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一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一集) 1993/6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档名:01-011-0011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下面是為我们说明与会的这些大眾他们排列的顺序。这个裡头也是有原则的。不是随便排列的顺序。声闻列在第一位。这些是佛的小乘弟子。修学小乘的。他们都是出家眾。所以他是出世相故。他是出家眾。菩萨裡面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一般菩萨是在家多。出家的比较少。声闻那完全都是出家的。其次。他是常随眾。也就是佛到什麼地方他们都是跟著一道去。不离开老师的。菩萨眾是不常跟老师在一起。因為菩萨通常都是代替老师教化一方。没有特殊的因缘。就很难跟佛常常聚会在一处。不像声闻。声闻是常随眾。同时佛法是要靠僧团来承传、来维繫、来推展的。因此僧团在佛法裡面特别受到尊重。这些弟子们通常是把他摆在第一位的。
「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菩萨。像在我们中国。象徵性的。就是代表性的。我们中国人供奉的四大菩萨。这四大名山。这四大菩萨当中。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相。其他的像观音菩萨、文殊、普贤都现的是在家相。由此可知。菩萨裡面是在家居多。出家的是少数。但是在中国。出家人通常都要受菩萨戒。也就是中国出家人是具有菩萨身分的。跟泰国南传的佛教不一样。他们出家眾完全是声闻眾。没有受过菩萨戒。所以我们称他作小乘佛法。这是相不定。「不常随」。刚才说过。菩萨不常跟从佛在一起。他是代佛教化眾生。往往在一方住持教化。他居中也代表中道。表这个意思。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正好跟前面相反。我们六道凡夫是住生死。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迴;小乘人证到四果罗汉。他就住在涅槃裡面去了。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不像菩萨。菩萨是两边都不住。所以他能够随缘帮助一切大眾。
「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天人列在后面。这个多半是佛的在家皈依弟子。他属於四眾之一。在家有优婆塞、优婆夷。他们也有受五戒的。也有受菩萨戒的。所以他的品类就很杂。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像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裡面所见到的。五十三参裡面出家相只有六位。其餘的统统是在家菩萨。表现的身分。可以说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这是给我们做一个非常好的修学榜样。所以学佛不妨碍任何行业。任何行业、任何身分、任何环境。都能够学佛。都能够行菩萨道。可见得佛法修学。确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是佛的外护。就是在外面护持佛法。协助弘扬、宣传佛法。他们有这个职责。再看底下经文: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是梵语。底下註解裡头有。「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我们先解释这个。这是解释比丘。比丘上加一个大。那就是属於大乘的比丘。说明他是菩萨比丘。不是普通比丘。不是小乘比丘。因為我们这部经是大乘经典。所以修学的都是属於大乘菩萨。这些出家人也是受了菩萨戒的。所以称之為『大比丘』。单单「比丘」两个字的意义就是曾经受过具足戒律的出家人。就称之為比丘。「具足」就是圆满。佛所制定的每一条戒他都接受。他都能够依教奉行。像传在我们中国。现在出家比丘戒是二百五十条戒。这两百五十条戒统统都能够遵守。
比丘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乞士」。乞是乞食為生。在我们中国对於乞食為生的人。我们称他作乞丐。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不像印度。印度这个乞士。社会对他非常尊敬。中国要是托钵去乞食。那没有人能看得起。这是社会制度不相同。文化背景不一样。但是他虽然是乞食。他是「士」。士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知识分子。在中国过去。这是读书人。中国的社会对於读书人非常尊重。从前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於读书人非常尊重。这个乞丐是个读书人。是乞士。换句话说。他有学问、有道德。但是他是乞食為生的。「一钵资身」。资就是养活我们的身命。靠一个钵。钵是钵盂。就是盛饭盛菜的。饭菜都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别、没有好恶。这是托钵乞食。
「无所蓄藏」。佛的制度。出家人他随身所携带的。也就是我们讲他的全副家当是三衣一钵。三件衣一个钵。那就是他全部的财產。这个制度在北印度行。那是属於热带。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游化的地方都是印度。从喜马拉雅山以南。他的足跡所到之处一直到锡兰岛。等於说整个印度地区他都曾经游歷过。在那个时候那个地区。三衣一钵够了。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纬度比那边高得太多了。所以三衣不足以御寒。中国的天气冷。於是乎三衣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形式。中国出家人还是穿中国的衣服。没有更换。只有在诵经、在典礼的时候。在法会。法会典礼。才将袈裟。就是三衣披在身上做个纪念。就是象徵的意思。不像印度。印度没有衣服。他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我们这边也常常看到印度人。所以我们风俗习惯跟他们不一样。从这个地方也能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佛法的圆融。佛法的随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
它到中国来。所有一切生活方式完全是中国化了。穿中国的海青。长袍长袖子的叫海青。海青是我们汉朝时候的礼服。也就是士大夫阶级所穿的。用现在话来讲。就是读书人、知识分子所穿的礼服是海青。我们出家人也是穿这个衣服。差别的。在家人海青裡面绣的有花纹。出家人没有彩绣。就是穿得很朴素。差别就在此地。衣服的样子完全相同。所以三衣。因為我们只有在典礼法会的时候才用。所以这个衣就把它缩小了。缩小差不多是原来的衣的三分之一这麼大。我们用鉤环这样子搭在身上做纪念。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日本的法师比我们就更现代化了。你看日本法师实在看不出来。為什麼?他们穿西装。他们穿皮鞋。实在讲只是剃了头。除了这个之外。他的服装没有办法看得出来。他们的袈裟就更方便。他的袈裟缩成一小块。大概只有一、两寸。平常就装在西装上面的小口袋裡。到法会用的时候掏出来。像我们念珠一样。套在身上。掛在身上这麼一块。那就是他的袈裟。从这些地方都能够显示佛教的适应能力非常之强。非常的圆融。它的确是圆圆满满的做到了本土化与现代化。所以佛教才能普遍的被大眾欢迎、接受。这些当然都是属於形式。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它的实质内容。这才是要紧的。
佛為我们所制定的。他真正的用意就是教我们要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样才能得自在。所以。出家人没有家。出家哪裡还有家?没有家。无忧无虑。无牵无掛。一定要做到这个样子。你心才会安稳。才能够得到三昧现前。才能够开智慧。「专求出要」。出是出离三界。要是最重要修学的方法。出家的志趣在此。所以对於世间一切法都不可以留恋。在过去。出家人行。因為只要是出了家、受了戒。任何寺院庵堂这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场。你出家了。道场都有你的分。你虽然没有家。你只要找到寺院。你都可以去住。所以道场叫十方道场。都可以去掛单。掛单就是到这个地方去住。到这个地方去修学。
每个道场的道风、学风不一样。像中国分為许多的宗派。我们想学哪一个法门。打听哪一个道场是专修这个法门的、专弘这个法门。我们就到那边去。那个道场一定要收留。没有理由拒绝。只要我们遵守规矩、遵守戒律。不犯过失。他没有理由拒绝。可是佛法在中国传了将近两千年。任何一个制度时间久了就会发生弊病。佛门也不例外。古来祖师大德建的道场叫十方丛林、十方道场。到以后它慢慢变成子孙庙。住持和尚传给他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不是他的徒子徒孙到他那个地方去。他就拒绝、不容纳。传到今天。道场古时候的道风现在完全都没有了。逼著出家人不能没有财產。出家人不能没有积蓄。出家人不能没有房屋。这逼著走投无路了。所以现在我们说出家人不像出家人。跟在家人没有什麼差别。也不能怪这些出家人。时势所逼。没有法子!这个歷史的演变。这裡头因因果果我们都要了解。然后在这个大时代当中。真正出家人只要守住「无所蓄藏。专求出要」。这就行了。我们的道业才能够成就。
在这个时代虽然有所积蓄。这个积蓄是我们身体在这个世间依靠生存必须要有的这些条件。这是现在被逼。非得要有。但是心裡面不能有。心裡头要有那就坏了。你就有所留恋、有所牵掛。到你念佛念成功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说我还有房子。银行还有多少钱。这就糟了。阿弥陀佛不会带你去。所以这些东西纵然是有。也要放得乾乾净净。什麼时候走毫无留恋。有如没有。这才行。这是应付今天这个时代。自己有。有这个福报。应当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帮助佛法的弘扬。帮助一切眾生。这就对了。决定不能够据為己有。自己贪图享受。那就错了。就堕落了。这是我们在现代必须要晓得的。
第二个意思是「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爱见就是烦恼。爱就是贪爱。指的是思惑。见是讲的见惑。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到后面会说到。这个地方就不多说了。这就是讲用智慧破见思烦恼。「见」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
第三「怖魔」。魔是讲的天魔。天魔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上帝、天王。说的是这些人。这些人比我们世间人的福报大。三界六道都是他统治的。如果这个人出家修行要脱离三界轮迴。他听说了、他看见了就非常忧虑。為什麼?他统治下的人民又少了一个。又跑掉一个。他心裡就很不高兴。心裡就很难过。所以使魔王感到恐怖。「发心受戒」。这是发的真实心。「羯磨」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作法。从前翻作作法。现在来讲就是举行的仪式。举行出家受戒的仪式。在仪式裡面郑重宣示接受佛的教诫。依教奉行。这样的人决定能够脱离三界。能够成佛、成菩萨。或者是成阿罗汉。魔才恐怖。像现在有许多出家人。出了家之后并没有依照佛的教诫去修学。他们虽然在戒坛裡面受戒。魔看了之后一定很欢喜。笑笑。為什麼?他出不了三界。因為他并不认真。他出家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魔现在也不恐怖。从前出家人白四羯磨的时候魔恐怖。现在看这个样子魔不恐怖。魔看了笑笑而已。就是说这出不了三界。这是我们都必须要知道、要理解的。要认真来反省、认真来修学。
比丘在佛门裡面是非常尊贵的称呼。蕅益大师是我们净宗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出生在明朝末年。圆寂在清朝。所以他是两个朝代的人。我们在许多著作裡面有看到明蕅益大师。有的时候看到清蕅益大师。是一个人。他是生在明朝。往生的时候在清朝。他在年轻的时候学天台的。而且对於戒律特别欢喜。有很深入的研究。就像我们民国初年的弘一大师一样。对於律学有偏好。根据他的说法。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比丘没有。真正出家人也就没有了。出家比丘戒就得不到。因為根据比丘戒的传法。至少要五个真正的比丘才有资格传戒。你才能够得戒。不像菩萨戒跟其他的戒。自己发愿在佛像面前发誓都可以得戒的。唯独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行。一定要五个比丘以上来传授。
所以蕅益大师自己受了比丘戒之后。他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自己就把戒退掉。称為「菩萨戒沙弥」。我们看到有很多著作上「菩萨戒沙弥智旭」。智旭是他的法名。他的署名是这样署法的。他不敢自称比丘。他称沙弥。他的徒弟。老师称沙弥。徒弟连沙弥都不敢称了。徒弟成时法师。这个人也很了不起。《蕅益大师全集》就是他编的。他负责刻版流通。把他老师的东西传下来。诸位看流传很普遍的《净土十要》。《十要》前面有很多文是成时写的。成时他自称「出家优婆塞」。你看看。他老师是菩萨戒沙弥。他不敢称沙弥。他称出家优婆塞。这个是真的。这种称呼一点都不错。像我们现在出家人。能够做到出家优婆塞就不得了!為什麼?五戒十善真正做到了。二百五十戒做不到。沙弥十戒也做不到。十戒裡面有一条。手上不可以拿金钱。我们身上装了钞票。就破了戒。做不到。不容易做到。所以。在家是守五戒。出家能把五戒做好。在今天就很难得了。能够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好。做个名符其实的出家优婆塞。女眾是出家优婆夷。就非常难得了!这样持戒念佛。决定得生净土。所以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
下面这段非常重要。这是解释僧。僧是梵语。「僧者。具云僧伽」。尾音还是省掉了。僧伽耶。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就用个「僧」。后头尾音都把它省略掉了。「此翻和合眾」。他的意思叫和合眾。眾是个团体。换句话说。是个很和睦的团体。这叫僧团。和合裡面一共有七桩事情。也就是有七条戒必须要遵守。这个团体才叫做僧。才叫做僧伽耶。第一个就是理。「同证无為解脱。名理和」;换句话说。我们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确实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目标、希望。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砥礪的修学。这条叫做理和。
另外有六条是属於事。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都要守的。第一个是「身同住」。我们共同住在一起。在从前叫寺院、道场。共同居住在一个地方。像现在学校一样。共同在一个学校。「口无挣」。平常言语之间。决定没有争论。「意同悦」。大家住在一起。一定每个人都欢欢喜喜。在我们中国俗话讲。这是个非常兴旺的团体。「见同解」。见是讲看法。对於修学的原则的看法、方法的看法、境界的看法。都能够一致。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见同解就是要建立共识。我们对於一切问题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戒同修」。这个戒是大家住在一起一定要有个规矩。没有规矩一定就乱了。像学校它有校规。寺院裡面有常住的规约。这个规矩订得很多。关於日常生活方面一定要订得很详细。教室有教室的规则。饭厅有饭厅的规则。活动有活动的规则。乃至於接见宾客有接见宾客的规则。如果没有规则。这个团体一定就乱了。秩序就坏掉了。所以。这个戒是指守规矩。规约是大家共同来制定的。就是用会议的方法来制定的。制定之后人人要遵守。戒同修是指这一点。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用现在的话就是守法、守规矩。「利同均」。这个利是讲生活。物质的生活一定是平等的。没有特殊优待的。生活。穿的、吃的都是一样的。这是平等的。
这是佛给这个团体所立的七条规则。参与这个团体必须要遵守。佛的团体是四个人以上同住在一起。能遵照佛这七条的教训去做。这个小团体就称為僧团。诸位同修在此地一定要知道。出家人四个人在一块共修。遵守这个原则是僧团。如果你家裡面夫妻儿女也有四个人。在家裡头也这样的修法。你家庭裡头也是僧团。所以。僧不是指出家人。大家要是一看到僧。这是出家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僧是什麼?僧是团体。四个人以上组合在一起。这个团体叫僧。僧是团体的意思。不是指出家人。以后僧在中国就变成出家人的专称。它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本意是指团体。所以在家同修。或者是你们居士。有四个人以上。有一个居士修行的道场。像在我们中国的居士林、莲社、有很多精舍。完全是居士们修学的。四个人以上依理事七和来修。都是真正的僧团。
僧团如果出现在这个世间。是非常稀有而难得。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不但修行的人有福。这一个地方都沾光。这个地方不遭灾难。為什麼?它有真修行人住在这个地方。有大福德的人住在这个地方。什麼人叫大福德?依照佛这七条修行的是大福德人。我一出家。对於僧团就非常嚮往、非常羡慕。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遇到过。我自己道场人虽然也多。不是僧团。每个人意见不一样。想法、看法都不相同。所以僧团出现。真正是稀有。真
我们再仔细看看歷史。古人所讲「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个人一条心。理事和合就是一条心。在中国歷代。开国的帝王。你们去看。实在讲我仔细留心歷史。没有超过十个人的。都是五、六个人。六、七个人他们一条心。就能建立一个政权。能够绵延几百年。佛法裡面。四个人以上在一块组织僧团。就能把佛法弘遍到全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僧团最初在鹿野苑成立。六个人。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带著五个学生。鹿野苑五比丘。就这样起家的。六个人就依这个七条在一块共住。这是僧团的出现。三宝的建立。就是佛法僧三宝具足。以后这些弟子是他们参加进来的。最初建立的是五比丘。佛与五比丘。所以。谁能够把自己捨掉。捨掉自己的成见。捨掉自己的得失利害。才能把这几条圆满的做到。如果是放不下、捨不得。那就没有法子。那就做不到。所谓的叫貌合神离。表面上好像是同住在一起。其实是各怀鬼胎。这个鬼就是贪瞋痴。每个人都有贪瞋痴。这就不是真正的僧团了。
我过去在臺北。有一位赵默林老居士。这个老居士已经不在了。也非常的难得。有一次他请我在功德林吃饭。臺北火车站旁边有个功德林。请我吃饭。我就问他。你為什麼请我?他说我今天有桩事情要向法师请教。我说不敢当。这老居士。他学佛比我早。成就也比我殊胜。我们是后学。他很客气。我说什麼事情你这样子掛在心裡?他说我想来想去。现在人造的五逆罪。就是要堕地狱。怎麼得了?我说什麼罪堕地狱?他说破和合僧!我一听说这个。我就笑笑。我说老居士放心。咱们来好好吃菜。不要去理会这些。他说為什麼?我说破和合僧确实是堕阿鼻地狱的业因。我反过来问他一句。我说老居士。你在哪裡看到和合僧?我这一问。他也笑起来了。根本就没有和合僧。不要说你去破坏僧团。他们裡面自己就不和。哪有僧团?如果它是真正和合僧团。你们在外面造谣生事破坏。那是堕阿鼻地狱。他们裡面自己都打架。自己都吵嘴闹是非。那是什麼和合僧团?所以我说我从学佛起就很留意。我走了很多地方。没有看到和合僧团。你在哪裡看到和合僧团?他笑起来。事情就解决了。五逆罪裡面有「破和合僧」。和合僧想破也找不到。没有!再看下面。
「千二百五十人者」。这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常随眾。总共是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个五。零头省略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从哪裡来的?「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迦叶有三个。迦叶是姓。他们三个是兄弟三个人。在当时可以说他们都是宗教领袖。都有自己的信徒。其中优楼频螺迦叶。他有徒弟五百人。另外他有两个兄弟。每个人有徒眾两百五十人。所以他们三个人。连他们的徒眾就一千人。「身子目连」就是大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弗。这是两个人。身子、目连。「身子」是用中国意思翻的。梵文就称舍利弗。舍利弗跟目犍连也是宗教领袖。他们每个人连他的徒弟有一百人。所以两个人就是两百人。以后他们听了佛的说法。感动。都皈依佛。做為佛的弟子。他这一做佛弟子。他的那些徒眾都带过来。都以佛為师。这个样子就有一千二百人。另外有「耶舍子等」。他们有五十个人。这也是慕道而来的。释迦牟尼佛接受了他们。他们五十人。这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加上最初在鹿野苑的五比丘。所以总共的人数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说明他们僧团人数来由。
这些人是「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所以他们这批人变成了佛的常随眾。佛到什麼地方他们就跟到什麼地方。尽佛的一生。一直到佛入灭。之后他们才离开。佛在世的时候。他们都跟在佛的身旁。所以结集经藏的时候。一定把他们这些人统统记录在其中。因為这些人都是参加法会而没有缺席的。其他的人来来去去。那都省略掉了。底下经文说:
【皆是大阿罗汉。眾所知识。】
这一句是说明这些人实际的身分。这些人正是佛在经上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非常感慨。现在连四个人在一起共住修六和敬的都没有。释迦牟尼佛居然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一起居住修六和敬。这样的团体空前绝后。到哪裡去找的?看了这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不是凡夫。凡夫早就吵翻了天。哪裡能够和合?他们都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指什麼人?十地菩萨。第十地。再往上去就是等觉了。他们裡面身分最低的都是法云地的菩萨。等觉菩萨。其中还有不少是古佛再来。已经成了佛的。现在释迦牟尼佛在这裡示现成佛教化眾生。他们来现身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先当外道。然后听到释迦牟尼说法。故意装得非常佩服。非常羡慕。再皈依佛。做佛的学生。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在后台上都是诸佛大菩萨再来的。他原来不是凡夫。所以这麼大的僧团。理事七和合做得那麼样的圆满。原来不是凡夫。这是「大阿罗汉」的意思。
这个大是大乘。小乘阿罗汉就是断了见思烦恼的四果罗汉。大乘阿罗汉。阿罗汉如果用中国的意思来翻。「阿」翻作「无」。「罗汉」翻作「学」。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学」。无学用现在的话讲毕业了。学的东西学完了。他的学分学完了。毕业了。我们现在讲毕业。在佛法裡面称无学。他所学的东西统统学圆满了。小乘阿罗汉是小乘法毕业了。他学完了;大乘法。到法云地的菩萨就学完了。往上去。等觉。等觉是后补佛。所以叫候补位。补处菩萨。哪个地方眾生机缘成熟了。需要佛去度化眾生。他跟他有缘。到那裡就示现成佛。所以到法云地。大乘就毕业了。
『眾所知识』。「眾」是大眾。此地这个眾可以讲是九法界的眾生。不仅仅是六道。声闻、缘觉、菩萨。对於这些人都知道、都听说。可见得他们的知名度是非常之高。人人都能够称道的。这叫「眾所知识」。
註解裡面给我们解释阿罗汉。阿罗汉也含三个意思。实在讲比丘是阿罗汉的因地。阿罗汉是比丘的果地。比丘修学圆满。证了果。就称為阿罗汉。比丘乞士是在学。阿罗汉是毕业了。是学完了。所以它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应供」。供是供养。应是应当接受大眾的供养。他应当接受。这个就是「乞士果」。在因地自己道德学问没有圆满、没有成就的时候。这是乞食。乞食维持自己的身命。乞法维持自己的慧命。在佛法裡讲命有两种。一个是身命。一个是慧命。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师。所以老师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大。向眾生乞食。维持身命;向佛菩萨求法。滋养自己的慧命。这个在因地。现在在果地上。圆满了。圆满之后他就是天人师。在六道、在九法界裡面。他是老师的身分出现。这个师。第九地是法师地。第十地是无学。九地是法师。所以他应当接受大眾的供养。他有这个德行。他有这个能力。
第二个意思叫「杀贼」。这是「破恶果」。有些人看到这个字样生了疑惑。佛教大戒第一条戒是不杀生。阿罗汉还杀贼?这什麼人提出这个问题给我说的?方豪先生。在台湾。你们知道吗?是天主教的一个神父。方豪。我在臺北跟他住得很近。我们算是邻居。他有个教堂就在我住的附近。那个时候他是政大文学院院长。他有一天跟我谈起。他说你们佛教不杀生。阿罗汉怎麼杀贼?实际上。这个贼是什麼?这个贼叫烦恼贼。贪瞋痴慢疑。这烦恼贼。意思就是烦恼断掉了。这个贼没有了。消灭掉
第三是「无生」。无生是「怖魔果」。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六道凡夫有生死轮迴。这是苦不堪言。没有人有能力超越轮迴。没有人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佛出现於世间。佛是个很聪明的人。你们自己有能力解决。他绝对不会来。来没有意思。你有能力处理这个事情。他何必要来?你们想解决而又没有这个能力。解决不了。那佛是一定要来。不来。对不起人!所以佛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什麼事情?生死大事。芸芸眾生之中。有一部分觉悟了。觉悟到生死大事。要想了生死、要想出三界、要想真正做到不生不灭。只要眾生有这麼个愿望。佛一定会来帮助我们。所以佛出现於世。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阿罗汉果然达到。无生了。当你发愿的时候。魔就恐怖。现在你真的超出。真正超越三界。这是阿罗汉的三个意思。
「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阿罗汉裡面有浅深等差种种不同。佛法
第二种叫俱解脱罗汉。这个是大乘法裡面修学禪定的。禪定这就是定共戒。人得禪定。三昧现前。定能伏烦恼。诸位要知道。定虽然不能断烦恼。它能伏烦恼。就是烦恼虽然没断。决定不起作用。如果是很深的禪定。烦恼等於是断掉了。小乘阿罗汉证的是九次第定。他定功的程度是达到第九段的功夫了。这超越三界。第八段不能超越三界。所以八定以下的。四禪八定叫世间禪定。第九定超越了。到第十个层次、十一个层次、十二个层次。那就更高了。这是讲的菩萨、法身大士。这是菩萨了。
「无疑解脱罗汉」。当然他们定功、智慧、境界绝对不是前面两种能够相比的。為什麼叫无疑?这是说他的智慧现前。在教下讲。这些人大开圆解。一切疑难的问题他都能跟你解答。所以叫无疑。这就是底下讲的法身大士。他们已经破了无明。证得法身。是大开圆解的这样身分的人。所以就称「大」了。确实他是大菩萨再来的。我刚才讲的法云地的菩萨。因為他是大阿罗汉。大乘无学是法云地。那当然无疑。什麼问题到他那裡都能解决。所以他们是无疑的阿罗汉。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这是把他的真正身分為我们说出来了。这就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地方眾生缘成熟。跟释迦牟尼佛有缘。释迦牟尼佛到这儿来教化眾生。一个人唱不了一台戏。释迦牟尼佛唱主角。还得要有很多配角来。配角到哪儿去找?诸佛来当配角。彼此在本地裡面决定是平等。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前台上表演的。有做主角、有做配角。有高下之分。释迦牟尼佛做老师。这些人做学生。有师生之分。其实这裡面有很多成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的。所以叫佛佛道同。佛与佛互相支援、互相拥护。来成就一切眾生。绝对没有自己名分之争。一切都為眾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像这些地方我们应当要学习。
法身大士。通指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称之為法身大士。在别教是初地以上。别教是初地菩萨以上。在圆教是初住以上。我们这部经、这个法门是属於圆教。跟《华严》、《法华》相同。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法身大士。所以。法身大士总共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都叫法身大士。所以《华严经》上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这个意思。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再加上个等觉。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他们的身分是这样的人。不是普通人。
「示作声闻」。示是示现。就是来表演的。变现一个小乘阿罗汉。变成一个凡夫模样。释迦牟尼佛当年。不但僧团裡面这些弟子是法身大士、诸佛来化身的、来变现的。就是他在家护法的那些在家的弟子们。这些国王大臣。也都是法身大士变现来的。像我们前面跟诸位介绍。波斯匿王、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都是法身大士变现出来的。共同来台前台后把这场戏唱好。如果不是佛菩萨再来的。谁肯把家裡黄金拿出来布地?谁肯!菩萨来表演的。表演给大眾看的。给孤独长者黄金布地请释迦牟尼佛讲法。释迦牟尼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否则的话。他怎麼肯这样做?所以对於释迦牟尼佛讲的话。听了就相信。这就得受用。来表演的。这个一定要知道。凡夫做不到的。「证此净土不思议法」。证是证明。他们这些人来表演。佛為我们说这个不思议法。这些人给我们作证。他们没有反对。听了个个拥护、个个欢喜、个个讚叹。这就是為我们来做证明。帮助佛弘扬这个法门。所以称之為大阿罗汉。不是普通人。
今天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57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