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净土圣贤录》白话文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莲池大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净土圣贤录》白话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净土圣贤录》白话文
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沈氏的子弟。年十七岁。中秀才。以学问德行著称。邻居有一位老妇人。每日念佛号数千。袾宏问她是何缘故。老妇人说:‘我的先生持佛名号。临命终毫无病苦。与人拱手作别而往生。因此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
明穆宗隆庆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乞食到云栖山。看到山水景色极为幽静。于是定居下来。云栖山本来一向多虎。袾宏为之放瑜伽焰口。虎即不再为患伤人。有一年大旱不雨。居民请求他为大家祈雨。莲池大师回答说:‘我只知道念佛。并没有其他的方法。’大众坚持地请求。大师于是就拿木鱼出去。循著田埂而行。称念佛号。即时大雨如倾盆般地跟著下起。随著大师脚步所到的地方即下起雨来。众人非常欢欣喜悦。于是互相聚起来为他准备建材、造立屋舍。四方的僧人也日渐地前来亲近归附。于是此处成为一丛林。
莲池大师主张净土法门。痛斥狂禅。著作《阿弥陀经疏钞》。融会事理。统摄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众生。内容极为渊博深奥。当时有一位名为曹鲁川的居士。写信给莲池大师。其中大略是这样的:
‘夫释迦牟尼世尊有三藏十二部的教典。这就是所谓在广阔的大海。张开众多的网。又所谓有大的仓库也有小的仓库。我们只应该谈大以包容小。怎么可以反过来举一而废多呢?最近我们乡里间有在倡说要经无量劫才可以成佛。只有渐次修行而没有顿悟成佛之事。这种“历劫成圣。必渐无顿”之说的渐教。虽然也是圣人说的。未尝有不是之处。但是以渐教而废弃顿教之法。那就有差错了!尊者(指莲池大师)您内心秘密地体悟圆顿的教法。而外在显示净土法门。诸佛也是有这样在度化众生。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奈何最近以来这些听教的信众。只想要以阿弥陀佛一位圣人。而尽废其余的十五位王子(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大通智胜佛有十六王子。皆已成佛。阿弥陀佛是其中之一。)。以净土一部经典。而废除三藏十二部的所有经典。那么这是不才如我者所不愿听闻的。
当今虽然是末法之时。然而众人的根机。难道没有利根、钝根的差别吗?有如释迦世尊。为大迦叶、为憍陈如。他的说法是如此。为善财、为龙女。他的说法又是另外一种。《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人。各个证得圆通。而文殊菩萨所称叹的。又是不一样。正是所谓的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谓说:我是空。而且又不是空;说:我是有。而且又不是有。这就是能够善巧方便应机说法。而不专执一门为主。活活泼泼地。如水上葫芦一样。按了就转动。限制不住它。假如像木桩钉住一点、守住一个洞窟。怎么能够利益人天大众呢?我所希望的。希望尊者您。为凡夫大众开示净土法门。而遇到利根器的就直指最上乘的佛法。能够圆融通达。不限制于一个立场角度。使得大鹏鸟和小麻雀。各自安适于自己的处所。这样不是尽善尽美吗?
另外。佛陀所说的《华严经》。乃是无上的一乘圆顿教法。是如来称乎本性的究竟了义之说。尊者您却以之与《阿弥陀经》并称。这样好像已经有些不妥当。您又因此而著作论疏(指《阿弥陀经疏钞》)赞叹高推极乐净土。使净土法门凌驾于华严之上。所谓的“朱紫混淆”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形吧!因此我同时期望尊者您。为净土根器的人
莲池大师回信曰:‘华严具足了无量的法门。而求生净土。也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就时代的机缘而言。我们的本意是要藉由此净土法门而入于华严的境界。并非是要推举此一法门而废除华严。你来信说我以《阿弥陀经》与《华严经》并称。因此而有著作论疏。使净土法门凌驾于华严之上。如果真有这样的论著。此论著又是谁作的呢?要知道。华严就如同天子。有谁能使王侯大臣种种百官。凌驾于天子之上呢?就算是我也不曾使之平等并称啊!我在《阿弥陀经疏钞》中。特别说明了华严是究竟圆满的道理。而《阿弥陀经》只得到此究竟圆满的少分。是华严经的眷属之类的。因此两者不是并称的。
其次。来信又说。应当随著众生的根机给予教化。为适合净土的人说净土。为适合华严的人说华严。此意甚妙。但是其中有两个意义:第一、“千机并育”。千种根机的人都能够得到教化。这乃是如来出现于世间的大事。并非敝人我所能作为的。因此曹溪六祖专弘直指人心的禅法。岂是六祖不能通达其他的教法?慧远大师建立东林的莲社。也不是只会接引钝根的人。至于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虽然五宗同出于曹溪六祖之根原。然而其教授指导众生的方式也稍有差别。各个门派祖师。施设不同的方便教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何况是像我这样一个凡夫呢?如果随便地学习古人。昨日定。今日又不定。散漫而没有一定的师承。多变纷乱而不专一。名义上说是要利益众生。实在是误人子弟。何以故?“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只有法王才可观察众生根机给予不同的教化。我们自知是平民。却要号称国王。这就不可不谨慎小心了!
第二、演说华严则必然收摄净土。说净土也一样可以贯通华严。因此说华严的自己专说华严就好。说净土的就自己专说净土。这固然也是可以并行而不违背的。然而现今之人只知道华严比极乐净土广大。却不知道阿弥陀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另外。龙树菩萨入出龙宫诵出《华严经》。而却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为华严会上的法王长子。却又愿生西方极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一同辅佐毗卢遮那佛。号称华严三圣。也同样愿生西方净土。这些都有确切的依据。就如同明月星辰一样的明白清楚。居士你将提倡华严使之风行四方。而却与文殊、普贤、龙树等菩萨的愿力相违背。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况且李通玄长者所著的《华严合论》里列出十种净土。极乐虽然说是权宜。而华严权实融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因此淫房和杀生之地无非是清净的道场。何况七宝庄严的极乐世界呢?婆须密多以淫欲度众生。尚且皆是古佛示现的妙用。何况万德庄严悲智具足的阿弥陀佛呢?居士你游戏于华严的无碍法门之中。而却碍于极乐净土。这又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我和居士你同为华藏世界的莫逆之交、同道良友。而居士你却不明白我区区之心。而且我又愿意拉居士为极乐世界清净莲胎的骨肉兄弟。希望居士你不要置我于外啊!’
曹鲁川居士又写信来说:‘诸多不是究竟了义的经论。例如《普贤行愿品》和《大乘起信论》。都称赞演说净土法门。这岂是没有原因的?然而在《华严经》中。却未曾提及。这在《华严合论》中所列的第十净土就更清晰明白。《法华经》里所列出的十六王子。里面虽有阿弥陀佛。但是并未曾定为唯一的至尊。其中赞叹持经的功德。旁枝地说到极乐净土。实在是在说明女人往生净土的因果。《首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者所证的圆通。文殊菩萨并没对其分别高下。只说“方便有多门”。又说“顺逆皆方便”。但是以修行的快慢不同。在没有高下差别之中。又未尝没有指示和归向的目标。因此归结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上。而不推崇赞许大势至菩萨为第一。又更加贬斥评论为:“无常”。为“生灭”。
而像贤首、清凉等大师。极力地标示小、始、终、顿、圆等五教。这是大家都认为得体适当的。可是其中却未尝评论到净土。禅宗这个门派。尤其是特别地扫荡排除净土法门。例如齐己禅师说:“唯有径路修行。依旧打之绕。但念阿弥陀佛。念得不济事。”又说:“如果和以前一样地舍父逃走。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像这一类的语言。有人以为是太苛刻。可是难道是毫无原因的吗?而齐己禅师既然这么说。想必是有他的道理啊!
所以通达佛法的人一再地说道:“无量阿僧祇劫的辛苦修行。不如于一念间证得无生法忍。”又说:“于当下一念缘起悟入无生。就能超出三乘权巧方便之学。”何况无论三乘或一乘。主要就是在说明“无我、无我所”。而今天往生净土的人。念佛的我为能生。极乐净土为所生。自他能所的分别极为清楚。生灭的现象极为明显。而爱憎取舍的心念又纷乱不止。这些种种的缺失。真是多得无法尽举。我们看看自古以来弘扬净土法门的人。必定说:“华开见佛悟无生”。一定要往生净土见了阿弥陀佛。才能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或者阿弥陀佛。教诲他一切法无生的道理。这个时候才能开悟。如此似乎是比较曲折迟缓。
再说华严世界毗卢性海所现的法界全身。就如同人身有八万四千毛孔。而东方的药师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各各在其中的一个毛孔。说法度众生。假如我们抛弃掌握全身的机会。而入于一个小毛孔。这不但是把大海与水泡本末倒置。又像是苍蝇不投向广大的虚空。而猛穿窗纸以求出路。这些比喻大概就是在说这种事吧!先前不才我所写的书信中所说的:“为适合净土的人说净土。为适合华严的人说华严。”我自认为是不违背诸佛的法门。也是为了尊者您本人的片片真心。而尊者您却想要牵引我入莲池苞胎。那就如同古人所说的:“把人捉入迷途中”。以及所谓的抛弃金子而担取稻草一样。
尊者您座下的听者徒众。从杭州来到苏州的人。无非津津乐道于九品往生。私下地和他谈论。只要一涉及上乘佛法。则骇然心惊、张大眼睛发楞而不知所措。有的更反过来嘲笑上乘佛法。像这种过失。是在弟子们呢?还是在大师您呢?大丈夫的气势胸量。应当浩然冲天。以广度众生为急务。既然已经舍俗出世了。也开堂授徒了。也敷座弘法了。不但不具有大丈夫的作为气度。反而只有街坊老斋公、老斋婆的行为举止。等到突然被伶俐的人问著。被明眼人逼到。不知道是要向虚空北斗中藏身。还是要向铁围山里藏身呢?佛法大事非同小可。希望尊者您重新审慎思量吧!’
莲池大师又以书信答覆说:“委屈您赐来的书信之中。玄妙的言词、高超的辩才。深沉广博层层无穷。实在是令人欣羡之仰慕之。然而我私自以您关爱我至深。而言词却太过浪费周章了。如果您想要弘扬禅宗、贬抑净土。也不必说很多。何不说:“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既然一佛也不立。哪一个更是阿弥陀!又何不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既然寸土都没有了。何处更有极乐世界!只要用这两句话。那么你来信的内容就摄无不尽了。如果我现在要一一回答你。恐怕犯了斗乱诤论的过失;如果不回答。则此于佛法深义大有关系。终究不可以沉默不语。所以胆敢在此约略地陈述之。
你书信说到不了义经典才谈说净土。而以《普贤行愿品》、《大乘起信论》当作谈净土的不了义经。《大乘起信论》暂且不说。《普贤行愿品》以一品而统摄八十卷《华严经》之全部经义。从古至今。谁敢议论其为不了义经典。居士您独推崇《华严经》。而却排斥(行愿品)。(行愿品)是不了义。那么《华严经》也是不了义了!另外。你来信又说《法华经》授记往生极乐净土的。是女人修持的因果;那么。龙女成佛。也只是女人的因果吗?你又
来信又说到《楞严经》选取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而舍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更贬斥之为无常、生灭。那么憍陈如尊者体悟“客尘”两个字。可以说是通达无常而不取无常。并以此契入不生不灭的深义。何以不能入选为圆通法门呢?果真说:“观音登科中举。势至下第落选。”难道你不曾听说“龙门点额”之比喻(龙门点额是古代传说。鲤跃龙门。若越过者鱼化为龙。若不过者则只是龙门点额。依旧为鱼。用以比喻虽是科举落第的人。未必无有真才实学。)。而却作齐东野人之道听途说!
你的来信又说到齐己禅师。将古人劝人念佛的偈颂。逐句的注解其语。古人说:“唯有径路修行”。则附注说:“依旧打之绕”(依然轮回打转)。古人说“但念阿弥陀佛”。则附注说“念得不济事”(念了也无济于事)。居士您既然通达禅宗之法。为何不知道这是禅宗祖师当下为人解除执著、舍弃束缚的方便语。如今你却把它当作真实不变的教法去体会。而死在语言文句之下呢?若是如此。古人有言:“踏在毗卢顶上行”。如此则不但阿弥陀佛无济于事。毗卢遮那佛也无济于事。像这样子的语言。祖师大德的语录传记之中。有百千万亿之多。老朽我四十年前。也曾用这些话来逞口舌之快。用之来自豪自己的文章。后来知道惭愧了。从此再也不敢如此去做。到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觉到羞愧脸红耳根发热呢!又齐己禅师说:“求生西方的人。犹如舍父逃走。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现在我可以回应他说:‘如今却是如子忆母。还归本乡。舍东得西。乐哉阿弥陀佛!”居士您且说说看。这句话和齐己禅师所说的相差多
又来信说道:“多劫修行。不如一念得无生法忍。”居士已经证得无生法忍了吗?如果已得。则不应该以念佛的“我”为能生。以“净土”为所生。何以故。即念佛心即是净土。谁为能生?即净土即是自心。谁为所生?不见能生、所生而往生净土。故终日生而未曾生。这才是所谓真正的无生。如果一定要人不可以往生。然后才称之为无生。这是断灭空。不是真正“无生”的旨意啊!来信又认为以“华开见佛。才能够体悟无生。”则是曲折迟缓。居士您通达禅宗。难道不知从执迷而得开悟。就如同从睡梦中醒过来。又如同莲华开放。念佛的人。有现生见性的。是莲华顿时盛开的。有往生后开悟见性的。是莲华开于比较久远之后。众生的根机有利钝之别。功行也有勤奋与懒惰之分。因此华开有慢有快。怎么可以一概以为曲折缓慢呢?
又来信把华严比喻为人的全身。把西方净土比喻为毛孔。往生西方的人如同把全身放入毛孔之中。是大海与水泡本末倒置。像这样子的大小比喻是没有错的。但是。居士您既然通达华严宗的思想。怎么只许以小入大。不许由大入小。况且大小相入。正是华严十玄门的一玄啊!举华藏境界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尽的世界。而入于极乐净土的一朵莲华中。尚且不能盈满此莲华一片叶子中一芥子那么微小的地方。那么又何妨把全身投入于一毛孔之中呢?
来信又告诉我这个荒山野僧说。只要问到上乘佛法。就骇然心惊张大眼睛发呆。居士您不是说:“适合华严的要告诉他华严。适合净土的开示他净土法门。”如今这些钝根之辈。正适合求生净土。你何不给他适应病症的药。而强要喧扰吵杂他们呢?你又说道。老朽我既然出世修行开堂授徒。不具有大丈夫的作风谋略。而作老斋公老斋婆的行为举止。一旦被伶俐人问到。被明眼人逼迫到。是要向虚空北斗里藏身呢?还是要向铁围山里藏身呢?
老朽我从来不敢承担“出世”之名。自己认为也没有什么“大丈夫”的作风谋略。这些姑且放下不谈。而居士您把修行净土的人。贬斥轻视为老斋公老斋婆。那么就如同古人所说。这不是贬斥愚夫愚妇。而是贬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大菩萨啊!岂只是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还有慧远大师、善导大师、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等诸菩萨、诸善知识。都是斋公斋婆吗?刘遗民、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等诸大君子。都是斋公斋婆吗?就算是斋公斋婆好了。只要是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转菩萨之地位。怎么能够轻视贬斥呢?况且斋公斋婆。虽然平庸无智低下卑劣。然而却是很恭敬地遵守戒律规矩。像这样是正确的。还是愚痴呢?而那些聪明智慧善于言词辩论的人。喜欢任意狂妄地谈论般若。在吃肉吃饱了之后。又来找僧人闲聊禅理的人。真是魔啊!愚人的长处就在于他能安于朴实木讷。我自己曾真心地思惟:我宁愿被说是老斋公老斋婆。也不愿做老魔民老魔女!
至于所谓的伶俐人、明眼人来问到、逼到。那么老斋公老斋婆不须高登虚空北斗。也不必远赴铁围山。就只要在伶俐汉的咽喉处安单居住。在明眼人的眼珠里敷座而坐。何以故?要教他暂时闭住口头三昧。要他回光返照。居士您推尚华严而极力的毁谤净土。老朽我专修净土而不断地赞叹华严。如果居士你静下来的时候。暂且试著去思惟一下。此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又你来信说我劝你求生净土。就譬如叫你抛弃金子而担取稻草。是颠倒行事。太过于屈辱居士您了!但是我以为这样的比喻尚未亲切。现在代为作一譬喻:
譬如有一农人。拜访于大富长者的豪门之前。拿出请帖。想要邀请大富长者到他的田园农舍。旁边听到的人都嘲笑他。可是农人却又重新再次打扫自己门前的小路。准备再去邀请富人前来游玩。在旁嘲笑这位农夫的人说:“富贵的主人前一次没有责备你。已经是很幸运了。难道你还要再去邀请一次吗?”农人回答说:“我看到很多富贵的人家。有的是虽然富有却没有仁义;有的是外表富有而实际上是贫穷的;有的是还未富裕就先骄慢了;有的是为富人掌管库藏财物。而却自以为是富人。况且像“金谷”这样美的花园、像“郿坞”这样巨大的库藏。于今又在哪里呢?而我以一介田园农舍的老翁。安享自在太平之乐。因此忘了自己的低下卑贱令人怜悯。而却去邀请大富长者与我同享田园太平之乐。我现在知道错了!”于是大家相视大笑而散去。’
莲池大师平日广修一切善行。以资助净土的行业。当时戒坛久已停止而不传戒。莲池大师于是令求戒的人。自己具备三衣。在佛前受戒。莲池大师为之作证明。大师又订定《水陆仪文》、以及《瑜伽焰口》等仪轨。以救拔幽冥众生之痛苦。并开设放生池。著作《戒杀文》。因此而受度化的人甚多。
明神宗万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六月底。忽然进入城里。告别弟子们和故旧朋友说:‘我将往他处去。’回到山里之后。设茶点告别大众。大众都莫测他的意思。到七月初一的晚上。入法堂说:‘明日我就走了!’第二天晚上。入方丈室。示现些微的疾病。闭目静坐。等到城里所有的弟子们都来到山上。莲池大师于是又张开眼睛说:‘大众老实念佛。不可捣乱作怪。莫坏了我的规矩!’然后面向西方称念佛名而往生。时年八十一岁。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9/594754.html
以上是关于「莲池大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净土圣贤录》白话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莲池大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净土圣贤录》白话文;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