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印光大师」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1.生平 印光大师(公元1861—1940年)。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人。幼随兄读儒书。颇以传承儒家圣学自任。应和韩欧辟佛之议。后来。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即投终南山南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印祖一生自行化他之德业隆盛。兹略举数端: 1).韬光敛迹。潜修净业 印祖出生六个月有眼疾。几近失明。后来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出家后。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帮着晾晒经书。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是即生了生脱死的要道。印祖于受戒时。因擅长书法。凡戒期中所有书写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眼睛发
各大佛教法师排名
红如血灌。由此眼疾。深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力书。仍然勉强支持。后眼疾竟得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便由此而始。 印祖修净土。久而弥笃。二十六岁时。到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入堂念佛。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净业大进。三十三岁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请。护藏经南下。住法雨寺藏经楼闲寮。近二十载。励志精修。深入经藏。间或受寺众坚请。乃为讲净土经典。讲毕。旋即闭关。斋房书“念佛待死”以自勉。学行倍进。印祖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长期昼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早证念佛三昧。(1919年。印祖答高鹤年居士信云:“去岁妄企亲证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体业力……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如此境界或乃悟道之语。印祖何时契证念佛三昧。时人多有异说。然印祖实证念佛三昧。当是不争之实情。)晚年。大弘法化之余。于苏州报国寺方便闭关。1937年。于苏州灵岩山闭死关念佛。关中答一日本人的“近来动静”问题时。答云:“自到灵岩。任何名胜。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胜介意故。”足证印祖一生行化。以身弘法。但念无常。深心求生净土。 (2).中兴净宗。印送经书 印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机缘成熟。龙天推出。1911年。大师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绐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己足引发读者善根。徐蔚如、周孟由诸居士见之。叹誉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于是。一再搜集印祖文稿。刊为《印光法师文钞》。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佛学界内部广为制流通。印祖德名由此而腾誉海内外。 当初徐蔚如持书奉母。躬诣普陀。竭诚礼觐。恳求摄受。皈依座下。印祖犹坚持不许。指徐蔚如母子皈依谛闲法师。1919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印祖观察时机。理难再却。遂为各赐法名。此为印祖许人皈依之始。而《文钞》实为印祖弘法之缘起。由读《文钞》而倾慕大师道德。渴望列于门墙的善男信女。日益增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二十余年。皈依印祖座下者。不计其数。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士女。不胜枚举。 凡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有应运与应劫之不同。值太平时代。是应运而生。乱世是应劫而生。净宗祖师中。慧远大师与印光大师是应劫而生。印祖降生于清咸丰十一年。正值英法驻军攻破北京。尔后。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等等。在此华夏板荡。国人忧苦涂炭之际。大师高擎世法行善、出世法念佛求生净土的法炬。抚慰国人破碎的心灵。力敦信众明因慎果。急难苦厄时至诚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潜消厄难于未萌。以佛法挽狂澜于既倒。减轻民众的苦难。其难以言称的无形至德。较之于可见可闻的功德。亦难以比量。印祖除了以文字般若与讲经说法的形式弘扬念佛法门外。还建立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亲自立定规约章程。诚为末法丛林之表范。印祖还将自己的香俸捐出(加之劝募)。广印经书流通。创办弘化社。二
佛教法师故事大全
十余年。所印各种佛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滂溥中外。 (3).俭以自奉。淡泊平常 印祖一生刻苦俭仆。注重惜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而不受。即转送他人。如果是普通物品。便令交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洒扫洗涤。事事躬自操作。受请外出讲开示。虽为准备轿舆。亦不肯坐。以为折福故。 印祖自奉节俭。待人却甚为慈厚。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救济饥贫。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悲愍苦难众生。无以复加。 印祖一生淡泊名利。平实无奇。与人出入往来。不谈玄言妙语与神通异奇。皆是平常话多。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兹列数例。其一。1922年。印祖六十二岁时。正当其任的徐总统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赍送普陀山。香花供养。极盛一时。印祖淡然处之。有恭贺者。印祖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等语。日后更无一语谈及赐匾事。其二。印祖临往生前。致德森法师信札云:“光无实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与一切有缘者说之。”其三。上海女高中生杨信芳梦中经观音菩萨点示:印光和尚是大势至化身。即赴苏州拜谒印祖。告以梦景。印祖斥曰:“莫瞎说。莫瞎说。以凡滥圣。招人毁谤。此梦更不许汝对人说。否则非我弟子。”上述三例只是印祖一生淡泊平常无数事例之少分。于中可证知印祖之德操非一般人所企及。一代祖师的风范。于平淡中显出光彩。 (4).预知时至。安详往生 1940年冬。印祖略示微疾。促令办理妙真法师升座仪式。预知时至。多诸迹证。初三日晚。对大众开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日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印祖坐床边呼水洗手毕。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走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印祖吩咐:“你要维持道场。你要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自后即不复语。只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次年二月十五日。印祖示寂一百日。举行荼毗典礼。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四众弟子奉灵骨塔于灵岩山石鼓之东南。 印祖一生精修净业。最后一著。既现生西瑞相以垂范。复留舍利以彰法身不坏之相。足证印祖悲度众生。弘愿无尽。印祖著有《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丙子息灾法会法语等流通于世。 2.思想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师之血脉。下契近代众生之根机。言言归宗。字字见谛。诚为一大光明藏所流现的诚谛法语。允为当代众生亟须研讨服膺之宝藏。印祖淹贯各宗。世出世间知识学问渊。念佛修持早臻三昧。故其文字摄受力极强。印祖净土思想宏富。兹撷其要者。略示四点。 (1).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 细读印祖文钞。随时可以感受到印祖为度我等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之苦切婆心。从佛法与众生根机的对应角度。印祖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抉择。印祖云: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当机则妙。在昔之世。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净土法门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全仗佛力。普被三根。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咸可往生。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净土法门诚乃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有根本。 印祖仰承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的旨意。在现代详为发挥。印祖切实觑破禅宗不适现代。难了生死之弊。详陈禅宗在当代的弊端。印祖云: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则学者不
佛教法器教学界诠法师
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以古人机语。执为实法。致使后辈徒效其轻佛陵祖。拨果排因而已。故知今人于宗教两门。开眼尚难。何况实证?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随远公、智者、永明、莲池。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此斩钉截铁之苦切语。实乃慈悲之极的诚谛语。 印祖扬净排禅。并非门庭之见。实乃悲度末法众生之婆心。大师于宗门消息亦甚熟谂。专弘净宗。亦是密护禅宗。诚能一心持念弥陀。念念相应。念到极处。无佛可念。即是曹溪风月。印祖有言曰: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功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而禅宗靠自力、净宗仰佛力出离生死之效用。则天壤之别。 有介于净宗简易当机之法益。故印祖不愿充善知识。支持禅宗门庭。而以平实家风。广宣净土。印祖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印祖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禅宗之玄妙。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印祖言。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于中足见印祖自行化他之盛德。 (2).儒佛二教并弘。世出世间法并彰 印祖生逢乱世。非孝非礼之说。甚嚣尘上。为挽回劫运。印祖依据儒家教育。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父慈子孝、夫妇相敬之人伦。俾令民德归于淳厚。在此基础上。大倡净土。宏兴佛法。令众生明本具之佛性。生极乐之莲邦。 印祖常云: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已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 印祖在一代行化中。善巧方便地运用儒学。亦是古印度净宗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之需要。中国净业行人自小受儒家浸润。孔子学说类似佛教中的人天乘。依据儒佛共同点而加以阐释发挥。亦是净土弘扬当机化的必要。印祖虽然多于儒佛共同处加以指赞。然对于儒佛界限。未尝颟顸。印祖答复一居士云:“儒佛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以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法。儒佛了无二致。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可不哀哉。”可见印祖融通儒学。自有其特别之睿识。 有介于此。印祖在世间法的教化中。侧重于儒教的发挥。出世间法的弘扬中。偏赞净土法门。印祖的这个弘法特点。体现在他一生每常拈示的八句话中。以儒学为基础的四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以净土理念为核心的四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殁登极乐之邦。这八句话充分体现出印祖儒佛二教并弘。世出世间法各彰的弘法特点。这种弘法特点是净宗在近代的本土化与当机化。对症下药。法尔自然。 (3).提倡因果。潜挽劫运 印祖生逢兵连祸结。外忧内困之际。而水旱天灾。亦交迫迭至。印祖悲心凄恻。广倡因果报应之说。尝语人云: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虽佛菩萨圣贤俱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如是则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仁义之道德。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世法亦然。《周易》、《尚书》发明因果之义。极其真切。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果报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同时。因果(命运)亦可由心转变。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净土。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袁了凡一生兢惕修业。改变定业。重铸命运。即充分体现出人对命运的主动性。所谓人定胜天。前因不足恃。以现因善力而消弥前因。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真实不虚。 印祖痛诫世人。畏于恶果。则预弥恶因;勤修善因。而共得善报。并勉励众人凡所修善。莫求后世福报。唯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苦海。方为究竟。印祖生前流通《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数百万册。足见印祖力倡因果之悲心。 (4).诚敬惭愧。以苦为师 我国近代以来。欧风东渐。礼教陵夷。社会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泼为现代意识。遂致身口意三业。放荡恣肆。漫无忌惮。丝毫不知庄敬日强。不诚无物之义。故印祖针砭时弊。力倡竭诚尽敬。惭愧自牧。以培净业行人之福
佛教法师讲经列表
基。 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诚者专心一志。敬者心不浮乱。竭诚尽敬。则定力日强。妄念日消。净业日长。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祖与吴璧华书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竭诚恭敬念佛。当知此人非娑婆之久客。已是极乐之嘉宾。 诚敬与惭愧具相互支持之效用。能自惭愧。生忏悔心。忏悔心生。诚敬随之。苟能日日惭愧。时时忏悔。则诚敬之心。沛然莫御。活泼现前。而真信切愿与勤行。必有不期而自集之势。以惭愧心。破无明欲;以智慧光。求回头路。惭愧一味。具救劫救世之宏愿。寓旋乾转坤之玄机。是诚世出世间。契机契理。治标治本之无上圣药。妙用无穷。法力无边。印祖对症投药。一生以身作则
佛教法师全集
。自称常惭愧僧。悲心无极。允为末法众生之良谟。 印祖净土思想亦多具欣厌心。愿离娑婆。如囚徒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过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全身心皈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生于浊世。居尘学道。应以般若慧照。长时生此厌离之心。庶长时长其欣乐之志。即病为药。即塞成通。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之人。了无有苦。故不能入道。南阎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穷数。使世间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谁肯发出世心。以求出离生死险路呢 ?! (5)家庭教育。治平之本 印祖以菩萨心肠。关注社会道德现状。一针见血的指出: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一班无知之民。被外界邪说之所蛊惑。竞倡废经废伦。直欲使举世之人。与禽兽了无有异而后已。其祸之烈。可谓极矣。推其原故。皆由家庭失教。并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使其人自受生以来。日受贤父贤母之善教。并知祸福吉凶。自为影响。不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天下治乱之本。在于匹夫匹妇之能尽伦尽分与否。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资于母者独多。居胎间禀其气。幼时则习其仪。其母果贤。所生儿女。断不至不肖。譬如镕金铸器。视其模子。即可知其器之良否。岂待出模方始知之哉。国家人才。皆在家庭。倘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则不数十年。贤人蔚起。人心既转。天心自顺。时和年丰。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气。庶可见于今日。是故。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半。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家庭教育。 印祖的净土思想博大宏富。上面仅从五点略示之。从中亦可窥知印祖教化的平实家风。精粹扼要。对症投药。不尚玄虚。虽博通三藏及世间学术。而由博返约。一以念佛为归。对近代净宗的中兴。厥功甚伟。印祖的皈依弟子周孟由评赞印祖云:“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蕅益大师——注)。步武资福(彻悟大师——注)。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昌明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表明印祖集往昔祖师德业于一身。出兴于斯世。大弘法化。给劫难中的众生高擎永不熄灭的法炬。半个世纪的今天。其文钞法语、人格风范仍具深刻的教化摄受力。弘一上人曾赞周孟由居士之语为“诚不刊之定论也。”弘一上人。一瓣心香。供养印祖。三度陈情。乞为弟子。亦属慧眼独具。吾辈末法凡夫众生。亦应服膺印祖教诲。念佛求生净土。庶不负印祖乘愿再来之悲心。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2014.html
以上是关于「印光大师」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印光大师」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