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8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18 02:0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8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8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8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39:00Z 2011-10-06T12:39:00Z 1 645 3678 Microsoft 30 8 4315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八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18

  ◎定慧一体第三

  以下八章经是六祖一生所说的法要。可以说句句话都非常重要。这是由门人分类编辑而成的。与前面两章性质稍有不同。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

佛教讲经爱国

。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

佛教净土讲经交流会

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定慧一体」这一章。我们分成五个段落来介绍。第一段:解释「定慧一体」。禅定是体。智慧是用。何谓「禅定」?大师在这章经中为我们说得很明白。「涉境不执着」。境就是境界。我们六根涉入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定。所谓寂而常照。可见。禅定是有作用的。它不是一个死定。它的作用就叫智慧。智慧。重要的是心境俱空。照而常寂。体用不二。就叫做一体。

  第二段:是讲这一章经的宗旨。六祖说

金安区佛教协会讲经交流会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我此法门」这一句。就是指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相传的这个法门。所谓禅宗的顿教。这一个法门。也就是祖祖相传者。它是以定慧为根本;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定慧既然是一体。我们在修学时。当然就要注重定慧等学。这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能偏重在定。也不可偏重在慧;禅家讲。偏重在定。免不了枯寂;偏重在慧。往往落入颠狂。所谓是狂慧。到定慧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禅定。才能由定开慧。寂照一如、寂照平等、寂照不二。这才是禅宗顿教所讲求的。六祖说:「心口俱善。内外一种。这就是定慧平等」。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学定慧等学;换句话说。定慧等学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内心和我们的外表要一致。不能口里说的是一桩。心里想的是另一桩。那就不是禅定。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体所行的。完全是一样。这就叫定慧等学。这桩事情是要我们自己去悟。自己去修。如果有争执。就是迷惑颠倒。稍有一点争执的心。这就是胜负的烦恼没有断。必然增长四相的执着。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宗旨大意是如此。

  第三段:是讲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定慧一体的修行要领。在中国南传禅宗里非常重要。特别重视「一行」。行就是修行。修什么?修一。就是心、口、身行要一。这就叫三昧。六祖说:「于一切处所。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者。就叫做一行三昧。」六祖引经来证明他所说是有根据的。《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纲领。若不能把握这个纲领。我们的修学是很难成就的。尤其对于「一行」。必须要有正确、清晰的了解。而后才有下手之处。

  一般所犯的过失。所犯的错误。大师告诉我们。是迷着法相。对于法相认识不清楚。同时又执着。误会了。以为是只要坐在那里不动。盘腿面壁。心中不起念头。这就叫做一行三昧。这是将一行三昧错解了。这种见解。实在说等于无情的众生。一块石头。它摆在那个地方几百年、几千年。它在那里不动。它也不打妄想;换句话说。这块石头就入了禅定?我们要想学佛、修禅定。修到最后就变成一块石头?所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是误解一行三昧。这是障道的因缘。还有一种。譬如神秀大师他们所传的。静坐看心、观静。认为心要是不动不起。这就是禅定。这种观念、这种修行法。在佛教里相当普遍。六祖告诉我们。若我们对于这个方法执迷。到最后不但不能成就禅定。还免不了着魔。这样辗转的相教。当然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就大了。不但是自己不能成就。而且误了一些好心学佛之人。岂不是非常可惜!

  如何正确修行「一行三昧」?六祖说:「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诚心。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境界。总要保持着心地的真诚。同时要空寂。不着一法。心境俱空。道应当要流通。佛祖为我们说「应用无碍」。如《华严经》所显示。不但理事无碍。而且事事无碍。这是正确的。六祖又告诉我们:「定慧名是有二。体是一个。」一个就不能住。就不能执着。心如果住法。无论什么法。只要你有执着。只要你心有所住。这就是自己缠缚了自己。《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这都是世尊教诫菩萨的名言。迷人渐渐能契入这个修行方法;觉悟的人。他就顿修。速度就来得快。只要识心达本。知道一切法原无差别。所谓圣凡平等、性相不二。

  第四段:禅宗自从世尊传于迦叶后。祖祖相传本来的正教。我们一定要记住、要理解、要依教修行。六祖提出三条大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大乘佛法三大纲领。能把握纲领。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决定不会错误。不但参禅如此。纵然是研教、念佛、持戒、修密也不离这三大纲领。离开这三大纲领。就不是佛法。

  第一纲领是「无念为宗」。何谓「无念为宗」?六祖说:「于念离念。」这句话不太好懂。我们通常讲「离念」。离念一定是无念。无念就没有念了。「无念」没有念。不是禅宗讲的无念。禅宗讲的是「念而无念」。可见。他是有念。有念而不执着。知道念的体相。这是离念。在相上讲。他见闻觉知。六根照见六尘所起的作用。不染六尘境界。也不会因六尘境界而生起妄心。这个妄心。是唯识讲的「心法」与「心所法」。说得再粗显一点。就是不起心;八心王与五十一心所都不相应。这就是不在境界中生心。

  「无」。是无任何的事情。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凡夫心里面总有事。事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心里面没有事。诸位想想:心没有事。身当然没有事。境界也没有事。所以才能得到一切清净。还有一个意思是「无二相」。以清净心观察世出世间。无非清净。正是佛在大经所讲:「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时就是无二相。万法平等一如。我们在《华严》、《法华》都体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佛与大菩萨的真实境界。必须要到无念才能证得。这个境界中。决定没有尘劳烦恼的念头生起。这是「无」的意思。「念」。是真如自性起念;换句话说。就是真如之用。这是说明「无念」是念而无念。无的是妄念。念的是真念。就是真如起念。真如之用。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可见禅宗讲「无念为宗」。并不是教你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是误会!它是教我们无心意识的妄念。存自性真如的正念。无念为宗是如是讲法。

  第二纲领是「无相为体」。无相为体是说「于相离相」。这才是无相。「相」。是阿赖耶的本质相。在我们眼前。为我们六根所缘的本质境界。离什么相?离妄相。这个道理在唯识说得非常透彻。在一切相不起妄想、分别。也不起妄念。这就叫「于相离相」。能做到于相离相。法体就

讲经说法在佛教系统当中

清净。这个时候清净法身现前。正是所谓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则境界清净。境界清净则国土清净。所谓「心净则土净」。这对于修净土的同修来说尤其重要。若修净土决定要取得理一心不乱。不懂得这个道理是无法起修。

  第三纲领是「无住为本」。无住。佛在《金刚经》特别强调;而六祖也是在「无住」大彻大悟。何谓「无住」?六祖说:「于诸法上。要学着念念不住。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凡夫妄念纷飞。想东想西。想前想后。这是错误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都是讲求「无住为本」。这三大纲领。是祖祖相传本来正教。

  第五段:是讲修学违背了三个纲领。有什么样的过失。第一。违背无念为宗。这是起心动念的过失。六祖说:假如我们一切都不想。一切的念都除尽。实在讲就是修无想定。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无想天是属于外道天。不是真正的成就。六祖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就是生到无想天。还是大错。其次。这样的人。他对于如来所说之法、祖师所说之法义。并不了解。也不认识;自己错了。犹算罢了。还要劝别人。教导别人。又谤佛经。这个罪过就大了。造这种罪过。他自己还不晓得。这真正是非常的可怜!六祖说:在境界里。如果有念。必定就起邪见、不正确的见解。一切妄念都会从此而生。这是起念的毛病、过失。第二。讲着相的过失。「诸法实相」是说一切法无相。如果我们在一切法分别执着。这就是取相。无相当中若是取相。还要执着相。这当然是大错。与法性、实相相违背了。第三。讲有住的过失。这是不了解诸法空相。所以他的心时常住在境缘上。于是起惑造业。轮回不已。这是凡夫住相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生死轮回。修行人前念、今念

2017中国佛教讲经直播

、后念相续不断。依旧是被业报缠缚。他不能见性。不能证得一心。可见。修行人心要是有住。也是错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496.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8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8;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63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