说不着名字相就不求解。那是错误的。不求解你总是有疑问。断疑生信。你疑问没有断的话。它会产生障碍。所以什么叫真如。我们也要找一些相关的数据来学一学。在《三藏法数》里面比较简单的给我们说明真如。什么是真?真就不是假的。假的就不是真的。「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这里本具两个字重要。「速令显发。是名真如」。我们在这里得用比喻来说。古大德讲到这个地方。常常用金跟金器来做比喻。把金比喻作「真」。把器比喻作、讲作「如」。黄金制作的器皿很多。我有一年。那时候韩馆长还在。我们同修当中有做首饰的。他有个相当大规模的工厂生产首饰。他做的还不是真的。假首饰。但是也不能完全算是假的。做镀金的。我们到他展览室里面去参观。大概总有将近两万种的品种。琳琅满目。他那展览室大概有我们这个摄影棚两个大。我一进那个展览室。让我想到佛经里常常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看到真好看。它是镀金的。琳琅满目。金跟器不能分。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是真。器是如。金如其器。器如其金。无论多少品种。一、二万个品种。统统都是金。都是真金。所以。器不异金。金不异器。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名的意思。名的真实义。
佛菩萨教导我们。这个地方所讲的真是真性、是心性。是真的。也就是我们第一段所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这是真的。在哲学里面讲这是宇宙的本体。从科学上讲。是一切万事万物发起的根源。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根源就是自性。这个地方说。「常以妙观」。观是观察。观察怎么叫妙?我们的观察能不能算妙?不妙。为什么?全把事情看错了。为什么不妙?因为我们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不妙。有这些东西是凡夫的观察。不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观察心性、观察万法。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那就妙。为什么?他能看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佛经上的术语叫诸法实相。诸位常念《金刚经》。有这个名词。诸法实相你见到了。你见到真相。所有一切现象无论是物质、是精神。或者是自然现象。你能看出它的性、体性。看出它的现相。看出它的作用。作用是事理、因果。在佛法大乘教里常用这六个字。这六方面你都看清楚了。李老师当年教学跟我们讲八个字。这也是一般大乘初学常讲的。你观察一个事物。你要看它的体相用、因缘果、理事。从八面看。你才能把事情看清楚。看八面。这是什么?看一桩事情的表面。我们平常一般人看。怎么能晓得看一桩事情看八面?要是深入。每一面里头都有八面。那就八八六十四面。看透了。深入;六十四面。每一面又有八面。其深无比。其广无边。所以才有八万四千细行。你就晓得。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诸佛如来多厉害。他对于一桩事情能看无量无尽的方面。我们粗心大意。连八面都看不到。在一般祖师大德跟我们讲的是六。六跟八里面意思完全相同。性相就是讲的体相用。理事。因果就是讲因缘果。所以六跟八的意思是完全相同。所以。什么叫妙观。
诸佛如来能看到这个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的生灭。那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生灭的缘起看到什么?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种生灭你就看到了。这么极短的波动里面。里头有成住坏空。有四相。再乘四倍。这就微细了。我们相信世尊讲的。八地菩萨见到了。大概八地菩萨见到的是什么?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这个现象生灭他看到了。如果在这个现象里面能看到成住坏空。八地菩萨恐怕还不能。可能到九地、十地才能看到这个现象。愈来愈细。到等觉、妙觉位才看到圆满。这个叫妙观。观心性本具真如之理。这就是能大师开悟第三句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真如之理。具足真如之事。就是真如的体、相、作用。真如在哪里?我们现在人不叫真如。叫真理。真如跟真理实在讲是一个意思。但是讲真理不如真如这个名词好。真理跟真如比。真如好像是很活泼的。如里头有变幻无穷。理里面有。但没有如那么样的明显让我们感觉到。也就是。从事上讲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从理上讲就是真如;理上面。我们现在人称它为哲学上的问题。事上面就是科学上的问题。科学、哲学都达到究竟圆满。
见到理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你见到之后。速是个形容词。是不是真的速?是真的。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如果有念头他就变成凡夫了。他没有起心动念。令是令谁?是令在十法界迷惑还没有觉悟的众生。十法界里面谁是当机的?这个要知道。当机的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是当机的。因为什么?他已经到大彻大悟的边缘。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我们就知道。惠能大师在没有开悟之前。没有大彻大悟之前。他的境界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所以五祖那么一点。他就豁然大悟。速令显发。他就契入。就大彻大悟。如果不是在这个境界。点不醒。譬如声闻、缘觉他就没有办法。权教菩萨。十法界里的菩萨也不行。菩萨虽然分别执着跟分别执着的习气都断了。他起心动念没断。他跟佛还差一个等级。起心动念快要断了。这才到佛的境界。我们从这里面细心去观察。这个事情慢慢的就很清楚。对于我们学佛很有帮助。至少我们对这个世界逐渐看清楚了。看清楚哪些东西该放下。特别是我们在生活里面所谓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我们知道怎么处理。这就非常难得。不再跟人结怨。能忍辱、能包容、能随缘。不计较。你真正入这个境界。你要是对这个事实真相一无所知。忍无可忍。它有限度。到时候要爆炸。这个事情统统搞清楚、搞明白就化解了。真的是一般世间人所说的。「忍人之不能忍。行人之不能行」。能做到!
又说。「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这在哲学里面讲。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可是佛讲得清楚。比哲学家讲得清楚。从理上讲。我们用科学、哲学来说。从哲学上来说。真如是真实无妄之理。从科学上来讲就是法性土之体。这是从事上说。可是这个境界高。太高了。法性土有没有土?你看「清净法身所依之土」。清净法身没有相。换句话说。清净法身不是物质。怎么会有个清净法身?我们晓得。用现在的话说。清净法身是一个能量。没有物质。是个能量。能现形相。现在科学家讲物质是无中生有。无中怎么会生有?无中是能量。如果没有这个能量的话。怎么会有现象?肯定有能量。现在科学家发现能与质的转变。质是有形相的。物质是有形相的。物质现象其实很小。现在科学家用仪器发现了。大概我们肉眼能看得见的。很好的眼睛能看到分子。原子就看不见。我们将物质分析。分析得很小就是分子。分子再分析就是原子。原子再分析到电子、中子、核子、质子、光子。那几乎都是能量。已经在里面看不到物质了。可是物质从哪来的?现在科学家讲到基本粒子。而且也不是一种。科学家发现基本粒子有三十多种。如果连同振态。振动这个动态里面所产生的现象。那就有三百多种。所以我们也不能不佩服这些科学家。
科学家永远没有办法证得实相。原因是在哪里?他没有办法离开分别执着。他还是有分别、有执着。他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具足。换句话说。他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有两种方法能够看到物质现象。一个是用禅定。四禅八定。一个就是现在用科学仪器。科学仪器所发现的不如禅定的真切。虽然用禅定功夫发现了。譬如修四禅八定能见到。他依旧脱离不了六道轮回。禅定的功夫能伏。把分别执着能够控制住。它可以不起作用。但是起心动念他伏不住。所以他出不了三界。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见思、尘沙他能伏。可是无明烦恼他伏不住。所以他出不了六道。出六道。根本无明虽然没有断。枝末无明断了。这在十二因缘里面看到无明缘行。十二因缘里面讲的无明是现六道轮回的因。那个生因。那个他断了。就是枝末无明他断了。所以六道就没有了。但是四圣法界现前。这些现象确实在大乘经上讲得透彻。所以。法身没有相。法性土也没有相。都是讲的能量。身土不二。所以「身土虽分。体原不二」。这使我们想到弥勒菩萨讲的一念。「念念成形」。形。一个是身的形。一个是土的形;「形皆有识」。身有见闻觉知。土也有见闻觉知。为什么?它是法性。性本自具足。具足见闻觉知。它本自具足。它虽然现成物质现象。它里头还是有见闻觉知。所以。精神跟物质是分不开的。体有先后。但是先后的速度太快。那不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是讲现形。形里面这些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的生起那还要讲四相。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还要讲这四相。所以愈分就愈细。真如是本体。在哲学上讲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里头有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都是从它而生。它自己本身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后面又跟我们解释。「离妄曰真。不异曰如」。离妄要知道。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妄。妄太多了。无量无边。这四个是根。这四句是根。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无量无边的虚妄都从这里生的。这个没有了。真就现前。真是什么?真性、自性现前。「不异曰如」。不异是说什么?说这个虚妄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色相。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虽然出现这些妄相。它跟自性清净圆明体是一不是二。就好像金跟金器一样。金是真的。离妄是真。所有金器它的体。它根本就没有离开自性。所以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妄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妄相跟真如没有两样。是真如变现的相。相就是真如。真如就已经变成相。这个很难懂。古人用金跟器来做比喻。比喻得不错。可是我们现在用的比喻。比金跟器更要贴切。我们今天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电视的屏幕就是真性。为什么?它不变。它什么都没有。它不变。妄是什么?妄是现相。是频道。我们一按频道。色相、音声就出来。这是虚妄的。为什么?屏幕上没有这个东西。但是它现在屏幕上。它跟屏幕合而为一。我们看电视。注意力都看到妄相上。把电视屏幕忘掉。这叫凡夫。诸佛菩萨看这个现相。妄相不离屏幕。屏幕是真如。真如不离妄相。真妄是一不是二。这叫不异曰如。电视上的现相。频道上的相。就类似十法界依正庄严。十个频道。显一个。如是。十个频道同时显出来。亦如是。同时显出来它杂不杂?不杂。像我们讲堂里面的十盏灯一样。十盏灯都打开。光跟光交融。它是不是真的交融?不是。为什么?你熄掉一盏灯。那一盏灯的光就没有了。并不是我熄这一盏灯会连累到其它的。没有。是交融又互相不妨碍。所以在频道上。十个频道同时打开。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机器。你只能看一个。你不能看两个。如果将来技术更高明。十个频道同时开。十个频道你都能看到。每个频道并没有干涉。这叫不一不异。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做比喻。比喻真如的意思。什么叫真、什么叫如就更容易理解。
这是说什么?「即诸佛所证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这就是诸佛的境界。特别显示在哪里?显示诸佛应化在我们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世间。六祖能大师应化在世间。在中国证得。不是顿悟。是渐悟。渐悟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很多。宗门教下都有。念佛法门我们知道也不例外。念到理一心不乱。也入这个境界。在相上。我们凡夫接触的相上。释迦佛当年在世。能大师在世。跟我们没有两样。天天往来。其实境界不一样。完全是两回事情。凡夫不知道。他清楚。我们不清楚。这就是《华严经》里面常讲的「境随心转」。每个人境界不一样。他生活环境不相同。有人生活在这个环境里。悲观、痛苦。没有欢乐。有人在这个世间法喜充满、乐观。不是同样的环境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而且差别很大?这就是心不一样。心清净的他就乐观。为什么?境界里头没有一样不清净;心染污的。境界里头没有一样不染污;心善的。你看到芸芸众生、山河大地都善;心不善的。你看到芸芸众生、山河大地没有一样是善的。这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百界千如。大分为十法界。再细分。每个法界都有十法界。
我们人法界里头有佛法界。像释迦他们示现的。他们是佛法界。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是菩萨法界。他不会从菩萨法界里头堕落到这里。没这回事情。哪有这种事情!他的现身决定没有起心动念。他有起心动念他就退转了。他就变成凡夫。没这个道理。他的示现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换句话说。他有没有示现?没有。不现而现。现而不现。这妙了。我们要不是这么多年来在大乘教里锲而不舍。我们连这个消息都不知道。现在我们虽然没有证入这个境界。我们从解悟当中能领会到这个境界。能肯定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然后再观察。就在我们现前大众相处之下。每个人境界不相同。我们生活环境是一样的。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千变万化。这种感受是什么?这种感受就是你的念头在变。真妄、染净、善恶在那里起变化。修行人之可贵就是你能保持。凡夫他保持不住。他心是浮躁的。他不是定的。保持不住。所以喜怒无常。外面变幻莫测。如果他保持得住。那就有一点定功。这个定功不能突破空间维次。这叫未到定。如果真的定功成就。他就突破空间维次。我们自己现在还不能突破空间维次。能把握到一些。这就属于未到定的层次。不能说没有定功。因为你跟一般人比。你的心比他们清净。你对于境缘的变化能控制住。你不是像他们那样显得心浮气躁。对自己情绪不能控制。现在在这个社会上。这样的人太多了。从这个地方看到我们修学的成效。不是没有效果。有。希望这个效果不断的增长。
我们在这里看到佛所证得的真实无妄之德。这个德是什么?就是这篇文字后面所说的四德。这四德真实无妄。我们有没有?我们有。显不出来。偶尔显出来一点。可是会被境界转。学佛的同修要在这里注意。如何叫它逐渐的能把这时间延长。那就是进步。就是好现象。四德。头一个「随缘妙用」。随缘我们当然都有。就是我们没有妙用。什么叫妙用?随顺性德就是妙用。我们讲得很具体。讲我们现前的境界。在随缘里面你能够与五伦相应、与五常相应、与八德相应、与戒律相应。那就是妙用。这是非常浅显的。真正的妙用是什么?真正的妙用是自自然然随缘。你自己没有起心动念。它就是这样的。那是如来的妙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伦常统统都做到。是菩萨的妙用;有分别、有起心动念。没有执着。是阿罗汉的妙用。我们今天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具足。我们努力学习。也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都能够与伦常八德相应。也叫妙用。为什么?它是性德。虽然没有见性。我从佛菩萨那里学来的。哪一天执着没有了。就是阿罗汉的妙用;分别没有了。这是菩萨的妙用。你节节高升;到不起心不动念。做出来完全一样。这是佛的妙用。随缘妙用。这是第一。后面都从这里生起来的。第二个「威仪有则」也是这个意思。菩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讲大小乘。在我们一般讲。这是什么?这好像是为一切众生做示范。其实他本来就是这样。性德流露他就是这样。不是学来的。也不是自己有意思要这样做。不是。自然的。他就是这样。也跟前面一样。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都没有。自然就是这样的。这是如来的威仪;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是菩萨的威仪;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着。是阿罗汉的威仪。我们凡夫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妄想分别执着都有。我们认真努力学习。也学得这个样子。人天威仪。这是性德。这里举出真实无妄之德。就是他真正远离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后面所讲的。第三个所讲的是「柔和质直」。末后一句所讲的是「代众生苦」。都是这个意思。一层一层的境界不一样。我们以前学佛的时候搞不清楚。只是在那里念。现在明白了。
「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这是如来所证的。为什么?他没有生灭心。生灭心是假的。没有生灭心。当然就不迁不变。永恒不变。性德自然流露。你证到某个境界就不断向上提升。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我们到人间来。这一生当中。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我们就找到真实。我们要不断向上提升。就好像念书一样。我要升级。我不能留级。更不能降级。可是一迷了怎么样?迷了就留级、降级;念念不迷。你就不断向上提升。不断向上提升。你就想到那多快乐。真的像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喜悦是内心的、自性的。自性里面的喜悦。决定没有烦恼。它不是外面刺激得的快乐。不是的。是内心里面的喜悦往外流露。特别是要学圣贤教诲。学佛菩萨。才有这种显著明显的快乐、喜乐。绝不是世间文艺表演、歌舞之乐。不是的。那是刺激。那不是从自性里面生的。是从外面环境的刺激。那不一样。
这个名词在《佛学大辞典》里面。它收集的材料就更多、更丰富。因为这个名词非常重要。希望我们能加深印象。第一条里面讲。「真如。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如常。「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我们想想。这是诸佛如来他们对于宇宙现象的看法。他看到是真的。我们第一句没话说。我们没有疑问。「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没话说。我们的问题在下面。「常住而不变不改」。我们没见到。我们所见到的。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自然现象有成住坏空。无常。它怎么不改?我们所感官的世界里头千变万化。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细心回味一下。佛在《华严经》里面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那我们这个意思就懂得了。我们为什么看到这一切法千变万化?我们的心想念念在起变化。妄想。所以外面境界也起变化。诸佛菩萨为什么看这一切法常住不变不改?他心没有动。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在他的境界里面。法没有生没有灭。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现在说的时候能。能体会到。
如果你能体会到弥勒菩萨所讲的。现象存在的时间多久?就算是他所讲的。我们现在能领会到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存在的时间只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这个念头。不管是善念、是恶念。是净念、是染念。它都是这么短的时间。它能存在吗?第一个念头没有了。第二个念头起来。可是第一个念头不是第二个念头。第二个念头不是第一个念头。这就像我们看电影。电影放映机里面的胶卷一样。你看一格一格的。这个大家知道。上面一格不是下面一格。下面一格不是上面一格。念念不相到。这佛经上常讲。有没有?没有。真的不变不改。这是如。我们今天没有看到这个。我们看电影只是在银幕上看到的。看到什么?看它的相似相续相。我们迷在这个现相。不知这个现相张张都是幻灯片。张张都没有动。只是它开关快速动作。把我们眼睛搞花了。你看那胶卷。哪一张它动了?那叫如。所以菩萨很厉害。能够在银幕上看到张张不动的幻灯片。我们是被它快速的动作迷了。我用这个比喻来解释好懂。要不然很难懂。
再一个比喻。现在大家使用照相机。这很普遍。半个世纪之前。五十年前。照相机是奢侈品。很名贵的。很少人用它。现在太普遍。大众化。人人都有。连手机都可以照相。照相机的快门。我们看到喷射机飞过。五百分之一秒快门你一按下去。飞机动了没有?你洗出来它没动。这是什么?这是你的速度跟它的速度相等。相等就不动。好像我们同样开车。速度相同的。我们在公路上走。我们的车看你的车。你看我们的车。好像没动一样。其实很快速都在移动。速度不相同的就看出在移动。速度相同的看不出移动。我们对于动的这种感应。要能追得上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这样的速度。我们看物质生灭你就看它不动。你在同速度之下。现在我们不同。我们的动作太缓慢。它太快了。所以没有觉得它的存在。其实它是存在的。虽存在。它时间又很短。所以说生它就灭了。说灭下面又生了。佛对于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不生不灭。如果真的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这不叫废话吗?这讲不通。真有生灭。生灭不可得。所以弥勒菩萨说得很好。决定不能执持。持是你要保有它。不可能的事情。你捉不到。它太快了。这才是诸法实相。才是真相。我们只好依着大乘经上所说的。八地菩萨能证得。就是他见到
下面引《唯识论》。《唯识论》第二。讲《唯识论》就是《成唯识论》。第二卷里头有这么一段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这个容易懂。「如谓如常。表无变易」。真的。生即不生。不生即生。生灭不二。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精神现象。在起心动念的时候现相。这就是唯心所现。至于这个现相会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唯识。识是什么?分别执着。没有分别执着。只有起心动念。现的相是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不是十法界。所以实报庄严土我们一般也称为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分别执着变现的。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有执着就有六道。所以要晓得。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从心想生。你心里没有这个想。就是没有分别的想、没有执着的想。十法界就没有了。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都是讲十法界的真相。你知道真相。你就不要再执着它。不要再分别它。在这个事实现象里面。我们要求的是什么?要求突破。也就是要求脱离。如果有要求突破、脱离这个念头。又错了。能不能脱离?永远不能脱离。为什么?你还有分别执着。所以这个话很难讲。要求脱离。又不能有要求脱离的念头。你有这个念头你就脱离不了。这是佛法的难处。很难体会到。你不出。不出在里面受苦。受苦受难。这个受苦受难很冤枉;应该要超越。又不能有超越的念头。又不能有超越的分别执着。只有上上根人他能得利益。中下根人慢慢来是很不容易。所以。在无量法门里面有这么个净土法门。太稀有、太难得了。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这个法门。也有许许多多菩萨希望有这个法门。没听说。这是缘分不同。因为我们有希求、有愿望脱离。只有从净土法门可以。这是个特别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行。你有分别执着都不行。唯独这个。
有分别执着。生凡圣同居土;有分别。没有执着。你生的是方便有余土;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你生实报庄严土。这是极乐世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极乐世界跟其它的世界不一样。其它世界。四土有不同维次空间的障碍。西方极乐世界虽有。没有障碍。没有时空的维次。四土在一起。在一起。古大德说一生一切生。生到凡圣同居土也等于生到实报庄严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他们住实报庄严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天天跟他们在一起。这是空间维次没有了。这个缘太殊胜了。你跟他们在一起。你
接着底下讲。「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我想这一句我不说大家也能体会。这里头重要的一句就是「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应该可以体会。这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真如在哪里?真如就在一切法里头。这一切法我们现在讲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从前宗门里面开悟、见性了。老师考考学生。你见性了。性在哪里?随拈一物。老师点点头。肯定。给他印证。无不是!伸出一个指头叫一指禅。伸出指头。是啊。也是。怎么不是!所以很奇妙。你真的是能体会到。这个体会到。就是真正见性的人是什么样子?后面三段他全落实。你都看到了。就是四德、五止、六观。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那是真的。如果四德、五止、六观还没有现前的话。那他没有证得。那个悟就像我们现在讲的解悟。他不是证悟。证悟。就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看他处事待人接物、看他生活。就是四德、五止、六观自然现前。没有一丝毫造作。那是真的。所以悟有两种。有解悟、有证悟。证悟就管用。解悟就是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看破。帮助你放下。你要不了解事实。你放不下。我为什么要放下?明白之后。应该放下。不应该执着。不应该分别。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有平等的看法。
底下一条说。「或云」。就是或者说。「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一点都不错。所以你一个明白。这些你全明白了。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相?这是佛陀智慧的教学、慈悲的教学。说出很多名相叫你不要执着。怎么说都可以。你真懂得。怎么说都可以;如果你执着的话。说一个你还是不懂。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也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的。不执着名字相。就是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这一招是真的。为什么?心缘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把这个都放下。你一听、一见、一接触就明了。这个明了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证法身。这些名相。名字不相同。都说的是一桩事。同体异名。
底下《唯识述记》是慈恩大师他的著作。第二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话。「真以简妄」。简就是拣别。那就真。不是妄的。「如以别倒」。倒是颠倒。就是我们看错、想错了。如就是不颠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真就是拣别所执着的。所执的是妄不是真。后面是讲如。如是拣别依他。前面一个是讲真性。后面一个是讲法相。如是从相上讲的。这样讲大家更清楚了。真是从性上讲的。性是真的。不是妄的;相是妄的。不是真的。所以相讲如。好比器。前面一个「真」是讲金。是讲体。后面这个「如」是讲相。是讲器。器如其金。这样讲你就好懂了。
「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唯识法相宗的解释。真是实义。如是常义。这就是真如。真是永恒不变的。常是有变化的。虽然千变万化。不离真实。这就是说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相。有没有离开真实?没有离开。真如有没有动?没有动;真如有没有现相?没有现相。我们今天用电视屏幕来说就容易懂得。真是讲屏幕。相是讲屏幕里面的现相。频道。各种不同频道现相。常是什么?常是永远它没有离。频道无论怎么变化。没有离开真如。就是没有离开屏幕;离了屏幕。没有现相。它现不出相来。所以现相跟屏幕是一不是二。从相上讲是常义。从屏幕上讲是实义。我们用这个比喻你就更好懂。所以真妄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你从这里慢慢体会。体会到有什么好处?你分别执着就放下了。你知道这里头不能分别。也不能执着。分别执着是真错了。真如后面还有意思。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学习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346.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二OO八年讲于台湾华藏电视台 16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二OO八年讲于台湾华藏电视台 16;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