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明海法师:生活禅夏令营普及佛教知识 弘扬传统文化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明海法师:生活禅夏令营普及佛教知识 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海法师:生活禅夏令营普及佛教知识 弘扬传统文化
资料图(资料图)
生活禅夏令营:普及佛教知识,弘扬传统文化
——明海法师访谈录
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生活禅夏令营从1993年开始,到今年已成功举办了20届。20年来,夏令营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界服务社会的一种普遍模式,对于在青年当中普及佛教知识、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对转型时期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它的未来将向何处去?为此,《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记者专访了柏林禅寺方丈、河北省佛教协会代理会长明海法师。
宗教周刊:生活禅夏令营创始人净慧长老在去年的夏令营上曾表示,有必要对生活禅夏令营20年以来的是与非、得与失、成与败、功与过进行梳理、总结和提高,使夏令营办得更加出色。您能否对这些问题进行一次总结呢?
明海法师:生活禅夏令营的举办,意味着生活禅理念借助夏令营这种善巧、方便的形式,正式走进年轻人的心灵世界,融入大众的生活。净慧长老用8个字,把生活禅理念和大乘佛教的精神内涵对接,那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是大智慧,“奉献人生”是大慈悲。这是生活禅的契理,生活禅还要契机,它的完善和充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传统与现代这些维度之间做不断的调试。需要和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与生活不断碰撞,需要接受时代的检验,接受未来生活的主人翁、年轻朋友的检验。“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无非是要让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禅的真实受用,真切享受佛法的智慧。我个人认为,生活禅夏令营就是生活禅理念和一批批年轻人良性互动、辗转增上的平台。年轻人走出夏令营后,再把生活禅理念带入更广大的社会空间。生活禅理念也在夏令营这个充满生机、贯通未来的菩提道场中成熟、完善,最终长成一颗大树,成为佛法与时代相适应的一道风景线。
不过,生活禅夏令营从组织来说,总体上还是粗线条的。在组织工作、活动设计等方面,一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几乎没有对夏令营营员的跟踪服务,他们后来的人生怎么样了,夏令营,或者说佛教,对他们的人生到底能否产生影响,产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没有进行过调查研究、信息回馈。有几届夏令营的活动,讲课的主题也不明确。由于对所讲题目的把握不够精准,不能完全按照夏令营设定的主题,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有些被动。
让年轻人到传统丛林寺院里过7天佛门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在这里跟佛教发生了零距离的接触,相信会从心理上、思想认识上带来很大的触动,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能消除他们对佛门、对佛教的很多误解。
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传统寺院的组织架构,寺院的管理方式、生活氛围、修行方式,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状态,所以对于寺院来说,更加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相当于把僧团、出家人,推到了最有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充满好奇又充满怀疑精神的知识型年轻人面前,给寺院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也给僧团带来了挑战,简单地说,就是给佛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带来了挑战。怎样把这种面向年轻人的弘法活动与僧团的健康发展、僧团传统管理制度相协调,僧团传统的管理制度在这方面应做一些怎样的调整,这是我们要面对的课题。应该说,生活禅夏令营是一座“桥梁”,连接了社会与大众、青年与佛法、传统与现代、禅与生活,有利于寺院不断地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的途径。
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对于寺院的出家人来说,在心理上也有利于他们更加开放。就是一方面坚守僧人在戒律上的本分,另一方面,又唤醒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唤醒他们融入社会、回报大众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上一般人都认为,佛门远离红尘,但这个时代的出家人应该有这个时代的特点,一定要和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相接触、相碰撞。不管是自修自利还是利他,都要适应这个时代、这个社会。
宗教周刊:净慧长老曾说,“现代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太忙碌,太紧张,太少照顾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太多的贪求,太多的失望。这正需要佛教面向人间,关怀现代人的生活,用佛教的智慧解决现代人的苦恼。”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致首届夏令营的贺辞中也说
另外,每届夏令营有不同的主题,但都安排了礼佛、听法、诵经、普茶、行脚、小参等活动内容,目的在于引导青年佛子“将信仰落实于生活”,“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养成“向上”、“向善”的健康人格,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心面对生活和事业,“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在现实生活中“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些活动与这些目标的具体关系?
明海法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净慧长老提出来的这些生活禅理念,对于调整现实人际关系,消弥人们心中的很多怨气、戾气,当下安心,很有作用。临济禅的核心思想就是“途中即家舍”,“随处做主,立处皆真”。祖师的教导,在生活禅里面,用现代的语言——把握当下、安住当下,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等等表述出来,很多人就能从中受益。
参加夏令营,相当于要过7天的寺院生活,所以营员要接受寺院的一些基本仪轨(念经、吃饭、打坐)和待人接物的一些威仪,这个训练很重要。因为年轻人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这种训练,现在只有寺院里还保留了这些传统文化。仪轨的训练,其实对人培养恭敬心、爱惜粮食、自律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很多营员往往是在具体的细节,比如吃饭、修恭敬礼貌中得到一种改变,一种收获,回到家以后,行为上有了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寺院其实是一个文化载体,一个佛教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夏令营,让一些年轻人在这个载体里学到、接触到传统的礼仪,从身到
夏令营还教授坐禅,不仅教授坐禅的技巧、调整身体的技巧、呼吸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授调整心理的方法,让营员体验到,人的心念是可以被观察,在观察中被理解、被转化的。我们可以做心念的主人,可以做情绪的主人,情绪和心念不是奴役我们的,不是拴住我们的绳子,不是可以随意带我们到哪里去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坐禅还可以培养营员观察心念、观察情绪的习惯,由此逐渐地强化正念、提高觉照力,以改善自己的性格
夏令营
夏令营还有传灯仪式,通过传灯,激发营员认知生命,懂得一个人要有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懂得有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让他们理解,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正是在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中,才能充分实现。人是一个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民族、群体、社会的人,是文化传承中的一个分子、一个环节,传灯这一活动就是唤醒营员的这种自觉性。
宗教周刊:夏令营的营员都是青年,您也曾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离不开青年。在这个文化多元、观念多样的时代,您觉得佛教文化对青年有何特殊的吸引力?
明海法师: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多元,宗教信仰多元,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佛教文化的魅力久盛不衰,而且越来越有魅力,越来越吸引人。佛教在整个世界层面,它的公共形象是非暴力的、和平的、宁静的、包容的宗教。因为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宗教都直接给社会带来平静,也有的宗教是和一些地区的纷争、民族的仇恨乃至于战争纠缠到一起的,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宗教有时候为很多人所害怕。但是佛教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个宗教,具有宗教所具有的一些核心元素,但佛教最终不是落实到要崇拜什么,或者要把一个什么东西绝对化,而是最终落实于一个心,一个平等心,整个心灵的开放是无限包容,是一个无限慈悲、无我利他,从这一点上讲,它又超越宗教。我想这是佛教吸引现代人、吸引年轻人的根本的、内在的魅力。当然,中国佛教还沉淀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包括音乐、绘画,还是语言文学、哲学、伦理道德、审美等,是一个宝库。在这个宝库中,青年人不仅可以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而且还能接触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元素。佛教的文化性、深厚的文化积累,也可以说是吸引青年的魅力之一。
宗教周刊:有学者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承两千年,没有能够像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一样,形成短期出家的习俗。社会上,人们对佛教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俚语、笑谈、小说、影视等。例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和尚拜堂,外行;和尚打架,抓不到辫子;和尚敲木鱼,老一套;和尚念经,照本宣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些,以世俗的价值衡量佛教,讥笑多于肯定。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曾历经否定(如“新文化运动”、“文革”等)的现代社会,您认为夏令营这一方式对社会大众正确地了解佛教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海法师:这个问题本身包含了答案,在中国佛教几千年历史中,这么庞大的佛教团体,这么多出家人历经社会的变动,在人们眼前要百分之百地完全表现得完美无瑕,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佛教,任何一个宗教都做不到。所以,我觉得也没有什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教情操比较淡化,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以儒家为主,这种文化比较重视现实人伦。所以,佛教在这样一个文化生态中,在这样一个土壤上,远离世俗生活的出家人,在具有儒家俗世主义气质的人眼中就可能被认为很可笑。另一方面,对出家人来说,也应该包容这些,它影响不了僧宝自身本具的神圣性。在夏令营,营员和僧人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常健康、平等的关系,营员们对佛教有了感性认识,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性认识,改变了对佛教的观感,表现出了对佛教足够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夏令营有它特殊的意义。今后夏令营有必要继续办下去。
宗教周刊:今年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总结其60年的历程,把握佛教发展的殊胜因缘和大好机遇,非常有必要。请您谈谈未来夏令营将会如何开展?
明海法师:中国佛教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中国佛教协会过去60年的历程也是这样。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运日昌,教运也日昌。
说到佛教发展的原因,离不开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佛教界自身的建设要做好,外因是社会要给佛教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中国佛教自身建设的核心是人才。佛教界老一辈虽然曾遭受磨难,但他们在政策落实后的30多年来,全力以赴地献身于佛教的复兴,每个人都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由于历史原因,他们之后人才断档,所以现在接班的一代会有些吃力。外部环境方面,政策环境已经相当好了。但这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违反宗教政策,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绑架”一些佛寺,使其正常的功能扭曲错位。这十分可怕!
佛教的健康发展,单单通过一个夏令营是做不到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夏令营虽然办了20届,它的作用还是很有限的,营员的人数也是有限的。我们知道有很多其他的寺院,像北京的广化寺,培训居士都有万人次了。福建莆田广化寺办福慧之旅,也超过万人次了。很多寺院做得比我们好,在面向大众、面向年轻人弘法方面可以说是后来居上,在活动形式方面、内容方面、组织方面,都比我们做得善巧,我们只是占了个先机而已。值得肯定的是,许多参与我们这个弘法活动的营员都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中坚力量,实际上也是佛教公共的人才资源。
我们已经被后来者追上了,我们还要努力,首先是夏令营要坚持办下去,不要落后了。在形式方面、活动主题方面,还要继续探索。
继承中国佛教两千年的传统,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念,需要在新的时节因缘下“接着说”、“接着做”,这也是我们的使命。(文:蓝希峰)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rw/tj/201308/t20130820_211903.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明海法师:生活禅夏令营普及佛教知识 弘扬传统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明海法师:生活禅夏令营普及佛教知识 弘扬传统文化;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6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