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净土初祖慧远流离于战乱结社在匡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净土初祖慧远流离于战乱结社在匡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初祖慧远流离于战乱结社在匡庐
公元378年。前秦王苻坚派苻丕攻打襄阳。在此讲经传道十五年的道安法师想转移他处。但被守将朱序所拘。只得将徒弟们派往各地。总不能全部陷入牢笼。再说。修行这么多年。徒众中不乏出类拔萃者。他们完全能够独立支撑、传法一方了。讲堂内。气氛出奇的严肃。道安一一对即将上路的人进行嘱托。众人纷纷领命。分别时刻。无须千言万语。一切尽在不言中。忽然。人群中一位走上前来。扑通跪地:
“法师!诸长德都得赠言。独独不给弟子训诫。恐怕不合于例。”
“起来起来。像你这样的人。还用担忧吗?”道安以手相搀。
四目相视。平静而澄彻的目光。无限的了解与信任。
这位弟子便是慧远法师。道安法师最终未对他提任何要求。但他始终忘不掉师父最后的目光。他率领几十名弟子走了。他们辗转各地。寻求安居之所。走走停停。一转眼三年过去了。这一天。他们又出发。仍向南走。在默默的行进中。以前种种。不禁一幕幕
慧远法师生在雁门楼烦(山西宁武)。他记得他小时候如何不顾寒暑。在书卷之中品玩人生。多少人都称他将来必定有所作为。他只是微微一笑。十三岁。他便随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一带。那时候他也想有一天出黎民于水火之中。他沉醉于儒家六经所阐发的济国安邦之道。后来他又深入老庄之学。他仿佛进入了与天地齐一的自然妙境。对他的学识。无人不叹服。但渐渐他也发现。许多年了。祸乱横生。每一次以平息祸乱为由的举动最终又成为新的祸乱。以杀止杀。以暴抗暴。……或许惨遭荼毒是苍生不可避免的命运?无论怎样。既然他胸怀大志而无路可走。既然他不想加入本已热狂的杀人游戏。现实中便没有他的位置。他唯一能做的。便是超乎混乱之上。二十一岁时。他决定到江东去。与范宣子共同隐居。然而石虎恰恰在此时死去。石氏兄弟自相残杀。后赵国一片混乱。南去的路不能畅通。他只能等待。
那时候道安法师正在太行恒山立寺传道。在混乱中无所适从的人们竟相皈依。他听说后。便前去投奔。师徒乍一相见。便如同故旧。他心中暗自庆幸:遇此良师实在不易。他静心听道安讲佛法。渐渐如同在茫茫海中见到涯岸。等听到《般若经》时。他豁然开悟。顿觉眼前一片光明。不禁叹道:“哎。儒道九流之术。与佛法相比。简直是米糠谷粃!”一旦知道今是而昨非。他便无所犹夷。削发入道。夜以继日地讽诵研读。但佛门中仍要食人间烟火。他却常因太专著于经典而衣食不保。有个昙翼便经常接济。他感激不已。昙翼却说:“不必如此客气。你以大法为己任。我理当相助。”道安法师闻知此事。对昙翼大加称赏。他的见解日渐深入。常与道安法师一起细研经义。阐发要旨。道安法师曾不此一次对人说:“要使大道
以后的日子充满了动荡颠簸。他随师父一次又一次地迁居避难。深尝流离之苦。北方实在没法住下去了。他们投奔襄阳。
这是少有的一段安闲时光。他们在讲经传道之中度过了十五年。现在终于不得不重寻一片净土。然而血污遍地。今后立身何处呢?前路茫茫……
“嘎--嘎--”一群乌鸦畅快地叫着。慧远法师下意识地望一望天上。太阳落下去。西方一片死红色。他让众人歇息。这一夜他们商定前往罗浮山(在广东)。那里尚无刀兵。有了目标的行路者歇息得特别从容。
再往前便是庐山了。慧远法师想。一路行来。脚都磨出了泡。他们过了江。庐山静静地立在他们面前。慧远法师心中一动:何必继续南去呢?此处不是很好吗?深沉的山峰。千百年来一直耸立。足以让执着于名利场的人平息争竞之心。让虔心修道的人心闲意适。他决定就在这里停留。
他们开始住在龙泉精舍。但此处离水太远。给从人带来诸多不便。几天之后。慧远法师来到精舍外。用锡杖扣地:“若此处能容我们栖身。当使石缝出冒出泉水。”刚说完水流便涌出来。形成小溪。不久浔阳一带经月不雨。草木为之干枯。慧远法师来到水池边。闭目诵读《海龙王经》。忽然一条巨蛇腾空而起。接着便降下大雨。合境官民无不感激。
庐山上有慧远法师的旧日同学慧永法师。住在西林寺。见慧远法师徒众很多。便邀他们来寺居住。很快。他又去拜访刺史桓尹。说道:“远公来此。要广泛弘扬大法。现在徒众已很不少。而慕名而来者源源不断。贫道虽借地方与他。但西林寺原本不大。您看怎么办好呢?”桓尹想当圣上正崇信佛法。在宫苑中也构置精舍。自己如何能落在后面?再者他素闻慧远法
很快。慧远又请到了阿育王像。这像本是浔阳人陶侃出镇广州时发现的。有个渔人在海中发现神光。报告陶侃。陶亲自去看。原来是阿育王像。他命人接回。护送到武昌寒溪寺中。寺主僧珍一次出游。半夜梦见寒溪寺遭火灾。只有安置阿育王像的屋子有龙神围绕。火不能犯。僧珍醒来。出了一身冷汗。星夜赶回。发现梦已成真。一群僧人正愁眉不展。陶侃后来调任。因像有威灵。总是念念不忘。便令人前去搬运。结果几十个人抬着刚放到船上。船便沉了。使者害怕。又送回去。陶侃自幼舞枪弄棒。素来不信怪异。所以民间流传一歌谣讽刺他:“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东林寺建成。慧远法师便虔心祈
就这样。以慧远法师为首。由彭城刘遗民、预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张季硕等一百二十三人参与。成立了白莲社。他们在阿弥陀像前发誓:他们已知人生无常。既不愿再受地狱之苦。也不想享受天堂之乐。而是要潜心修习。往生西方净土。他们规定。因众人根器不同。先得超生者要帮助后进者。以达到共往阿弥陀佛所居的西方净土的目的。此后。中国的佛教中。便有了净土宗。慧远法师即被认作净土宗的初祖。
慧远法师修炼多年。面貌也在超凡脱俗。他神韵严肃。容止方正。不怒自威。想一睹他尊容的人。无不心惊胆颤。有个外地僧人。手持竹如意。前来奉献。心中要说的话已想了一遍又一遍。但过了整整一天。都不敢当面交过去。后来只得偷偷将如意留在席角。默默走了。有位慧义法师。一次遇到慧远法师的弟子慧宝法师。颇为自负地说:“ 诸君都是庸才。随风倒。现在让你见识见识我怎么样。”慧宝法师笑而不语。来到山上。慧远法师正讲《法华经》。慧义法师一次又一次想发难。但还未开口。便觉得心悸汗流。最终不敢说一句话。退下来再见慧宝法师时。不由的说:“此人非同一般。学识定力均非我所能及。”慧宝法师仍是笑而不语。
慧远法师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当初经典传至江东。很是不完备。禅法无闻。律藏残缺。他深感遗憾。便令弟子法净法师、法领法师等人远出求经。又请罽宾僧人僧伽提婆重译很不完善的《阿毗昙心》、《三法度论》。他亲自写序。为之张扬。对于每位西域僧人。都详问经典中的疑难。401年。鸠摩罗什入关后。慧远法师致书通好。并请教经义。两人虽远隔山岳。但息息相通。
也有许多风云人物与他交游。殷仲堪来荆州。进山拜望。两人在北涧时而散步。时而倚石而坐。共探《周易》的玄妙。直到太阳落山。都没有察觉。殷仲堪后来叹道:“法师的见解真是精深。无法与之相比。”司徒王谧、护军王默等人。对他都以师礼相待。王谧给他写信。其中有一句让人伤感的话:“年纪刚到四十。但衰老的如同六十耳顺之年。”慧远法师回信道:“古人不爱尺壁而重寸阴。观其意图。似乎不在于长寿。施主任情适性。游心于佛理。以此推论。又何必羡慕长生呢?”卢循率起义军横冲直撞。来到江州。进山拜见慧远法师。慧远法师与其父曾是少年故交。因此一见卢循。很是欣喜。两人谈起往事。感慨万千。有位弟子劝道:“卢循乃国家大盗。与他交游如此深厚。是否会引起外人的猜疑呢?”慧远毫不在意:“佛法中对众生一视同仁。情无取舍。难道没人知道这点吗?不用怕。”后来。宋武帝追讨卢循。在桑尾刚一设下军帐。便有人汇报道:“远公与卢循交游甚厚。”武帝说:“远公世外之人。对世间是非必无彼此。”接着便送信表示敬意。又赠送钱物米谷。众人无不叹服其远见卓识。诗人谢灵运恃才傲物。极少有人受他推崇。一见慧远法师。顿时心服。桓玄西征殷仲堪。经过庐山。要他下山相见。他称病不前。桓玄只得入山来见。左右对他说:“殷仲堪曾与他交游。公最好不要理他。”桓玄大怒:“岂有此理!殷仲堪与死人无异。提他干什么?”桓玄一代枭雄。久闻慧远法师之名。早想见识见识。他一见慧远法师。便望着他的光头说:“不敢毁伤。何以剪削?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你为何不遵古训。将头发剃掉呢?”桓玄果然出语刻薄。慧远法师不以为意。立刻答道:“立身行道。”桓玄称善。心下暗自吃惊。早已准备好的问难。也不敢出口了。后来桓玄窃据朝中大权。鉴于天下僧尼无视戒律。寺院污秽不堪。便大行削减。而只对庐山听之任之。
慧远法师在山中三十年。从来未出过虎溪一步。即使晋安帝邀请。他也称病不去。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开始病重。到六日不能进食。众人请他饮豉酒。他守戒不答应。又请他饮米汁。又没有饮。又请他喝蜜与水。他让律师查阅经文。看能否饮用。还未查出。便去逝了。临死前。他考虑到诸僧凡夫之情难以割舍。答应徒众为他行七日丧礼。他又让徒众将尸体暴露在松林中。然而弟子毕竟不忍。终于将他按常法安葬。自此。这位影不出山的高僧便永远融合在庐山的草木之中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3/226976.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净土初祖慧远流离于战乱结社在匡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净土初祖慧远流离于战乱结社在匡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