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五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8 03:0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五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十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17-0045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四面。倒數第二行。第十「主稼神」。從這一段開始。到第十九主晝神。一共也是十位。這十類是表十行位。前面講過十住。十住是住佛之所住。十行是行佛之所行。都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學習的。我們從這十段經文裡面。細細的去體會行位菩薩的因果。請看經文:

  【復有無量主稼神。所謂柔軟勝味主稼神。時華淨光主稼神。色力勇健主稼神。增長精氣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嚴環髻主稼神。潤澤淨華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見者愛樂主稼神。離垢淨光主稼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表法的意思很深。十行位的菩薩。初行用主稼神來表法。「稼」。我們中國人稱為五穀雜糧。稱之為稼。可以說一切動物維持他的生命決定不能夠缺少的。用現代的話說。以我們人做一個例子。人要活在這個世間。所謂活動。他每天運動一定要有能量來支持他。我們今天講的能源。能源就是能量。推動這個機器。人的身體實在講就是一部機器。這部機器要靠能量來維持他的運作。能量的來源就是飲食。飲食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米麥。這個人生命才能夠維持得下去。所以行門裡面。初行位的菩薩用這個來表法。他表的是萬行的法味。能夠滋養自他的法身慧命。取這個意思。與會的這些神眾。數量也跟前面一樣無量無邊。前面一開端給我們講佛剎微塵數。在此地我們看到「無量」。無量跟前面佛剎微塵數意思是相同的。顯示法會確確實實是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顯示出一真法界。沒有彼此、沒有自他。盡虛空遍法界無非佛菩薩示現。為我們初學人作榜樣。所以這個意義很深很廣。

  行門裡面最重要的。我們常講得法喜。如果你修行。無論修哪一個行門。實在說行門是沒有障礙的。任何一個行門都能通一切行門。正是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一一位中。遍含一切位」。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說明菩薩五十一個位次。任何一位都能包含其他的五十個位次。初位菩薩包括後面。後位的菩薩也包括前面。這樣的行門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由此可知。我們對於整個《華嚴經》的看法。一定要懂得它是一個整體。決定不是某一個部分。任何一個部分都代表整體。行門當中最重要的是得法喜。這個位放在第一。法喜也通常稱之為歡喜心。常生歡喜心。從什麼地方生歡喜心?從你生活裡面生歡喜心。從你工作裡面生歡喜心。從你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生歡喜心;換句話說。無時無處不歡喜。一切境緣當中都生歡喜心。你才入門。我們常講修學的功夫才得力。如果歡喜心生不起來。說明你功夫不得力。你學佛沒有入門;學佛入門的話。一定生歡喜心。

  前面這一大段。從海月菩薩一直到主藥神。他表的是住佛之所住。我們講生如來家。住佛之住。既生如來家。住佛之住了。住佛住是心安住在如來之住。就是海月菩薩所表。發菩提心。前面給諸位報告過了。心發了之後。一定要行佛之行。能行佛之行。哪有不快樂的道理?哪有不自在的道理?諸位要曉得。憂悲苦惱。六道凡夫有。佛菩薩沒有。佛菩薩真正得到法味。此地這十尊菩薩都是代表修行契入之後得到

贵州省佛教讲经交流会

法味。法喜充滿。我們知道這表法的原則。下面這十尊菩薩的德號。大概都能夠想像得到。但是要怎樣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這才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菩薩給我們示現一個標準。我們必須要達到這個標準才是行佛之行。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那不是佛行。應當自己勉勵自己、警策自己。認真努力修學。

  第一尊。『柔軟勝味主稼神』。心地慈悲。言行上才柔軟。佛在這經裡面一再勸我們柔和忍辱。世間的善人都懂得忍讓。孔夫子教學要求學生要建立德行。他自己作師作範、作模範。也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表演給大家看;學生們都能夠體會、讚歎夫子之德有五種︰溫良恭儉讓。柔軟就是這五德裡面的兩項︰溫和、忍讓。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對什麼人。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真正學佛的人。一定要把一切眾生要看作真佛。凡夫、學生只有自己一個。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善財是凡夫、善財是學生。只有一個人。沒有同學。為什麼善財不找一個同伴。結伴一起去參學?在我們想像當中。那不是很好嗎?如果有個伴。他這一生就成不了佛;不但成不了佛。菩薩也成不了。這個意思很深。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我一個人以外。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

  像《華嚴經》。我們一展開總共一百七十多個團體。一百七十多類都是諸佛如來化身化現的。我們面對這些大眾。他是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你說是那就是。你說不是那就不是。我這個答覆你們滿意嗎?我說真話。你不懂。你要真懂得了。你就曉得我說這話沒錯。為什麼?境隨心轉。境不是真的。是個幻相而已。確確實實隨心轉。你要是以佛心觀照一切眾生。他怎麼不是佛境界?他當然是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就跟我們讀《華嚴經》一樣。這一百七十多眾都是諸佛如來化身。雖然示現的種種不同。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如果你要以輪迴心來看。那就沒有一個是佛。這話要是說得淺顯一點。我們把水平往下降。降到最低。大家比較容易體會。著相不見性。那沒有一個是佛。凡夫著相。分別執著。絕不肯承認這是佛菩薩化現的。所以凡夫看外面境界有六道、有十法界。為什麼一真法界的這些菩薩。我們通常稱法身大士。他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是離開的。不是兩個境界。一個境界。每個人看法不一樣。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看法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三途;如果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界限沒有了。再說得深一點。時空的界限沒有了;由此可知。時空、十法界從哪裡來?從妄想執著裡面生的。離開妄想執著就沒有了。離開妄想執著。十法界的現象有沒有?有。相有。相是妄相。相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你怎麼知道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相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是諸佛如來。這不是假的。哪一個相離開性?離開性沒有相可得。《華嚴》說得好。所有一切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心是真心、是真如、是本性、是如來。我們要問。哪個相不是如來示現的?我要把他看作是諸佛如來。你錯了。你說「看作」。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他真的是諸佛如來示現的。

  所以你要真正懂得《華嚴經》上佛說的這兩句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就覺悟了。經上又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是講一切萬物的體性。我們今天講性質;一切唯心造。那個心是真心、是本性。前面那個性可以看作習性、習氣。應觀法界性。那個「性」是習性;一切唯心造。那個「心」是真性。真如本性。真心。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一切萬法。動物、植物、礦物。哪一法不是如來顯現的?你從這上面去體會。法味就生起來。這個味才濃。我對一切眾生跟對釋迦牟尼佛、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個心。平等恭敬。這種恭敬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性德是柔軟的。可見得柔和忍辱沒有絲毫的勉強。自自然然的流露。

  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就一個人。這一點要懂得。那個人很剛強。脾氣不好。他對我來說那是菩薩示現的。示現這個形象讓我看了覺悟。這也正是儒家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必」是肯定的、必定的。三個人是個比喻。當然有自己。另外還有兩個人。兩個人什麼人?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兩個都是我們老師。善人是善心所示現的。我們看了之後要學習、要模仿。要把善行發揚光大。惡人也是對我們示現的。惡心所示現的。我們看了之後有所警惕。要斷一切惡。他那個惡行。我們自己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如果沒有外面境界的示現。自己實實在在很難知道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善惡自己很不容易發現。正如同我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面孔是一樣的。一個道理。必須要借外面鏡子照一照。所以一切眾生、一切人事物是一面鏡子。天天來對照。才能夠認清自己。哪是善。應當保持。應當增長;哪是惡。應當改過。應當自新;你這個修行的功夫永遠不會間斷。菩薩是怎麼成佛的?就是這麼個道理。他肯幹、他懂得。所以他成佛了。我們不懂。我們不肯做。一意孤行。講修行都講的是個假樣子。

  古時候寒山、拾得。裝得瘋瘋癲癲、瘋瘋傻傻的在國清寺。國清寺他看到大眾做早晚課。看到大眾半月誦戒。他在門口竊竊譏笑。為什麼?樣子。沒有實質。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那個樣子做得再好。還是要生死輪迴。古人所說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不管用。但是現在人能夠裝一個樣子。好像也就不錯。也就很難得了。幾個人知道實質的修行?這真是太難了。我們要是不展開《華嚴》來研究討論。說老實話。這些事情平常我們很難說到。要不有人問。我們怎麼會講這些事情?我們說出來。誰懂?你說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誰肯承認?那個人壞得不得了。就要墮地獄了。還說佛示現的?墮地獄也是佛示現。都是做給我自己看的。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不相干。你要從這個地方著眼。你的修行功夫才會得力。你才知道怎麼修行。所以菩提心發了之後就要真幹。這一大段經文就是教我們要真幹。

  你要讀了明瞭之後。你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我們天天修行還生煩惱。天天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你沒有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一再提示我們要「真幹」。他提出這兩個字。說了很多遍。這個意思跟唐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所說。「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是一個意思。要從真實心中作。什麼叫真實心?沒人知道。真實心說不出來。不可思議。不可思。佛也思。不可議。佛也議。這是佛的善巧方便。這是佛說法的高明處。不可說的他也能說得出來。不可議的他也可以議論出來。難得!這是大乘經典。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體會。一定要肯定。完全肯定。凡夫就是我一個。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就是度我這個凡夫。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哪些是諸佛如來?六根所接觸的全都是諸佛如來。這個是修行。現在正是講修行。修行最基本的一個概念。

  所以行門裡面還有同參道友。完了;有一個同參道友。我們兩個是同學。你跟我差不多。分別執著永遠斷不了。恭敬心永遠生不起來。印光大師講修行的總原則。他老人家講得好。「誠敬」兩個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什麼叫誠?什麼叫敬?老法師講得沒錯。誠敬的意思有淺有深。淺的大家懂。深的就不知道;其深沒有底。沒有底線的。在此地誠敬的標準。什麼是誠?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你這個心才誠;以對諸佛如來這種心態。這才是敬。儒家《禮記》第一句話「毋不敬」。這句話跟《華嚴》旨趣非常接近。可見得世出世間聖人講到真正修行。從哪裡修起?敬。毋不敬。對任何一個人只要不敬。你就完了。

  你們也曾經聽說過。佛家常講「火燒功德林」。不是說一定要發脾氣。那才叫火燒功德林。一絲毫不敬的心。你的功德已經沒有了。用不著吹鬍子、瞪眼睛、拍桌子罵人。用不著。不需要。你要不相信。倓虛法師跟我們講。諦閑老和尚早年參禪的徒弟。他在鎮江。在當時是中國最殊勝的一個禪堂。規矩很嚴。江天寺。最初初學進禪堂。心很虔誠、很恭敬。有護法神保護他。禪堂住個十來年。資格老了。地位逐漸往上升。做到首座和尚。這地位很高。僅次於住持。有人皈依他。又有人供養。於是貢高我慢的念頭起來了。他並沒有發脾氣。也就是說恭敬心、誠敬心衰了。沒有以前那麼誠敬。誠敬心衰退了。這一衰退護法神走了。他的冤家債主找來了。

  夏老講的真幹。善導講的真實心中作。印光大師講的誠敬。我們合起來參才能體會到。誠敬之心絕對不能夠退轉。對於任何一個人真誠恭敬。不論他怎麼對我。你不要去想這些。不要分別這些。不要執著這些。只有一味誠敬對一切眾生。這叫修菩薩行。菩薩行最基本的一個

佛教老师王建宾讲经

概念。換句話說。菩薩行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你沒有這個基礎修什麼菩薩行?果然這個念頭轉過來之後。念頭一轉。你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就變了。自自然然就柔軟。「柔軟」是講你對人、對事、對外面的心態;「勝味」是你自己得到的享受。你自己得到勝味。勝是殊勝。味是法味。我們常講法味濃。法喜充滿。用主稼神來表法很有味道。表示你吃到你最喜歡吃的東西。上上之味。所以每一尊菩薩。此地講的是神眾。外表示現的是神眾。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裡面包含的意思無盡的深廣。

  第二尊。『時華淨光主稼神』。後面通號我們就略掉。前面介紹過就行了。「時華」。鮮花;「淨光」。清淨光明。新鮮的花。剛剛開的花。確實清淨光明。光彩奪目。這個意思我們細心去體會。花表菩薩的因行。儒家讚歎孔老夫子。說夫子是「時之聖者也」。這個讚歎得好。意思就是說他能夠隨順潮流。不會被時潮所淘汰。他能夠順應潮流。任何潮流當中他都是聖人。諸佛菩薩亦復如是。這是我常常在講席裡面跟諸位報告。我們佛法是現代化、本土化。現代化跟本土化。諸位想想看。怎麼會被淘汰?凡是被淘汰的。不適合現代、不適合本土的要求。它就會被淘汰掉。「時華」這兩個意思就含著這密義在其中。為什麼佛能夠做得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要記住。要深深的去體會。第一個。佛菩薩沒有相。隨類現相。《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就不會被淘汰。隨機說法。佛沒有定法;如果有定法。這個法一定要這樣講。就會被淘汰掉。過了這個時候這種說法沒用處了。佛沒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的法是從哪裡說出來的?是從現前大眾需要而說出來的。他說的。大家都感覺得非常需要。這是時華的意思。

  所以我教同修們。特別是你們學講經的同學。經典展開可以參考古人的說法。決定不能依他的說法;參考他。不可以依他。為什麼不可以依他?他那個說法。他是唐朝人的註解。他的對象是唐朝人。我們要依他就不是時華。過時了。為什麼參考他的?參考他。我們在這裡面得到啟示。也就是說我們讀他這個東西一定有所悟處。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你看看古人註子。漢朝人的註子他怎麼說法。唐朝人註解跟漢朝人哪些講法不一樣?宋朝人的說法、明朝人的說法、清朝人的說法。細細一觀察就知道這些人有智慧。這些人說法他是依據原理原則。在講法做法上千變萬化。花表這個意思。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說是依古人註解講法。豈不把佛法全講死了?你看《金剛經》。《金剛經》說老實話。《心印疏》算是相當不錯的註解。還有一些大德說他的解釋坐實。對他還有這樣的批評。由此可知。講經說法真的是不容易。要講得好一定要有悟處。要有悟處一定要真正修行。你不能真正修行。不能契入境界。你怎麼可能有悟處?你怎麼可能隨機應變?一般講這是功夫。

  此地「華」。經題上《大方廣佛華嚴經》跟這個「華」的義趣相應。這個地方特別重視「時」字。時就是跟大家講現代化。此時此處。我們在學經教的時候。跟諸位同修講三番審機。弘經的七樁事。裡面有三番審機。這是時。說了一個時。諸位一定要記住。人、處一定都包括在其中。單單講一個時。其他兩個漏掉。那不行。怎麼樣也不會契機。你能把這三個都考慮到。與這三方面都相應。當然就契機。這是用主稼神來表現。「時華」。要是在飲食裡面就相當於時蔬。就是現在生長的蔬菜。現前的、最新鮮的。「淨光」不但是說花。花是代表我們的行門。代表我們修行。六度萬行。清淨光明。這是講的法。

  這兩個字也可以把它看成果。因為整個經文裡面是講十行利生因果。時華是因。淨光就是果。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什麼?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智慧就是光。這是我們得的果。果從哪裡來的?果一定是從現代、現前行門裡面得來的。行門無量無邊。諸位一定要記住。講無量無邊的行門。就是說我們一天到晚的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講到這個地方。我們體會的意思愈來愈深。你在家庭裡面。你做一個家庭主婦。你每天為這個家庭服務。家庭裡面也許有父母、有兄弟、有兒女。你每天照顧大家。沒學佛之前。你是凡夫。頂多把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學到。你算是不錯了。如果對於儒家教育都沒有。時間做久了。埋怨怨聲載道。做得不甘心、不情願。煩惱牢騷一大堆。遇到人就訴苦。現在學了佛。不一樣。家裡所有的人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所以學佛之後。特別是學《華嚴》。學《華嚴》確實把你的人生改變了。這一改變。你在家裡面修菩薩行。家裡面老老少少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你修布施、修供養。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不就是在你生活點點滴滴裡面都做到了、都兌現了。這叫「時華」。兌現之後。你的心地清淨光明。可見得六度萬行、普賢十願。乃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沒有離開我們穿衣吃飯。跟我們的生活圓圓滿滿的結合成一體。我們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在佛法裡真的學到東西。這是世間學不到的。學校教育裡頭沒有的。而後我們才真正肯定。佛陀教育是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說這句話並不誇張。實實在在的。所以你要真懂。

  第三尊。『色力勇健主稼神』。從這個名號上。我們就能體會到現在所謂是健康、端莊。「色」。容色。容貌色相;「力」是氣力。我們現在講有體力。有精神、有體力;「勇健」是非常健康。色力勇健都是要靠養分得來的。我們今天講營養。攝受養分。所以也用主稼神來表法。落實在我們生活上。就是我們身體的健康。身體健康固然需要攝受養分。需要飲食來維繫。飲食不必刻意去求。你要說某一種飲食。對於我們五臟六腑哪一部分有好處的。中國古人說得很多。特別是中醫。現在西洋的醫學也懂得。佛講不講這些?佛不講。佛為什麼不講?佛的理比世間人高出太多了。世法裡面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你執著這個東西對胃有好處。那個東西對肝有好處。你的執著。佛完全沒有分別執著。佛是個平等法。是個清淨法;換句話說。任何飲食對於整個身心都有圓圓滿滿的益處。這很不可思議。實在講。那個不可思議的道理並不難懂。所有一切飲食養分到佛的口裡面。佛就把它像化學一樣把它化解。它對每一個部位都產生最豐滿的營養、養分。不像眾生執著。這個蔬菜對這部分有好處。那個對那個有好處。眾生在那裡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吃了之後。真的。他沒有辦法像佛那樣圓滿的攝受養分。這個基本的道理。還不是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嗎?還不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嗎?你有那麼多妄想執著。那有什麼法子?

  佛陀在世。這些僧團。僧團人不少。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的常隨眾。他們的生活。每天出去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托缽有規矩。只能夠托七家。七家要是托不到。回來。別托了。再多跑幾家。人家嫌你。這個出家人沒有修

2009年佛教讲经交流会

行、沒有修養。貪心。跑這麼多家。別人要罵你的。所以七家托不到。趕緊回去。回去怎麼辦?有同學托的有多的分一點來吃。所以出去托缽是分頭出去。不是都是在一條街上。這一條街上幾個人。那一條幾個人。分開去托的。托回來之後。不是托了就吃。不是的。托回來之後。大家再一起吃。所以是平等的享受。我今天托的不錯。今天有大富長者供養得很好;那個到貧窮人家。那個飯菜很差。回去之後。要統統倒在一起。分開來吃。佛法利和同均。不是說托了一路走一路吃的。不可以的。

  諸位想想。僧團裡面談什麼營養?有什麼養分?各個色力勇健。才曉得心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能轉物。《楞嚴》上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高度智慧的人。他能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我們凡夫不能轉境界。被境界所轉。這個日子過得就很苦了。諸位要細細的去體會這些事。學佛跟凡夫確確實實不同見解。想法、看法完全不同。世間人有種種想法、有種種看法;佛菩薩沒有看法。也沒有想法。所以他叫隨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隨喜。隨緣歡喜。這裡面就成就功德了。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要在此地講。這個功德就是色力勇健。要這樣才能夠成就。愈是想怎樣保養身體。愈糟糕。那個身體保不住。想什麼方法保。愈保愈出問題。愈保愈出麻煩。不如像諸佛菩薩。隨它去。不要去理會。那個身體才是最健康的身體。你要問什麼道理?心理最健康。心理最不健康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心搞壞了。那就不是真心。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心。最健康的心。最健康的心變出來的色相。當然是最健康的。就這麼個道理。這是基本的道理。

  所以種種妄想分別執著變現這個色相。決定不健康、決定有毛病。那個毛病醫都醫不好。你要說什麼時候醫好?什麼時候你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你的病就醫好了。你的分別執著沒斷。再高明的醫生也醫不好你的病。只能夠說把你的病控制不讓它再發展。勉勉強強。至於是不是真能控得住?要靠你自己。你自己如果妄想雜念多。控制不住。醫生再高明。他控制不住。所以你自己一定要跟醫生合作。這就是我們佛法講的緣分。病人跟醫生要有緣。他才能治得了你的病。沒有緣治不了。沒有緣就不合作。這個地方要用淺顯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健康長壽。要懂得健康長壽的原理原則。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你自然能夠得到色力勇健。

  第四尊。『增長精氣主稼神』。這個對於我們生活或者生命來說。關係非常之大。人身體健康。一定是精氣暢通。中國人很喜歡要補氣。哪些藥物是補氣的。說是你的氣血不足。氣血也分五臟六腑。哪個地方氣血不足。要用什麼藥物。要用什麼樣的飲食來補充。這些都是我們非常關注的。特別是我們在凡夫位。道理雖然懂得幾分。可是做不到。每天還是打妄想。還是搞分別執著。甚至還是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時時刻刻起現行。這是嚴重的煩惱。對自己身心嚴重的傷害。要想自己真正血氣暢通。固然這些藥物能有一些幫助。最重要還是情緒;心情不好。藥物很難得力。最重要的心情好。你要想心情好。你要能看得破、要能放得下。你的心情才能好。如果你放不下、看不破。你的心情從哪裡好起?做不到。所以此地從我們的色身。一定要回歸到法身慧命。法身是真身。慧命是真命。那是不生不滅。肉身是有生滅的。肉身決定是無常的。肉身在這個世間是隨緣的。不管你懂得與不懂得。你的一生決定是隨緣。凡夫隨的是業力之緣。你過去造作的業力。隨著業力的緣分。剎那生滅。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那是隨願力。也是個緣分。佛菩薩住世時間長短。說法淺深。度眾多少。也都是緣分。由此可知。世出世法沒有一法不是隨緣。懂得隨緣就能夠增長精氣。普賢十願裡面教給我們的綱領。恆順眾生。

  現代人疏忽了學問。學問兩個字怎麼講法?要學。要問。古人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你要學。你就要問。什麼叫學?學是模仿、仿效的意思。諸位查查字典。學字怎麼講法?我們學佛。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仿效佛陀、要仿效菩薩。向他學習。你要是真正想學。當然你要常常問。到哪裡去問?先讀經典。先研究這些教理。研究教理、讀誦經典就是親近佛菩薩。佛菩薩今天不在了。同參道友可以互相請教。多問問別人。細細思惟人家所說的、人家所做的。跟佛所說的宗旨義趣相應不相應?不相應的。我們不學;相應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這是增長我們法身慧命的精氣。我們要懂得。特別是有懷疑。有疑一定要問。否則的話。這個疑決定對你修學會產生障礙。特別是念佛法門。如果對念佛法門懷疑。就是經上所講的這是菩薩最大的障礙。因為他要不懷疑。他這一生決定圓滿作佛了。因為懷疑。念佛也不能往生。你說這個損失多大!

  在四天王裡面。南方有增長天王。增長這兩個字的意思也含著有進步、精進。儒家講「日新又新」。有這個意思。這裡面含義很廣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這才真正能夠資益我們的身心。佛法資益我們的境界。一定要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真正會學的人。我們講十住。你自己入了十住位;講十行。你就做了行位的菩薩。隨著經的境界就把自己提升起來。這部經讀完。你就成佛了。能不能做到?給諸位說。答案是肯定的。能。決定能。為什麼你做不到?因為你沒有做。你要肯做。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你不肯做。那就沒法子。你要真做。

  第五尊。『普生根果主稼神』。德號裡面。「普生根」是因。「果」是果報。名號裡面都有因果。「普」是平等。不是偏在某一邊。「根」。落實在我們身上。根就是六根;如果在佛法裡面。根就是講善根。善根。世法裡面的善根。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出世間的善根唯一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這裡面著重「普生」。我們在這裡面體會經文的意思。「普」。一定要以平等心、清淨心。才能普。如果有分別就不普。有執著那就更壞了。無貪、無瞋、無痴。能生世間一切善法。世間是指六道跟十法界;精進。能生出世間一切善法。那是一真法界。我們現在這兩種都要著重。那就是普的意思。如果我們偏重在世間的三善根。把菩薩精進善根疏忽。那就不是普。學了佛。把精進善根提起。無貪、無瞋、無痴疏忽掉。那也出毛病。問題就多多了。出哪些問題?你們大家都親眼看見的。現在我們佛門的衰象。什麼原因?你把這個經文多念幾遍。就知道了。所以普是關鍵的字眼。很重要。普的意思很廣也很深。不但要生自己的善根。還要幫助一切眾生生善根。諸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幫助我生善根。我也要像諸佛菩薩一樣。作斯示現。幫助一切眾生生善根。自行化他。

  佛法是師道。師道裡面老師跟學生是平等的。這一點要知道。學生尊敬老師。老師也尊重學生。彼此互相尊重。我們中國古代。老師對學生那個禮貌。你看他們通信。寫信的時候。我們學生給老師寫信一定稱老師。後面是學生受業;老師回答學生。後面署名很多人寫友生。友生就是老師。友是朋友的友。學生的生。稱友生;這都是明白人。都是懂事的人。所以師生是平等的。老師教導學生。學生有沒有教導老師?有。師資道合。學生也幫助老師。學生有疑問提出來。學生要是不問。老師一生都想不到;他這一問。他突然想到。有的時候智慧的一問。智慧開了。他就能解答。他不解答。他慢慢再去問別人。他去問。他才知道自己還有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學生資助老師。這叫師資之道;老師利益學生。學生資益老師。這都是在「普生」這兩個字的裡面。所以要生自善根。要生他善根。自他平等。自他不二。

  在事相上看。好像是錯綜複雜。從理性上去看。平等一如。我們要懂得如諸佛菩薩在複雜的事相當中。他掌握一個簡易的原則原理。中國古人教學。在複雜社會裡。它有一門學問叫易學。六經裡的《易經》

上海佛教协会讲经

。易怎麼講?容易簡單;你把原理原則掌握到。就容易、就簡單。最高的原理原則是什麼?印光大師講「誠敬」。最高的原理原則。真誠恭敬。沒有一樣不通。樣樣都通。不誠不敬。任憑你怎樣認真努力。求學勇猛精進。你還是不通。你就通不了。因為你有障礙。什麼障礙?不誠不敬就是大障礙。印光大師說得好。世出世間法都是從誠敬當中得來的。如果誠敬到了極處。沒有老師也自己會通達。無師自通了;在佛法裡面講。叫「自然智。無師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誠到極處就通達、就貫通了。

  有善根當然就有善果。種善因就得善果。善根成就菩提果。果是什麼?果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我們要問。我們的果有沒有改變?相上可能沒有什麼變化。還是老樣子。質裡面起很大的變化。這是真的果。相上。我貧窮。我種的是善根。修的是善根。心善、行善。沒有一樣不善。但是過的生活是苦日子。沒改變。孔老夫子的學生。夫子最讚歎顏回。是孔夫子最得意的一個學生。孔子讚歎他什麼?真的。他是心善行善。無有一樣不善。很像此地講的普生善根。普生善行。可是他的果報。顏回的生活過得多苦。簞食瓢飲。貧窮到那個程度。夫子又嘆。不幸又短命。三十出頭就死了。在我們世間人看起來。他種的善因沒有得到善果。其實他得到了。孔夫子曉得。孔夫子對他讚歎。一般人過這種苦日子一定是怨天尤人。顏回不怨天、不尤人。苦日子過得很快樂。夫子讚歎。像他那個生活。「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他真正得的果。所以在事相上沒有改變。質上面變了。他能夠在貧窮日子裡面。生活得很快樂。得法喜充滿。他就是此地講。他得法味。他得法喜。至於他的短命。世間人不了解。我們學佛的人懂得;因為他修的福太大。世間的福他沒有地方享。他到天上去享福。他提早去享天福。不要等到七老八十。受那麼多年的罪。那叫做真沒有福報。我們人間看他短命。他早早就享福去了。這是凡夫所看不到的。果實在講。現前得到。果決定不是五欲六塵。人間的富貴。不是說這個;如果把這個看作果報。你完全看錯了。果報要細心在佛法裡面去體究、去體會、去參究。

  第六尊。『妙嚴環髻主稼神』。這是說色相的端正莊嚴。「妙」是講妙相。「嚴」是說莊嚴。「環」在此地表圓滿。「髻」在此地表高顯。他的微妙莊嚴。圓滿而明顯。這裡面的意思很深。一定要擺脫世俗你才能夠懂得。你才能夠體會得到。世俗裡面的富貴。不但妙字它沒有。嚴字也沒有。說老實話。環也沒有。頂多有個髻。他在人間富貴到了極處。報紙資訊裡面常常提到他。為社會大眾所知道。現在講知名度很高。那是髻的意思。他有。前面三個他沒有。只有真正修道的人。他有。什麼叫妙?與性德相應就妙。性德是什麼?非有非無。相有性無。事有理無。與這個相應就妙。與這個相應。就是我們一般講永離分別執著。這才妙。大乘經上常講。「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是妙。真正得自在。

  既妙決定有嚴。嚴是莊嚴。他的色相永遠看不厭。這是嚴、這是圓滿。不但佛菩薩的相圓滿。永遠看不厭。阿羅漢的相都看不厭。阿羅漢的相。四樓念佛堂有五百羅漢。你們仔細看看。面貌都不一樣。也有的面貌很古怪。雖然希奇古怪。但是滿好看的。也看不厭。為什麼?他與性德相應。所以造像是高度藝術。現在有很多塑造佛像的。塑造佛像本身的這個人沒有佛法的修養。把佛菩薩像都造成藝術人像。你一看。人像。藝術人像。不是佛像。造像一定要依據《造像量度經》。那才如法。佛像不是隨意造的。隨意造的把佛像都變成人像了。其實佛沒有相。佛為什麼要塑一個造像的標準?像是表法。一定要把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表現出來。這裡頭它是教學。教學的工具。你要不把這些因果表現出來。人家看到這個像。他學什麼東西?所以見像是因。忽然

佛教法师讲经直播

明瞭就是果。你造個藝術人像。他看了。他怎麼能覺悟?佛沒有相。佛像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一定要把這個突出。表現出來。這是造像的規矩。要是不懂。唯一的方法。模仿古代佛菩薩的造像。佛菩薩的形像決定不是人像。我們一定要懂得。佛像是教學的工具。不是藝術。現在人錯誤的觀念。把它當作美術。當作一種雕刻的藝術。這就錯了。這種眼光。他是用藝術來欣賞。佛法真實的利益。他是一無所知。非常可惜。這些我們不能不懂。這是講到妙相的莊嚴。環是代表圓滿。

  第七尊。『潤澤淨華主稼神』。在此地。我們一看也就能體會得到。「潤澤」是法水的潤澤。就是講經說法。《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他讀佛經。不會明瞭佛經裡面的意思。為什麼?他只看到文字的意思。不曉得佛法跟一般的書籍不一樣。佛法的意思「意在言外」。所以經典它要是意思意在文外。如果你望文生義就錯了。佛家常講「望文生義。三世佛怨」。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意思解錯了。這裡面有很重要的幾句話。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佛沒有意思。佛經沒有意思。你要說佛經有意思。真的叫謗佛。我們看古人的註解。可以說是他的意思;清涼大師的註解是清涼的意思。李長者的註解是李長者的意思。佛經本身沒有意思。因為沒有意思。所以經才叫無量義;要有意思。怎麼能叫無量義?怎麼可以有兩個說法?沒有意思。所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講這部經的深度廣度。看他契入的境界。初住菩薩就講得淺。二住菩薩就講得比他深。三住菩薩一定比二住又要深。看你契入的程度。也就是經典一展開。你體會到什麼程度。完全是自性的流露。哪裡有盡?無有窮盡。佛法是教你要契入。教你去證得;不是教你在裡頭探討裡面的意思。這一句怎麼講法。這一段是什麼意思。那就糟了。全都變成望文生義。不曉得經典是活活潑潑。

  所以經典展開。善說法的人觀機說法。什麼樣的根機就是什麼樣的說法。說得叫每個聽眾都得益。都生歡喜心。都有受用。就對了。程度淺的人得淺的利益。程度深的人得深的利益。哪有一定?這也是佛法的難處。難處也正是佛法的易處。這才給你說難易不二。難處正是易處。只要你把萬緣放下。實在講儒家也是這個說法。「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是孟子說的。佛法修學也是這個辦法。只要把妄想雜念放下就容易。意思一看就明白了。為什麼?是自己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釋迦牟尼佛自性流露出來的。跟自己自性流露出來的無二無別。味道就出來了。所以說法水滋潤。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225.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84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