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二十三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8 01:5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二十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二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二十三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23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面第六行:

  【辩才如海。广大无尽。具佛功德。尊严可敬。知众生根。如应化伏。】

  这三句是第二个小段。利他行满。前面的三段都是说自利行满。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三轮化益」。教化众生的利益。三轮是讲身语意。第一句是语业。『辩才如海。广大无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果地上成就圆满的四种无碍辩才。如一般所说。菩萨也有四无碍辩才。没有佛那么圆满。凡夫要想得无碍辩。才能够讲经说法。但是必须要得佛力的加持。得佛力加持一定要以真诚、清净、慈悲心。这才能有很显著的感应。「辩」。意思是说很巧妙的。将佛所说甚深之理能够显示出来。我们常讲深入浅出。这属于辩。「才」。通常我们讲才华。说的是应机施教。观察众生的根性。应当怎么说。说得非常恰当。

  同样是一部经。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说法的这些大德们讲法就不一样。这个例子非常明显。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我们试看自古以来经典的批注。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譬如《金刚经》。批注最多。几百种的批注。每一个注子说法都不一样。如果是一样就流传不下来。你的注子跟人家一样。那有什么意思?不一样。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批注?实在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批注的人必定很适合那个时代、那个地区众生的根性。他这种说法大家很容易领会。能听得懂。能得利益。实在说注比讲范围要宽得多。注想到什么?还有没有在现场听经的人。统统都要顾及。现场讲经决定是以现场对象为第一。不在现场那些人没有涉及这个范围。所以这个范围就更小。更容易契机。正是佛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应当给众生说哪个法门。就跟他说哪个法门。应机说法这叫才。说法的人为了要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世尊一生当中为什么说那么多的法门。都是根性不相同。

  佛说法无问自说很少。不多见。多半都是有启请。有启请。请法的人代表一类的根机。实在说凡夫没有智慧。不懂得请法。见到佛欢欢喜喜。一句话说不出来。这是常有的事情。谁来请法?都是菩萨。都是再来人。他们示现各种不同的身分。就在他自己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当中。代表为他这一类同行有了疑惑、有了问题。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请佛开示。经典都是这么来的。我们晓得佛说法是应机而说。辩才无碍。人家来问什么。他就跟他讲解什么。内容无量无边。浩如烟海。

  佛的智慧。我们从旁边冷眼来观察。确确实实他那个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世、十方好像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他说法巧妙之处。实在讲他也是有原则。原则是依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真谛是依佛自己境界而说。这是讲宇宙人生真相。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很难接受。而且凡夫听到总不免疑虑重重。所以佛经里面就有很多这些随顺众生而说的。这叫俗谛。随顺我们的知见。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听起来很容易接受。佛给我们讲五戒。很容易接受;讲十善。想想也很对。也很容易接受。这是俗谛。如果佛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我们就很难接受。一般人听了就有疑惑。那是随顺真谛说的。这是说法两个原则。因此。我们将佛说法以大海来形容。佛法大海。

  我们在此地

佛教讲经文章

要学佛的辩才。要学佛的智慧。要学佛面对一切不同根性这些众生。有能力善巧去应付。平常要真诚的学习。唯有真诚才能感应道交。当然。如果为接引一切众生。常识的确是要丰富。平常多看多听。多看多听。给诸位说不必强记。你看多了、听多了。有印象就行。印象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有种子。在感应道交的时候。这些种子自然就起现行。这是我们有准备

佛教论坛会普门品的讲经稿

。不能说毫无准备。有准备也要求感应。两者都重要。

  第二句『具佛功德。尊严可敬』。这说的是身业。身要具足如来果地上的功德。佛的身是什么?戒律。戒是佛身。经是佛语。禅是佛心。戒律广义来讲。守法、守规矩。不失律仪。显示出甚深的智能。所以接触大众。大众自自然然他就生尊敬之心。所谓是恭敬之心油然而生。内有诚敬。外有威仪。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讲。一定要给一切大众有好感。所以身相就很重要。接触一切大众。对你都能产生好感。他才愿意接受劝导。我们今天讲教诲不敢说。我们可以讲劝导。他乐意来接受。这就是具佛功德。

  末后一句『知众生根。如应化伏』。这是意业。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差别就太大。无始劫以来习气的熏染。造成种种不同的根性。佛菩萨没有问题。他一接触就了解。佛是六通、三明都达到究竟圆满。所以遇到佛是大福报。佛一看你。你过去生。再过去生。你过去无量劫前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他说法契机。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向佛请法的人。佛只给他说了几句话。听了之后他就开悟、就证果。好像开悟证果是很容易的事情。一点都没有感到困难。真的。这就跟大夫治病一样。好大夫、高明的大夫一看就知道你病根在哪里。真的是药到病除。你马上就恢复健康。遇到不是一个好大夫。那就很麻烦。他找不到你的病源。还要拿你当试验。用这个药试试看。灵不灵?不灵。赶快换一种。他没有把握。由此可知。除了佛与大菩萨。他们行。他们没有问题。权教、声闻、缘觉都像是护士一样。你要找他给你看病。总得要试验很多次。你运气好。试验灵了。病就好了;运气不好。那吃很多苦头。我们在佛的末法时期。情况就如此。

  不过佛家常讲「诚则灵」。关键还在我们的诚意。如果有真诚心求法。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有诚意求佛。佛菩萨就有感应。必然化现其身来帮助你开悟。帮助你解决疑难。佛菩萨有应化身。这个事情常有。在中国、在外国我都常常听说。凡是遇到佛菩萨。缘胜。你感的力量强。所以佛就很明显来应。另外一种你的善根成熟。善根里面发出来的感;感像电波一样。虽然不是很强。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佛菩萨那边接收到。也能起应。给你做入佛的因缘。增长你的信心。在一般一些同学初学佛的时候。闻到异香。见到光明。也是感应。有些同修来告诉我。初学佛的时候好像常常有。现在这么多年没有了。是不是退心?不是的。如果常常有就不是好境界。魔境现前。那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佛境界决定不是常常有的。必要的时候他给你明显的感应。初学佛的时候为什么会常常有?增长你的信心。初学很难相信。总有一些不思议的境界。让你感到非常惊异。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这个事情也遇到很多。前后三年当中应该有十次这么多。闻到香。很好的檀香。可是我们附近。可以说附近二、三里路距离这个范围都没有人烧香。我们读经。刚刚学佛。什么规矩也不懂。展开经本来读经就有异香。到以后学佛的时间久了。我们也知道供养佛菩萨形像。虽然早晚课还不会。但是我们早晨在佛像面前烧一炷香。拜三拜。也有感应;让你觉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亲身感应。不是听人家讲。有一次在美国达拉斯。有五、六位同修。夏天晚上在院子里面乘凉。聊天谈佛法。忽

讲经说法佛教抖音视频

然闻到异香。从来没有闻过。时间大概有五分钟这么久。五、六个人统统都闻到。那个时候我不在美国。他们打电话来告诉我有这么一桩事情。而居住附近没有人烧香。问我这是一桩什么事情?这种感应。一个是佛菩萨。你有感。他就有应。另外一种是天神。天神从这边经过。看到你们念佛、讨论佛法。他很欢喜。他在那里合掌致敬。在那里停留一会儿;他这一停留。香气你就闻到。这是小的感应。

  最殊胜的感应。像从前周邦道居士的夫人。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住在南京。他南京房子很大。房子外面有庭院。庭院外头有围墙。要经过两个门。经过庭院才能到他居住的房子里面。他太太见到地藏菩萨。这个感应不可思议。地藏菩萨示现是个出家和尚。到她那里化缘。问她化五斤香油。她问和尚: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从九华山来。问了以后。也没给他;这和尚没有化到。走了。走了以后。她突然想到这个事情很怪。进到她家里客厅要经过三道门。没有人开门。这个和尚怎么来的?怎么进来?走了以后。忽然离开这里不见了。大门也没有开。他怎么走的?这个疑问她终身不忘。她没学佛!以后到台湾。她住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就把这桩事情向李老居士报告。李老师告诉她:是地藏菩萨。她后悔得不得了。当时没有给他五斤香油。地藏菩萨化身。她家里的佣人统统都看到。这是化身。所以以后她接触佛法。学佛能够那么虔诚。有那么样的成就。这就是时节因缘到了。佛菩萨表演给你看看。让你觉得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让你不能不相信。你亲身经历的。事隔多少年之后才恍然大悟。遇到一个明白人把它指出来。她才晓得。所以她一生供养地藏菩萨。天天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宿世的因缘。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众生的根性。佛菩萨清楚。我们学讲经。这学讲经。《内典讲座》里也很重视观机。我们没有能力观机。那怎么样?多打听打听。要到这个道场来讲经之前。先要打听一下这个道场的性质。这个道场是不是

佛教写经讲经活动

常常有人在这边讲经?哪些人在这里讲经?讲些什么经?有哪些听众?听众听了之后反应如何?我们只能打听这些来做个参考。这一次他邀请我们来讲经。我们想想对这些众生。我们应当讲些什么?应当怎么讲法?做一个参考。希望这个讲经的法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这是我们凡夫能够做的。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养成观机的习惯。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接触大众的时候留意观察。观察这个人的根性。佛法里面讲上根利智、中下根性。有个概略的明了。平时就能这样练习。临场的时候。坐在讲台上。把听众仔细看一看。大概也就晓得。根性利的人多。不妨往深处说一点;中下根性多。那一定要说浅一点。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让听众真能得利益。他没有白来。

  千万不能在讲席上炫耀自己的学问。炫耀自己的知识丰富。那就错误。讲得叫下面人听不懂。自己很得意。真有这样的人。我亲身遇到过。法师讲经讲得非常得意。底下人听不懂。散场的时候有居士向法师请教:法师。你今天讲的东西太深。我们都听不懂。法师怎么说?法师笑笑:我讲的东西你要听懂了。那还值钱吗?这样讲经的态度完全错了。释迦牟尼佛讲经绝不如是。程度再浅的人遇到佛。佛讲的他都能听懂。他都能觉悟。我们一定要晓得。讲经是为大众讲的。不是为自己讲的;这跟一般发表论文不一样。发表论文是表现你自己的东西。讲经是一定要契众生的根性。契众生的机宜。契众生的需要。决定不是表现自己。

  「如应化伏」。如应就是应机;「如」是要恰恰好跟他的根机相应。适合他的根性。适合他的程度。适合他当前的需要。叫如。化跟伏两个字都是讲效果。现在讲成绩。我们这两个小时讲完了。成绩在哪里?到底有没有效果?这个要多想想。如果这两个小时讲下来之后。听众没听清楚、没听明白。还有很多疑问。我们讲演失败。没收到效果。收到效果。他懂了。他产生变化。化就是变化。什么变化?原来有疑问。现在疑没有了。这就变化。这是一个例子。伏是降伏烦恼。没有听经的时候心里有烦恼。或者今天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很不平静。到这个地方听两个钟点经。心平了。伏。他就得利益。讲经着重在明理。降伏烦恼要修静。很有效果。

  我在美国几个大城市参观日本人建的道场。美国人自己建道场。他们多半学习日本。日本人比中国人在语言上占了便宜。所以美国佛教百分之九十是日本人的。他们在美国建立道场。决定大多数都是用禅坐。就是静坐。道场里面有禅堂。进入禅堂一句话不说。给个蒲团你去坐。依照禅堂规矩去坐禅。让你轻松。把所有一切念头统统放下。这个对于美国的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生活很紧张。能够在一个星期有个一、二次到佛堂里来轻松一下。他们非常欢喜。到这个地方来坐几个钟点。一句话不说。我们问这些美国人。参加静坐的。没有一个不欢喜。不说法、不讲经。一门深入。念佛堂的效果也一样。念佛堂这一句佛号音韵如果念得非常优美。让你听起来很舒适。这是梵音。清净音。这个佛号我们用念佛机带到国外。在美国、在加拿大我们常常都放在身边。有很多人听到之后。欢喜来问:这是什么音乐?从哪里来的?他喜欢。我们就送给他。他把它当音乐来听。他说这个音乐听了心很静。不烦躁。真正的梵音。

  今天我们四楼的念佛堂开始。我们出家年轻的法师们。他们早一点到此地来。先到四楼去念佛。到讲经的时间快到了。再排班上来。好。没有听经之前。在念佛堂里面念个二十分钟、半个钟点的佛。心定下来;定心到讲堂来闻法会开悟。讲的人没开悟。听的人开悟。所以会讲不如会听。道理就在此地。你用清净心。你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心谛听。经上世尊常常嘱咐听众「谛听谛听」。一心谛听容易开悟。化就是开悟。伏就是降伏烦恼。这是教学的成果。从这两种成果也能够体会佛的教学两种方法。我们常讲恩威并施。对于性情柔软的人。佛就慈悲摄受;对于刚强难化的。佛也骂人。甚至也打人。所以从化伏也能够看到他教学的方式、收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希望正法久住。这桩事情必须我们四众同修同心同德。把这桩事情做好。无量无边的功德。真正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今天在新加坡我们遇到。希有难逢。五楼、四楼现在装潢大都差不多。柱子上。木源居士要我给它写字。四楼的柱子就更多。四楼是念佛堂。我想了一想不大对劲。昨天我跟他说。如果每个柱子上都写几个字。念佛的人到那里去一看。心里打闲岔。决定定不下来;看看这几个什么字。再转到那里看看那什么字。所以我一想。念佛堂里每一根柱子都挂阿弥陀佛的佛像。让你不管看到哪里。统统是阿弥陀佛。一心念佛。讲堂可以。五楼讲堂可以。我们柱子上可以写字。讲堂没有关系;念佛堂不行。不可以打闲岔。我们准备一些佛像。配成镜框。挂到这上面。如果柱子四面。四面都挂。让你无论向哪一面看。统统都看到阿弥陀佛。实实在在的想到。念佛堂最好对联都不要。看到对联都打闲岔。就是佛像跟佛号就好。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入法界藏。智无差别。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能随方便入于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

  这段文是讲证入的境界。法界藏。入就是契入。我们一般讲证入。世间一般谚语所谓得道。得道就是契入。佛法里面得道、成佛。他得个什么?『入法界藏』。法界是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无分别。由此可知。无差别智是能入。法界藏是所入。由此可知。我们有分别、有执着。你怎么能入?什么时候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就契入。前面都曾经说过。这个地方说的是理法。理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法界藏就是自性。佛给我们讲平等真法界。一真。一就是平等。二就不平等。怎样在不平等里面入平等的法界。这是我们当前的课题。我们当前要明了、当前要学习的。在一切差别现象里面入无差别。无差别智就现前。由此可知。一切差别是识。识在分别。智不分别。相宗修行的诀窍叫「转识成智」。这话要是说得浅白一点。转分别为无分别就行了。你能转得过来。就入法界藏。

  「藏」是含藏的意思。《佛性论》里面讲有五大类。实在真心本性里面所含藏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那怎么能说得尽?诸佛如来一起来尘说剎说都说不尽。佛讲经说法有他的善巧方便。把无量无边的性德分为五大类。那就好讲。第一类。「如来藏」。相宗里面常说。《楞严经》里面也说如来藏。如来是我们修行最高果位上的德号。他就含藏在这里面。在哪里?法界。我们凡夫有没有?有。凡夫叫「在缠如来藏」。我们有如来。佛这十种德号我们统统具足。自性里头本来就具足。但是现在被烦恼障碍住、被烦恼缠缚住。它不起作用。所以叫它做「在缠如来藏」。修行修什么?就是把这些缠缚解除而已。所以叫解脱。脱是脱离。必须先要把它解除。然后才能脱离。解除什么?解除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把这个东西解除;脱是脱离三界、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如来藏现前。那叫做「出缠如来藏」。出了缠缚。经上用这么一个名称。出缠就入法界藏。这一条是说明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诸佛如来出缠。我们是在缠。如来藏没有差别。这一点就是我们信心的基础。信心的根源。我学佛。我学佛能成佛吗?能。凭什么能?凭我们在缠的如来藏。跟诸佛如来出缠的如来藏无二无别。就凭这个。信心从这里建立。

  第二种讲「自性清净藏」。这是说哪些人?说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应化在六道。应化在十法界。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现跟我们同类身。好像也在缠。在缠怎么样?他不染。但是他表演的形象跟我们一样。也生烦恼。好像也有五欲七情。也有分别执着。跟我们和光同尘。可是里面不一样。里面我们看不出来。我们里面是真有执着、真有分别。他们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就是自性清净藏。这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他能应化在世间这个道理、这个基础。我们明白、懂得。我们也不怕下地狱。也不怕变饿鬼、变畜生。为什么?可以示现这种身相。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自己心地清净。确实一尘不染。

  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清净自性藏我们有没有?我们也有。我们虽然在缠。在缠。自性确确实实还是不染。自性在缠要是被染污。那个事情可就麻烦大。那我们怎么能成得了佛?成不了佛。自性清净心在缠也不染。但是它不起作用。烦恼起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用智跟识来说大家好懂。我们今天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东西起作用。这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可是我们自性般若智慧有没有?有。被妄想分别执着裹在里面。它不起作用。好像智慧没有。确实智慧有。智慧有没有被污染?没有。智慧还是清净的。只是暂时受到障碍不起作用。什么时候你把障碍去掉。它的作用立刻就现前。所以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是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来就有。学佛特别是净宗。净宗最注重清净心。这个诸位要晓得。禅宗最注重平等心。一个得到。统统都得到。我们今天讲五个︰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个得到。其它四个统统都得到。禅宗是从平等心上下手。从觉心上下手。我们净土宗是从清净心上下手。这个一定要懂得。

  第三个是「法身藏」。我们的法身也藏在里面。成佛了。证得清净法身。给诸位说。法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身。你要是契入这个境界之后。你才晓得身土不二。法性身跟法性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相上两桩事情。理上一桩事情。所以给你说非一非异。你不能说是二。也不能说是一;你说是一。身跟土好像不是一;你说是二。身跟土确实是一桩事情。身是法性身。自是自性;土是法性土。也是自性。这个我们要留意。我们应当常作如是观。也就是常常想这桩事情。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有没有答案。不要紧。常常想。常常想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常常想功德很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疑情。什么叫疑情?常常想着。虽然搞不清楚。佛这么说。我就常常想。整个世界就是自己。这样慢慢的你的心量自然就扩大。分别执着渐渐的就淡薄。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你开悟。帮助你契入。如果你要是想不通。想不通不要紧。《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想的方法很好。「梦幻泡影」。作梦。梦中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这个我们想想有道理。梦里面梦到很多人。都是自性变现。哪里会有外头人跑到我梦里来。不可能;梦里面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就是梦。一点都不错。

  晚上睡在床上作梦。是意识心做的梦。第六意识。现在科学里面讲下意识。现前这个环境。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梦境从哪里来的?阿赖耶识变现的。你们学过唯识就知道本质相。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能不能接触得到?给诸位说。接触不到。你要以为你接触到。你是妄想。我们眼见。见到外面色相。是不是真的见到?没有。你怎么可能真的见到?真的见到你就入法界藏。我们今天是怎么见到?正如同这个摄影机一样。在现场照。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不是现场。我们眼睛张开像镜头一样。把外面境界相摄进去。摄进去就变成眼识的相分。我们能够分别的是谁?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缘什么境界?缘眼识的相分。所以它在看屏幕。它在屏幕里面看到的。外面境界它没见到。永远见不到。所以第六意识分别眼识的相分。实际上第六意识还不是直接缘眼识的相分。没有那么直接。是从眼识相分传播播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自己现出一个相分。等于转播。眼识转播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见分缘它自己的相分产生分别。这东西是什么?这东西是毛巾。眼识没有分别。眼识只有了别。没有分别。分别这是白色的毛巾。实际上是眼识见相两分传播给第六意

晋城佛教讲经全集

识。第六意识自己的见分缘自己的相分。这么回事情。第七识的执着。又从前面这两个相分再转播进去。第七识也是自己的见分缘自己的相分产生执着。这里头好复杂。这是佛家讲的心理学。绝对不是世间大学心理学课本里面讲的。那跟佛法比差远了。

  你在佛法唯识法相里面去看的时候。那很有味道。给你解释你怎么能见到。你怎么能听到。你怎么能接触到。全没有见到外面真正的境界相。没有!外面虚空法界。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给你讲识。识里面有相应的心所。那个就麻烦大。太复杂太复杂。你接触这个东西、看到这个东西。心里想。欢喜它。想要去买它。这好复杂的一套心理程序。但是这么复杂像计算机一样非常灵敏、非常快速。其实很繁杂很繁杂。像《百法》里面讲的简单。《成唯识论》里面讲的那就讲得更详细。它讲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是一切法的归纳。你再细说就无量无边法。法藏。这是讲我们法身。确确实实。这是给你说明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么复杂。虽复杂。它有体系。一点都不乱。有秩序、有体系。世间人看到这个现象感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完美的秩序。大概总是想一定是有人在安排。不安排怎么可能。谁安排?那就想出一个上帝出来。认为这是上帝安排。其实不是。谁安排?从心性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把自性变成八识。八识起作用就变成无量的心所。它这个转变是有程序。丝毫不紊乱。所以尽虚空遍法界真的是自己。哪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事情?你能常常这样想。常作如是观。你的大慈悲心就生起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它就会生起来。生起来之后。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法喜充满。佛法讲常生欢喜心。为什么一般人欢喜心生不起来?不了解事实真相。被蒙蔽、被隐瞒;了解事实真相。欢喜心能够生起。

  法身是诸佛菩萨果位的依据。功德之所依。我们讲菩萨。《华严》讲圆教。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依什么来安立?依法身。你契入、你证得法身。偏圆上来说。如果你证得圆满。就称之为佛。称为如来;如果证得不圆满。经上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入法界有浅深不同。入的浅深不一样。但是无论是浅、无论是深都是一真法界。所以都称为法身大士。因为四十一个位次都依法身。佛菩萨因地、果地无量功德也依法身。所以你证得法身之后。诸佛菩萨的功德我们也可以拿来用。为什么?共同一法身。把别人修的都变成自己的。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就那么殊胜庄严?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习的功德。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享受。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在《要解》、《疏钞》里都说过。将诸佛如来的功德变成自功德。不可思议。怎样能变?只要你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只要有个妄念。有自有他。你就决定不能用他的东西。为什么?他跟自是二。自他不二的话那就行。那就没有问题。这问题障碍就没有。《华严》里面讲无障碍的法界。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妄想里面来的。分别是妄想。执着也是妄想。妄想无量无边。这个造成的。

  第四种叫「出世间上上藏」。这是说如来在果地上。称赞究竟的佛果。上上没有比它更上的。超过二乘。超过菩萨。第五种叫「法界藏」。法界藏里面通因通果。为什么叫做法界?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界是讲界限;一切法都有它的界限。所以称之为法界。可是这里面确确实实含藏无量无边恒沙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含藏法性里头圆满的德能。如果说人。任何一个人。这是平等平等;如果说法。任何一法。所以《华严》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么同法?有情是法。无情也是法;相上不同。事上不同。作用不同。体性相同。体性里面所含藏的德性相同。正因为这个道理、这个原因。佛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这个诸佛里面所含藏的一切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有情众生是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情众生也是佛。为什么?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所以说虚空法界是自己。依报、正报是一不是二。

  在西方净土里面。大家晓得常寂光土里面身土不二。同居土里面是不是?也是。常寂光里面身土不二太明显。给你说你容易相信。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要给你讲身土不二。你很难相信。其实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也是身土不二。你要能见到。你就入法界藏。所以我们不能入。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害我们害得真深。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这个意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法界藏。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是难得读到这个经。听到佛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几个人曾经听过?几个人曾经看到这个经?听了之后觉得是有点道理。慢慢就可以契入。要真正能够契入。要做功夫。真正用功夫。真正用功夫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我们讲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尽可能降低妄想分别执着。你说断。很难。要把它降低。要是断掉。那你是上上根人。你听一座经你就证初住菩萨果位。这是太希有、太难得。我们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听了这个法门之后。听了这个道理之后。能够把妄想分别去掉一半就了不起。然后要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到哪一天真的减少到等于零。恭喜你。你入法界藏。减少到零的时候。就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这是入法界藏的意思。

  下面这一句。「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平等性智。转八识成四智。实在讲相宗也说得很好。相宗修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可是八识有一些是果地上转的。有一些是因地上转的。果地上转。我们没有法子。无从下手;因地上转。我们就有下手之处。这很值得我们作参考。相宗是讲理论。通一切法。在佛门里面有三个法门。可以说是佛门的共同科目。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必须要懂得。「唯识」是理。法相唯识是道理。你要通达。这共同科目;「戒律」是生活规范。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学哪一派。你不能不守规矩。这是共同科目;第三个是「净土」。净土是一切法门的归宿。不能不学。这三门在佛法里叫共同科目。而且是共同必修的科目。修学任何宗派、法门。这三个科目决定不能够缺少。修净土的。法相不懂也没关系。老实念佛也能往生。这是占了便宜。你要能够懂得一点更好。懂得一点决定帮助你提高品位。也就是你带业带得少。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观念转变过来。那就是转识成智。

  在因上转的两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是因地上转。阿赖耶跟前五识是果地上转;换句话说。因转了。果自然就转。怎么转法?那我们要想一想。第六意识的性质是什么?分别。第七识呢?执着。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执着就是第七识。我们明了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有了办法。尽量不去分别它。尽量不去执着它。于一切法不分别。就把第六识转过来了。那个时候观察这一切世间叫妙观察智。比分别更清楚更明白而不沾染。所谓分别亦非意。分别不是意识。世间人用意识分别。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一切众生。用什么?妙观察智分别。分别不是意。不是意是什么?妙观察智。执着也不是末那。是什么?平等性智。这两个识转过来。阿赖耶自然就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自然就变成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作。所作所为没有别的。利益众生。佛菩萨决定没有说利益自己。为什么?他众生就是自己。法界就是自己。他不会说这个身是自己。不是的。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他是为众生。实际上讲就是为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

  转识成智。智无差别。识有差别。法界藏。法界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要用什么东西来证得?无分别智。你才能证得。我们天天不要说接触世间。接触经典还是分别执着。说老实话。经教的皮毛都没有入。真正是做什么?依文解义。三世诸佛喊冤枉。你把他意思搞错。一毫厘都没有入进去。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果说我今天这两个小时得好处、得利益。你得什么好处?明白了。明白之后去做。没明白之前我对一切事物十分的分别、十分的执着;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减一分你就得受用。减一分分别。减一分执着。你就入一分。佛所讲道理你就真正懂得一分。真正体会一分;你能够少两分分别。少两分执着。你就能够入两分。虽然是凡夫。有一点相似的境界。不是真的。真的要怎么样?十分的分别都断。十分的执着也断。完全转识成智。那你就真的入。入法界。这一入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完全不一样;你已经超越。可是你身体还在世间。

  圆教初住菩萨。给诸位说。就叫成佛。江味农居士批注《金刚经》。《金刚经》上讲「诸佛如来」。江居士的批注他就注得很清楚。诸佛是指哪些?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位。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为什么圆教初住就叫诸佛?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能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应以佛身而说法者。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天台大师讲六即佛。分证即佛。他是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不是相似位、不是观行位。他是分证位;不是圆证。分证。决定不是假的。所以他是真佛。我们在平常能用这个方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心理。然后再用念佛的方法来加功用行。这速度很快。其它法门真的是比不上。我们的道场就是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来做。而且是勇猛精进快速度的在做。诸位同修要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个缘分。缘分相当不容易遇到。学转识成智。修无分别智。我们才能够契入。这是能证。能证跟所证是一不是二。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为什么说它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佛法里也有能有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就不属于哲学。超越它的范围。能证跟所证是一。所以叫无差别。

  这里面又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都没有相。这是说理同。从体性这一面去看。能证的智无相。所证的境也无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无相。从理上说。佛在经上也讲。「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佛这两句话就说明。能所非一非异而无差别。说明这桩事情。第二种讲法。「同法界」。境是法界。智也是法界。这是讲同事相。换句话说。能入包含所入。所入也包含能入。像两面镜子光光互照。佛在底下经文上又说。「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智是平等性智。如是真如理体。包括一切事相。为什么?智就是如。智就是自性。智就是法相。反过来看。亦复如是。「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如也完全包括无分别智。智在哪里?智在如中;智在哪里?智在事中。智在相中。所以它是一味平等。一味平等里面不碍性相。不碍智如。所以给你说是非一非异。菩萨在名号里面给我们显示出来总别。这十位同名的菩萨。普贤菩萨是总。其余九位是别。总是别之总。别是总之别。不二。总别不二。后面列十位菩萨。异名。异名跟前面相应。让我们从这里觉悟。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同异不二。异在哪里?异在同中。同在哪里?同在异中。世尊用这些善巧的方法。显示出不二法门。显示出一真法界。理事如是如是。

  古大德也有发明。这就是说他们有体会。他们有个说法。「智相尽。故不有」。不有就是无。不有就是空;「能令智相尽。故不无」。不无就是有。所以智跟境实在讲是相辅相成。我们修行。豁然开悟了。怎么开悟的?我们现在没开悟。也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样子。也不晓得是怎么开悟法。可是我们从经教里面看古人记载的。我们看到很多。有人听经开悟。有人拜佛开悟。有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定什么因缘一触发。他开悟了。千差万别。开悟就是平等性智现前。我们要问。平等性智在哪里?如果不在这一切万事万物上。他接触怎么会开悟?你从这个地方冷静去思惟。虚空法界。佛讲的有道理。一毛孔、一微尘都含摄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无尽的智能德能都在其中。所以根性利的。正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里没有悟处?一定要去找个地方去搞悟处。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因为那个找。就是个妄想分别执着。正好把你的悟门障碍住。这正是古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这么个道理。

  因此。我们对智跟境都不可以分别、都不可以执着。这是总结论。才有分别执着。迷了。迷。正好障碍你的悟门、堵塞你的悟门。不但于世法不分别、不执着。佛法也不分别、也不执着。为什么?佛法从缘生。换句话说。哪里有佛法!佛法是跟世法相对建立的。这一边没有了。那一边也没有了。有世法才跟你讲个佛法。世法没有。佛法在哪里?我们要晓得。世尊说法善巧方便。真正能体会他说法的真实义。我们才会得受用。千言万语。总归一心。所以古德才说。平等无碍是事实真相。所谓不碍真而恒俗。不碍理而发挥事相。理事无碍。真俗无碍;不但无碍。它是一。它不是二。

  在佛法里面。讲到修学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讲很多很多。「转识成智」是一个纲领。宗门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宗门常用。禅宗里面常用。也是修学的总纲领。净土里面用「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所以定慧也是总持法门。也是总纲领。寂就是定。照就是慧。所以你细细去思惟。他们讲的话不一样。用的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还是一桩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不在这上下功夫。我们什么时候能成就?定。不是叫你天天盘腿面壁去打坐;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甚至在一个很复杂应酬里面。面对着这些境界。你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定。样样清楚、样样明了。那就是慧。在复杂环境里。是修定修慧最好的场所。真的是道场。办事也像世间人一样分别执着。不用识。用智!分别执着不是意。第六叫意识。第七末那叫意根。都可以说分别执着不是意。这样生活、这样处事待人接物。怎么不自在?怎么不幸福?定慧等学。寂照双融。理事无碍。在哪里修?原来都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佛法跟世间法不二。学佛跟生活也是不二。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真实无比殊胜的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203.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二十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二十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79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