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九十九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9 00:1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九十九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九十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九十九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9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五面倒数第二行:

  【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

  天王他所得的法门叫『住自所悟处』。他自己悟的是什么?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说得很多。可是我们自己没有悟入佛的境界。无论怎么说都很不容易体会。正如同我们世间人。如果一生从来没有出过门。只是听别人说某些国家、某些地区。人文如何的文明。山水多么的壮观。听听没有见到。总是无法想象。在中国。未曾经到中国旅游的人很多。中国的风景名胜太多了。前一次诸位同修组团到黄山旅游。听说黄山的风景很美。我没去过。你们怎么跟我说。我也想象不出来。不是凭空能想象的。你们带了很多照片回来。又录相来。能看到一点点。看到局部。没有能看得完全。也只是知道一鳞半爪而已。必须自己亲自去过。那叫亲证的境界。别人一说你就会心的微笑。你曾经去过这个地方。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所悟的境界我们没悟过。怎么说都是隔很多层。怎么能体会?依照经上概括的说。《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这是佛与法身大士他们所悟入的境界。用现代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这个说法大家比较好懂。可是宇宙人生真相究竟是什么。你还是不懂。为什么?真相从来没有见到过。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十法界。佛法里面常讲九界有情。所见的都不是真相。什么人才见到真相?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见到诸法实相;由此可知。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够承当。他「住自悟处」。自悟处要用《华严经》上的话来说。一真法界。华藏世界。这是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的悟处。也是他们的住处;住。心安住在悟处之中。这叫「住自所悟处」。

  我们不能够悟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禅宗里头所说的明心见性。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的佛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给我们说。经上说诸佛也是说分证佛位。从圆教初住菩萨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一共是四十二位。所以称之为「诸」。诸就是指四十二位;这些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最后究竟圆满的佛果。称为究竟即佛。六即佛里是这个说法。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佛讲我们有烦恼。烦恼障碍了自性。所以你不能见性。你不能成佛。烦恼太多。佛将它分为三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类烦恼也是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提到的。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世尊这句话。把我们迷失自性不能成佛的业因一语道破。我们今天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什么原因?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诸位想想。烦恼不断。你怎么能成就?

  今天午餐之后。寂公老和尚在小客厅给我们讲开示。他老人家深深感慨现代年轻的学佛人不能从戒定上扎根。怎么会有成就?我们四众同修都要留意。你想不想作佛。想不想过菩萨的生活?如果想过佛菩萨的生活。一定要修戒定慧。一定要断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烦恼。现在人讲病毒。世间奇奇怪怪的病很多。这些病根在哪里?病源在什么地方?一直到今天医学界也没有说明白。佛说明白了。所有一切病毒的根源从贪瞋痴起。贪瞋痴是一切世间病毒的总根源。这个东西不能拔除。别说无上道没指望。想修行功夫得力都不容易。你都做不到。所以一定要把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断掉。怎么断法?佛教给我们持戒。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决定遵守佛菩萨的教诫。依教奉行。我们常讲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奉行。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敢违背。学佛从这里学起。

  特别是教小朋友。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开了小朋友的一个佛学班。听说报名已经超过一百二十人。原先想象大概只四、五十个人。没有想到还没有正式开班。已经有一百二十多人。好现象;要从小教起。小朋友要给他种善根。教学的内容。我们抓住《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净业三福纲领就行。从这个纲领上去搜集教材。适合小朋友的程度。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这就能契机契理。而为接受教育的人欢迎。这三个纲领。第一个「孝养父母」。教孝;第二个是「奉事师长」。要教他懂得尊师重道;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我们今天办学。我们办学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就这四句。用这十六个字做为教学的纲领、教学的宗旨。小朋友从小他扎下好的根基。一生受用不尽。这是人天善法。

  从这个善法再往上提升。将来我们办佛学院。我们有预科、有正科班、有研究班。我们也可以用三福做为我们教学的中心纲领。预科一年。要把净业三福第一条做到。我们教育偏重在这里。正科班的三年。我们要实行第二福跟第三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什么要讲清楚、要讲明白。皈是回头。你真的回头了。依是依靠。皈依佛。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者觉也」。皈依佛怎么讲?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这叫皈。依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换句话说。真正皈依佛的人。每天面对着一切大众。对人、对事、对物觉而不迷。你就真的皈依了。觉迷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难讲。我们再看看皈依法。法是什么意思?法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是教我们从一切邪知邪见回头。邪知邪见。现在的话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你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标准在哪里?佛的经论就是标准。所以我们读经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我们是跟随佛菩萨学习。听他讲经说法向他学习。这是初学;第二个目的是印证。听听佛所讲的。看看经里所写的。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有没有错误。拿经典来对照一下;如果我的看法想法跟佛讲的一样。那就对了。你的知见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自己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我错了。佛没有错。我错了。我赶紧依照佛的教诲。把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这叫皈依法。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知见正那就是佛。所以三皈依是一而三、三而一。一条明白三条都得到。第三句皈依僧。僧是什么?僧是清净。也就是说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僧代表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触。我们生活环境污染。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污染。除此之外你要晓得。我们的心理被污染。心不清净。我们的精神被污染。我们的思想被污染。我们的见解也被污染。污染得太多太严重了。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这是皈依自性三宝才管用。才真的有效果。我们学佛的同修们。你们早晚课都要念三皈依。到底皈了没有?不能说只把这几句话念念就算。那没有用处。你念了真的回头。我这一天真有依靠。你才能得真受用。

  「具足众戒」。我们初学的人不能好高骛远。第一你把五戒、十戒做好。你就很了不起。要真做。诸位要晓得。戒跟善不一样。第一条给你讲十善业。修十善业你得的是三界的善报。在佛家讲我们一个人到世间来投胎。到这一道来是引业。法相宗里面说引业。引导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受生。得到这个身体之后。世间每一个人富贵贫贱不相同。智慧不相等。这是属于满业。那就是你过去生中所修善恶业的果报。一个人在世间。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造作的。因果通三世。你行善必定得福报。你作恶一定得殃祸。这是没法子避免的。所以善得福。戒就不一样。戒得什么?戒得定。戒叫三无漏学。这是戒跟善不一样。善是有漏的。戒是无漏的。我们要辨别清楚。不可以把戒跟善混合一谈。那你就错了。五戒跟十善里面名词有些地方相同。意思不一样。精神不相同。做法也不一样。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真的能把十善、五戒修好。你就是世间的大善人。将来往生才有把握。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告诉我们那边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天天念阿弥陀佛。心也不善、口也不善、行也不善。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去到那个地方天天跟人闹事。天天跟人吵架。哪有这个道理?去不了的。所以要心善行善。念佛才能往生。

  末后一句「不犯威仪」。威仪就是礼貌。人与人往来要懂礼貌。现在讲礼的人不多。甚至你讲礼人家说你落伍。你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了。不管怎么说。你对人有礼。人家见到总会很欢喜。一定要懂。最近我找到一部旧书《礼记菁华》。我们知道《礼记》的分量很多。那是大部头的著作。菁华编得好。分量大概只有全文的二十分之一。大幅度的浓缩。编得也非常好。我已经把这个书送到台湾。请他们给我印一万册。听说已经印好了。大概下个月就可以寄过来。希望诸位多看看。虽然我们不必学古代的这些礼仪。但是礼的精神要懂得。在佛门里面。古大德给我们编的有在家律仪。但是现在这个东西没有人讲。讲了也没人听。讲经还有人听。讲戒律你头一天讲。第二天人跑光了。为什么?句句都在骂我。这一讲都是毛病。谁愿意听人家骂?第二天人就不来。没人听。所以现在讲戒律的人没有。也不敢讲。可是我们自己要多看。必须把儒、佛礼法的精神融合到现代生活当中。融合到现代的礼节。这样大家就很容易接受。这才能行得通;精神不变。方式是可以变的。

  这个话我也讲得很多。古时候行礼最敬礼都是跪拜。人民见到帝王行三跪九叩首。我们佛弟子遇到佛菩萨。遇到自己的长一辈。都是要顶礼三拜。这个礼表敬。恭敬我们一定要有。决定不能打折扣。但是拜可以改一个形式。要知道我们佛门行跪拜礼。已经拦阻了许许多多人不愿意学佛。你要问他为什么不学佛?学佛要跪下来拜。我做不到;他就不来了。所以我就告诉他。学佛跪下来拜是从前的礼节。你要生在满清。你见到大官要不要三跪九叩首?你是生在现代。现代人我们用现代的礼节。我们恭敬心没有两样。在形式上要现代化、要本土化。佛法流通就毫无障碍。我们学佛用什么方式行礼?合掌、鞠躬。这个他懂;合掌鞠躬。不要说问讯。问讯他不懂。解释半天很麻烦。合掌鞠躬他懂得。这就很好。现代的礼节、现代的礼仪。融合佛法、儒家的精神。就非常美满。这个我们要知道。有很多老同修当然没有问题。你们见到出家人都礼拜。在公共场合遇到。他也趴在地上磕头。「法师。顶礼三拜」。我都吓一跳!为什么?这个形式看起来是不错。把很多想学佛的人吓呆了。不敢再到佛门问津。你说你做得对不对?你要顾忌到广大群众。接引他们学佛。你要有智慧。你要有善巧。在这种场合是合掌问讯;大家看到佛教礼节我也可以。你就带好多人进来。带进来之后。慢慢他懂得道理。他自然就会拜。何必要勉强?我是个过来人。所以我懂得。我年轻的时候很傲慢。不会低头的。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我没有拜过他。我见到他只是合掌鞠躬。他没有怪我。反而他对我特别好;我看那些信徒。他老人家对待他们不如对待我。他对我特别好。说老实话。如果不是章嘉大师。其它的法师度不了我。我个性是《地藏经》上讲的「刚强难化」。我一生都记住他老人家的教诲。我非常感激他。

  所以通权达变我们才能接引众生。这是佛法的礼节。一定要明白它的深义。戒律。制戒的因缘。制戒的理论。戒行戒法。开遮持犯。你都要懂才行;你要不懂。你死在戒条之下。你怎么修持?你明了之后。才知道戒学的伟大。戒学的殊胜处;戒能帮助你得清净心。帮助你得定。我们今天能把心安住在三福就行。这是法身大士。三福末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初学的人真正能把心安住在三福上。你就是法器。你一定会有成就。如果连这个根基都没有。无论怎样认真努力修学。你不会有成就;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地基。搭个小茅蓬行。搭个帐篷可以。盖房子就倒掉了。这三条世尊说得很重。他老人家跟我们说得很明白。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此地所讲的境界高。得住自所悟处这个境界高。这是自悟。

  下面说『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这是我们要学。这是真正觉悟。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所缘的是什么境界?不外乎家亲眷属、亲朋好友。你缘的境界多小。圈子多小。虽然我们学佛也有几年。也曾经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发过四弘誓愿。不说发。念过。发未必。念过。「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

佛教讲经课

我讨厌他。那个众生我不喜欢他。我才不度他。不是跟这个愿相违背吗?你怎么能成就?所以这个偈子念了之后。念多了要起作用。老法师也说学佛要「一门深入」。我还加了一句「长时熏修」。你才能有效果。才有收获。心量一定要大。法身大士他们的确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起心动念想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以人家是法身大士。人家是诸佛如来。我们的心量实在太小太小了。那怎么行?怎么可能有成就?今天我们最低限度。起心动念要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你在佛法上功夫才会得力。你才能得清净心、得平等心。这个得到是相似的。还不是真实的。因为你范围还是不大。整个世界还是不大。这一个星球你想到、你关怀到。我们这个星球以外还有别的星球。你就没想到。没想到。会产生什么结果?星际大战。我们这个星球跟别的星球打仗。就会有这个毛病发生。诸佛菩萨了不起。他的心量包尽虚空遍法界。这里面矛盾没有了。冲突没有了。我们要有佛菩萨这么大的心量。「无边广大境界」就是佛门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才能真正把你四弘誓愿第一愿兑现。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叫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的心。觉悟的心是究竟圆满的心。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必须要拓开心量。

  以上这十位天王。他们所得的法门介绍过。这里头特别要提醒诸位同修。每一个人都是一门。一门深入。没有一个天王说他学两个法门、三个法门。无量无边法门。他在其中学一个法门。这一门透了。透就解脱。解是什么?解是现在的术语讲解放。见思烦恼解放。尘沙烦恼解放。无明烦恼也解放;脱是什么?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证一真法界。解脱是这个意思。用什么方法?前面所讲的方法。一门深入。他就得解脱。每一位天王。他们的方法不一样。解脱门相同。都能够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门就是通达一真法界的门径。我们对这个地方要特别留意。然后你才晓得怎样修学。在无量法门当中。我们也要选择一门。这一门一定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修学起来就方便。所以一切法门都叫方便门。哪一种对自己最方便。你就选择哪一种。一门深入。绝不改变。你就决定成功;这一点怕大家疏忽。特别提醒诸位。我们今天走的路子有经典做印证。那就没错。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没错。《华严经》上得到了印证。再看底下第二段。上首偈赞:

  【尔时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焰海天王』。是这一类当中的上首。这一类。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讲族群。大家好懂。这一个族群。或者说这一个社团、这一个团体。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类的族群、这一类的团体。我们要讲这一类。为什么?他这个团体在法会里是无量无边。我们前面读过「其数无量」。无量不是人。不是讲团体的人数无量。这一类的团体在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今天所谓是多元文化。如果你要觉得多元文化是现代社会所必需。你就要晓得现在许许多多人在寻求多元文化的教材。用什么东西来达到把多元融合成一元。许多人正在寻求。我在今年的春天。访问澳洲的邦德大学。接待我的是一位人文社会科学院的院长。澳洲人。他就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要找教材。他告诉我。他们的学校是澳洲最好的私立大学。贵族学校。学生两千多人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地区。他们是小型的联合国。那不就跟《华严经》一样?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社会、种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都不同。真正是多元文化。现在在一个学校生活。在一起上课。怎样能把多元融合成一元?他向我提这个问题。我就给他介绍《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我这一次建议格丽菲斯大学。成立一个多元文化研究所。培养团结全世界各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这些人才。学什么东西?学《华严》。学会《华严》你就有办法普度众生。他们现在对这个很有兴趣。我给他们建议。非常有兴趣。希望明年我能把这个事情促成。这个对于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好事情。现在讲这是佛事。真正的佛事。

  天王在赞佛之前。我们看看他的举止。举止就是讲威仪。他的风采、他的风度。我们应当要学习。『承佛威力』。这个意思是说。不是我有能力。佛力加持。正如同我们今天坐在此地。跟大家一起学习《华严经》。我们有能力讲吗?没有。我们怎么会讲?佛菩萨加持。靠佛力;我在升法座之前顶礼三拜。求佛加持。诸位能听。听得很有兴趣。我看你听了之后也笑也点头。表示你听懂。你能够接受。你为什么会听懂?为什么会点头?为什么会欢喜?也是佛力加持。佛力加持这个道场。我们大家在此地才能生欢喜心。「承佛威力」。显示不是自己有能力。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承佛力者。显无我慢」。他说得好。谦虚。无论在什么地方。不但法身大士们讲经说法谦虚。处事待人接物也谦虚。菩萨如是。诸佛如来亦如是。我们凭什么傲慢?现在人稍微有一点能力就值得骄傲。一值得骄傲就完了。孔老夫子讲的话。他举个比喻说。假如一个人。这个人他的才华、他的智慧如周公之美。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一个大圣人。他说假如有一个人智慧才华跟周公一样。「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这个人怎样?骄傲、吝啬。孔老夫子说:那不必说。这人没什么。不希奇了。

  要晓得傲慢是大烦恼。仅次于三毒。你看它的排名。贪瞋痴慢。还得了吗?我们自己常常要想一想。有没有傲慢的习气?我老实告诉你。决定有!这有我。我总比别人强一点。傲慢就出来。新加坡没有乞丐。美国都有乞丐。中国大陆有。我小的时候遇到讨饭、要饭的乞丐。也傲慢。这是在社会上贫贱到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沦到乞丐。看到一个有钱的人。驾个车从他身边过。他还要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是傲慢。他还瞧不起他。所以要知道儒家教人。因为儒家没有讲了生死、出三界。儒家教人对傲慢这桩事情。只说到「傲不可长」。别增加了。佛法是教你要了生死、出三界。这个烦恼一定要断。不可以有。我们看看诸佛菩萨。他们多谦虚。我们要在这里学习。这些人从迹象上来讲。他的身分是天王。比人间的帝王高得太多。而实际上是诸佛如来化身。诸佛如来示现。不是凡人。他们都这么谦虚。我们凭什么傲慢?这个人看不顺眼。那个事情看不惯。你会有什么成就?诸佛菩萨看一切人都顺眼。看什么事都习惯。我们要学这一点。你能够学到之后。你的心情永远保持平和。心平气和你就健康长寿。你就不会有病。病从哪来的?傲慢会生病。贪瞋痴会生病。所以这个地方不能够疏忽。要认真学习。

  下面这一句。『普观一切自在天众』。不仅他要看看自己这个团体。还要看看尽虚空遍法界跟他同类的族群、同类的团体。表示心地平等。没有偏向。诸位学讲经。我们在《内典讲座之研究》的规矩里告诉诸位。升座之前还没有开讲。先要把底下大众都看一遍。表示没有偏心。你讲经专看这边不看那边。那边人说偏心。法师看都不看我们一眼。所以一定要把全场都照顾到。没有偏心。现在我们有机器在此地。不但诸位在现场听。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人家在电视机面前听。他们把网络接上电视。在电视机前面听我们现场讲经的人很多。所以我们要看镜头。看镜头就是看他们那些人。也不能把那些人忘掉了。我们现在正在做。听说我们同修也很能干。大概这一两天他们就给我装一个电视。让我也能看到外国的同修在那里听我讲经;他可以看到我。我也能看到他。他有没有注意听。我看得很清楚。这个很好。过两天他们就给我装。下面说偈。请看偈颂。在五十六面:

  【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寂灭无性不可取。为救世间而出现。】

  说偈是赞叹佛的德能。也是感恩到极处。普贤菩萨在修行方法里面。给我们说了十个纲领。我们称它作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称赞属于礼节。一定要把这个教诲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无论对什么人一定要有礼。一定要懂得笑脸迎人。不可以有丝毫傲慢轻视的态度。那你就完全错了。你就不是佛弟子。你就不是在学佛了。诸位看到正规的佛教道场的建立。建筑都不是随便的。里面都有表法、都有学问。不是随便建造的。喜欢怎么造就怎么造。不可以的。佛教完全用来表法。正统的道场第一个建筑物是山门。山门是天王殿。这是你看到第一个建筑物。天王殿里面供养护法神四天王。《华严经》上都有。都介绍过;四天王分站在两旁。当中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造形是取宋朝布袋和尚。几乎现在全中国寺院庵堂供养弥勒菩萨都供养布袋和尚。他是南宋时候人。跟岳飞同时代。为什么塑造他?他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化身。说完就走了;这个话不假。弥勒菩萨化身。

  最值得我们学习是笑面迎人。我们把它供奉在天王殿的正当中做什么?学他常生欢喜心。对一切众生行大慈悲。他代表是「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对待一切众生平等欢喜。其实就是代表普贤菩萨十愿的第一愿「礼敬诸佛」。所以你要晓得供奉在那里是什么意思。教导我们的。造形表法的意义很深。弥勒菩萨肚皮很大。表能容人、能包容。要学弥勒菩萨的包容。要学弥勒菩的宽厚。要学弥勒菩萨常生欢喜心。想到弥勒菩萨教化众生。他留给后人东西虽然不多。印象深刻。曾经有人向他请教。佛法的修学怎么样修行?布袋和尚也不说话。笑瞇瞇的。你问的时候给你点头。把大布袋往地上一放。两个手一伸。你就明白了。怎么修行法?放下。人家一看懂得。放下!放下以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提起来背在肩膀上走了。理也不理。这什么意思?放下之后还要提起。诸位细细想这个。你要是想通。你一生受用不尽。世出世间一切法放得下。放下之后提起什么?普度众生。度众生不着度众生相。那叫放下。度众生是提起。不着度众生的相是放下。

  所以赞叹意思就很深。礼敬赞叹。我们在这里都看到。看人家是怎样赞叹法。与他自己所修的法门一定相应。妙焰海天王得的是「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他赞的意思不离本行。换句话说。赞叹正是他修学心得的报告。前面两句就是他得法里头所讲的法界虚空界。而在赞叹里面显示出佛身普遍。《华严经》上讲佛有十身。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一般经论里面把十身归纳为三身:法身、报身、应身。这是讲得最多的。一一身皆遍法界。『佛身普遍诸大会』。大会是法界;《华严经》这一会会场多大?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会。我们从开讲以来。虽然经文讲得不多。这才是第二卷的开端。我们对这个概念已经很清楚。它是以虚空法界为一个法会。诸位必须要知道。华严如是。世尊哪一会不如是?最近星期四、星期五我们在讲《地藏经》。《地藏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召集的大会。与会大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到。一个都没缺。你想想这个大会岂不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跟华严有什么两样?经里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真的是如此。

  第二句是『充满法界无穷尽』。「无穷尽」是讲十身或者讲三身。无有穷尽。佛如是。菩萨如是。我们要问问。我们怎么样?我们也如是。我们如是自己不知道。众生跟佛的差别就是迷悟。佛知道

推进佛教讲经交流

。我们不知道。我们怎么会知道也如是?我举一个例子你们想一想。你要是想通。你就恍然大悟了。我们这个地方才起心动念。念头很微细。可能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十方三世诸佛如来都知道。你想想。我们这一念要不遍虚空法界。他怎么会知道?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为什么成佛的时候他说「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佛眼睛里面看是什么?诸佛。什么佛?胡涂佛、迷惑颠倒的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可惜迷惑颠倒。胡涂佛而已。就正如我们跟一群人在一起。那一群人喝酒喝醉。喝醉了不能说他不是人。他胡里胡涂是醉汉。所以佛眼睛看我们是醉佛。喝醉了的佛。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是觉醒过来。跟他没有两样。无二无别。现在就是怎样能够醒悟过来。大家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才知道整个《华严经》所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德能。除此之外。别无一法可说。换句话说。你要认识你自己。宗门里面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上所说的就是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晓得这个经跟我们关系多么亲切。世出世间还有什么东西比这个更亲切?没有。比父母还亲切。所以怎么能不学?不能说这个经太大。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

  第三句说『寂灭无性不可取。为救世间而出现』。寂静是自性的本体。自性确实有。但是它不是物质。所以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看不到、听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不但前面五根没有法子接触到。你也想不到。意根对它也失去作用。六根达不到。六根里面功能最大的是意识。相宗经论里面告诉我们。意识对外能缘法界。能缘十法界。对内能缘阿赖耶。这个能力太大了。但是一真法界它缘不到。自性它缘不到。所以大乘经上常常讲到这个事情。就用「不可思议」四个字来说。不可以思是第六意识达不到。不可以议论是言语达不到。它真存在!所以叫它做空。这就是六根缘不到称它为空。这个空是真空。真空不空。为什么不空?它能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现的。一真法界也是它现的。它能现相当然就不空。所现的这些相称为妙有。妙有非有。不好懂。真空跟妙有都不好懂。大乘经论里面。世尊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议他也教我们如何思议。太难得了;使我们在他教诲之下。虽然没有办法见到自性。自性的边缘靠近了一点。沾到一点气氛。这个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

  你了解性体寂静。你才晓得。佛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指导原则。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为什么不能分别、不能执着?因为体是寂静的。你分别执着就错。你起心动念就错。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万事万法你能够保持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给诸位说。你这是高级的禅定。正是经上所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个难。谁做到?释迦牟尼佛做到了。释迦牟尼佛早晨起来。也要整理自己的环境。然后出去托钵。托钵回来之后。吃完饭要跟这些学生们讲经说法。还要带他到外去旅游。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释迦牟尼佛常在定中。示现跟我们世间凡人

佛教海涛讲经

有什么两样?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着过。这叫佛。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叫凡夫。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叫正行、正受。那叫三昧。我们的生活心行跟他恰恰相反。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

2021佛教讲经法会

所以才会有妄想。才会有分别执着。诸佛如来对于事实真相清清楚楚。知道体是空寂的。此地讲寂静的。所以他在生活当中。我们用我们的话来说。念念与寂静相应。诸位要知道。我用念念与寂静相应。念念是多余的。但是不说这个就没得说。不好说了。连念都没有才真寂静。有念就不寂静。这是与性体相应。

  在作用当中。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分别、不执着。与自性的相用相应。本经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就是代表体相用。他与大方广相应。相是幻有不是真有。《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乘经上常讲「诸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要分别吗?你还要执着吗?你所有的分别执着结果都等于零。都是空的。所以了解事实真相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再有分别执着。他的心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才真正是常生欢喜心。欢喜心从哪里来的?从体性、现相、作用里面生出来的。我们平常讲自性的流露。法尔如是。你说这个多自在。多有受用。

  末后方便这一句。「为救世间而出现」。这正是善导大师所谓「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诸佛如来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干什么?寂用无碍。用同体寂。用同体遍。这个能力绝不是有意的。我们讲自然还怕诸位误会。所以佛家用「法尔」两个字。《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非自然非因缘」。是让我们在这个地方把一切意见消除。希望你在这句话当中相应。相应一般讲悟入。你从这里头去体会。体会到了豁然大悟。你明白了。了解诸法实相。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这个样子你才能自在度脱一切众生。「为救世间而出现」。出现两个字。就是随类现身、随机说法。得大自在。现身说法的目的是「为救世间」。世间是一切众生堕落的场所。佛慈悲帮助你超越世间;这个世间就是六道十法界。帮助你超越。再看第二首:

  【如来法王出世间。能然照世妙法灯。境界无边亦无尽。此自在名之所证。】

  这是自在名称光天王。这是轮到他来赞叹。实在这种情形诸位要晓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这些赞佛的人一个个都排队。你赞叹完了我再来。一个一个轮流?这样轮流的话。你看这么多人。尽虚空遍法界。释迦牟尼佛到何年何月才讲经说法?诸位一定要想通。华严会上这个境界非常微妙。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所有一切与会的菩萨大家同时赞叹。这是圆融。同时赞叹当中也不碍各别。各别就是行布、就是次第。次第跟圆融同时。不可分离。这也是不思议境界。所以古人称《华严》为大不思议解脱经。就是这个意思;《维摩》称小不思议。这称大不思议。

  自在名称光天王得的是「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所以他的赞偈与他的法门相应。也就是说他修学这个法门成就。他的赞叹总是赞叹这个法门;不能说我修学这个法门成就。我赞叹是赞叹别人的法门。那就不相应。决定是赞叹自分修学的法门。『如来法王出世间』。「如来」是对佛的称呼。佛的十种通号之一。经上用得很多。在《金刚经》上我们看到。有时候称「诸佛」。有时候称「如来」。古德给我们解释。称诸佛是就相上说。称如来是就性上说。这个讲法也非常好。《般若》是大乘。《华严》也是大乘。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解释。「法王」是对佛的尊称。佛于一切法得自在。称为法王;世出世间法他没有不通达。他完全没有障碍。这称法王。如来、法王这个名称。如来是从性德上赞叹。法王是从形相上赞叹。很圆满。出现在世间。他出现在世间干什么?

  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只为一桩事情。第二句所讲的『能然照世妙法灯』。这句话是比喻。世间的众生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里面众生没有破无明。无明没有破就犹如在昏暗之中。没破无明。一定要佛陀大慈大悲给我们照明。在黑暗当中给我们一线光明。引导我们出离黑暗。这都是比喻。比喻的是世尊为我们演说一切妙法。妙法是出离法。妙法是破无明、证法身之法。这是妙法。佛才有这个能力。经论里佛曾经说一句话说了无数次。稍稍读一点佛经的人。别的话记不住。这句话能记住。佛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我们记得很清楚。一字不漏。遍数太多了。佛出现在世间教导我们。他老人家做到。做出来给我们看;受持是依教奉行。他自己做到。教我们。佛教我们持戒。他哪一条戒律没做到?全做到他才教我们。他做不到决定不教我们。那教我们我们不服。你要做到我才肯相信。我才肯跟你学;佛统统做到。戒圆满、定圆满、慧圆满。样样圆满。这是受持。读诵。佛何必还要读诵?读诵给我们看。给我们做榜样;佛教我们读经。他不读经。我们也不会服。所以他读。

  而且佛非常谦虚。清凉在《疏钞》里面为我们说出来。我们看经粗心大意看不懂。佛说他没说过经。没有说过一个字。他说了四十九年。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说没说过一个字?他所说的都是古佛所说的。没有一个字一句是自己的意思。谦虚到极处。所以说「今佛如古佛之再来。称之为如来」。人家多谦虚。现在人抄别人东西。还把人家名字抹掉。这是我的创作。他很有作为。佛所讲的是「述而不作」。他是转述古佛所讲的。自己一句话没有。这就是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哪懂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如是。在我们中国也了不起。我们中国出了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也讲他述而不作。他所讲的、他所教人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没有自己的东西。谦虚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诸佛如来都没有创作。我们今天处处创作。还得了!创作是傲慢高山。高到高处。人都看见了。诸佛如来、世间圣人都没有创作。这一点我们要好好想一想。我们有什么德能敢创作。那你比孔老夫子、比释迦牟尼佛还要高几层。所以要学述而不作。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能超过《华严经》吗?你能写出一个作品跟《华严经》比一比吗?做不到。还是谦虚一点好。不要太骄傲。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我们活一辈子都学不了。要认真努力学习。受用无量无边。福德无量无边。

  第三句是『境界无边亦无尽』。这是普。因为天王他得法叫「普观一切法」。能照是观。境界无边无尽是普。他得的是普观一切法自在。末后总结这里头有他的名字『自在名』。这位天

道教讲经佛教讲净

王叫「自在名称光天王」。这里头含着有他自己的名字;名字是人。他所证的。他所证也会为别人说。这句里含义就有自行、有化他。所以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我们都要细心的去读诵。细心去体会。记住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那就一定要明了这四种经「教理行果」。我们学习的方法是信解行证。一部经有这四个意思「教理行果」。一卷经也有这四个意思。一段经文也有这四个意思。一句经文也有这四个意思。乃至一个字都包含四个意思「教理行果」。我们要用信解行证。你才真正能得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279.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九十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九十九;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93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