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四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8 03: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四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4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四面第四行。看最后这两句: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性皆离垢。仁慈佑物。】

  这段经文是总结如吉祥主药神等。他们的人数也是无量无边。都显示出经里面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会尽虚空遍法界。所以里面的大众都是无量无边。末后这一句是叹德。虽然只有一句。意思很深。『性皆离垢』。他们的性德说明都是离一切尘劳烦恼。主药神是表十住菩萨。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十品。这个地位相当之高。所以他的位次在经里面讲。十住是灌顶住。也就是入佛位。证得佛的果位。『仁慈佑物』这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学习。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凡夫说实实在在话。没有仁慈。所以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名号要用「释迦牟尼」。很有道理。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仁慈。就是这四个字。照字面上来翻是「能仁」。他能够仁慈。对治六道凡夫缺乏仁慈。而且多分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其次是心不清净。这是六道凡夫的病根。「牟尼」名号就是寂静。也就是心地清净寂灭;寂就是一个妄念都没有。妄想断尽。清净寂灭。灭烦恼。这是在这一段里面。末后在叹德里面。把这个意思表彰出来。这用意很深。

  经文讲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段落。从前面我们看到异生众当中。实在讲华严会上哪里会有异生众。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示现表演的身分。不是他本来的身分。他在此地表演示现出来的身分。他们示现是异生众。异生众就是没有明心见性。表这一类。这一类总共有三十九个团体。佛法里面讲众。众就是讲团体。这一类有三十九个团体。这里面也分三类:第一类是杂类诸神众。我们现在所读到的都是讲杂类诸神;第二类是八部四王。这是佛家讲的护法神众;第三类是诸天。欲界、色界诸天。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从前面海月光大明菩萨众。一直到主药神。总共是十个团体。我们现在讲十个社团、十个团体都可以。这十类代表十住的因果。也就是从初住到十住。初住是发心住。由海月菩萨这个团体来代表。他们代表发心住。这一发心就是菩萨。它这个用意很深。初发心的都是菩萨了。后面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一直到主药神。怎么不是菩萨?从这个地方就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是大菩萨示现的神众。不是真正的杂神。是示现的。为什么示现?不示现行不行?给诸位说。不示现决定不行。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学起。他这一示现、一表演。我们就明白了。知道从哪里学起。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使我们了悟最初方便。可见得这个用意很深。所以他是表像观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分。这么多团体都是佛菩萨为度众生而示现的身分。这个要知道。

  更深一层的意思。让我们去体悟诸佛菩萨没有名号、没有名字。诸佛菩萨也没有身相。你要认为佛菩萨有一定的样子。错了。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没有身相。也没有名号。身相跟名号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上讲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化现。所以缘聚他就现形。随机说法;法也没有一定的。随机说法;缘散了。相也就灭了。就消失。缘聚缘散而已。哪里真的会有相?佛菩萨果地如是。我们现前凡夫因地实在讲也没有两样。这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所讲的诸

徐州佛教第4届讲经说法

法实相。实相本来如是。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体会得。有很大的利益。一切凡夫破身见最难。最不容易。几个人把身见看破?把我执放下?能破身见、能放下我执。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了。这是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大乘圆教《华严经》上讲。七信位菩萨的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逐渐明白事实真相。确实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对于破我执很有利益。所以要晓得。决定没有相。一切相缘聚而现。缘散而灭。这是我们凡夫眼里面所看的。聪明人在这个现象里面他就明了。缘聚相也不生。缘散相也不灭。这给你讲真实话。没有

2018年佛教讲经交流会

生灭。生灭是凡夫的妄想分别执着。实际上决定没有。希望我们体会得愈深。受用就愈大。就愈殊胜。

  海月光大明菩萨他们代表初信位。初信叫发心住。十住住在哪里?住佛之住。佛住在什么地方?初住菩萨告诉我们。佛住菩提心。如果我们发菩提心了。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你就是海月光大明菩萨一流的人物。菩提心的体是真心。《观无量寿佛经》上给我们讲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与佛法相应。「一念不生是谓诚」。你心里面才起心动念就不诚。儒家讲诚是这个标准。佛法比这个标准还高。儒家的起心动念。说老实话是见思烦恼而已。尘沙、无明他还不知道。所以佛家讲菩提心的标准高。但是儒家所讲的。我们都不容易做到。要怎样你才能做到诚?

  《大学》里面八目列得清清楚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什么叫格物?物是欲望。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是欲望。把欲望断得干干净净叫做格物。人有欲望。欲望常常牵动你的心。格是格斗。是跟它打一仗。要把它战胜;换句话说。你要把你自己跟欲望战胜。这才叫格物。所以格物等于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格物是断烦恼。致知。致知是智慧生起来了。儒家也讲这个道理。它讲的没有佛法讲的那么明显。也懂得一切众生都有智慧。不是没有智慧。你现在的智慧跑哪里去了?你现在智慧被烦恼盖覆住。说个老实话。你的智慧变成烦恼了。你要能够克服你的烦恼。你的智慧就现前。所以致知就是佛法里面破所知障。两种障碍破除。你菩提心就现前。这两种障碍破除。你最低限度的位置就是发心住的菩萨。海月光大明菩萨这个社团你就参加。你就入他们的社团。发心住。住佛之住。这是你的菩提心现前。所以菩提心一定要断烦恼障。一定要破所知障。通常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烦恼障破了。烦恼是指见思烦恼。你超越六道轮回。所知障要是破了。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证得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住一真法界。

  在这个经上我们看到。海月光大明菩萨是初住。圆教初住。金刚神众是二住。身众神是三住。一直到现在我们念的主药神是十住。地位愈来愈高。分破无明。进入一真法界之后就是破根本无明。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地位往上面提升一阶。这些都是法身大士。我们不发菩提心怎么行?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常讲。我们这一生想真正成就。只有用唯一的真心。我们对一切人。对人、对事、对物都用真心。别人欺骗我们。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一定用真心待人。为什么?我这一生要证果。我这一生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得那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要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这个要懂得。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个。为什么那么少?他做到一向专念。他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是他心不清净。他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这个与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相应。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佛号念得是没错。念得很好。一天念十万声。可是你心不善。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怎么能去得了?所以实在讲。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想往生就行。所以经上讲的话。我们要仔细去思惟。不能够含糊的念过。这是讲菩提心之体。真诚。

  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的作用。你要知道。它的作用。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浅而言之。好善好德。对自己常常存这个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对一切大众是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仁慈佑物。这是菩提心表现在事相上。好善好德。仁慈佑物。这不是勉强的。不是做作出来的。自自然然流露的。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平常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都是在想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怎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没有替自己想。还有一念为自己想。诸位要晓得。你的我执没破。你还有坚固的我执。我执是六道轮回的根。你轮回的根没有拔掉。你没有办法脱离轮回。所以现前就要放下。我们只为别人想。只为众生想。绝不为自己想。我在讲席里面。这些话不知道说多少遍。世尊在经上也重复了千遍万遍。为什么世尊不厌其烦的重复?众生还没有醒过来。还要多叫几声。没醒过来。所以总是不厌其烦无数次的在唤醒我们。这是你发心了。一发心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这个心。现在我们这个心跟佛心一样。

  金刚神众这个团体。他代表的是守护那些住佛之住的菩萨。他要守护。实际上不是金刚神守护。金刚神是表法。表金刚般若。智慧!二住菩萨叫「治地住」。地是什么?心地。才入佛家。刚刚才入佛家。才证得一真法界。刚刚脱离十法界。才证得一真法界。心地里面烦恼是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习气还在。你还需要对治。要对治无始无明习气。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金刚般若。诸位要晓得。金刚神是表自性般若智慧。这个时候已经破一品无明。自性智慧透出来了。愈透愈大、愈透愈明。这样能够破除无始劫来的习气。叫治地住。这是又破一品无明了。

  再往上升是身众神。身众神是随侍承事。我们到哪里去随侍承事?诸位想这是做佛的侍者。常常照顾佛陀。佛在哪里?找不到。一切众生就是佛。我们以什么身分对一切众生?我们是他的侍者。要常常照顾他、常常伺候他。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佛。你如果把他看作众生。自己以为是法师。以为高高在上。你就错了。你到哪里去找佛去随侍承事?你找不到。佛告诉我们。你自己成佛的时候。你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成佛了。你还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众生。你也是众生。众生眼睛里面看一切是众生。佛眼睛里面看一切是诸佛如来。我们学佛。要问问。哪一天我能成佛?哪一天这个境界现前。你就成佛了。这个境界不现前你没成佛。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我们不是把一切众生当作佛来看待。这里头还是隔一层。他就是佛。他是真佛。他决定不是假佛。你们大家能相信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从性上去观察。他怎么不是佛?相上他是众生。性上他是佛。就像此地表演一样。从性上讲他们是诸佛如来。从相上讲他们是杂神一类。这是示现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己修行用功就有下手之处。我对一切人都把他看作佛一样看待。我对佛恭敬、对佛赞叹、对佛随顺。

  如果我们以傲慢的态度对众生。那就是傲慢态度对佛。何况还让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这大错特错。你一念生欢喜心。欢喜是烦恼。一念懊恼之心也是烦恼。中国人讲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欲望。统统是烦恼。你的心不清净。佛菩萨喜怒哀乐爱恶欲是示现的。事有理无。相有性无。所以他得大自在。我们凡夫不自在。事有理也有。相有性也有。糟糕不糟糕!其实性相、理事统统没有。事相是什么?梦幻泡影。《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自己的心地。让自己的心地放光。所以这是身众神。身众神讲到修行。金刚神是用智慧启发我们的心地。用随侍承事来修行。因为身众神是表三住菩萨。三住叫「修行住」。你们看这个意思多深。佛法里面讲修行。总纲领、总原则跟儒家讲的也类似。儒家的修行是讲守礼。礼的精神是什么?自卑而尊人。这个人懂礼。这是礼貌。决定没有傲慢的。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老夫子。上面所记载的。夫子无论对哪一类人。善人、恶人。年老的、年少的。没有不恭敬、没有不谦虚。这个表演是修行。将自己行为里面不善的都给它修正过来。欠缺的都弥补成为圆满。所以佛家常讲开悟、修行。有很多人问我什么叫开悟?我说得很简单。你知道你自己的毛病。这个人就开悟了;你知道自己毛病。你能把你的毛病改过来就是修行。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在行门上无从下手。你怎么修法?

  因此。古圣先贤教我们读经。读经目的在哪里?拿经来对照自己的心行。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展开经本对一对。佛怎么说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如佛所说的?如佛所说。那我们的行是正行。如果跟佛所说相违背。我们的行叫邪行、恶行。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教我们。他说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佛的学生。必定是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就去做。佛教我们不做的我们就不做。佛叫我们去我们就去;这才叫随顺佛的教导、随顺佛的意思、随顺佛的愿望。那才是佛弟子。如果佛教我们做的我们不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偏偏要做。这不是佛弟子。这个人不是学佛。不是学佛。也研究佛的经论。也上台讲得天花乱坠。那是什么?现在人讲的佛学。他不是学佛。他是佛学。佛学不管用。讲得再好依旧搞六道轮回。于事无补。要紧的是真正要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所以随侍承事。讲到修行那真是讲到极处。真正是把一切众生如同诸佛如来一样的恭敬奉事。我们在这个经文里面看到表法。它是这个意思。

  第三类足行神。我们在前面。足行神我把他说作现在的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在佛法表法。什么意思?指导我们成佛之道。这是第四住菩萨。「生贵住」。世出世间一切尊贵没有超过佛的。没有能够比得上佛的。生佛之家。住佛之住。这才真正叫生贵。道场神是守护道场。领众修行。诸位我们现在有念佛堂。念佛堂里面的法师领导大家修行。这一类属于道场神。在此地所表的是第五住的菩萨。五住叫「具足方便住」。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领导大家修行。这个护法叫内护。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最贴身的看护。我们一定要知道。在这一个道场里面。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表法里面来讲。具足方便就是执持名号。所以道场神也表这个法门。因为五住菩萨叫具足方便住。一切法门里面。讲到具足方便。无过于持名念佛。你看看这个经里头的味道。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我们信心才真正坚固。永远不退。那就是守护道场了。这个道场在心里面。不是形式的道场。我们讲到这一段。也特别举《维摩经》上。维摩大士所说的道场。直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不拘形式。道场是什么?是你修行证道的场所。修行证道场所在哪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真正是在你心里。你心里面真的觉悟了。你在那个地方那就是道场。所以一切法最后都归到心地法门。护持道场。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具足方便住。每一类的神众扣紧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对我们修行证果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主城神。这是代表六住菩萨。六住菩萨是「正心住」。诚意正心。主城护法王城。法王城是心城。在前面跟诸位都做详细报告过了。坚定意志、坚定信心。永远不退。这是六住菩萨。正心。七住菩萨。在这个地方是用主地神来表法。地也是心地。以甚深的弘愿护持一切众生的道心。这是主地神。这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区关心教育的这些人士。中国古时候常讲的地方士绅。有道德、有学问。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这一类的人士。他们最关心的是教育。我们今天谈教育。这个名词大家都懂。哪一个不知道教育?而实实在在讲。我们对这两个字所知的有限。含糊笼统。

佛教讲经全集完整版

不求甚解。如果真正教育要是办好了。它的果相一定是天下大治。世界太平。必然是这个现象。怎么会乱?社会怎么会动乱?社会之所以动乱。教育出了问题。所以现在真正懂得教育这两个字的意思。真的已经不多了。把这个意思扭曲了。正如同佛教一样。今天讲到佛教。大家一听到佛教。迷信。是宗教。把意思全搞错了。所以对佛教这个名词发生误会曲解。连教育这两个字都不例外。那还有什么话好说?古时候中国的教育。印度佛教的教育。都是真善美慧的教育。它确实达到这个目标。古代教育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安定繁荣、长治久安。所以国家施政第一桩大事就是教育。正如「学记」里面所说。《礼记》里头有一篇「学记」。这篇「学记」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古时代的教育哲学、教育的理念。它教学的内容。为了要达到上面所说的目标。教育的内容着重伦理的关系。伦理的关系从夫妇开始。现在人不了解这个事情。

  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动乱?古人看起来。很简单。家不家则国不国。你家不像个家。你这个国怎么能治得好?家要治得好。从哪里开始?从夫妇。所以夫妇的结合是道义。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现在讲自由恋爱。恋两天又分手了。成什么话?那个自由不是恋爱是乱爱。简直不懂事。从前结婚非常慎重。自己年轻不懂事。父母长辈的经验丰富。他们来帮助你选择。选择对象。那是你一生的生活。所以从前的婚礼非常繁杂。为什么要这样繁文缛节?就是告诉你结婚不容易。千万不可以离婚。你这个家好。国才好。家是国的基础根本。这是室。夫妻同一个室;室外面是家。有父子、有兄弟。成为一个家;家的外面是国。国里面有君臣、有朋友;中国叫五伦的社会。外国人有讲团结。中国古时候没有团结这个名词。五伦就是团结的。用不着再说团结了。所以中国教育着重在伦理。说明五伦的道理。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五伦十义。每个人在哪一个地位上。应当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你要做些什么事情。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然后再教你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这些万物。与一切动物、植物、矿物。我们今天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往上提升。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从前教育是讲这些。然后你才明了。你自己应该怎样做人。顶天立地。作圣作贤。从前人读书在明理。读书志在圣贤。

  我们学佛志在作佛、作菩萨。无论出家、在家。学佛一定要志在作佛、作菩萨。作佛、作菩萨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没有改变我们的工作。就在自己现实的生活环境里面。现前工作岗位当中。你就作佛、作菩萨了。这就是《华严经》上这么多诸佛如来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用意在此。这里面。足行神、道场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大士。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不必改变生活方式。不必改变自己的行业。只要把你的念头转变过来。你现在的念头。凡夫的念头。凡夫就是对于这些道理不清楚、不明了。起心动念自私自利。甚至说是只顾自己。连妻子儿女都不顾。社会上真有这种人。还有什么法子?所以要懂得什么叫教育。你才知道怎样去做人。怎样做个好人。怎样做个圣人。怎样做个贤人。

  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德行。这是决定不能缺少的;如果缺少。就不叫做人了。中国人常讲人格。什么叫人格?做人的基本条件。做人的资格。儒家讲五个。佛法也讲五个。意思都相通。儒家讲的五个是五常。常叫常道。不可以中断的。不能离开的;仁义礼智信。这是基本的教学。从小就要培养。养他仁慈的心。养成他懂得尽义务。应当做的事情决定去做。尽义务而不求报酬。这些观念从小培养。懂得礼节。讲信用。再培养他的智慧。这五条。所以古时候小学。小学就是训练基本德目。完全以这个为教学的中心。古时候小学是从八岁到十二岁。八岁上学。生活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背诵经典。古圣先贤的这些书背诵;不讲解的。只教你读。只教你背。我们现在明白。这是训练根本智。训练一个人的定力。小孩也是一样。不叫他背书。他也胡思乱想。胡思乱想这个伤害太大了。所以从小就修定。用什么方法修定?用读书这个方法来修定。把你的妄想打掉。念上几年。妄想少了。正念多了。你背诵古圣先贤的典籍。正念多了。然后再上太学。古时候学制只有两级。小学跟太学。没有中学。太学就像现在的大学一样。到大学里面念书。完全着重研究讨论、讲解。因为这些书你统统都背过。背书那个阶段是修根本智。入太学是修后得智。换句话说。小学训练的。《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到太学里面研究、讨论、讲解是修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是两个阶段。

  太学里面。读书自在。你看朱子。四时读书乐。世间什么事情最快乐?读书最快乐。现在人读书最苦。哪有乐?成天书包背得一大堆。多苦!所以我们看到学生每天背那么大的书包。我都想决定不能来作人。作人这么苦。从前上太学去亲近老师。一本书都不要带。老师所讲的那些课程。你全部都背过。老师也背过。学生也背过。所以都不要书本。说起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背过的。所以你要说中国不讲科学。那是假的。太学的学生。从各个省县来的。不是一个地方来的。老师讲到哪一本书。第几页、第几行。每个人记得都不错。从前书、课本。你们看过中国古书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段落。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无论什么地方刻的书。一定都是一样的;它要不一样。它就刻错了。这很合乎科学的观念。不管哪个地方刻的书。一定都是一样的。讲到第几页、第几行。哪个字。一定是一样的。所以他不要带书。那个教书是真有意思。讲到什么地方。哪些历史典故。老师还带着学生去旅游。学生侍候老师。替老师推车。替老师挑这些担子。里面盛的什么东西?里面盛的是酒菜。哪里风景好。摆起来。老师跟学生围起来坐着。聊天就是学问。上课。你说他怎么不快乐?所以大学里面的上课。是真实自由开放。任何人可以发表他的意见。大家来研究讨论。游山玩水。旅行。一次出去旅行二、三个月回来。这个课程讲完了。他怎么不乐?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是长见识。读书是成就学问。学问一定要跟事相结合成一体。学问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不是玄谈。我们在古代典籍里面记录看到。我们看历史这些传记。古人不满二十岁。考中进士的、考中举人的。很多。不满二十岁叫童子。二十岁才叫成年。他考中进士。就有资格作县市长。举人里头优秀的也有作县市长。作地方官。现在看起来。小孩。他能把一个地方治得很好。有学问、有经验。那叫做教育。现在教育教的是什么?现在教育里头没有教做人的。没有教你人与人的关系。没有。现在的教育。我们要不客气的说。教你怎么样赚钱。怎么样把别人的钱弄到我荷包里来。如何干一些损人利己的。干这个。现在教育教这个。天下怎么会不乱?古时候教育教你仁义道德。谚语常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前面一句话说得没错。后面一句说错了。你防人干什么?防人之心也不要。没什么好防的。你的心才真正定了。常常防人。你的心还是不安。你还是定不下来。你哪里有智慧?果然连防人之心都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才真正能得大圆满。所以现在真的连「教育」两个字。懂得的人都不多

佛教讲经堂mp3

。我过去亲近方东美先生的时间很长。这个老人非常爱国。每一次提到教育。他一定拍桌子发脾气骂人。他感慨很深。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太少了。

  现在的教育是个技术的教育。在孔子四科里面。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这两个没有了;第三个是政事。现在的教育只注重这个科目。培养办事的能力。培养技术。培养你办事的能力。人伦道德没有了;至于文艺。现在虽然有讲文艺。可是文艺跟从前古时候文艺不一样。古时候的文艺是教育。你看看《诗歌》。孔老夫子删《诗书》。标准三个字「思无邪」。你就晓得中国古代的艺术是诱导人正知正见。演变到后代元曲。从唐诗、宋词、元曲。以后变成戏剧。昆曲。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平剧。一般人叫京戏。再演变成一些地方戏剧。民族艺术。它的内容以四个字为主:忠、孝、节、义。用艺术的方法来达到教化一切众生。因为从前学校不普及。人民从哪里学到这些东西?从歌舞、从看戏。戏剧里面学忠、学孝、学仁、学义。学这些东西。从这些艺术里面明了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做为他一生处事做人的准则。从前的艺术是教育。是教人做好人。现在的这些艺术。我们真是落伍了。看不懂。叫我去欣赏。我一看。我掉头就走了。什么妖魔鬼怪。画的人不像人、物不像物。什么抽象派。真是佛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看到经里面这些表法的。才知道佛用心很深。用心良苦。这才叫做真正的艺术。《华严经》是高度的艺术。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表演的境界。我们能从这个地方欣赏。能从这里契入。得的利益当然是不可思议。

  主地神。这是七住菩萨。七住是「不退住」。甚深大愿。护持一切众生的心地。这个心地特别是要护持他的菩提心。他菩提心才发起来一定要护持。我上一次前面跟大家讲地方上的士绅。他们关心教育、热心教育。对于安定社会、繁荣社会。有很大的贡献。这些贡献往往是潜移默化。明白的人很清楚。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

  主山神代表八住菩萨。八住是「童真住」。在形象上是一类隐居山林的高士。真正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他没有出来做事。没有出来做事。有缘分;他没有这个缘。没有机会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如果有机会。他们也都出来。像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诸葛孔明。孔明是高卧陇中。隐士。他也是以耕读为乐。自己耕田、读书。过他幸福快乐的日子。他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盛情难却。才出来为国家社会服务。没有机会。遇不到人家来请。这些人是绝对不会自己去找人的。不可能的。所以高人。他清高就在这一点;你去找他可以。他绝对不会来找你。这些人对社会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影响。教我们「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有能力争。他不争;有能力求。他不求。这叫高。不是没有能力。没有能力那就谈不上;他真有学问、真有能力。无争无求。我们现在看社会上。他没有德行、没有能力。他也争、他也求。拼命在争。搞成社会大乱。他们对社会、对历史、对后代深远的影响就是教给我们。真正有道德、有学问。他能够一生过他平淡的生活。过他喜欢过的田园生活。读他喜欢读的书。交结喜欢往来的朋友。他的一生很自在、很快乐。不争名。不求利。真正是名闻利养统统放下。这是主山神。童真住菩萨。童真就像一个少年一样。天真无邪。这是真正高度的智慧。

  主林神是第九住菩萨。第九住叫「法王子住」。通常凡是九。这是第九住。将来九行、九回向、九地。都是代表法师。教化众生的。这里面主林。林是树林、森林。树代表建树、表建立;在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建立起来。社会繁荣就像森林一样的茂盛。所以这一类里面表法的意思很广。智慧、财物、德行、利益几乎全都在这里面。像我们现在所讲社会各行各业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这就是主林神所代表的。他在每一个行业是领导人。也是这一个行业里面的老师。

  我在过去有一个专题讲演。内容就是讲「君、亲、师」。这三个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分开麻烦就出来。这三个不能分开。你在社会上。你在这个行业做领导人。被领导的是你的员工、你的一些干部;你有大的企业、你有大的公司。你有许多干部、你有许多员工。这是接受你领导;这个关系。你是君。他们是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仅是这个关系。你要更深一层把你所领导的这些人。看作你的学生。你要教他。你要作师。你从事这个行业。你把这个行业的理念、这个行业的智慧技能。统统能教给你这些员工。你这个事业怎么会不发达?当然有成就。所以你要教。你不教不行。你教他的时候。你跟他们就是师生关系。这就很亲密。这亲密还不够。还要作亲。把你所领导的这些人都看作你自己的家亲眷属;你要以亲情爱护他们、照顾他们。你的员工对你就有感恩戴德之心。决定会对你这个公司、对你这个事业尽心尽力。他要帮你做。为什么?他觉得这是一个整体、是一家。替老板做就是替自己做。老板跟自己是一体。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你一个人要是具备这三种身分。君亲师这三种身分。你这个事业成功了。你底下用的这些干部、用的这些员工得力。没有一个不尽忠、不效力的;换句话说。你用什么心对待别人。人家用什么心来报答你。这是伦理、这是教育。

  如果老板跟员工没有这个关系。今天我需要你。雇你来。明天不需要了。马上把你开除。你们想想员工替老板能尽心尽力吗?彼此是利害的结合。有利的时候就一起干。没有利的时候马上就分开。古代教育教导我们。公司行号也是伦理道义的结合。彼此都讲道义。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公司非常困难。老板决定不会裁撤员工。一定要咬紧牙关、要度过困难;员工也不会埋怨老板。不景气的时候。不拿钱他也干。他也要支持老板。老板是恩人。报恩!怎么可以计较待遇?所以他的员工不会散。没有钱给他。只要有饭吃。他都不会离开。是道义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商场里面。他怎么不是第一?当然第一。菩萨商主。无论在什么时候。事业做得很好。很发达的时候。老板跟员工的生活也差不多。员工才佩服。老板真的是为员工。这是菩萨老板。事业是为整体、为大家。照顾大家的生活。他的生产、他的货物是服务社会、服务一切众生。货真价实。赚取最合理的利润。便利于社会大众。所以他的一生是服务社会、服务众生。而不是为自己。这是教育。我们读到这个地方。看看眼前真的是感慨万千。古圣先贤这样圆满的教导。我们今天把它遗弃了。真正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这些学术。我们误会把它看成落伍、不合时代。应当要把它丢弃。冤枉不冤枉!所以九住称为法王子住。也称为法师住。道理在此地。

  末后这一位主药神。我们刚刚念过的。这个含义很深。主药神代表第十住「灌顶住」。这是在这一个阶段当中达到颠峰。灌顶就是成佛。我们现在讲毕业。这一个阶段毕业。十住里面他毕业了。这一段里面。它的内容我们看得非常明显。所有一切业障习气都淘汰尽了。业障习气是病。菩萨示现在这个地方作药王。主药神。在我们佛法里面还有一尊药师如来。许多同修生病的时候都念《药师经》。去拜药师如来。拜能拜好吗?靠不住。一定要懂得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你要去做到。你的病才会好。像这段经文所说。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仁慈、清净。清净心不受病毒的感染。你当然会健康。仁慈可以解毒。再剧的毒物。仁慈可以能把它化解、把它分解掉。在佛法里面讲。最毒的病毒就是贪瞋痴。叫三毒。仁慈能把三毒化解。清净心、智慧心能把病根断掉。所以在灌顶住里。特别着重清净、光明。仁慈佑物。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学这些东西。

  以上这一大段的经文。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做这么一个总结。希望我们读诵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华严》里面教给我们。任何一位都摄一切位。虽然是初住位。初住菩萨所修学的十住全修。不但十住位菩萨所修的。他统统都修、统统都学。乃至往后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修。统统都学。证到等觉位了。等觉位菩萨对于发心、治地他们所学的。他也不舍弃。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修学。这才叫做「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是圆修。一法都不舍。行布是次第。有次第、有圆融。这才叫佛华严。不是在一个位次上只修他这一部分的课程。不是的。他统统都修。圆修圆证。我们在这里要深深去体会。不但要体会。一定要落实。我们得的受用真正是无比的殊胜。念佛往生净土。哪有没有把握的道理?信心十足。决定得生。是当生成就的法门。

  《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所以不能通达《华严》。《无量寿经》要讲得好。很难。你能够契入《大华严》。讲《无量寿经》就好比吃冰淇淋一样。不费事。自然会讲得很圆满。长说短说、深说浅说。得大自在。也难怪过去弘一大师劝导知识分子。学佛从哪里学起?他老人家介绍。从《华严疏钞》学起。非常有道理。从这上奠定基础。以后无论学哪一个宗派的经论都轻而易举。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过来人所说的话。也不是普通人能够说得出来的。我们知道弘一大师一生勤学。他做事情、读书都

台湾佛教海涛老师讲经

非常认真。这是普通一般人比不上的。所以虽然是中年出家。他的成就也是为佛门里面大家都肯定的。为世间人所赞叹的。绝非偶然。所以他的建议、他的教诲。我们应当要顺从。今天我们将这一段介绍出来了。向下的经文是第二个段落。是表十行位的菩萨。这是让我们体会到十住里面的因果。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224.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84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