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卷) 1998/5/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01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今天我们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启讲佛门根本的法轮。《大方广佛华严经》。居士林的道场是一个常年讲经的道场。诸位同修们对于佛法都有相当深度的认识。讲这部大经因缘才具足。正如「开经偈」里面所说。诸位每天念的开经偈。这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天。武则天看到这部经非常欢喜。就题了这四句开经偈。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以后许许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做一首开经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武则天题的四句偈。
我们在未讲这部经之前。先要说一说讲经的因缘。因缘的殊胜也正同这部经的旨趣一样不可思议。自古以来。讲这部经的因缘都是很希有、很难逢。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环境当中。因为这部大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讲圆满。听众也要有相当的程度。不是普通人。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它的对象是大心凡夫。我们听说凡夫。自己实在值得欣慰。我们是凡夫。可是凡夫要具有大心才能够接受如来的根本大法。
过去我曾经讲过这部经。那在二十多年以前。也是时节因缘不具足。所以这部经没有能够讲圆满。讲到一半就停下来了。在台湾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晚年也讲这部经。也是讲到一半。讲到《十回向品》。《十地品》没有讲。他老人家就往生了。由此可知。这部经要从头到尾讲圆满实在是不容易。一定要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道场。我们同修真正发大菩提心。才有如此殊胜的感应。这么多年来请法的人很多。而我总是以时节因缘没成熟。不是我不愿意讲这部经。我对这部经缘分很深。无比的喜爱。今天缘分总算具足。我们在此地跟同修们一起来研究。
《华严经》讲的是什么?这一点我们不能够不知道。我们要想学佛。首先要认识佛教;我们要读经。同样的首先要认识这部经典。特别是《华严》。佛说《华严》显示出无比圆满的智慧德相。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什么?我们今天讲题。主题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确确实实就是讲这八个字。换句话说。佛是教我们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知道九法界的众生。特别是六道凡夫。过的生活非常艰难辛苦。所谓苦海无边。佛在这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在现前的生活当中。现前的工作环境当中。真正做到超凡入圣。从凡夫的生活能转变成诸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这部经的内容。我们能转过来。对社会广大的群众。对一切众生。就是作师作范;师是表率。一切众生的表率。社会大众的榜样模范。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的。
现代的社会由于科技的发达。工商业的改进。一般人的生活富裕了。可是人文、道德是大幅度的衰退。形成社会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富而不乐。实实在在不如古时候农业时代。大家的生活能够在贫而乐里面得到真实的享受。信息发达。交通便捷。人与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这个地球愈来愈小了。古时候确确实实有不少人。真正所谓老死不相往来。过着他一生平淡的生活。现在观光旅游。几乎每个人在一生当中不止一次。在富裕的国家地区。只要有假期。大家都是结伴到其它国家地区去观光旅游、去度假。这是现代人生活的方式。由于接触的频繁。这个世界上许多众生。我们文化的背景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不相同。意识形态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突然之间的接触。当中矛盾是决定不能够避免的。甚至于还有一些抵触、冲突的地方。今天世界有许多聪明智慧的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们。都在研究如何能令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大众。都能够消除隔阂、消除歧视。能够建立共识。大家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创造社会的安定繁荣。共同创造世界和平。使每个众生都能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我曾经见到有不少人很认真的在工作。希望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而实在说。如果要想这个目标早一天实现。能够圆满的实现。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实实在在讲就是为我们解决这一个大问题。
《华严》教学的目标。我们这一次写在这张小张贴上。它的目标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真正能过美满的、幸福的一生。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事业的顺利成功。无论你是从事哪一个行业。社会安定和睦。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是《华严》教学的目标。因此这部经典在这个时候。我们共同来研习。意义更是不同凡响。
今天在开经之前。没讲经题之前。先将它的大意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全经是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成道二七日中所说。也有经上说是三七日中所说;两种说法都有经典的依据。我们不必去执着。但是两种说法有个共同点。佛在定中所说。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哪里知道他老人家在定中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的分量有多少?我们可以讲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佛都说尽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法不漏!佛说完这部经之后。当时参加大会的大龙菩萨。将这部经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六百年后龙树菩萨出现了。这个人是一个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用了不长的时间。将世间所有一切典籍都学完。包括佛法;他感觉到这个世间没有什么稀奇的。于是就产生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大龙菩萨见到了。生起怜悯之心。把他接到龙宫去参观。在龙宫里面见到这部大经。于是龙树菩萨才知道自己渺小。自己知道的太有限。他看到圆满的《华严经》。分量有多少?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个数字我们无法想象!我们今天不要讲大千世界。讲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不大。在太空当中是小星球。把这个星球磨成微尘。很细很细小的微尘。这个微尘有多少?佛在经上常常讲数目字多。都用恒河沙来做比喻。这一个地球要是磨成微尘。比恒河沙不晓得要多多少倍。恒河沙算得了什么!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个地球?也数不尽。
我们在《无量寿经》批注里面。看到黄念祖老居士一篇文章。在过去有许多法师、大德们。总以为佛在经上所讲的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区。大概是一个银河系。总是这么想法;银河系已经就相当相当大。黄老居士的说法。一个银河系是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单位世界。这个说法过去很少人讲过。如果他这个讲法能够成立。一个大千世界是多少个银河系?十万万个银河系。十亿。十亿个银河系是一个大千世界。还要加上十倍。就是一百亿个银河系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印度人算字数。他不像我们中国人。中国人算字数。这本书有多少字。以字数来做单位。印度人是以句子。四句。不管长短。四句就叫一偈。以这个为单位。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套书搬到我们地球容纳不下。所以龙树菩萨一看。这才呆了。知道自己太渺小。贡高我慢的念头立刻就被降伏了。
再看中本。也不是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地球众生)能够接受。再看下本《华严》。下本是什么?是目录。中本算是《华严经》的节本。里面重要的东西是节录的。下本《华严》简直就是目录。所以。下本《华严》分量有多少?十万偈;换句话说。四十万句这么大的分量。四十万句。四十品。龙树菩萨看到这个分量。这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可以接受的。就把这个本子带回来了。《华严》是龙树菩萨传到人间来的;因为这个传说。所以后来就有一些学者不承认《华严》是佛说的。《华严》是龙树菩萨造的。就有这些传说、疑问。我们看看全经的内容。龙树菩萨能造得了吗?龙树菩萨能造。那他就成佛了。决定不是初地菩萨;经上记载。龙树是初地菩萨。
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是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而《华严》是在东晋时候才传到中国。第一次翻译出来我们称为《晋经》。晋朝时候翻译的。一共有六十卷。诸位要晓得。古时候不但印刷术没有发明。连书写的工具都是很原始的。古代的经典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个树叶有一点像中国的芭蕉叶一样。比芭蕉叶要细致。现在诸位在图书馆里面还能够看到。把这个树叶裁成一条一条的。长长的。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大概一面可以写六行。也能够双面写。中国古代纸张没有发明之前。书写在木板、在竹片上。这部经这么大的分量。相当可观。运输不方便。很容易散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传到中国来的《华严》。是残缺而不完整的本子。只有三万六千颂。你看看原本是十万颂。只有三万六千颂。三分之一多一点。一半都不到。这是第一次传到中国来的。我们中国人也把它翻译成华文。
第二次在唐朝时候武则天执政。印度高僧实叉难陀到中国来。这也是当年朝廷迎请他到中国来的。将《华严经》带来了。他带来总共有四万五千颂。比晋朝的经典多九千颂。所以我们今天读《六十华严》。常常读到一段后头就中断没有了。下面应该有的。忽然没有了;这是梵文经典没有传到中国来。所以是个断简残章。增加这九千颂之后。虽然还是不完整。但是《华严》的大意能看得出来。这就很希有、很珍贵。这部经译成之后称为《唐经》。也称为新经。《新华严经》;晋朝译的称为旧经。诸位将来看到有《新华严经》就是《八十华严》。到唐朝德宗贞元年间。乌荼国王向中国朝廷进贡。就是给中国皇帝送一些礼物。礼品里面有一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就是八十经的「入法界品」。这一品很完整。太难得。是完整的一篇。八十卷《华严》在这一品里只有一半。二十一卷。他送过来完整的这一品经。四十卷。合起来我们华文的《华严经》超过五万颂。《华严经》的义趣可以说是相当的完整。我们能够看得出来。能够在这部经里面得到真实的利益。这部经在中国三次翻译。
近代弘一大师教给我们。他老人家对待年轻的知识分子特别爱护。佛法好。从哪里学起?他劝人从《华严经》学起。介绍给大众。一定要学清凉大师的批注《华严经疏钞》。疏是批注经的;钞是批注疏的。批注的批注。疏、钞都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他是先作疏。大概以后嫌疏太深。恐怕一般初学的人有困难。再把疏作一个批注。称之为疏钞。「疏钞」两个字相当客气。很谦虚。在佛经里面。批注称为「论」。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批注称为「传」。大家念古书。都知道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种都是《春秋》的批注。《春秋》是一部古书。孔老夫子给它删订整理过。左丘明加以批注。称之为《左传》。「传」跟佛法里的「论」意思相同。决定没有错误。这个批注符合佛的意思。一点没有错误。你跟到我这个学就行了。有这样的口气。就称为「论」。不敢有这个口气。恐怕我还有不到之处。要请诸位加以批评改正。就不敢用「论」。不敢用「传」。所以用「疏」、用「钞」。现在人就更客气。用讲记。用这些。这是谦虚的话。实在清凉这也是再来人。决定不是一个普通人。
弘一大师教我们。八十卷经读到「离世间品」。五十九卷。然后接着念《四十华严》。四十卷。这样合起来总共九十九卷。这是我们华文《华严经》最完整的本子。他这个建议相当好。我们这一次讲解也用这个办法。我们前面五十九卷采取《八十华严》。到末后这一品我们就采《四十华严》。这样子九十九卷。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四次讲八个小时。预定三年到四年把这部经讲圆满。这也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三年到四年是最短的时间。没有办法再短。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讲这部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只讲四十五分钟。因为他一个半小时有台语翻译。翻译占一半。所以只能够讲四十五分钟。我算了一算。他这部经从头到尾讲圆满需要五十年。寿命短的还不行。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实际上差不多我们的一年等于他的十年。所以差不多四年的时间应该可以讲圆满。这是《华严经》很简单的流传到中国来的一段史略。
中国的批注。自古以来也有不少家。这里面最著名的是贤首国师的注子。但是贤首的注子现在研究的人不多。因为贤首是根据《六十华严》;《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搜玄记》都是以《六十经》为主。所以绝大多数研究《华严》。都采取清凉的。唐译的。清凉的《疏钞》。唐译的注子。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李通玄长者的《合论》。他们两个人对《华严经》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两个人注经的方式不相同。《疏》之体完全是依照经文一字一句详细解释。这是《疏钞》;而《合论》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它是一段、一章、一节里面的这些大意。提出来发挥。所以疏之体跟论之体不一样。各有好处。清朝初年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老法师。他将疏跟论合起来。编了一部书。《华严经疏论纂要》。这个也很了不起。因为疏跟论的体例完全不一样。这东西在一般人讲是合不拢。他怎么能够把它合起来?道霈法师也非常客气。他也是一个尝试、一种做法。目的是希望大家直接去读清凉的疏和李长者的论。他做一个导引而已。但是他这个东西做得相当有价值。特别对我们现代人。我们现代人耐心不够。长远心很难!所以用他的《疏论纂要》就非常理想。我们这一次讲解主要的就是依《疏论纂要》。
而我们这一次讲演。一定是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上。佛说经。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长经或是短经(从分量上来说)。每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言说、文字。这是教。是教学。教里面含着有理论、含着有道理。这些道理都是帮助我们生活。帮助我们达到幸福美满。那就是你要去做。这里面有方法。你要去做;你做了之后。你一定得到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我们讲的幸福美满。你得到好处那叫果。那个好处就是果。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这些疑难。消除一切灾难。这一点都不假。一部经具足教理行果。一品经也具足。乃至一字一句无不具足。佛经的殊胜。佛经的微妙。古人叹为不可思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习。清凉也教给我们四个方法︰信、解、行、证。教。我们要相信;理。我们要明白;行。我们要真干;果。我们要亲证。教理行果既然是交叉圆融遍满。我们信解行证也是交叉圆融而遍满。这在《华严经》里面特别显示这种形式。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
这部经的内容。根据古大德可以说是共同的研学心得。根据他们的报告。清凉将本经分为四分。四分就是四个大段。分科判教。全经分作四大段。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个「分」
我们今天要把这样圆满的佛法介绍给社会大众。为什么社会大众不能接受。学佛的人这么少。原因在哪里?原因。我们没有能够把果报拿出来给人看。说得再好。没见过。他不相信。果报是什么?果报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学佛学得不是一个好样子。人家一说你学佛。你劝我学佛。你看你这个样子。不值得人家羡慕。我们怎么能令一切众生相信?你看佛那个样子。叫人一看就生欢喜相。由此可知。佛法第一个要自己得到真实的好处。然后才能劝人。先要把我们修学的成果展示出给人家看。
我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好处在哪里?你一看就晓得。从那里看?快乐!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学佛。学佛的人不老、不生病、不死。如果我们把这么好的果报展示出来。谁不想学?个个人都想学。你为什
同时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佛法也是因缘生。因此佛在《般若经》上才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法要放下。何况世间东西。更要放下。有人把这个话意思听错了。我这次到台北。台北基金会的同修告诉我。中国大陆有个人写了好几封信来。都写得很长。他现在困难。因为他听讲经听得很认真努力学习。放下了。工作也不做了。都辞掉。现在变成没饭吃了。佛菩萨不送饭给他吃。一家陷于困境。来问我怎么办?这是听话听错了。佛法叫我们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工作放下还得了吗?这个佛还能学吗?你是个家庭主妇。你把工作放下。你一家人都没饭吃。家庭就瘫痪了。放下是叫你心里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放下工作。如果连工作都放下。佛菩萨不讲经也不说法。他放下了。你还有什么佛法好听!他在讲台上认真努力讲经说法。那是他的工作。他工作没放下。怎么叫放下?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认真努力在工作。工作绝不放在心上。你的工作就不累。如果你放不下。我今天做多少多少工作。你累了。事情做太多。累了。作而无作。做许许多多工作。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好像没做的样子。一点都不累!二十四小时的工作。不疲不厌。那叫真的放下。放下是心里面放下。不是工作放下。他搞错了。他是工作放下了。心里没放下。心里还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错解如来真实义。错解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辨别清楚的。放下烦恼。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无论从事哪一行的工作。保持心地的清净。真诚、清净、慈悲。你能保持这个。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无论哪一种生活。无论哪一种工作。都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的生活。我们才得到真正的好处利益。学了现前就能得到。
所以本经在因果上讲有五周因果。就是五种因果。为什么叫「周」?周遍法界。因果也是交叉的。也是错综复杂的。周遍法界。有五种。在第一分里面是所信的因果。经文一共有六品经。前面五品都是讲果。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后面一品是讲因。这种殊胜的果报。怎样得来的。让我们先看果。然后再说明如何能够修证。这六品经是:世主妙严、如来现相、普贤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这五品是讲果报;末后一品是毘卢遮那品。这是讲修因。这一部分是说佛依正的因果。
第二个部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一分经很长很长。也是《华严经》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完全说的是宇宙人生复杂的现象。所以在五周因果里面。它就占两分︰一个是差别因果。一个是平等因果。差别因果是讲十法界之内。当然包括我们六道。六道、十法界形相不相同。千差万别。到什么时候才平等?平等也不是一下就达到完全平等。逐渐逐渐的提升。几时出离十法界?不平等最明显的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是外面表现的相状。我们要重视的是起心动念。不但每个人的念头不一样。就是自己早晚的念头都不相同。这哪里会平等!一个念头就是造一个因。因要是遇到缘。它就起现行。它就现相。所以这个相十法界里面千差万别。同样一个道理。在十法界里面愈往上去。那个相就比较单纯。愈往下面愈复杂。为什么?妄念太多。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多。在十法界里愈往下面愈多。就愈复杂。我们就晓得。最复杂的是什么地方?地狱。没有比地狱更复杂。最单纯的是哪里?最单纯是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在十法界里它比较单纯。它因为妄想分别执着少。现出相就比较单纯。
如果超越十法界。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断了。执着是烦恼障。见思烦恼;分别是所知障。二障统统都破了。还剩什么?剩下是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没有断尽;但是他超越十法界了。也就是说他不用妄心。学过佛学的同学大概都知道。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里面的统统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一个很大的关口。很难突破!不用八识。不用五十一心所。就是法相家所讲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关口就突破。突破十法界。他到哪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差别因果没有了。叫平等因果。为什么跟他讲平等?因为他跟诸佛如来用一个心。真心。我们讲真心跟妄心。大家就好懂。十法界里面用妄心。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用真心;用真心。那个法界就是真实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你用真心。你就能够证得一真法界;你要用妄心。你决定不能证得一真法界。这个事情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去解决;不是别人设的限制。不让我进去。没这个道理。不是别人设限。自己设的。自己只要用真心。你就入一真法界。刚入一真法界是真心。真心是什么心?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也是《华严经》上讲的大心。大心凡夫。很有味道!
如果严格的讲。要发菩提心才能够契入一真法界。才能够接受《华严经》的教学。我们就困难了。我们今天分别执着一品都没有断。我们有什么资格接受如来的大法?发大心就行了。我们的心量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但是我们的二障没断。佛这个条件开启对我们就很有利。只要发大心。什么叫大心?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想。为整个社会想。为整个世界想。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想。这叫大心;虽然你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烦恼障、所知障一品都没有断。你是《华严经》的当机者。佛说这个话对我们是大有利益。我们要真正发大心。来接受如来圆满的法轮。
从初住菩萨。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严经》上一共把无明妄想分为四十一等。分分破。分分证。到等觉是究竟平等。完全平等。可是诸位要晓得。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级。在他们本身知道平等里面有不平等。可是在我们看来。他们完全都平等。那个微细的烦恼我们看不出来。我们感觉到他们心地都是真正到清凉自在。他们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是如此。跟如来果地上确实无二无别。所以初住菩萨即成等觉。这是讲到平等因果。
平等里面有差别。差别里面有平等。这是事实真相。何以说差别里面有平等?我们现在是凡夫。六道里面的凡夫。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不平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真心。每个人都有本性;真心本性是平等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只是迷失自性。生起妄想分别执着。但是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本来有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很明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断。我们今天讲放下。本来没有的是不难放下的。本来有的。圆满的智慧德能是本来有的。本来有的一定可以证得。换句话说。你能够相信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你自己可以肯定成佛是本来有的。是可以做得到的;烦恼习气本来没有。是可以断掉的。可以断掉。今天我们不能断。那是自己没有做克己的功夫。不是不能断。你没有去断它;你果然认真去断它。不难
在佛的教学当中。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到五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要是算妙觉。一共六个位次。佛法的修学。圆圆满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条里面都说十。十代表圆满。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第一个是住佛之住。这叫十住位。这个住是讲你心里面的安住。你心要住在哪里?佛在《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无所住就是佛住。无所住是指什么?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十住菩萨。我们在讲席当中说的。「过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特别是讲到高度跟圆满。空有二边都不住;二边不住。当中又立一个中道。你住中道又错了。这边是中道。那是二边。还落在一边上。所以祖师给我们讲:「二边不住。中道不存。」细细去体会这个味道。二边不住就是中道。再以为有个中道。又住了。《坛经》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你要是住中道。中道是一物。你还是有一物。话难讲!我本来无一物。有没有一物?你有。你有个「本来无一物」。你还是有一物。我什么都没有了。他还有个「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这个念头也没有了。他落空了。他住在空里头。又坏了。总是堕在一边。所以「住真实慧」确实不是个简单事情。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佛就教给我们:「宁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着有是什么?你还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还能够起心动念约束自己。肯断恶修善。你在六道里面还不至于堕三途。这是好事情。
所以基本的这些道理我们要懂。佛说法之困难。我们也要了解。听佛的言语。听佛的经教。也相当不容易;不把佛的意思错解。这也得要有智慧。要有福报。还要有殊胜的因缘。可是我们不入这个境界。如佛所说我们果然能够把心量扩大。也就接近佛住。这种住就是「四弘誓愿」。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一般人对菩提
第二是什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为什么会认真努力去断烦恼?因为你有第一愿。我要度一切众生。我自己有烦恼我就度不了众生;我要度众生。一定先要把烦恼断掉。成就自己的德行。孔老夫子教学。德行摆在第一;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先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后再求智慧。再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断烦恼为谁?为度众生。学法门为谁?为度众生。一切为度众生。如果不为度众生。就不必去断烦恼。也不必去学法门。因为一切大众需要。所以自己非做不可。诸位要晓得。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个动力。推动的力量。世间人每天在工作上辛辛苦苦。拼命在工作。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名利。诸位想想。要没有名没有利。谁愿意去干事情?大家都不干!你干得愈多。你的名利得到愈多。为了贪图名利。不惜生命去拼老命。拼!社会都是讲拼。拼命!为什么?为名为利。在佛法是既不为名又不为利。什么力量推动你。你在那里勇猛精进?就是这个大愿力。「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力量在推动你。
到最后要成佛道。成佛道还是为了度众生;不成佛道。度众生不能够圆满。唯有成佛。才能度等觉菩萨。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众生。平等得度。这样的心才叫大心凡夫。发这个大心。你就住佛所住。我们现在烦恼没断。但是这个心量。心不输给十住菩萨。就是超越。《无量寿经》上讲「行超普贤」。你哪一样超过普贤?心。这个大心超过普贤。在断烦恼、学法门。那不如他。但是大心不输给他。我们凭这一点行超普贤。回过头来我们也就明白。这部《华严经》里面所说。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经文细说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些人怎样修学普贤菩萨之德。也就是学习普贤菩萨的生活。学习普贤菩萨的工作。学习普贤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一部完整的《华严经》。《华严经》在《无量寿经》上是这一句。一句话展开来就是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讲《华严》。还是讲《无量寿经》。只是把《无量寿经》这一句拿来细说而已。没讲到别的。
下面这一会是「十行」。第四会。第四会在夜摩天宫;第三会在忉利天宫。说十住。住佛之住。十行。行佛之行。学佛的生活。佛的生活是什么?佛的生活是爱护一切众生。关怀、帮助一切众生。这是佛的生活。佛用什么方法去做?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讲的六波罗蜜。生活行为六个纲领。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智慧。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遵循这六个原则。这就是行佛之行。布施是放下、是舍。我们自己有多余的。别人有缺乏的。一定要帮助别人。我们多余的。里面事事物物很多。别人所缺乏的也很多。物质生活上所缺乏的。我们有能力要帮助人;精神生活所缺乏的。更应当帮助别人。
在物质上。譬如财物。佛在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菩萨绝不积财。佛在经上常讲「积财丧道」。为什么?人没有财的时候。对财还没有贪心;有了财。贪心随着就起来。愈是有钱愈吝啬。愈舍不得。你看看在佛门里面布施的。都是些没有钱的人、生活很清苦的人。布施很慷慨、很大方;有钱的人很吝啬。一毛不拔。那些财他能带得去吗?一样都带不走!你跟他讲。他也晓得。晓得还是放不下。还是不肯帮助别人。真的如佛所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舍财修福。福报是能带得去的。财带不去!修福也要抓住机会。机缘现前。你要是不掌握到。修福的机会失掉。再想修福没机会了。由此可知。真正能修福的人。还是有福、有慧之人;没有福、没有慧。想修福修慧都没有机会。你才晓得难!何况在这个世界。共业、别业错综复杂。学佛的人对于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了。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修福修慧。修真正能带得走的。我们干;带不走的。决定不干。所以钱要用。愈用愈多。不用就没有了;不用。铜钱会生锈。就没有了;愈用愈多。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一点都不错。我们学佛。佛先把果报摆在面前给你看。在此地有个非常殊胜的果报。你们天天看了没在意。没看出来。我们这一次《华严经》启请。李木源居士做代表。这是真正的果报。十年前他得癌症。医生跟他讲顶多活六个月。你看他活了十几年。他是怎么转过来的?他没有看医生。也没有吃药。也没有去求神仙。心理上转过来的。以前是个凡夫心。凡心!所以他才得病。他有烦恼。得病之后他觉悟、回头了。知道没有希望。身也要死了;一切放下。身心清净。替佛教做工作。为众生做工作。做一天算一天。也不想明天。等佛来接引往生。做了十几年。愈做愈健康。愈做他精神愈好。这是学佛的果报好处摆在我们眼前。真的是一无所有。心想事成。他不是想自己。不是想私利。想佛法、想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为利益众生。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着想。所以他相貌转。身体转;相随心转。身体体质也随心转。生活
我这次到台湾办一件事情。在那边听说台湾南部有一位老太太。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现在在台湾很出名。人家叫她慈悲菩萨。这个老太太的行谊。做出榜样给大家看。他们告诉我。他们家里有一块地被别人侵占。许多年这个纠纷都不能解决。她去看占领土地的那个人。跟他讲:「我把你看作我自己的爸爸一样。我非常恭敬你。我这土地你喜欢用尽管去用。不管你用多少年。你不用再还给我。你用的时候尽管用。」这个人听了这话。就受她的感动。自动把地就还给她。什么样纠纷、纠缠都没有办法。非常顽强。她这几句话真能感动人。出自于真诚。并不是来要。出自于真诚。你需要用你用好了。你用跟我用没有两样!有一次她丢了五千块钱。很欢喜。捡到的人他可以用!她没有懊恼。没有烦恼。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她的儿子有个摩托车。花一万五千块钱修好。车有点毛病。修好了。修好之后被人偷去。她喜欢得不得了。幸亏修好了。要不然他骑这车会出车祸。你看看。她这个存心念念都给别人。都是替别人想。他们在乡下种一个菜园。她种的菜种得特别好。这是依报随正报转;别人的菜园跟她连起来长得就不如她。她那个菜园是告诉人家。随便什么人想吃菜。都可以到她菜园去拿。有一天她先生在菜园里看到有人在那里摘菜。就问他:你为什么到这个地方?他说:这是慈悲菩萨的菜园。我们大家都可以采。她先生没话说。她也不需要特别照顾。这证明依报随着正报转。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不顺利。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她做到了。她的行谊感动许许多多人。出家人会说。做不到!人家不会说。统统做到了。行佛之行。真正能放下。真正能舍得。她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求生净土。她不会讲经说法。专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佛法重要的是在行!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没用处!要紧的要在行。真正把它做到;真正能放下。真为一切众生。
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违背情理法的事情不能做。忍辱就是耐心。不论做什么事情。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精进是要求进步。不是说放下就什么事不做。还有精进!求进步。不但要做。还要希望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哪里不做?所做不是为自己做。是为一切众生做;为自己做的放下。为众生做的提起来。总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换句话说。这个身体活在这世间为众生活的。这个身体是为众生工作的。不是为自己。自己的放下。为众生的、为佛法的这个提起来。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那叫定功。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太多。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诱惑。而且诱惑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六根不被六尘诱惑。不被境界所动摇。这就是禅定。这个禅定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盘腿面壁的禅定没用处;不受一切诱惑。这个禅定就起作用。般若智慧是一切通达明了。不胡涂。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叫行佛之行。这是十行位所讲的。
十回向位。那是完全拓开心量。就是刚才所说的。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法这就叫佛法。这叫做回向。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修因证果就是「信、住、行、向」这四个纲目。这四种修行。这四种修行。再给诸位说。这里面不是有先后。不是有阶段。先修这个阶段。然后再进入那个阶段。不是的。每一行里面圆满含摄这四种行。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所以此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生活怎么不美满?真正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境界在《华严》。等讲到经题的时候。我再跟诸位细说。所以这部经我们的学习。一定要能够契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学过佛菩萨的生活。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华严经》就是普贤法界。就是普贤的生活。普贤的榜样。普贤的模范。是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美满的。
到十地。这登地。登地是完全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四弘誓愿里面圆圆满满的实现他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用什么方法?信、住、行、向。自己修成。也以这个方法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信佛菩萨所信。住佛菩萨所住。行佛菩萨所行。拓开自己的心量。像经上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是十回向。从十地到十一地。到究竟果位。等觉、妙觉在本经里面说了十一品: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寿量、诸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这是讲正报;随好光明、普贤行、如来出现。一共有十一品经是讲等觉跟妙觉。这是《华严经》第二个部分。是很大的一部分。讲「解」。你解了以后。你才晓得怎么行。
第三分是「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万法。一切万法。六根所接触到的。你就懂得怎么修行。《华严》妙就妙在此地。学了《华严》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六尘说法。才懂得佛在经上常讲「尘说剎说。无间断说」。我们就能够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时时刻刻都在「大方广」、都在「佛华严」之中。你这才能契入。真正成行。成就我们的修行。如果说成就修行。不如成就我们美满的生活好懂!那个行就是美满的生活。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同。这是一品经「离世间品」。有五卷。这一品经很长。
最后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完全示现榜样给社会大众去观摩。启发社会大众过诸佛菩萨大圆满、大自在的生活。完全展现给大家看。末后这一分在八十卷里面有二十一卷经文。叫「入法界品」。在四十卷经里面有四十卷。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181.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