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七十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七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七十四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74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一面。第五行看起:
「复有无量日天子。所谓日天子。光焰眼天子。须弥光可畏敬幢天子。离垢宝庄严天子。勇猛不退转天子」。昨天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着看第六尊:
【妙华璎光明天子。】
我们看到『妙华』。学佛的同修立刻会联想到《妙法莲华经》。名号里面确确实实含着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是广义的「妙华」。「华」是表因行。菩萨六度万行。因是装饰品。庄严具。菩萨行都加上一个「妙」字。妙就是与光明相应。就妙了。『光明』是表智慧。凡夫心行与智慧不相应。所以不能称之为妙。行这个字范围非常的广大。从起心动念都是行为。实在说一切众生的念头是众行之根。众行是讲万事万法。有情众生我们常说他有行动、有行为。无情的众生也有行动。它那种行动我们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如果说是受过相当教育。在日常生活当中。纵然是极细微的看不出来。也能看出相当的深度。能够体会到今天物理学家所讲。分子的动态、原子的动态。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可以能够见到。这是一切万物的行为。一切物的行为。真的比我们凡夫心行妙多了。为什么?一切万事万物的行为它能够随顺自然。随顺自然就是随顺性德。所以也能称为妙。现在科学家研究的确实是很妙。大讲到太空物理。小说到量子力学。确实非常奇妙。或者称之为非常微妙。但是科学家不知道这些东西与心性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那个妙跟佛经里面的妙有等级的差别。佛经这个等级就高。佛法里面讲非空非有。这才叫妙。
相有性空。这个说法诸位听得很多。而实际上是世尊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性跟相都不可得。那才是真的。可是这个说法我们很难体会。如果说相有性空还比较好懂一点。性相俱不可得很难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微妙。既然性相都不可得。佛还为什么要示现?为什么还要度众生?这道理在哪里?这道理就更妙更深了。佛在经上常常用四个字来形容。「法尔如是」。这句话的意思很深。「法尔」就是自然的。这里头决定没有起心动念。用现代话说。纯粹是物理的现象;再深一层说。是自然心理的现象。凡夫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起心动念违背了心理的自然现象、物理的自然现象。这就招来许许多多的灾难。个人的灾难是生死轮回。万物的灾难就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要知道都是从念头上生的。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不会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净土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云何应住」。心要住在哪里?住在一心不乱。住在常住真心。那就是随顺自然的心理。随顺自然的物理。而心理跟物理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两桩事情。又看错了。又打妄想。又起分别执着了。这一错。麻烦可就大了。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些事实真相。唯有佛陀能说得出来。为什么他能说得出来?他见到这个现象。我们现在科学家讲发现。他发现这个现象。现象本来就存在。从来没有人发现。他发现了。在佛法里面不叫发现。叫证得。叫证入。或者叫契入;用的名词不一样。就是现代人讲的发现。所以佛得受用。我们迷在这个现实的里面。产生许许多多的错觉。我们不得受用。在这里面的感受很痛苦。如果是入这个境界。那你的感受就自在。得大自在。
这个名号我们将他落实。日常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定要与智慧相应。说到慧。必定就连到戒定。诸位要知道。戒定慧三学。三即是一、一即是三。没有独立的。我们学佛。为什么学得这么辛苦。学得这么艰难。竟毕生勇猛精进都得不到结果?原因就是一开端就产生一个错误观念。这错误观念以为戒定慧是三桩事情。不知道它是一桩事情。这样子。不但是一生。累劫修行都不能证果。修得太苦了。如果知道它是一桩事情。戒里面有定慧。定里面有戒慧。慧里面有戒定。一而三、三而一。你就容易。就不难了。为什么说容易、说不难?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如果你说这三个。三不是一。一不是三。这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打妄想。你就难了。佛法没有别的。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舍弃掉。真正舍弃掉之后。万法是一不是二。不但戒定慧是一。万法归一。诸位也曾经听过。万法怎么归一?你试试看。怎么归法。如何归到一?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万法就归一。一是什么?一心。一法界。一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维摩经》里面说它做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真。一真就是不二。所以我们心里面起心动念还有二。这就很难契入。几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对人、对事、对物入了不二法门。你就证果。你就契入。你就发现一真法界。你也彻底明白十法界。这要真正会用功才行。可是这桩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不肯舍弃分别执着。就难在这个地方。而分别执着是自己造成。不是别人给你。因此任何人都帮不上忙。这是实话。如果别人能帮忙。诸佛如来应当帮我们忙。他要不帮忙那就不慈悲。佛菩萨也帮不上忙。必须你自己真的明白、真的觉悟。把分别执着放下。于一切法都不分别、都不执着。你的戒定慧三学就现前。你就发现了。现在给你讲戒定慧。是名词术语。有名无实。什么时候你真正发现戒定慧?放弃妄想分别执着就发现。这是佛法的总纲领。如来就是用这个教化一切众生。这就是「妙华璎光明」。
我们虽然不能像佛菩萨那么彻底放下。多少也放下几分。放一分你就开一分智慧。放两分就开两分智慧;这个东西要真干。绝对不是口里面说说就算数。一定要真干。放下的人跟没放下的人不一样。放下的人得大自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跟大众相处他也有分别、也有执着。他也打妄想。这又是怎么回事情?这叫和光同尘。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执着也非意。妄想亦非意。那才妙。在普贤行愿里面这叫恒顺众生。顺着众生的妄想。顺着众生的分别。顺着众生的执着。其实统统没有。这是佛菩萨的生活。凡夫以为这个东西有。佛知道这些东西都没有。为什么要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才能帮助众生。如果不随顺众生。就不能够教化众生。这就所谓随类现身、随机说法。大开方便之门。是这么个意思。在这里面成就功德。就是随喜功德。功德是什么?更深一层戒定慧。将戒定慧不断向上提升。这是妙法。由此可知。功夫完全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受用也在日常生活当中。教理要与善友常常在一起研究讨论。这样子才能够自利利他。下面第七尊。菩萨的德号是:
【最胜幢光明天子。】
『幢』在
我往年在台湾是民国六十年开始讲《华严经》。以后因为常常出国。这部经断断续续的在讲。讲了十七年没讲完;《八十华严》讲到十回向品。讲了一半。《四十华严》一半还没讲到。以后在《华严经》上明白。一般人讲开悟。悟的是什么?我在讲《四十华严》的时候。有一天有讲台上。忽然起了一个疑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到底学哪个法门?我起了这么一个疑念。文殊、普贤这两位大士他们学的是什么法门?起了这个疑问。然后在《华严经》细细去观察。这明白了。文殊修弥陀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普贤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是文殊的学生。是文殊的传人。是文殊菩萨得意弟子。你想想他学什么法门?当然修的是念佛法门。念哪一尊佛?念阿弥陀佛。我这样才肯定往生经第一殊胜。所以以后《华严经》放下。不想再讲。为什么?《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讲《无量寿经》就是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何必要惹大部经这么麻烦。分量这么多!我们讲浓缩的《华严经》。讲精华的《华严经》。岂不是更好?所以讲《华严经》这念头就断掉。
那个时候讲这部经。我们还没有这些录音、录像的设备。那个时候没有留下来。在这些年当中。有许许多多法师、大德。凡是遇到我都劝请。希望我把这部经完完整整的讲一遍。我遇到的人太多。次数太多。想想也许有这个必要。但是到哪里去讲?如果还像往年一样。常常到各个地区去巡回弘法。每年到各个地区跟大家见见面。我就想《华严经》恐怕五十年都讲不完。所以讲这个经的念头很难提起来。韩馆长往生。往生之前非常希望我把这部经讲一遍。我感她的恩。那时候就想怎么讲法?就想了一个方法。到世界各地去旅游。每个地方都讲《华严经》。接着讲。譬如今天讲到此地。明天换一个地方就接着讲。然后把各个地方经凑起来。不就是完整的?想了这么个办法。这办法也行。但是麻烦的是摄影这些设备要跟着我走。我走到哪里。这些人员都要跟着我到那里。机器要带着才行。当然我们要求隔音的设备那就不容易。但是最新最好的机器效果还是不错。所以就想出这么一个方式。
但是人想总不如佛安排。没想到佛给我安排到这个地方叫我不要动。继续不断在这个地方。这个经就有可能在这边讲圆满。其它的地区。我们把这些录相带送去。现在科学技术更方便。每个地区都有计算机。我们现在因特网上。现场就上网。诸位从网络里面同时都可以能够看到。都可以能够听到。方便太多了。无需要劳碌奔波。我们把佛法送到你家里面。现在的计算机非常进步。前天有位同修从美国带来一部。很小。就像十六开书本一样大。也就是这么薄薄的。像一本书一样。他们告诉我这是最新的。直接可以连上网络。你说这多方便。而且价格也不算太贵。这是刚刚出来。好像美金卖二千块钱。太方便了。这对讲经法师来讲利益太大。讲经法师不要到外头去乱跑。坐在这一个地方。全世界都能看到、都能听到。
现在世界小了。诸位从美国飞到这边来。从美国东岸听说飞三十个小时。我在去年此地报纸里面看到一段消息。美国跟俄国合作在发展快速的飞机。好像现在在试飞。这飞机应当很快就可以启用。飞机的体积大。乘客多。可以乘几百人。速度快。比现在的飞机要快一倍多。他们那时候想。从美国的西岸到日本只需要两个小时。如果用这飞机从美国东岸飞到此地来。我看五、六个小时足够了。这是地球愈来愈小。交通愈来愈方便。飞机大载客多。价钱愈来愈低廉。欢迎大家常常到新加坡来念佛。我在这个地方等着诸位来。非常欢迎大家来。
尤其是弥陀村。在我想会比我们预料更快成就。李木源居士做事情的速度。我说话都赶不上。我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在这里讲经提到。念佛堂佛像应当供在当中。方便绕佛。我在这里说过这话。第三天他就拿了一个图给我看。我说:这是什么图?阿弥陀佛的像。四尊在一个莲花上。四面都看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背靠背。四尊佛在一个莲花上。我问他:这图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们从中国订做的。阿弥陀佛的佛像。放在念佛堂的当中。第三天这么快。他已经去订做。图都画好了。价钱也估出来。我说:我说话都追不上你。所以我们弥陀村的建筑一定很快就成就。有这么一个热心人在领导。三宝加持。人力、物力、财力都不缺乏。在这个地方。现在真正体会到所谓心想事成。很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讲到「最胜幢」。这个法幢当然就是现在的居士林。这是世间最胜的法幢。我们要拥护。我们要真正明了。利用这个道场成就自己的道业。第八尊:
【宝髻普光明天子。】
『髻』也是高显的意思。跟幢的意思相同。「髻」是头发。头发在一个人的顶端。最高的地方。所以也用它来表法。「宝髻」是表性德。一切法中性德是宝。世尊在这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宝髻。『普』是普遍、是平等。并不是诸佛如来专利、他专有。不是的。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跟如来相比绝不欠少一毫一分。所以我们的智慧跟诸佛如来相等。我们的能力跟诸佛如来相等。我们的德相也跟如来相等。正如《无量寿经》所说的。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理平等。事也平等。那个地方确确实实是四无碍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这个世间理平等。事不平等。原因在什么地方?因为我们这个地方的众生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把原本是平等的性德破坏。诸位要晓得。不是别人破坏。是自己把它破坏掉。自己是妄想分别执着破坏。所以不能现前。
我们能破坏的。给诸位说。只是一个妄相。妄相的本体是自性。自性有没有破坏?没有。你能够破坏的只是表面的表皮而已。里面没有坏。里面是永远不会破坏。因此这一点点表皮上的破坏。实在讲是微不足道。只要我们一念回过头来。立刻就恢复正常。这就是佛法常讲的「迷悟之间」。如何能够摆脱迷惑?大彻大悟就成功。迷是什么?迷是心乱。再给你讲得明白一点。迷是胡思乱想。一天到晚都胡思乱想。晚上睡觉还作梦。作梦就是胡思乱想;人如果没有胡思乱想。他就不作梦。由此可知。我们的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睡觉的时候身体在休息。妄念没休息。你懂得这个道理。你
你们在此地听李居士报告过。大陆上有法师他想念佛七天七夜。不睡眠、不吃东西。行不行?行!照样行。精神很饱满。然后再试一试。二十一天行不行?二十一天也行。别说二十一天。二十一年。二百一十年都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试验出来了。他在定中。定中他需要的能量。当然机器的运作是需要能量。饮食是能量直接的补充。能量消耗到哪里去?我过去曾经跟李炳老说过。我们谈到饮食的问题。我向他老人家报告。我认为能量的消耗。大概百分之九十五都消耗在妄念上。实际上身体运动的能量也不过是占百分之五而已。李老师同意我的说法。所以妄想少。吃一餐饭的时候一个星期足够。体力的运作一个星期足够用。非常可惜。你能量补充进去大量流失。被妄想流掉了。佛家讲有漏。这名词好。你的能量大量漏掉。从妄想就漏掉。你真正得受用这是微乎其微。我讲的百分之五可能还是说得太多。实际上比这个还要少。真正有定功的人不需要饮食。我们在小乘经里面常常看到。阿罗汉出去托钵。一个星期去托一次。一个星期吃一餐饭。辟支佛是半个月去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饭。他一餐饭能量推动他活动可以维持两个星期。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要晓得。性德是真正之宝。而且这个宝平等。人人都具足。不会说是他有我没有。我有他没有。平等的。大家都有。问题就是你自己要懂得开发。用什么方法开发?用诚敬。印光法师教给我们。一分诚敬你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为什么诚敬能开发?真诚、恭敬是性德。开发自性的性德。一定要与性德相应的东西才能开发。我们想求智慧。每天动脑筋。搬一大堆的书来研究。能不能得到智慧?得不到。为什么?智慧是性德。你现在用的方法是妄想。妄想跟性德不相应。妄想不能开发性德。所以天天在研教。在钻故纸那些人。费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在搞。远远不如一个参禅、念佛的人。为什么?参禅的人离心意识。不用妄想;念佛的人也不用妄想。真诚心念、恭敬心念。念一段时期他豁然开悟。什么道理?他用的方法跟性德相应。道理在此地。
学教的人就难。古时候学教的人也能开悟。是比较慢一点。但是能开悟。能开悟他有方法。方法是入观。随文入观能开悟。你随文要不能入观就不会开悟。什么叫做随文入观?文就是世尊的教诲。入是契入。观是观念。这个意思就是:随着佛的教诲改变自己的观念。佛说戒。我们这个心跟戒学就相应;佛说定。我们跟定就相应;佛说慧。我们跟慧就相应;佛说布施。我们一切放下就相应;这叫入观。入他这个境界。佛叫我们断一切恶。我们确确实实从心地里面连一个恶念都不生。断恶了。佛叫我们修一切善。我们心里确确实实善的意念生起来。什么是善?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念是善;舍己为人是善。他真的契入。这是修行。这样研教是修行。这样研教能开悟。研教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在禅定当中。起心动念不离止观。止是放下。放下万缘。观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这样才能开悟。「宝髻」这是性德。唯有性德现前。这才是真的。其它全是假的。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连佛法也在内。佛在《金刚经》上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就是说。佛法也不要去执着它。也无需去分别它。为什么?它是缘生法。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去分别它、执着它。错了。第九尊:
【光明眼天子。】
这个名号的意思很清楚。每位同修都能够体会得到。『光明眼』就是慧眼。特别是照世间。佛法讲照见。光明眼就是照见。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般若心经》给我们说出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真相。五蕴皆空是真相。五蕴是什么?五蕴就是万法。在佛法教学里面。归纳起来叫五蕴。展开来百法。五蕴里面。色受想行识。色。百法里面的色法。十一个色法;受、想。是五十一个心所里面两个心所;行。不相应行法;识。识里面包括八心王、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里除了受想。还有四十九个。五蕴展开来就是百法。百法展开来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五蕴皆空就是万法皆空。了不可得。《金刚经》又给我们用比喻来说。「梦幻泡影」。所以你在这里面分别、执着、计较。错了。完全错了。
菩萨用什么态度来对一切法?普贤菩萨讲得最好。恒顺众生。什么叫恒顺?随他去。就是恒顺。完全顺其自然。随他去。佛菩萨度众生要不要教他?也随他去。他喜欢接受。教他。这就是随顺;不喜欢接受。你就不能教他。他不愿意接受。你要去教他。你不是随顺;他喜欢接受。你不教他。也不是随顺。所以法叫缘生法。一个喜欢学。一个喜欢教。因缘成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八个字里面意思深广无尽。那是菩萨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原则有十个。这就是十大愿王。十个原则。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处事待人接物的十个原则。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总不离开这十个原则。在佛法里面叫普贤行。修普贤行。
如果没有慧眼。不能照见。别说是普贤行你没法子修。普通的菩萨行你都没法子修。菩萨行是六度。普贤行是佛行。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之所行。第一个是礼敬。敬人、敬事、敬物。永远在敬爱之中。礼敬里面就有慈悲。慈悲是清净、平等的爱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第二是赞叹。赞叹是对众生的。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赞叹有原则。利益众生的。赞叹;于众生没有利益的。不赞叹。而且赞叹还有时节因缘。在某一个时候不可以赞叹。过一个时候可以赞叹。里头妙不可言。有些善行。实时可以赞叹;有些看的是恶行。实时不能赞叹。可是那个恶行后面的结果很好。到果报现前可以赞叹。我们佛法讲逆增上缘。可以称赞他的功德。这个没有光明眼你看不到。你要看得广、要看得深。深就是你要看的时候。一桩事情它的起因、它的结果、它的影响。你从它刚刚开始有个动机。你就能够观察到它的后果。这是慧眼。有这种眼。才能够自利利他。自利。帮助你得定。为什么?把妄想分别执着破了。照破了。
禅宗的功夫也分三个段落。功夫浅的。虽浅。功夫得力。叫观照。观照这个功夫。相当于我们念佛功夫成片。这就是观照。也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能够提起正念。不会被境界迷惑。这叫观照。这一点功夫就相当不容易。也就是说。时时刻刻能够提醒。外面境界梦幻泡影。不是真的。起心动念就错了。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瞋恚。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而且在境界里面。决定不会有个念头要占有它。不会有这念头。为什么?因为它不存在。这幻相如露亦如电。电像闪电一样。你怎么能抓得住?境界相消失得太快。剎那之间就起变化。决定不存在;不存在就是无住。决定不住。念念不住。剎那不住。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于一切法决定没有一个占有的念头。你的心多自在。这才叫真正放得下。有一念想得到它。你就放不下。那是一个错误观念。事实上。你能不能得到?得不到。决定得不到。不要说外面。就连你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所以对这个身体要舍弃。我们从讲堂进来。走到这个地方。身体里细胞新陈代谢就换了许多。在大门口那个我。到讲台上的我。不是一个人!里面细胞已经换了很多。不是原来那个人。剎那不住。假的。你要把事实真相看到。连这个身体都不会执着我要它。都不会。随缘。世间人迷惑颠倒。把这个当作真的。真的是自己。怎样保养它。怎样爱护它。到最后全等于零。身体还是要死。他不知道剎那剎那在变化。人都怕死。其实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他都不觉悟。你睡熟。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这跟死有什么两样?基督教说复活。第二天早晨他复活了。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然后我们才真正是随缘度日。那就自在。你才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你不迷惑。光明眼非常重要。离开了分别执着。你的眼就放光。你慧眼就现前。第十尊:
【持胜德天子。】
这段经文里头有十一位菩萨表法。第十尊『持胜德』。「持」是保持。「胜」是殊胜。如何能够保持自己殊胜的德能。这的确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怎样能保持?世尊在一切经论里。常常提醒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做到。那就叫做依教奉行。那就是真正保持殊胜的性德。这桩事情。必须要克服自己的习气。要跟自己无始劫来烦恼习气。认真的去做克己的工作。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而这桩事情自古以来就很为难。世尊当年在世教导学生。只有讲经说法。没有领众修行。正是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干涉任何一个人修学。他老人家天天只是讲经说法。与学生们在一起研究讨论。解答学生们的疑难。四十九年都做这个工作。学生很老实。明了之后都能够依教奉行。真正做到。受持就是依教奉行。读诵是常常记住老师的教诲;那个时候没有书本。读诵就是记住老师的话。反复背诵老师的话;遇到人。为人演说。把老师教导我们的传授给别人。自己在生活当中体验悟到的也可以教导别人。
可是到后来。我们凡夫。说实实在在的话。一代不如一代。现代人听到我这个话不承认。他们说什么?我们一代比一代进步。哪里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他讲的话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我讲的也有道理。他说的是物质这方面进步。天天在进步;我讲的是德行这方面。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进步是物质文明进步。人文的文明退步。这两种文明做一个比较。哪一个重要?人文重要。物质发展到极处。世界毁灭。大家同归于尽。结果是这样。人文进步。社会和谐。一切众生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相亲相爱。有什么不好?不会灭亡。物质文明进步。精神文明没有。最后的结果就是同归于尽。我们必须要晓得。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非常非常重要!为人演说是劝人为善。自己本性不好。是个恶人、是个坏人。天天劝别人做好事。劝到最后自己不知不觉就变成好人。这个方
【普光明天子。】
这意思很容易懂得。『普光明』就是表根本智。根本智是平等性智。根本智也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从哪里来?从平等性里面显示出来。所以总表根本智。根本智实在讲就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充满真实智慧。一切明了通达而没有障碍。这叫根本智。但是这个智没有起作用。它是清净的。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所以说般若无知。无知。不是说没有智慧。是没有起用;没有起用是没有起利他的作用。自利。根本智是自利。后得智是利他。这一定要搞清楚。根本智叫实智。后得智又叫权智。所有一切善巧方便都是利益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如果把权智来自利。那你就错了。完全是颠倒错乱。权智是利他。实智是自利。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下面: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是总结。末后一句是叹德:
【皆勤修习利益众生增其善根。】
这段经文是用日天子来表法。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一定有所事事。你在这一生当中。一定有一些工作你要做。决定不能说游手好闲过一辈子。实在讲游手好闲过一辈子。那也是享福。没福的人做不到。大福报。他是真正来享福。享福。他也不肯修福。福报享完他就走了。一定要有所事事。这里面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要为社会、要为众生做出贡献。这是世出世间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
佛菩萨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可以说是非常圆满。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你是男子。你做男子的模范;你是女人。你做女人的模范;你是富有。你在富有当中做模范;你是贫贱。贫***当中的模范。模范就是菩萨。我们社会人讲模范。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佛菩萨就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一切众生的模范。这个我们要懂得。清凉大师在此地解释德行里面的意思也是这么说。「成就本行等利益」。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就是你现在的身分地位当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的本分。这一点不能说不重要。我们自己要是明白。那你就是觉悟了。我们这一生在这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中国古圣先贤。孔孟儒家所说。五伦十义;五伦就是身分地位。十义就是你是哪一个身分、哪个地位。你要尽些什么义务。那个义务就是你本行的事业。
我们学佛。佛是什么?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详细报告过。现在在这个社会。佛教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态。我们要辨别清楚。我们学的是哪一种佛法?我们学的是传统。传统是教育。《论语》里面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古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称「佛教」就好。现在人看到「佛教」两个字。迷信、宗教。那怎么办?所以不能不麻烦一点。再加两个字进去。「佛陀教育」。这两个字加进去。大家就不会误会。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这是传统。它不是宗教。它不是邪教。它也不是哲学。它是教育。是个非常完美智慧的教育。这世间无论是什么人。你要不要智慧?即使是宗教徒。你也要智慧。
我有一年在辅仁大学讲演。学校请我去。前面两排十几位神父。坐在前面听我讲演。我看到有这么多神父。我高兴极了。劝他们皈依。劝他们学佛。我在学校讲。他们容易懂。学校的学生在家有父母。在学校有老师;你们信了上帝。上帝是你们的父母。释迦牟尼佛是你们的老师。没有冲突。这不是叛教。真正来皈依。正式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不但不违背你的教义。上帝要是看到欢喜;我这儿女不错。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有智慧。否则的话。你要是排斥。「那是佛教。我这是天主教。决定不能去信佛教」上帝一定想到。小孩是不错。可惜没有受过教育。上帝也难为情!佛教是完美的教育、智慧的教育。任何宗教徒都要皈依三宝。都要接受这个教育。这是正理。
我们在经上看到。当时许许多多婆罗门外道。都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可见得这是教育。超越宗教。并不排斥宗教徒来学佛。不排斥。欢迎他来学。而且还不准他改变他的宗教;背弃你的教。到这里学佛。等于那个学生不要父母。光要老师。这还得了?这完全错误。鼓励他们敬他的上帝。这就没有冲突。绝不是说你那里不可以信。要信这个;这个话。佛没这个说法的。佛要这个说法。那就不是恒顺众生。那哪里叫随喜功德?你信教。你跟神是建立父子关系、主仆关系。你在佛教里面是师生关系。决定没有冲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正名在今天这个社会非常重要。使社会一切大众不会再排斥佛教育。欢喜佛教育。愿意学习佛教育。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破迷开悟的教育。
学佛的人。特别是弘传佛教育这些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定位。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也就是说他们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在这大舞台上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很重要。释迦牟尼佛在社会上是什么地位?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位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我想这名称我们所有的佛门同修都承认。释迦牟尼佛一生搞社会教育工作。他不拿报酬。他尽义务。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义工。社教义工。释迦牟尼佛是这个身分。我们后来的学生都是这个身分。我们是社教义工。这在社会上是很值得大家尊敬。所以古时候帝王大臣对出家人没有不尊敬。为什么?他们知道这是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是社教义工。他们教学的目的。经上讲得很好。帮助一切众生增长善根。换句话说。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成就。决定是帮助社会和谐安定和平。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什么是恶?自私自利。这是恶。一切恶的根源。帮助众生觉悟。断贪瞋痴。贪瞋痴是迷。舍弃贪瞋痴。觉悟了。舍弃贪瞋痴。智慧就开了。这是佛家教学的内容。佛家教学的目标。
佛要教大家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瞋痴慢。他自己先做到。自己做不到。要求别人做到。那是假的。别人怎么肯相信?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真的放下。大家一看。他确实贪瞋痴慢都放下。那他教我们大概是有一点道理。教我们放下。他自己不肯放下。那大有问题。现在人劝你布施修福。他自己不肯布施;你布施。他在那里收。你愈布施得多。他口袋里愈饱满。他自己是一毛都不拔。这如何能令人相信?可是世间还有一些傻瓜。还有一些呆子。偏偏还到那里去布施。这确实有。我曾经见过。可是那个头脑稍微清楚一点的人看到。这个不对。他叫我们布施。他自己不肯布施。这不是真的。如果布施真正有好处。他一定先干。他不会落在人后面。我们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到。
佛法教人先要给大家做表率。一定是先自己做到。然后才劝勉别人。自己没做到。说实在话。讲的那个话都含糊。犹豫不决。叫人听了之后模棱两可。叫人听了总还有怀疑。不能够坚定信心。原因在哪里?自己没做到。劝别人做。纵然是好事情。说话的心、说话的音声都不对劲。自己真的做到。真得利益。劝人的心理、言语斩钉截铁。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我们听许许多多人在台上讲演。我们能听得出。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话。跟我们一般后人同样来讲这个经的话。给人感受不一样。世尊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确确实实是无私无我。念念念一切众生。念念为社会、为人民。没有一念是为自己想的。我们要想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学。
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这些经文都是介绍华严法会参加的大众。讲经还没说到。那还早。先介绍出席的这些人物。但是这些人物都是有表法的意思。他们在这法会里面代表菩萨的行
经文还没有读到。先从出席的这些大众里面。意思就已经透露出来。我们从这些地方体会。佛的心是什么?平等心。佛的行是什么?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凡夫没有办法做到。做不到的原因是自私自利。舍不掉。晓得征结在此地。关键在此地。功夫在哪里用?就在这里用。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打掉。怎么打掉?全心全力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只要对社会、对大众有好处的事情。全心全力去做。尽心尽力去做。这就对了。永远无间断的去做。只尽义务不享权利。不要名、不要利。地位、权利一概统统不要。这就是菩萨行。这才是回向位的菩萨。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254.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七十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七十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