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
今天。我们对“当头棒喝”或“当头一棒”等成语耳熟能详。对金庸《鹿鼎记》中的绝世武功──“德山棒法”。更是津津乐道。对佛教经典中的传灯、燃灯等典故也不陌生。对雍正皇帝两次将德山宣鉴禅师从禅宗高僧名录中除名。也时有所闻。但是。这些成语、武功、典故或皇帝。与简阳究竟有何联系。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解开以上谜底。我们应了解一位人物。那就是德山宣鉴禅师。德山宣鉴。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市)人。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享年84岁。他20岁时出家。研习北禅。经常向僧众宣讲《金刚经》。因此德山在很年轻时就得了个绰号。叫“周金刚”。他参禅的心得:“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降。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已成为佛门中的经典语句。宣鉴对自己的修持颇为自负。唐以前。自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基本以“三论”、“天台”、“唯识”、“华严”、“净土”五宗为代表的北方佛教占据着统治地位。禅宗只在南方少数地方存在和发展。北方佛教重经典、戒律。要成佛。主张渐修。对于大众来说。要想成佛。这种渐修法几乎是画饼充饥。因为修成正果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艰苦修行。即要等到亿万年以后。而禅宗坚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很有点“速成”的味道。然而。对于大众来说。成佛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了。形式上。北方佛教主张信徒要出家。要在寺庙里修行。而且要念诵大量的经文。因此。北方佛教在争夺人口、土地等方面与
佛教法师治病真
封建王朝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而禅宗主张丛林修。不出家。只要心中有佛。不改变日常生活即可。因此在唐初大规模的灭佛活动中。北方佛教遭受的打击最为惨重。几乎一蹶不振。而南方禅宗却乘机发展。势力迅速扩大。并很快占领北方。成为中国佛教中最大的派别。德山宣鉴禅师原本修行北方佛法。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宋《五家正宗赞》说他“初讲金刚经。名冠成都。”《五灯会元》记载:“德山宣鉴禅师。20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台湾佛学大家南怀谨先生赞德山宣鉴是:“专门讲《金刚经》。佛法学问好极了。无论在宗教、学术还是哲学方面的成就都高得很。名气很大。”这位简阳老乡听说南方禅门也以《金刚经》为教本。而且法度十分兴盛。心里很不服气。说:“出家人经过千劫万难学佛的威仪举止。尚不得成佛。南方的魔子们竟敢狂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是他发誓南下挑战。与他们一论高下。他说到做到。用挑子挑了自己研习《金刚经》所得的心得体会《青龙疏抄》(100卷)。不畏路途艰险。出川东下。但是。德山万万没有想到。他不仅没有挑战成功。最后反而成为了南方佛门中的一代宗师。佛教典籍记载。德山宣鉴寻找论战对手的途中。因饥饿曾向一卖点心的老婆子讨要食物。那老婆子指着他的挑子问:“你挑的什么书?”德山宣鉴回答:“《青龙疏抄》。”老婆子又问:“你讲什么经?”德山宣鉴再答:“《金刚经》。”老婆子继续问:“我有一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我就施予你点心;你要回答不上。就请你去别处去讨吧。《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不知道您要讨的是哪个心?”德山宣鉴一下子愣了。他没想到。一个普通的乡野老妇。竟然也熟悉《金刚经》!并且能提出如此艰深难答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警惕起来。心想一定得小心对付这些“南方魔子”才行。他最终选定的论战对手。是龙潭寺著名的叫崇信法师。据说两人初次见面时。德山宣鉴目中无物。自恃非凡。径直奔向崇信的法堂。高声大叫:“久闻龙潭大名。一旦来到到此地。为何不见潭。也不见龙?”此时端坐于法堂禅座上的崇信。见一黑汉奔来。不慌不忙地欠了欠身。淡淡笑道:“潭不见。龙也不见。可你不是已经亲自进入了龙潭吗?”德山宣鉴顿时被这一句简单的回答给镇住了。是啊。既然你已经到了龙潭。且身在龙潭之中。却熟视无睹。对于参禅之人来说。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你悟性太差。乡野村妇的诘难。可以推说是胡言乱语。但崇信法师不经意间的妙语点拨。却是不服不行了。于是德山宣鉴在龙潭住下。以切磋为名。继续寻找崇信的漏洞。一天晚上。德山宣鉴站在崇信身边。眼看时间很晚。崇信说:“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德山宣鉴礼貌地打了声招呼。走出法堂朝外一看。说:“天好黑呀。”此刻。崇信法师点燃一根纸烛。伸手递与德山宣鉴。意欲与他照路使用。德山宣鉴伸手去接。崇信法师忽然“扑”地一口将纸烛吹灭。此刻。德山宣鉴心中豁然开朗!澧阳路上遇到卖饼婆子时就积起的疑团。由此烟消云散。于是倒身便拜。“你见到了什么?”崇信问。“心中之灯。”德山宣鉴回答。灯燃即见物。灯灭即迷茫。灯光的有无。只决定所见对象的存灭。见物闪现是见。见物消逝即使一片黑暗也是见。见与不见都是见。这个见就是“见性”的见。也就是说。超越见与不见的对立之上。有一个决定着能见与所见的自性本体。所以。燃灯、吹灯的刹那交替。使德山宣鉴在明暗的变幻中。见到了自性。纸烛虽然灭了。但德山宣鉴的心性之灯却通体明亮地照耀起来了。第二天。崇信法师升座。对众僧说:“你们中间有个黑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日后他将到孤峰顶上。替我立道行法去!”德山宣鉴自知得到崇信法师心印。对于南禅从疾恨到心服。便把从四川简州带来的《青龙疏抄》堆在法堂前面。举着火炬对众僧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玄。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意思是:“把所有的玄理都弄通了。也只不过像一根毫发放置在太虚世界那样渺小;把所有的微妙都穷尽了。也只是像一滴水汇入浩瀚的大川那样微不足道。不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光靠研习经典是无济于事的。”然后。他将《青龙疏抄》付之一炬。如今湖南常德市的乾明寺。尚保存着当年德山宣鉴焚烧《青龙疏抄》一书的焚经坛。后人研究德山宣鉴。曾为他焚烧此书惋惜不已。对于一位大禅师、大学者。想必那《青龙疏抄》中不知包藏了多少德山宣鉴的个人成果。不知蕴含了多少佛学哲理。对整个佛学和佛学界来说。损失惨重。但德山宣鉴在顿悟之后。毫不犹豫。将之焚毁。敢于勇敢地抛弃自我。接受新知。又足见他是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物!此后德山宣鉴居住在澧阳。大约从公元815年一直住到公元845年。一住就是30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35年)。唐王朝大举灭佛。德山宣鉴为避祸逃至临澧太浮山石室避难。太浮山。又名独浮山。距临澧县城西南12.2公里。跨石门、桃源、常备、临澧四界。大中初年。唐废灭佛政策。这时。任朗州刺史的薛廷望。重修建于唐朝初年的德山精舍。并改名为“古德禅院”。荆南节度使裴休题写重修碑文。唐初两
佛教法师的基本知识
次大规模灭佛活动。给佛教以沉重打击。全国的佛教庙宇付之一炬。经书被毁。大批僧人被杀或被迫还俗。庙修复后。请高僧住持成为一大难事。薛廷望听说德山宣鉴的道行后。多次请他下山。均遭拒绝。薛太守无奈。只得“设诡计”以走私茶盐的罪名将宣鉴“请”下山来。德山宣鉴见薛太守确有诚意。最终同意到古德禅院住持禅事。直至终老。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德山宣鉴禅师圆寂。唐懿宗赐其“见性禅师”谥号。遥想当年。德山宣鉴禅师从四川简州出发。顺沱江至重庆。再步行穿越三峡。其道路之难走。非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可比。德山宣鉴究竟走了多久?其间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没有开阔的心胸。没有超人的
佛教法师关于的视频
意志和对佛教真理的绝对信仰。是绝难做得到的。唐玄装西天取经。目的是“拿来”。而德山宣鉴出川。则是为了“改革”。可以说两人是不约而同地为了中国的佛教事业同踏千险、赴死不辞。德山宣鉴在禅宗史上不仅与马祖齐名。而且更以“禅风竣烈、大逆不道”出名。他创立的“德山棒”堪称一绝。一位新罗(今朝鲜)信徒听德山宣鉴布道时心有疑惑。举手提问。猛不丁被德山宣鉴禅师棒打。这位新罗人问:“师傅。您为什么要打我?”德山宣鉴禅师说:“因为你问我。”第二天。这位新罗人吸取教训。不再提问了。没想到又被师傅棒打。新罗人急了。问:“师傅。我不问您为何又要打我?”德山宣鉴说:“因为你不问。”这就是佛史上著名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不三十棒”的由来。意思是说。你开口问要挨打。不开口问也要挨打。宣鉴禅师认为。要实现顿悟的目的。必须抛弃头脑中固有的杂念。否则。永远不能实现顿悟。一棒打去。就是打掉心中的杂念。你开口问。说明你有杂念。你闷着头不问。也证明你心中有杂念。他的这一方法与禅宗的另一大派别——临济宗接引学人的方法类似。临济宗的禅师在布道时。若信徒开口问。禅师会大喝一声。若信徒不开口问。禅师同样会大喝一声。其目的也是要喝断你心中的杂念。“临济喝”在禅宗内部与“德山棒”一样也十分有名。但与“德山棒”比。“临济喝”显然要温和得多。因此。成语中才有“当头棒喝”、或“当头一棒”。而没有“当头一喝”。对德山宣鉴。争论最大的是关于他的“呵佛骂祖”言论。有一次。德山宣鉴上堂。对弟子们说:“这里无祖无佛。”弟子们一下子愣了。这“无祖无佛”。分明是眼里没有佛祖。是对佛的大不敬。所以弟子们显得十分紧张。然而。宣鉴禅师下面的话更让弟子们吓破了胆。宣鉴禅师突然高声说:“达磨是老塥胡。释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辨鬼。自救不了。”信徒们大惊失色。法师怎敢骂起佛门的老祖宗来了?而且骂得如此不堪!宣鉴此举。也成为禅宗史上对德山宣鉴争论不休的问题。理解德山宣鉴这一离经判道的言论。有学者认为:德山宣鉴在四川简州修习时。曾深入经论。花费不少时日。但这毕竟只是在名相术语中纠缠。而并非了悟。到他挑战龙潭的路上。居然被婆子的“三心”问住。说明德山宣鉴是被经论名相迷失了自性。直到他在龙潭停留一段时间之后。才于崇信法师的点烛与灭烛的施教中顿悟。他经历了这么长的参学过程。才摆脱名相术语的束缚。再则。德山宣鉴亲遭“会昌法难“。“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会昌法难结束后。武陵太守薛廷望以“走私茶盐”诬之。言犯禁法。才勉强将宣鉴禅师请出。住持古德禅院。会昌法难。给当时的佛教打击巨大。全国拆毁寺庙四千余所。捕杀和强迫僧尼还伴俗26万余人。佛经佛像被毁之数不可胜计。面对如此重大的打击。禅宗主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并不依执外在的经像。所以德山宣鉴的“呵佛”有对外在偶像的破斥。而并非是对内心深信的佛与祖的侮辱。而且。达摩达到中国时。曾提出“廊然无圣”。可见。德山宣鉴的所谓“呵佛骂祖”。其精神内核与禅宗最初的宗旨是一致的。德山宣鉴“呵佛骂祖”的目的是要告诫学人:参禅。要敢于建立个人自信。肯定自身价值。不要做偶像的奴仆。不要人为地贬低自己。成佛不须他求。而靠自修、自悟、自证。德山宣鉴的“呵佛骂祖”与“德山棒”。真正地改革了佛教。对后世禅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他以后。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才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为中国心灵所理解。从而更进一步孕育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还有学者认为。德山宣鉴的强调自我。是中国最早的
佛教法师扶贫
人文精神。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德山宣鉴即有“不拜偶像。注重自我”的意识。实在难能可贵。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比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精神”早了好几百年。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德山宣鉴的实践。不仅令佛教禅风耳目一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份宝贵遗产。至于雍正皇帝为何两度将德山宣鉴从历代高僧名录中删除。并不是如雍正所批评的那样:“德山宣鉴。平生语言无可取。一味狂见恣肆……如市井无赖小人诟谇。实令人惊讶。不解其是何心行。”雍正此举的用意。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以此警告那些有离经叛道或不服朝廷倾向的僧侣们。不要轻举妄动。事实上。对于德山宣鉴的德行。学人无不敬仰。归服者众。德山宣鉴第三代弟子创立了在南禅中有名的云门宗和法眼宗门派。中唐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不分南北的名符其实的“霸主”。而由德山宣鉴的弟子创造的禅宗云门、法眼二宗。特别是云门宗在北宋时期。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为禅宗中影响最大、信徒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宗派。传至近代。云门宗已过13世;法眼宗已达10世。信徒遍布海内外。关于德山宣鉴的出身地。简阳各个时代的地方志中。只有乾隆年间的《简阳县志》有寥寥百十余字的记录。但《五代史》、《五灯会元》、《高僧传》、《五家正宗赞》、《指月录》等宋明时期的佛教典籍。皆明确无误地记载着德山宣鉴是四川简州人。德山宣鉴究竟在简州的何处出家?史料
佛教法师生日仪式
上记载模糊。只说他出家的地方“距简州城西北七十里”。近年来部分有心人通过考证。德山宣鉴出家地点应在今天老君井乡的卧龙寺村十一组。其理由:一是卧龙村离简城的距离与方位。与史料记载较为贴近;二是卧龙村十一组有一座古寺。原名“福庆寺”(当地人称卧龙寺)。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有一流传甚广的传说。称唐初有人拾得10斤黄金。先用这些黄金在龙泉山修建了石经寺。剩下的黄金还多。又沿龙泉山脉往西又修建了长松寺。黄金还有剩余。又在卧龙山修建了福庆寺。可是黄金还没用完。又往西修了剩金寺。石经寺和长松寺已有典籍记载建于唐。因此福庆寺也应该为唐时所建。此寺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剩下的建筑于1981年被彻底拆除。现在还剩下三块石碑。碑文落款。一为清“乾隆九年正月二十日”。一为“清嘉庆二年五年二十七日”。另一块为“大清咸丰十年五月一十九日”。碑文内容一为佃户与寺庙住持因佃租发生矛盾告至官府。二为住持偷伐庙内树木遭地方行政处罚的事。三是古福庆寺被卧龙山环抱。德山宣鉴当年讲授《金刚经》时。曾自命不凡以“青龙”自居。《金刚经》的批注也以《青龙疏抄》贯名。这些恐怕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近年来。云门宗、法眼宗分布在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韩国、越南、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信徒。纷纷到中国内地寻根。祭拜德山宣鉴祖师。湖南常德市抓住这一机会。出巨资修缮德山宣鉴禅师圆寂时的乾明寺。并于2002年举办了首届寻根大会。吸引了海内外各佛教协会1万余人参加。乾明寺一时之间在南禅云门宗、法眼宗遍布于五湖四海的信徒心目中。如同伊斯兰教徒眼中的麦加圣庙一般神圣而庄严。同时。湖南常德市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推荐常德。不论在宗教文化的发掘。还是在旅游开发、招商引资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相反。德山宣鉴禅师的出生地和出家时的庙宇。却显得格外冷清。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594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