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年高僧之: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年高僧之: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年高僧之: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一.印光大师生平事迹
印光大师(1861-1941):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近代著名的净土宗高僧。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陕西合阳陈村人。幼时聪慧。随兄熟读儒书。颇以孔孟之道为自任。受韩愈、欧阳修等大儒辟佛思想的影响而批判佛教。至十五岁后。数年之间因病所困。偶读佛经。始悟前非。乃洗心革面。回心向佛。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师二十一岁。往投终南山五台莲华洞寺。礼道纯和尚剃度出家。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
印光大师生来便有眼疾。几近失明。后于湖北莲华寺帮忙晾宋体晒经书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即是当生成就、了脱生死之要道。因为眼疾。乃悟身为苦本。感悟到若要离苦得乐。势必专修念佛法门为是。即于闲时。专念佛号。纵是忙于事务。也心不离佛。后眼疾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便肇始于此。印光大师修净土。久而弥笃。光绪十二年(1886)二十六岁时。慕名北京怀柔红螺山资福寺为净土专修道场。便往亲近善知识。取继承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创导的净宗遗风之意。自号专修念佛法门。使得净业大进。除此之外。师于红螺山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期间。深入经藏。研读大乘经教以为助行。与念佛之正行互补。得以圆成净业。
光绪十六年(1890)师转居北京龙泉寺、十七年(1891)住于国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之请。护送藏经南下。后便常住法雨寺.师于寺中精勤修持。念佛不懈。深受大众敬重。众等便诚请大师讲法以利群机。师辞不过。乃为开讲《阿弥陀佛经便蒙钞》一座。嗣后。便谢绝众缘。
民国纪年。(1912)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虽不知为谁。而文章中所显义理己足以引发见闻者生信念佛。延至民国六年1918)。徐蔚如、周盂由诸居士得读大师文稿。甚感希有难得。于是一再搜集印光大师的文稿。题为《印光法师文钞》而刊行之。徐蔚如居士于文钞之跋中赞言: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其后数年间。复为增广大师文稿。由中华书局印行。名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大师的文钞。正如徐氏跋中所言: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不单是在佛理上精辟入理。。就是一般世俗道理。亦即兼而融会。凡是能使闻者改恶修善。生信念佛者。不据一格为众宣扬法要。义理深契众机。且文法典雅。是以凡闻大师名者。人人必争请奉读师之文钞。因此之故。大师威名扬于环宇。渴望归依大师门下之善信人等。日益增多。有登门造访请求慈悲摄受者。有亲写书信乞赐法名者。一时间。做大师的归依弟子蔚然成风。前后二十余年来。皈依大师座下的信徒。无法统计、进而言之。受大师之教。而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者。亦难枚举。由此可见大师身传言教之功行实不可思议。
大师一生勤俭无私。
民国十九年(1931)二月师住苏州。于报国寺掩关。课余则修订四大名山山志。掩关期间。灵岩山妙真和尚叩关请示。将灵岩山寺立为十方专修净业道场。师即为之定下有关规约章程。前后三、四年来。大师倾心指导。以使灵岩净土道场成就模样。在大师之威德感召下。经以妙真和尚为
大师之示寂。于诸多迹象中证知其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1941)春季之时。于言谈书信中己流露出去意。延至十月。自知时日无多。召集大众会谈。任妙真为住持。并促令其择日升座。且开示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十一月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
二.印光大师佛学思想
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可以用:"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老实念佛。"此八句话来概括之。大师一生的行业也是依此八句毕其一生而亲力作为的。前四句。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师谓: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后四句。是以净宗之理念为中心。师言: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总而言之。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殁登极乐之邦。此八句话。概括性地体现出印光大师儒佛二教并弘。世出世法同彰的佛学思想特色。说实在的。若要于净土事业中有所成就。依照此八句话行之。则必无往而不利。特别是针对于现今的社会与人群而言。此八句话绝对是济世之密方。应病之良药。
大师一生力弘净土。处处标榜净土法门之殊胜。其谓:"夫所谓净土法门看。以其普摄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禅诸宗"因为净土法门乃:"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正如大师为灵岩山寺山门撰写的对联所讲的那样: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献。虽然净土法门如是殊胜。大师也毕其一生专弘净土。但大师并不排斥他宗。尝言: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最妙。认为修行仍然是以宗之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非目则无以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在《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序》中更言:综其所说。纲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五者名目虽异。理体是一。可专注于一门。不可偏废于余法。如有四门而入一城。如以四时而成一岁。其互相维持、互相辅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此中弥显大师护持他宗纯为整体佛教着想之用心。
纵观大师之文钞。从中可知。大师的佛学思想里。世间的儒学占据一大部分。大师认为儒学是为人之道。类似佛学之入大乘。结合二者相互融通。是可摄受接引无量众生。大师常言: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由此可见大师弘法利生之特有的智慧与德能。再者。提倡因果报应之说。也是印光大师佛学思想中的一大特点。于开示中常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又言: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当然。作为一位净土宗师。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是以净士思想为重心的。以因果事理为基础。教化为人处世道理。修善积福。信愿念佛而求生伊士乃是?极之目标。而在日常的修学中。大师认为竭诚、恭敬与惭愧是修学进步与成功的几点要素。大师一生中更是以竭诚、恭敬之心修行念佛。以身作则。自号常惭愧僧。虚心学佛。耐心教导有缘众生。最终得以成就净土之大业。
在印光大师的思想中有很浓厚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净土理念。尝喻言:愿离娑婆。如囚徒之欲出车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过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大师于自房内书一死字作为座右铭并注题记曰: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矣!时时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为念。可见其求生净土之深心。确实非同常人。
印光大师佛学思想博大而精深。然却处处显现出平实的风格。应契时机。对症以药。不尚玄虚、务实求真是其思想特征。大师之首席归依弟子周孟由评赞大师言;法而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步武资福。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昌明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二百年来。一人而已。弘一法师曾引用周孟由居士之语。赞为诚不刊之定论也。后更誉印光大师日:大德如印光大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己。
太虚大师也称赞印光大师言;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估折服。易估崇仰。为莲宗十三祖。询获其当也。圆鼓法师在为印光大师文钞善华录序中说:印光大师乘愿再来。单提正令。不高谈心性。而全显妙心。又谓。(印光大师乃)彻悟大师之后。第一人也。而国政法师自身也:敬步后尘。奔南逐北。莫不因势利导。指归净土。
综上所述。并及诸大德之赞语。可以得知印光大师实为近代净宗之泰斗。净土一教之振兴。实赖大师之功。由于大师之倾力弘传教化。得以法化之弘。磅礡中外得使善导高风。复见今日。以上所述。只是略述印光大师一生行业之梗概。读者若欲洞明大师之生平与佛学思想之全部。则请奉读由真达、妙真、了然、德森法师等师所述之《印光大师行业记》与《印光大师文钞》。而由台湾佛教出版社发行。共计七册的《印光大师全集》。则收集了印光大师的所有著作。内容更是详尽。若欲研究印光大师之佛学思想者。该全集不失为一部完善的参考书。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3/22555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年高僧之: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年高僧之: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