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说阿弥陀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集) 1993/6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档名:01-011-0010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第五行。今天正式讲到经文。这一段是属於经文的分科。所谓分科也就是将它的段落分出来。
「入文分三」。文是经文。讲到经文。经文分成三个大段落。这三个大段落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是这个三分。这个例子。一般註解裡面都註得很详细。最早在东晋的时候。道安法师。这是跟鳩摩罗什大师同时代的。也是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都是同时代的。他老人家就将佛经分成这三个大段落。但是过去没有这个例子。因此有许多人对於道安法师这个作法提出了很多的异议。认為他不应该把经文分裂。到以后印度亲光大师的《佛地论》翻到中国来之后。《佛地论》就是《华严经.十地品》的註解。亲光大师的註解。他也是把经文这样子分成三分。於是乎中国这些大德们对於道安法师这个见解。认為他是非常的高明。跟印度这些祖师大德不谋而合。从此以后。一切经文都分成三分。三分是这麼来的。我们看此地。
「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臟腑无闕。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这是大师用了一个比喻。这个三分都善。三分都善是智者大师判《法华经》。底下一段他就说出了。因為蕅益大师对於《弥陀经》的三分的看法。跟古来的大德们不相同的。所以他特地举出《法华经》的例子。说明他是有根据的。下面这个比喻容易懂。序分好比一个人的头。我们一看到他的面目就认识
智者大师在中国佛教史裡面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传记裡面记得很多。诸位如果要多知道一些。可以看「天台大师传」。《法华经》总共有二十八品。它分為前半部与后半部。前半部是讲跡门。后半部是讲本门。所以讲本、跡两分。就是这个两个部门。什麼叫跡?「跡」是讲的跡相。完全显露在我们面前。「本」是说他以往已经证得的果位。像我们佛门裡头常说的观世音菩萨。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这是跡。从跡相上。他是以菩萨身分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弘法利生。如果说他的本。他早已经成佛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是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以菩萨的身分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所谓本跡。像世尊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在我们《弥陀经》上都是叫著舍利弗给他讲的。舍利弗在释迦牟尼佛会上是个罗汉。小乘四果罗汉。他的本也是古佛再来。他早已成佛了。所以这是本地。那我们是莫测高深。我们只能从跡相上来看。
《法华经》在跡门也有序、正、流通三分。第一品序品是序分;从第二品到第十七品。就是「分别功德品」。这一品的上半部。这是正宗分;从这个下半部一直到最后第二十八品终了。都是属於流通分。这是从全经来分的。所以初善、中善、后善。大师又将二十八品经分做本跡两分。跡门裡面。跡是前面的十四品。「法师品」以后的五品都是属於跡门流通。本门他是将第十五品。这要对《法华经》上比较熟一点。就是「从地涌出品」前一半是属於本门的序分。一直到十七品。就是到「分别功德品」。这是属於本门的正宗分。从十八「随喜功德品」一直到二十八品。是属於本门的流通分。这是说明。绝对不是这部经裡面。只是正宗分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序分、流通分点缀点缀而已。这是许多人对於经典看法有这麼个缺失。智者大师跟蕅益大师都提醒我们。经典自始至终所谓是「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好像我们有一碗蜂蜜一样。中间很甜。边上一样甜。所以给我们说出初、中、后皆善。我们看文。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所以一部经的纲领在序分。从序分看出全经的纲要。「流通则法施不壅」。壅是障碍。流通是使它能够流布十方三世而没有障碍。「关系非小」。非常重要。「后人不达」。以后的人不知道这个重要性。「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这就是分科。就是分段分得不妥当。这个意思是分得不妥当。「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这样分法。初跟后善就很难讲了。当然最重要是当中正宗分这一分。所以智者跟蕅益大师他们两个人的分法就不相同。譬如蕅益大师判本经「六方佛讚」以下很长的经文。他老人家就判為流通分。确实跟别人的分科不一样。
分段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很多法师对於一部经的分法。虽然都是分三部分。序、正、流通三部分。从哪裡起到哪裡止很多人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世尊当年讲经并没有分三分。三分是后人分的。这个我们要知道。他的分。对於我们学习有帮助。使我们对於经文的段落、体系能够观察得很清楚。下面这是本经序分。请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下面註解说。「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标说经处也」。这一句裡面一共说了五桩事情。第一个是说『如是我闻』。相传阿难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讲完了就完了。并没有记录。没有把它写成文字。跟中国孔老夫子教学是一样的。一直到佛灭度之后。学生们想想老师过去的教训。如果不把它记录下来。年代久远必定就失传了。所以佛灭度之后。同学们才想到我们要把老师所讲的教训要写下来。写下来。当然也不是一桩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同学们大家在一起推选一个复讲的人。大家请阿难。阿难是佛的侍者。又是在所有同学当中他是多闻第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阿难统统听到。一次都没有漏掉。诸位要知道。阿难是佛最小的堂弟。他们堂兄弟一共是八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难是最小。老八。年龄相差了二十岁。他这个大哥。大堂哥跟小堂弟年龄相差二十岁。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阿难出生。释迦尼牟佛讲经已经讲了二十年了。阿难才出家。那麼前面二十年阿难怎麼会听到?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后面他听到。前面他没有听到。
阿难尊者出家曾经提出要求。其中有一条。佛过去二十年所讲的经要重复讲给他听。他才肯出家。释迦牟尼佛就答应这个条件。大概在没有人的时候。把从前讲的重复给他说一遍。所以阿难尊者对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经教。听得是最圆满的一个人。这个人记忆力又非常的强。就像我们录音机一样。他一遍听了之后永远都不会忘记。有这麼好的记性。所以佛灭度之后。同学们结集经藏的时候。就请阿难上台复讲。把佛前面讲的经重复讲一遍。旁边有人记录。结集成经典。参与的都是世尊在世的这些老学生。第一次结集的时候有五百阿罗汉。集结经藏有个规矩。阿难所说的。只要裡面有一个人提出意见。「好像我没有听说佛是这样说的」。这一句就要取消。就不能讲;换句话说。阿难所复讲的。是要五百个作证的人个个都同意。没有一个人反对。才能够记录下来。所以。结集经藏是这样的严谨。这是取
我们要晓得。阿难一升座。代佛说法。就得到佛力的加持。他面相变得特别好。就像佛一样。於是乎底下的人就怀疑了。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来了?或者是他方佛来了。或者是阿难成佛了?都怀疑了。阿难一说「如是我闻」。大家这个疑惑就没有了。是阿难没错。没有成佛。「如是我闻」也是释迦牟尼佛教给他的。一切经的开头就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麼地方。与哪些人在一起。像会议记录一样。时间、地点统统记载得很详细。这是取信於后世。所以这个部分叫「证信序」。序裡面有两段。一个就是证信。一个是发起。发起是叙说这次法会的因缘。我们念的这一句是属於证信序。「如是」这是代表世尊所说的。是这麼说的。「我」是阿难尊者自称。我亲自听佛这麼说的。我重复说出来。不增不减。这叫如是。所以是信顺。
『一时』。阿难既然记忆力这麼好。為什麼不把年月日写出来?含糊笼统写个一时。这一时到底是哪一天?我们在最初学佛。看佛经就是这两个字不服。你看地址写得很清楚。在哪裡讲得很清楚。我们现在都可以找得到。為什麼不把时间记下来?哪一天记下来?这个疑团我也搞了好多年。到以后才真正搞清楚。这个「一时」实在是妙极了。為什麼?如果说了某年、某月、某日。古人有个说法。印度那个时候没有统一。是属於部落的时代。像我们中国商周时候差不多。国家没统一。大国就是一个大部落。大部落我们看古书裡面记载。大国不过百里。它的疆界只有一百里。这是个大国。小国还二、三十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一个小村庄的样子。那是一个小国。联合几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国了。从前是这样的。
每个国家历法不一样。像我们中国。虽然是部落时代。但是历法统一。商周时候就统一。周朝时候。所谓八百诸侯就是八百国。大家都尊重「周」。对它特别尊重。像是联合国裡面的主席一样。尊重它。奉它為天子。怎样奉它?用它的历法。所以我们中国可以说从商周我们的历法就统一了。虽然国家是许许多多部落。但是都是用一个历法。可是在印度就不是这样。印度每个部落有它的历法。你要说哪一月哪一日就比较困难。它各个地方不一样。这是个事实。虽是事实。但是同样可以记载下来。為什麼用「一时」好?这裡讲一时是「机感」。这就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理解了。是眾生与佛感应道交的时候。在现代科学裡面。现代科学发达。帮助我们解释了许多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当年讲这个经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参加?三千年前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我们可不可以参加?现在如果说时光倒流的话。可以参加。时光可不可以倒流?可以。真的可以。科学家也证明了过去存在。但是现在还没有技术让我们回到过去。现在还没有这个技术。佛门裡面有。佛门在禪定当中可以回到过去。可以走向未来。所以禪定的境界可以回到过去。
刚才我们讲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隋朝时候人。去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有一千多年。智者大师到我们此时也有一千多年。差不多一千四、五百年。他是隋朝时候的人。一千五百年的样子。他在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的时候他入定了。他这一入定。他就亲眼看到灵山一会。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灵鷲山讲《法华经》。正在那裡讲。他在那裡听了一座。出了定之后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灵山讲《法华经》现在没有解散。还在。这就是讲时光倒流。他在定中他可以能够回到过去。换句话说。我们在今天要有智者大师的定功。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讲《阿弥陀经》这一会也没有散。我们也可以亲自参加去听佛讲经说法。这是定中境界。
所以「一」。一是定。一心。二心就有分别、就有差别。一心裡面没有差别。一心裡面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二心就有了。所以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妄心有过去现在未来。真心没有。机感在此地。原来我们还有分。不但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那个现场我们可以参加。十方一切诸佛说法我们都有机会亲临会场。亲闻法音。这个「一」就妙了。太好了!要是记载年月日时。那是过去了。就不能相应。所以。「一时」用得非常之好。这是表机感。眾生感应道交的时候。「佛」是主席。就是主讲的人。佛标教主。是教学、教导的主席、主讲。「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讲堂所在处。这个许多同修很都熟悉。我们在此地就不必多介绍了。下面对如是还有详细的解释。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前面跟大家讲的「如是」是一般的说法。就字面上的解释。这个地方讲的是就本宗的说法。我们净宗。世尊為我们讲解《弥陀经》的真实义。这个说得就深了。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释迦牟尼佛一生為我们所说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们说出。这个理很深。理很妙。妙在什麼地方?妙在事、相、理它是一个。这就妙了。许多大乘经裡面為我们说体、相、用。体就是理。相就是现相。用就是事用。就是作用。这一而三。三而一。它就妙了。「如」是不变的意思。永远不变。我们世俗人所讲的真理。真理是永远不变的。在我们佛经裡面就用「如」这个字做代表。代表的是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依这个理。这是最真实的。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无非就是不错。决定不错。不错就是「是」。
可见得念佛这桩事情是有理论依据的。是最高、最真实、最究竟、最圆满的理论依据。如果我们对这个完全明白、完全通达而没有怀疑。我们自己平常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念佛。它根据实相来的。理就是实相;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事。事跟理是一个。事离不开理。理离不开事。理是实相。我这个事也是实相。可惜的是知道这个实相的人太少了。你真正明瞭通达。你要晓得我们声声阿弥陀佛是实相。一点都不错;如果有一点怀疑。实相就没了。就没有了。
今天下午。有几位同修从外地来的。来看我。他们听了《无量寿经》的录音带。也在念阿弥陀佛了。但是还有兼学一点其他的东西。今天来问我。我说都好。各人根性不相同。但是那就不是实相。什麼叫实相念佛?我们常说的。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那就是实相念佛。还有一丝毫放不下。还有一丝毫疑惑。那就不是实相。那就是事念。真正事念也好。事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一样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把这个理搞清楚也不迟。所以无论是理念、事念。念重要。这个要知道。
实相理。妙理。说穿了就是我们自己的真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古德常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实相。可是这个话很难懂。既然净土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念自性就好了。何必还要念弥陀。还要求生净土?弥陀跟净土是事相。心性是实相。用上面那个字。就是心性是「如」。弥陀净土是「是」。如是。我们现前这个身体是自性变现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看到地球。晚上我们看到太空无量的星星。这是我们自己唯心所变的。所以诸位要知道。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虚空剎土。统统是唯心所现的。我们自己的身体。看到外面芸芸眾生、山河大地。都是唯心所现的。这是实相。千万不要以為西方世界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眼前就不是了吗?眼前一样是。我们的心。真心变现的真土、真身。妄心变现的幻土、幻身。我们身心世界是虚幻的。《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幻是假的。幻是剎那剎那在变的。真的是不变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真心变现出来的。真心古今不变;我们这个世间是我们的妄想心。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是妄想心变的。妄想心剎那剎那在生灭。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是生灭的世界。统统是自己变现。除了心性之外。没有一法可得。
禪是根据这个道理去修的。教也是根据这个道理修的。咱们念佛不例外。还是根据这个道理。所以佛说一切宗派。无量法门。我们所依据的理是一个。这才讲法门虽然多。殊途同归。无二无别。是从这个地方说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要用什麼样的心才相应?这个讲实相念佛了。很少讲到的。就是用的真诚之心。什麼是真诚心?我们心裡面有一个妄念。心就不诚了。那就不是实相念佛。用真诚心。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裡面给「诚」下了一个定义。叫「一念不生谓之诚」。我们心裡头有一个念头就不诚。一念不生就是诚。就是真诚;换句话说。我们心裡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决定没有第二念。这样念佛就是属於实相念佛。这个的确是需要功夫。我们平常人念佛。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这不是真诚心。这是用的妄心念佛。也好。开始用妄心。希望我们能达到用真诚之心。那就是要把一切的妄缘统统捨掉。因為它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你把它放在心上干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所以不必想过去。不必想现在。也不必想未来。统统是虚妄的。《金刚经》上「三心不可得」。你想那些干什麼?你一切都不想。真心显露了。再看下面。这是解释如是两个字。
「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这个解释得都非常之好。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实相是真心。刚才讲了真心裡头没有妄念。要是有个我。我是妄念;无我。无我也是个妄念。诸位要知道。有跟无是对立的。那一边没有了。这边也没有。所以说空、有是对立的。我不著有了。不著有。你就著了空;不是著空。就是著有。你总要在一边。所以说都是虚妄的。两边都没有。那就是正确的。所以「我」与「非我」都不能说。这才叫真正清净心。六祖大师在《坛经》裡头。实在讲不得已说了一个「本来无一物」。真心本性裡头。还有一个「本来无一物」吗?有个本来无一物。不是又糟了吗?所以本来无一物也没有。我们要去体会到这个意思。本来无一物也没有。什麼都说不上。这是实相。这是真如本性。这是性德全体的显露。
但是凡夫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凡夫是一天到晚打妄想。执著这个身是我。人我是非他都执著不放。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要為他们说明事实真相。要不随顺眾生。那就没得说的了。佛要是住在真实的境界。一句话都没得说。眾生怎麼能开悟?所以佛要随顺眾生。你们说这个身体叫「我」。我也说这是我。你们大家都懂了吧!佛有没有「我」?佛没有执著我。佛是因為你的执著。随顺你的执著而执著。佛没有执著;随顺你们的常识而言说。所以佛没有说。佛自己就是从自己心性裡面。佛是四十九年一句话也没说;要随顺眾生的。他四十九年一天都没有间断。天天在说。所以是「说而无说」。说是什麼?随顺你说。我没说。叫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无说是佛自己。佛确实一个字也没说过。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
「阿难不坏假名」。假名是世间凡夫他们建立的。我们要随顺他的执著。随顺他的名相。他建立这些名词术语。佛菩萨统统随顺。所以称我。耳朵听到声音叫闻。也随顺眾生叫闻。「耳根发耳识」。耳根。根是物质。接触外面的音声。明瞭、分别它。这个叫识。识是明瞭的意思、是分别的意思。你能够辨别这个音声。这叫识。叫耳识;我们眼能够辨别色相。叫眼识。所以识就是辨别的意思。也叫了别。了是明瞭。别是分别。明瞭、分别。「亲聆圆音」。亲就不是辗转听到的。是直接听佛所说的。阿难是亲自听佛讲的。不是别人传闻。这是亲聆。「圆音」是佛说法音声的圆满。这是讚叹佛说法的音声。完全从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来的。这个音叫圆音。「如空印空」。这也就是空有二边都不著。就是刚才我说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阿难听也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就是如空印空。心地永远是清净。从来没有落一点痕跡。这叫真正的听。这个叫闻。这是解释我闻。下面再解释一时。
「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时」是不是真有?跟诸位说没有。时与空都不是实在的。都不是真实的。我们讲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讲空间有四维、四方、上下。我们讲十方。十方跟三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与空间。这个现象从什麼地方生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从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所以它不是事实。佛在经典裡面告诉我们。像《百法明门论》裡头所说的时分、方分。就是这两桩事情。它给它排列的是不相应行法。《百法》裡面一共分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心法。就是心理的现象。心法。第二个是心所法。心所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理作用。心法是心理现象。这是心理作用。第三个是色法。色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第四个是心不相应行法。这个东西它不是心。也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物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讲抽象的东西。所以时间跟空间是属於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不是真实的。完全是虚假的。第五个叫无為法。这是拣别前面这四种是有為的。有為就是它有生灭。无為是没有生灭。像虚空。虚空没有生灭的现象。所以虚空属於无為法。其他统统是属於生灭法。
譬如我们讲空间。空间以我们这个城市為单位。太平洋在我们的西方。西面是太平洋。如果我们到台湾。太平洋在东面。地位不就马上转变了?可见得它没有一定的方位。因為它没有中心。宇宙没有中心。因此它也没有一定的方位。时间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讲时差。大家这观念就更明显了。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九点半鐘。现在台湾的时间不是这个时间。纽约的时间也不是这个时间。可见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所以说「时无实法」。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假设的。是个抽象概念裡面有这桩事情。你不能否定它。它确实是有这桩事情。但是它是假的。不是真的。
「以师资道合。说听周
这个解释。文字虽然很少。意思确实很圆满。解释得非常圆满。实在讲就是机跟缘。机缘成熟了。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机会。实实在在遇到这个良好的机缘。这就是一时。《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时」就是因缘。就是机会。我们真正遇到了。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裡头尤其说得好。说得我们真的心服口服。他讲到西方世界九品往生。九品往生需要什麼样的资格?我们有没有分?像从前古大德说。上品往生的是菩萨。中品的是阿罗汉。那完了。我们都是下品。上品没分。善导大师不是这样讲法的。他说「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而有差别」。这个我们服了。假如我们遇到的缘好。我们也能上品上生。所以不关什麼菩萨、罗汉、凡夫。与这个不相干。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实在上是第一殊胜。无比的殊胜。只要我们能够领悟、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上辈往生人人都有分。《要解》裡面所说的、《无量寿经》所说的、《观无量寿经》善导大师所讲的。把这些事情、把这些道理都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这个缘真的不容易。所以人人在缘上来讲。都是上品之缘。
现在问题就在善根福德了。善根是什麼?是理解、是深信不疑。这是善根。福德是我们真正发愿。我一心一意要想见阿弥陀佛。要想生极乐世界。二六时中老实念佛。这是福德。什麼人最有福?愿意见阿弥陀佛。愿意生极乐世界。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的人。这个人第一大福。没有人比他的福报更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这些富贵是假的。古人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在这个世间这一切财富、威势、权力、地位。死的时候一样都带不走。全是假的。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那是真管用。到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带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这是真的。同时要晓得人生苦短。这个世间不值得留恋。一定要觉悟。一定要把这个机会抓住。决定不能放鬆。
如果我们想帮助家人、帮助亲戚朋友、帮助父母兄弟。你就格外要认真念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充满了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个世界。无论在哪一道。你都看得见他。他在那裡有什麼声音的时候。你都听得清楚。你就有能力帮助他。如果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个报身终了的时候。各人随各人的业力去流转。谁也不能帮谁的忙。唯有生到净土。他有能力帮助一切眾生。下面解释「佛」这个字。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佛这个字是「佛陀耶」的音译。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它的尾音都省掉。所以只称一个佛。这个字是属於尊重不翻。实在上说也在中国字汇裡头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字。中国字汇裡头。智慧的「智」与这个意思接近。觉悟的「觉」与这个意思也接近。所以在讲解的时候。都用智、用觉来解释。但是觉。它的意思有三个。它有自觉、有觉他、有觉行圆满三个意思。自觉是对凡夫来说的。凡夫不觉。迷而不觉;佛觉悟。佛是觉而不迷。觉他是对於小乘人讲的。小乘人虽然自觉了。他不帮助别人。不帮助别人是跟菩萨做个比较。阿罗汉、辟支佛。别人去求他。他看得顺眼。他就帮助你。看得不顺眼。他不帮助你。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有缘无缘。他跟你有缘。他乐意教你;没有缘。他见也不愿意见你。这叫小乘人。不同於菩萨。菩萨是主动
「觉行圆满」。觉是觉悟。行就是讲的修行。觉是说的自觉。行就是帮助别人觉悟。菩萨虽然自觉、觉他。没有圆满。佛圆满了。自觉、觉他都圆满。怎麼才叫圆满?如果说佛觉他圆满。我们现在都是眾生。佛没有帮助我们。佛怎麼能成佛?怎麼叫圆满?诸位要晓得。他不是在度眾生人数上说的。而是从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障碍。也叫做无明烦恼。第一种叫见思烦恼。自觉之人见思烦恼断掉了。没有了;第二种叫尘沙烦恼。觉
「人天大师」。这就是代表他在九法界都是以老师的地位。九界导师。特别说人天。我们现在是人的身分。天与我们最接近。人天大师。大师这个「大」字。必须他是平等心。他教化眾生心地清净平等。没有等差才可以称大师。这个喜欢。我教他。那个不喜欢。我就不教他。或者喜欢的我多教他。不喜欢的少教他。这就不能称為大师。大师一定是清净平等心对待一切眾生。才称為大师。所以称大师只有佛。佛称大师。為什麼?佛的烦恼断尽了。菩萨不能称大师。菩萨无明没有断尽;换句话说。他对於眾生多少还是有一点差别的。不像佛。佛对眾生完全没有差别。所以菩萨称「大士」。有几种称呼。都是称菩萨的。我们常讲观世音。观音大士。没有称观音大师的。你们没有听说过观音大师的。现在出家人居然称大师。观音菩萨见到他还要顶礼。这不像话。这大错特错。所以我们懂得佛法。就要记住。我们称出家人称法师。我称大师。这对他恭敬。错了。不是恭敬。那叫骂他。这就是名过其实。这个不可以的。你看从前翻经的。都是真正证了果的。有修有证的。也不过称三藏法师。通达三藏的称法师。没有称大师的。像智者大师。这是后世人尊敬他的。敬称的。当时在世没有这个称呼的。后人。天台宗的子孙尊称他的祖师叫大师。他祖师如果知道。一定喝斥他的。一定要骂他的。这是不应该的。所以人天大师这是佛。这是我们学佛不可以不知道。后面这段我念一念就好了。我把它念下去。
「舍卫。此云闻物」。舍卫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翻作闻。翻作物。这个意思。闻是说那个地方有名的人很多。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文化水準很高的一个都市。物是物產丰富。可见得这是个很好的都市。是中印度的大国波斯匿王之都城。波斯匿王的首都。「匿王太子名祇陀」。祇树就是祇陀太子的树。祇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战胜」。大概是国王打仗凯旋回来的时候生了这个儿子。所以就用了这个名字。「匿王大臣名须达多」。须达多也是梵语。「此云给孤独」。须达多也是别人对他一个尊敬的称呼。它的意思就是这个人喜欢布施。喜欢救济贫穷苦难的人。「给」是以物质帮助别人。给别人。给这些孤独之人。他常常施捨。所以有这麼一个好的称号。这是波斯匿王的一个大臣。
这个因缘是给孤独长者听说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於是他就想邀请释迦牟尼佛到自己国家首都来讲经说法。世尊的学生很多。常常跟著不离开的学生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换句话说。招待释迦牟尼佛。招待一、两个人容易。招待这麼多人。就需要很大的一个场地。他回到自己都城之后。去找这个场所。以后实在看中的就是太子有个花园。这个地方很大。房舍也够用。一千二百多人住下去。这个场所够用。於是乎就向太子买花园。太子就跟他开玩笑。他说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能够把黄金舖满我这个花园。我就卖给你。给孤独长者真的是富有。於是乎把家裡黄金拿出来真的舖地。太子看到。哪有真的这麼回事情?就问给孤独长者。你到底是干什麼?他说我要请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儿来讲经说法。太子听了也很感动。他说这个功德我们两个人做。他说不行。我要一个人做。我一定把黄金统统舖满。他说不行。还是我们两个人做。给孤独长者是非常坚持。太子就讲。好了。那我把地卖给你。我地上的房子、建筑物、树木、花草统统都砍光。给孤独长者没有办法。就答应了两个人合作。两个功德主。所以。那个花园的树木是祇陀太子的树木。地是给孤独长者买了。他们两个人做功德主。请释迦牟尼佛住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佛实在讲没有辜负他们。在这裡住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许多重要的大经都在这个地方讲的。
「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餘未布少地」。他布的时候。还没有舖满。太子就来了。所以就不必舖了。功德两个人做。「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我们晓得这个福报非常之大。这是请到佛在这个地方教化一方。这两个人是功德主。同样的道理。现在许多人想修福。怎麼个修法?诸位要知道。真正的修福是教化眾生。我们今天请法师、请大德居士在这个地方讲经。我们租一个讲堂。我们租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功德。租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功德。这个功德就跟给孤独长者、跟祇陀太子没有两样。你只要请到是真正善知识。说的是真正的正法。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实利益。功德跟他们一样的。其他的。功德纵然有。要打很大的折扣。没有这麼真实。没有这麼圆满。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今天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569.html
以上是关于「佛说阿弥陀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说阿弥陀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十;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