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7 05: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卷)  1998/5/2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03

  请掀开经本第一面:

  【世主妙严品第一】

  《华严经》总共有三十九品。这是第一品。『世主』还得简单的介绍一下。「世」就是世间。佛法里面总称为三种世间。就是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佛法跟世间法一样。总离不开因缘。缘生之法。世间就是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谓器。是讲器用;器皿是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必须要用到的。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生活必需品。在此地就是指我们的物质环境。这是世尊建立佛法。教化众生的场所;器世间是场所。没有这个场所就不能够建立佛法。有场所之后还要有听众。如果没有听众。佛法也不能建立。所以一定要有众生世间;众生世间就是听众。有听众还得要有个说法的人。这是主讲的这个人。主讲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已经圆满的、究竟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具足大智慧。正确的觉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就称他为智正觉世间。

  「主」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领导人。在古时候是帝王。佛以及世间这些国王。乃至本经所讲的地神、水神、树神、山神。这些都称之为世间主。鬼神这些事情到底有没有?给诸位说。决定是有。你要问:你怎么那么肯定。知道鬼神决定是有?因为鬼神是我们所变的一个物体。能变的是我们自性、真心。自性。佛家也称之为本性、真心。它的功能不可思议。所有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它怎么变的?是从分别、执着里面变现的。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想鬼就会变出鬼出来。想神就会变出神出来。哪有变不出来的道理?如果变不出来。我们的心性就不能称为万德万能。心性万德万能什么都能变。想什么就变什么。所以想鬼就变鬼。想神就变神。你明白这个道理。经上所讲的境界我们就能肯定。就能够相信。

  譬如佛在《戒经》里面教导出家人。出家人在过去古代的时候。没有这些财力。也没有这些施主护法来护持你。你在山上修道。山上修道总得要搭个小茅蓬遮蔽风雨。搭小茅蓬多半是就地取材。在山上砍树木来搭个小茅蓬。做为自己静修的一个场所。可是树。佛说的。它的高度超过一个人就有树神。并不是那棵树成了神。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树神是什么?树神实实在在是一些灵鬼。灵鬼依附树木而住。祂也要找个地方住。祂到哪里去住?看到这树不错。满大的。有树阴凉。鬼神就住在那里。于是我们就称祂作树神。是这么一个意思。并不是树本身成了神。那是讲不通的。我们要砍这棵树。换句话说。破坏鬼神的家。那个树是祂的家。你把祂的家毁掉。你跟祂两个结了冤仇。祂不甘心。祂就来找你麻烦。于是佛就告诉我们。如果去砍这棵树。你选中这棵树。你在三天前在这个树围绕着它。围绕着树诵经、念佛跟祂回向。告诉祂三天之后我要来砍这棵树。请这个鬼神。请你搬家。这个树让给我。这就没事了。如果你不通知祂。你去砍它的话会惹麻烦。

  由此可知。树木花草都有鬼神依附在这个处所。祂就住在这个地方。依报环境里面。像这一类的事情就很多很多。在《华严经》上都称之为世间主。树。有很多树。大树、小树。很多这些灵鬼依附树而住。祂们有祂们的社会。祂们也有祂们的组织。大概那个最大的树。那是个大鬼王住在那个地方。祂就是所有树当中的神。彷佛是这么一个意思。水神里面也是如此。最小的水。井水。井是很小的;有河水。有江水。有海水。中国人称为龙王。龙王就是水神。祂也有大小。海龙王就大。小河里面的龙王那就小。大的这些龙王也是称为世间主。这个就是器世间主。

  「众生世间主」。譬如世尊讲经说法。诸天的天王也来听。人间的国王;我们在经典里面所看到记载。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十六个大国王都来听法。而且都是佛的学生。都是佛的拥护者。我们今天称之为护法。在那个时代。印度像我们中国春秋以前的社会一样。国家没统一。所谓是小国林立。我们在史书上看到周朝时候八百诸侯。周朝在那个时候。整个我们中国文化地区有多大?只不过是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而已。幅员并不大。东面到海。山东东海。西面大概到现在陕西、甘肃这一带。北面邻近蒙古。南面大概是到现在江西、福建、广东。这一带是蛮荒之域。所以幅员并不大。八百诸侯。诸侯就是国王。八百多个小国。所以史书里面记载。方圆百里就是大国。二、三十里是小国;二、三十里是乡镇。从前乡镇的镇长就是诸侯。它是独立国。周天子是被大家公认。好像联合国的主席一样。大家对他尊重。他并没有权管辖。只对他有象征性的尊敬。用他的历法。这就表示服从于他。每年对他有一次的朝见进贡。一年有一次来看看他。带一点土产送给他、供养他。就这么个关系而已。所以每个小国都是独立的。

  印度可以说统一是很晚的事情。所以印度当时小国林立。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他父亲的王国也不大。大概只有我们现在一个县这么大。如果新加坡这么大一个土地。恐怕也有六、七个国家。这是当时社会环境。我们要认识。所以一看到经上有那么多的国王。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知道都是一些小国。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教育工作者。他做得非常圆满、非常成功。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对他都尊敬。虽然他不是形式上的国王。他是社会群众精神的领袖。也称为世间主。也称为世主。精神领袖不是实质政治上的领袖。他是精神领袖。也称为

佛教讲经与党信众的关系

世间主。这是「世主」两个字的意思。

  『妙严』。「妙」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甚深甚广。微妙难思;这就是佛所证得的。修行证果。「严」这个意思是庄严。它的意思很多。譬如讲形式上的庄严。我们一个建筑物。今天我们居士林这个道场建筑很庄严。这是形式上的庄严。这也是器世间的庄严。形式上的庄严对于教学来讲。也起很大的影响作用。因为世间人有许多人很重视外表。门当户对。如果门面太差。你里面内容再好。人家也不肯光顾。特别是现代人讲求包装。包装就是门面。所以门面一定要做得很漂亮。这在我们这个经上就是器世间庄严。就是这个意思。世尊在道场上。虽然他是随缘而不攀缘。随缘。自然有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出钱出力来建筑道场、庄严道场。释迦牟尼佛也不反对。随缘!你做很好。不做也很好。所以他不刻意去寻求。但是别人来做。佛也赞成。只要合情、合理、合法。佛不会反对。如果勉强去做。这个佛不赞成。譬如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建这个道场。我们要向银行、向人家贷款来建。这个事情佛是决定不赞成。为什么?你贷款有压力。那就属于攀缘。我们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决定不做自己能力之外。不干这个事情。如果干这些事情。这是要勉强撑门面。自己受很多的辛苦。承受很大的压力。身心都不安。你怎么能办道?人要真正如法的办道。一定是身心安稳。自在快乐;无论在物质上、在精神上没有丝毫的压力。这是佛教给我们做人生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晓得。

  到后面我们会在经典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经文。这些世主赞叹世尊的智能德能。显示如来成就的庄严。这是讲他的成就。他德行的成就。智慧的成就。学术的成就。教学的成就。这是世尊真正的庄严。真实的庄严。众生如果不严。就不能够感动佛出现在世间。众生庄严是什么地方?给诸位说。不是我们的衣着考究。不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庄严。不在这上面。而是在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我们众生能有这样的好心。我们这些年在许多国家地区提

沈阳佛教讲经说法

倡四好︰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是我们众生的庄严。如果我们心好。行也好。有意思想学佛。这个念头一动。佛就有感应。佛就有感。众生严是好心。心好、行好那是我们真正的庄严。不在外表!外表是表法。实质重要。佛要是不庄严。不能做教学的领导。不能做一切众生的精神领袖。佛的庄严。真诚、清净、慈悲到极处。这是佛的庄严。因为心善、行善。容貌就善。体质就善。他生活环境无一而不善。生活环境就是此地讲的器世间。这是真佛住处。

  从这三种庄严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由于佛的庄严。显示我们能够遇到佛。佛今天虽然不在了。我们遇到佛像。我们遇到佛的经典。遇到佛的遗教。我们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没有善根福德。你怎么能遇得到?新加坡这个地区居民三百多万。能够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我在这里看一看。不到一千人。三百多万人。不到一千人!这是大家有善根、有福德。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在隔壁他都不来。我们遇到的人。有善根、有福德。我们每个学佛的人。说实在的话。过失当然不免。比起世间一般人总算是个好人。学佛嘛!学佛总是个好人。我在美国居住十几年。美国的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有一个宗教信仰。所以你上学的时候。一定问你信哪一个宗教。只要你相信宗教都好。他们认为都是好人;你会信神。你会信佛。都是好人;没有宗教信仰的。他要特别的辅导。由此可知。他们的社会很重视宗教教育。他知道宗教教育能够维系社会的安定和睦。

  众生的庄严显示佛法的殊胜。我们常讲法缘殊胜。佛的法缘很殊胜。他的学生、弟子这么多。仰慕他的人很多。跟他学习的人很多。三种庄严互为依处。就称之为妙严。器世间庄严里面有众生、有智正觉。众生庄严里面有智正觉、有器世间。所以说一个庄严。一切庄严都在其中。佛讲庄严的事情。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美好;佛经里面讲美好的事情讲得太多太多。但是总不如《华严经》里面讲得圆满、讲得周详。这是清凉国师在《华严经》批注里面给我们说的一点意思。而李长者在《合论》里面。有他独特的见解。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研究教的人多半喜欢清凉的《疏钞》。参禅的人非常喜欢李长者的《论》。这个论的确有论的妙处。都值得我们做参考。我们在此地。跟诸位做简单的报告。经不能细讲。如果细讲时间要很长。就是略说也得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圆满。佛在这部经里面。总共给我们列这个大众。大众用现在的话就是团体。好像我们今天讲的社团。这个社会

全国佛教讲经大赛第一名

有多少个社团?本经里面一共有二百二十八类。这个数量确实是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没有的。二百二十八众形状不同。各个部类。每一类的数量都是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华严海会」。

  一开端品题就称为「世主妙严」。『品』这个字。品是类别。好像我们中国古书里面讲的篇、讲的章。有中国篇章的意思。佛讲的哪一类。属于这一类的把它编在一起称之为一品。然后看这部分的内容给它标一个标题。佛在前面这一段里面。所说的就是世间主的庄严。三种世间主的庄严。所以用「世主妙严品」作品题。「品」这个字。里面最要紧的含意是帮助我们修学。经、品都是属于教法。教学的方法。无论是初学。无论是老修。我们依照佛所教导的。佛给我们讲的。有层次、有条理。诸位在经本上看每一段都标了一个小标题。这在佛法的名词称为科判、称为科题。经文无论有多么长。《华严》是大经。比《华严》分量更大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经》。这么大的经。自始至终我们用表解体系把它排列出来。依旧是一脉相承。有条不紊。你能看出经典的章法结构多么的严整。这是经典的庄严。佛当年说法。言词的庄严。从章法结构里面。我们能够领会他思想的体系。这就属于教义。前面跟诸位讲的。经题里六对。第一个就是教义一对。思想体系是属于义理。章法结构是属于教学。目的是教我们学习的人。依照次第顺序进修而不至于迷惑。不会感到困难。这是佛经有品类差别的用意。

  底下有个『第一』。第一是顺序。这品经在三分里面讲它属于序分。所以排列在第一。可是在《华严》里还有一层很深的意思。这个意思古大德所说。此地的第一不是次第先后的第一。那是什么第一?法界门中没有先后次第。都是一时无二念。同时显著一切法的第一。这个意思我们很难体会。我们在《楞严经》看到「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个个都是第一。《般若经》给我们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般若》讲的是理。《楞严经》讲的是事。事理合起来看我们很容易懂。这个经里所讲我们就很难懂。必须了解事实真相。而且事实真相真的很不容易体会。

  我们生活在现代。科技达到相当水平的一个时代。科学技术帮助我们很大的忙。世尊在本经「十定品」讲剎那际。使我想起来古时候的人怎么会懂?实在讲那是以我们的妄想推测古人的境界。我们有过失!古人怎么会懂?古人入定。定中深深的证得剎那际。比我们高明太多;我们今天是利用科学技术明白有剎那际。现代的科技向两个极端去发展。一个是无限大。太空物理;一个是无限小。量子力学。向两端发展。这两端跟佛法、《华严经》都有密切的关联。

  《华严》讲的剎那际。就跟现在量子力学讲的很接近。来观察物质到底是什么?用科学的方法把物质分解。分解到最后变成分子。分子再分解变成原子。原子再分解。再发现有质子、有中子、有电子。能不能再分?还能分!前几时我们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一个科学报导。外国人现在证实。以前是从数学里面推算出来有一个最小的物质存在。给它取名字叫「夸克」;但是没发现。好像去年才被人发现。这个物质有多大?他举个比喻。假如把一颗原子。原子已经很小。肉眼看不见;把一颗原子放大。放大成地球这么大。那个夸克多大?像一粒黄豆那么大。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我们经上常讲「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用这个来比喻物质存在时间的短暂。实在讲闪电的时间太长太长了。用这个让我们体会剎那际。说明物质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什么是物质?我们身体就是物质。你不要以为我们这身体在这个世间。还可以活几十年、活一百年。你完全搞错了。

  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剎那生灭。我们思虑所不及。我们想象不到。我们起心动念那个时间太长。它不知道生灭多少次了。科学家观察到这个现象;观察到这个现象。那是佛法里面所说。他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怎么来的?怎么产生?后来又如何演变?这个事情只有佛知道。所以佛是大智大觉。佛告诉我们。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都明白。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佛讲我们智慧上面有障碍。只要把障碍去掉。你的智慧现前就知道了。所以「出现品」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真正是全知全能。我们个个人都有!可惜我们现在把自己的智慧丧失掉、迷失掉。并不是真的丢掉了。你只要一觉悟。就又恢复了。被什么迷了?佛给我们讲。迷的东西也是无量无边。太多了。佛把它归纳成两大类︰一个叫烦恼。一个叫所知。烦恼障、所知障。这两样东西把它障碍住。去了二障。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去了二障。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大方广佛华严」。就是我们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大方广佛华严」。跟诸佛所说无二无别。所谓佛佛道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第一。古大德特别给我们说明这个甚深的义趣。

  明了这个义趣。我们就能够稍稍体会到。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究竟圆满的大法。二七日中所说;二七日。二七是十四天。时间不长;将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圆圆满满说出来。一法不漏。我们能体会到一点。而事实上?事实上是一剎那之间成就。哪里要二七十四天?太多了。这个意思。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到「十定品」再跟诸位细说。总而言之。佛法是剎那际。一时一处。同时缘起的第一。没有第二。这在本经。贤首国师为我们所说出十玄门。六相十玄。观察一切万物。说六相十玄就是说明一切事物的事实真相。这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十玄门里头这一门。一多相容不同门。六相十玄。字字句句。事事物物。乃至我们起心动念。无不具足;明了就叫觉悟。不明白那就是迷惑。

  所以《华严经》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它意在言外。难在这个地方。如果你完全执着在文字里面。那你就完全错了。它的意思是在言语文字之外。不在言语文字之中。言语文字里头找不到。妙就妙在此地!这是佛表现智慧达到了顶点。佛为一切大众讲经说法。善巧方便也达到极处。真正是妙不可言。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能体会几分。那真是法喜充满。对于释迦牟尼佛真的是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你只要通达明了了。需不需要佛来教导你?不需要。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完全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你看。佛这种教学的手法高不高明?给你一点。你就豁然贯通。这才是高度智慧。极高明的教学方法。不是教我们一样就懂一样。教两样就懂两样。那要教到哪一年你才能成就?品题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

  下面还不能够避免的。要跟诸位略说一下「经开三分」。这个三分是东晋道安法师发现的。实在讲经典本身本来具足。但是从来没人说过。没人发现。道安法师发现。把这一部经分为三个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世主妙严品」这品经就是《华严经》的序分。这一品经文很长。诸位现在拿到的本子。这个经本就是序分。就是这一品「世主妙严品」。是《华严经》的序分。有这么长。「现相品」以下是属于本经的正宗分;一直到「入法界品」的末后有一段经文「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这个以下才是本经的流通分。

  序分里面。古德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就我们娑婆世界来说。更深的意思是结通十方无尽世界的序分。《华严经》确确实实所叙说的乃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佛要说这么广大的境界?诸位要晓得。无限的法界是我们自己生活的空间。如果佛不说。他就对不起我们。我们生活空间他没有说得圆满。必须知道我们每个人有过去生。过去世、现在世、还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今天出现在这个地球上。来生也许到别的星球去了。我们现在讲外层空间。每个星球跟我们都有关系。我们可能过去曾经住过。将来还要去观光。对于里面一切状况、情形不了解。怎么行?所以佛在这个经里。对于十方诸佛国土过去、现在、未来。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佛尽到他做一个好老师的责任。

  序分里面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证信序。一个是发起序。我们到经文里面都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序文到底怎么来的?过去我们讲经省略得太多。虽然这不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它属于佛学常识。我们也不能够不知道。这一段文字有它的来历。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入灭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晓得。生命是永恒的。确确实实没有生死!佛没有生死。菩萨没有生死。我们有没有生死?没有!这给你讲真话。没有生死。为什么?生灭同时。哪有生死?讲到剎那际。生灭同时。没有生死。相状也是不灭。这连科学家都知道。物质不灭。精神不灭。怎么会有生死?我们今天贪生怕死。贪生怕死是个错误的观念。不是事实;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让我们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有生死。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地球有成住坏空。这是什么?这是一个现象。有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就物质来讲确实不灭。这个只是物质的缘聚缘散而已。缘聚。就现一个物体;缘散。物体改变了。不是它消灭。它没有消灭。

  譬如诸位手上拿的这本书。这是物体;这个书装订成。做好了。这是一本书。如果你把它一张一张纸拆开。就不叫书。书没有了。装订起来。这本书生了;把它拆开来。这本书死了。没有了。我们看到生死的相。其实生。是那么多张纸。灭。还是那么多张纸。纸没有坏。只是拆散开而已!诸位从这个比喻冷静细细的去观察。然后你观察我们人也是不生不灭。我们今天有个人身。就像许多张纸装订成书一样。什么叫做死?细胞东西分解了。就像那个书拆开、散开。没有了。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物质不灭。精神当然更是不灭了。精神是个主宰。物质是现相。佛在《法华经》上讲「世间相常住」。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不灭。世间相常住。这不是我们一般人、粗心大意人所能够懂的。

  佛在经上讲的这些境界。实在讲。佛如是。我亦如是。大家都如是。《华严经》讲什么?《华严经》就是讲我们自己。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这一切的事实真相。你要是统统明白。那就叫你做菩萨。叫你做佛。佛菩萨就是明白人;不明白就叫你做凡夫。凡夫就是对于事实真相不明白。所以佛出生灭度示现。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他自在示现。我们也示现。不自在。很不自在;我们是受业力的支配。不自在!佛把业力解除变成智慧。智慧做主宰就自在。我们今天是烦恼、感情做主宰。那就苦不堪言。如果我们把感情转变成智慧。我们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这里头有个很深的道理。也有许许多多巧妙的方法。我们道理通达。方法明白。就能转境界;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转苦为乐。真做得到!它不是假的。

  所以佛示现入灭。阿难是个凡夫。阿难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只证得须陀洹果。小乘初果。虽然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我们现在讲是错误的见解。他没有了。他的见解是很正确。可是他的思想不正;见解没有问题了。思想有问题。思想是什么?贪瞋痴慢没断掉。所以看到佛入灭心里就难过。心里面就很悲哀。这个时候。他什么样的智慧都现不起来。为什么?这一悲痛就迷惑了。

  这个时候。阿「少/兔」楼驮。我们在《弥陀经》上念到的。阿「少/兔」楼驮是他的同学。就提醒他。他说︰「你现在不能悲伤。佛要灭度了。你是佛的佛法继承人。佛在世的时候。你闻法是最圆满的一个人」。可以说佛在一切时、一切处讲经说法。阿难都在旁边听。一堂课没缺。「你有责任承传佛法。你现在这么样的痛苦。那你怎么办?赶紧向佛去请求、去请教。」佛不在世了。他教他四桩事情重要。「佛不在世了。我们怎样修学?以前佛在世。我们大家依靠佛。佛来教导。佛不在世了。我们如何行道、怎么修道?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不在了。谁能代替老师?推选哪一个人来做我们的老师?」古时候的僧团跟现在的僧团实在讲也没有两样。人多了。良莠不齐。「有一些很顽皮的、不听话的、犯规矩、不守规矩的。这些同学我们怎么办?佛在世的时候看到。佛会呵斥他。会教训他;佛不在了。我们都是同学。谁肯听谁的?对于这些恶比丘。怎么办?第四桩事情。你将来集结经藏。这个经藏一开头要用些什么文字?」告诉他这四桩事情。赶紧向佛请教。佛要是入灭。你就没地方请教。

  阿难尊者就把这四桩事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就告诉他。佛不在世。依什么行道?佛教人依「四念处」。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四念处;能依四念处。就跟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两样。「四念处」是智慧、是正觉。时时刻刻要警策自己。「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那个心里的念头剎那剎那生灭。所以四念处观是属于智慧。提高一个人的警觉心。佛经里面常讲「万法无常」。佛把万法归纳为四条。末后「观法无我」。这个「法」是世出世间法。「我」是主宰的意思、主体的意思。所以跟你讲万法皆空。「空」不是没有相。不是没有作用。而是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你才能够万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就是心里再不执着。再不因为这些打妄想。你就生智慧。教我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最重要的。实实在在讲。真是佛替我们末法众生想到。最要紧的就是要断除贪爱。世间人修行所以不能证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就是贪爱不断。这是生死的根本。只要根本不断。就永远不能够出离轮回。

  又告诉我们。佛灭度之后。以谁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戒是佛的教诫。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那个几条戒。是广义的。佛在经论里的一切教诲要遵守。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要去做。以戒为师。佛又告诉我们。曾经说过。「以苦为师」;话说得都很有道理。佛教我们生活过得苦一点。为什么?怕我们贪着享受。那个麻烦就大了。古德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这就是以苦为师。警觉性就高。古时候出家人生活真的是简单。三衣一钵。这是在印度热带的地方;新加坡这个地方也如此。「三衣」。衣就是我们现在披的这个衣。三件衣:五条衣、七条衣。九条以上的叫大衣;最多的。我们现在用的是二十五条。现在搭的这个衣。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对于御寒遮体的意思已经没有了。现在是纪念的意思。

  古时候物资缺乏。出家人到外面去托钵。我们一天吃一餐饭。到外面去托钵。人家供养容易。要是衣破了。要供养一件衣。这相当不容易。所以出家人的衣从哪里来的?别人穿破了的旧衣服。丢掉不要的。到外面垃圾堆去捡。捡来之后。这个衣当然质料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还可以用的把它裁下来。一块一块裁下来。然后再把它缝起来。缝成一个整块的衣。自己还可以用。颜色不一样。穿起来难看。所以染色;所以衣叫染衣。染色衣。现在不一样。现在整块的布拿来剪。剪碎再缝起来。意思已经大大的不对了。所以现在只是象征性的、纪念性的。纪念我们的老师当年这种生活艰苦的情形。让我们常常想到佛陀在世真的是以苦为师。衣食都不足。衣食足了就生贪心。对这个世间就贪恋。想了生死出三界。「这三界不错。满好的!」舍不得离开了。常常觉得世间苦。常常觉得人生苦。他有出离的心。超越三界六道。契入一真法界。这个就对了。

  佛教我们「以戒为师」。佛的教诫就是老师。所以我们每天读经。昨天我跟诸位提到。为什么天天读经?天天听老师的教训。早课接受老师的教导。希望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老师的教诲。晚课是反省、忏悔。今天这一天。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把老师教诫的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晚课是做这个功夫。这叫真正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都要依照佛陀教诲为标准。早晚课用意在此地。

  对于这些不守规矩的同参道友。怎么办?佛在世的时候。佛可以责备、可以呵斥、可以骂人;我们不行。我们没有佛的智慧德能。你要是责备他。你跟他结冤仇;冤仇结了之后。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大了。真正学佛人。不跟任何一个众生结冤仇。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对于这些恶性比丘。怎么办?佛教我们方法。「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不要理他。看他来了。我们躲得远远的。不要理他。一切随他去。各有各的因果。个人有个人的报应。修自己的清净心。佛教给我们这么一个原则。

  第四个问题。这就讲到这个经上。阿难将来集结经典。开头怎么写法?佛就教他:你一开端。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与哪些人在一起聚会」。用这些字样。为什么要这样写?佛就说︰三世诸佛经藏开端都是用这个。释迦牟尼佛说:我也不例外。循古佛的规矩。也用这个做开端。所以经一开端这些字样。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指示的。

  古大德告诉我们。这个开端还有很深的用意。第一个。古代印度的习尚。佛没有出世之前。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可以说是世界上真正的宗教之国。这些宗教徒们。他们的修学成绩相当可观。不能够等闲视之。跟我们现在一般人所接触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他们真修。多半都是修定。修瑜伽、修定。而且有相当深的定功。所以在定中能够突破时空。我们今天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禅定里面可以突破。所以在禅定里面。他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能够看到六道里面的状况。那个不是幻觉。是事实。他能见到鬼道。能见到地狱道。能够见到诸天。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他们都有能力达到。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知道这些现象。这现象怎么产生?六道还能不能突破?六道之外还有没有生活空间?他就不晓得。这就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佛为什么不出现在中国。而出现在印度?中国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我们的文化、学术也相当发达。但是跟印度比还是比不上。他们已经明了六道的事情。我们孔老夫子只是讲人道。鬼神跟天道他很少说。这就是我们不如印度的成就。释迦牟尼佛出现在那个地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很想突破六道轮回。所以佛经里面许许多多的术语都是借古印度宗教里面的术语;但是借它的术语。我们用新的意思来解释。这就变成佛法。像「涅盘、圆寂」都是古印度宗教的术语。这个例子太多了。或说当时他们宗教的典籍一开端用「阿优」开头。一开端的时候总是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有、无」。也就是说所有一切学说总不外乎讲「有、无」的道理。所以把这两个字标在最前面。而佛法不是如此。佛法用「如是我闻」。这就明显区别跟宗教的典籍不一样;换句话说。佛教不属于宗教。这是第一个意思。跟宗教的典籍明显的差别。一开端就不一样。

  第二个意思是息诤论。阿难尊者如果要不是说这个经典是亲自听佛说的。大家以为是阿难自己说的;阿难说的。别人就有诤论。就有议论。不服。所以说「如是我闻」。大家没有话说;我听佛说的。不是我说的。不是我的意思。这一切争执就没有了。第三个意思是断众疑惑。这种情形诸位如果要是细心。能够体会到一些。法师升座讲经。如果能够如理如法。心地清净、真诚。就能得佛的加持。得佛的感应。所以台上跟台下不一样;在台上得佛的加持。容貌比在台下一定要好。何况是阿难尊者集结经藏的时候。升座讲经得到世尊的加持。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他的相就变了。变得格外的好。让大众一看。阿难怎么成佛了?怀疑阿难成佛了。也有人怀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来了?宗教里面讲复活。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复活了?也有人疑惑。可能是他方佛来示现。有这么多

佛教讲经动画片佛弟子网

的疑惑。阿难一说「如是我闻」。这疑惑就没有了。晓得坐在台上讲经的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容光焕发。是得佛力加持。

  第四个意思是能令听众生起信心。大家对佛尊敬。传述佛的法音也能令大众生信。末后一个意思刚才叙说过。世尊是顺同三世诸佛。一切诸佛经藏都是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都用这个开端。释迦牟尼佛不例外。今佛无异于古佛。所以佛十号里面第一个叫如来。「如来」有个意思就是今佛如同古佛之再来。所以称如来。但是《金刚经》里有一个意思。我觉得非常之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意思好。那就是万法皆如。「如」是什么?如是真如本性。能变;一切诸法是所变。能所不二。这个意思好!

  虽然一切经都有三分︰序、正、流通三分。《华严经》又稍微特别一点。这个我们要知道。清凉大师注这个经。把它分作四分。序、正、流三分。他老人家把它分成四分。这个四分跟三分重迭。跟三分交叉。显示得格外的圆满。四分在前面也曾经跟大家报告过。这是分成四个大段落。第一是「举果劝乐生信分」。这是一开端。有六品经文。将毘卢遮那如来他的果报、他的生活状况显示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觉得我们应当要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自在。佛菩萨幸福。佛菩萨美满。佛菩萨没有一丝毫的缺陷。我们羡慕的心就生起来。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建立信心之后。一定要把这里头因果的道理搞清楚。我们看到佛的这个果报。果必有因;我们今天这一生。这一生受用的也是果报。这个果也有因。乐有乐的因。苦有苦的因。这里头的因因果果非常复杂。再复杂的因果。我们也把它理出一个头绪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我们把不好的因改正过来。这是修行。「行」就是行为、造作。错误的行为造作;行为里面。佛通常把它分作三类。身、语、意;身业是身体错误的造作。口业就是错误的言语。意业就是错误的念头。你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由此可知。你先要知道错误。你才能把错误修正过来。如果你不知道错在哪里。你怎么修法?你就没法子修了。所以许多同修常常听佛门讲「开悟」。某人开悟。什么叫开悟?这个名词好像很神秘、很玄。我告诉大家。这两个字很普通。什么叫开悟?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叫开悟;你能把你的毛病、错误改正过来。就叫做修行。佛家常讲「解行相应」。解是明了。你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你怎么修法?你无从下手。修行一定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的毛病。诸佛菩萨他们的行为纯正。思想纯正。没有丝毫过失。常常读他们的书籍。这就是一个水平、就是一个标准。依照这个标准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修正错误的行为。这就对了。

  《华严经》在第二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很长很长的经文。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着重在解。简单讲。信、解、行、证四个字。第二部分是「解」。解帮助我们修因。帮助我们与果德相应。你果然明白。那你就是觉悟了。觉悟之后。悟后就起修。每天干什么事情?每天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言语、行为。天天干这个。时时干这个。处处干这个。不妨碍工作。不管你过的是什么生活。也不论你从事于哪个行业;你处顺境也好。处逆境也好。都在现前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你能这样去做。这叫菩萨行。菩萨不是干别的。菩萨就是修正自己的毛病。修行人。真干!

  第三是「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一切万法。就在一切万法里面修正自己种种错误的观念行为。为什么佛在这个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表法。不在字面上?因为你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一切诸佛在你面前说法。你始终不离开诸佛如来。如果不晓得这个意思。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听完就没有了;离开讲堂。你也就舍离了佛法。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我们都没有办法离开佛法。没有办法离开老师。老师就在眼前。

  末后一分「依人证入成德分」。依人是依一切人物。一切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一切人都是我们的善知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好人、善人。我们看他的好处。向他学习;恶人、不善人。我们见到他。我们去反省:我们有没有他的过失?有没有犯他的错误?所以顺

佛教释迦牟尼讲经

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我们一面好镜子。都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华严经》在末后用五十三位。这是五十三尊佛。示现我们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有善人也有恶人。就是把现前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这个大社会里与这些芸芸众生相处。怎样去修菩萨道。怎样去学菩萨行。换句话说。怎样去过佛菩萨自在美满的生活。

  清凉大师他从三分这个意思。又把这个经开成四分。我们现在在第一分里。就是四个大段。我们现在读的这是第一大段。第一分当中。第一分有六品经。又分作十分;这六品经相当长。分作十分。第一分「教起因缘」。叙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讲经总有个因缘、缘起。第二分「大众同请分」。佛法是师道。诸位一定要晓得。师道是很尊严的。尊师重道。所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世法、佛法都不例外。我们是求学。我们以真诚的心向善知识求学、求教。不可能叫老师到我家里来教。那就很不尊重。现在这个社会有所谓家教。家庭老师。父母请老师来教儿女。儿女对老师并不尊重。「你是我爸爸妈妈请来的。叫你来就来。叫你走就走。你算什么?」没有一点尊敬的心。他能学到什么东西?现代社会有家教。古时候没有。古时候的秀才再穷。没饭吃。他也不干这个事情。他也不会去当家教。一定要有人恭恭敬敬礼请才行;不恭敬礼请。你绝对不会去。那是斯文扫地。现在社会变了。这是很可悲的一个现象。

  同样道理。从前老师真的有学问有道德。没有听说有招生。你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招生?没有!老师都很谦虚。「我没有道德、没有学问。我不能教你」。都是这么谦虚。招生那就太狂妄。那就太自大。你有这么大的胆子。你敢招收人。那还得了!不敢招生。历代相传。寺院里面讲经说法。用什么方法通知大众?从前寺庙前面有旗杆。挂幢。幢是圆形的。像旗帜一样。圆形的。挂在旗杆上。人家一看。今天寺庙有法师讲经;喜欢来听的就来了。自己来的。不是招来的。我没有叫你来;讲得不好。你不能怪我。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你的精神。对不起你!你自己来的。没有话说。我要是请你来。讲得不好的话。我对不起你;你自己找来的。那没有关系。那是另当别论。所以不敢招生。可是说法要利益众生。要把讯息告诉大家。来不来是他的意思。绝不能有丝毫的勉强;丝毫勉强。那就错误了。这是各有因缘。大众聚集在这个地方一定是有请求。请求有的时候说出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有的时候没说出来。有这个意念。佛有智慧、有神通。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所以你有念头佛就晓得。虽然没有说出来。你意思要求法。佛还是给你讲。所以第二部分是「大众同请」。都有这个意愿求佛说圆满的大法。

  第三部分「面光集众」。佛放光。放光。我们凡夫烦恼太重。看到佛光只晓得很稀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佛放光是让十方世界那些菩萨们。大菩萨们他们见到佛这个光明。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哪个地方讲《华严经》。所以这些菩萨。喜欢来听的他都就来了。他到这个地方来多半作影响众。使这个法会殊胜庄严。有这么多菩萨在场。显示这个法会殊胜。希有难逢。让一般人生庆幸之心。

  第五。佛示现不思议的神通。从眉间放光。光明里面现出许许多多的菩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这四大段都在「如来现相品」。教起因缘就是「世主妙严品」。就是这一品经。第六「普贤三昧分」。第七「诸佛同加分」。第八「法主起定分」。第九「大众重请分」。这都在「普贤三昧品」里面。在第三品里。末后「正说」。这个法会因缘统统具足。释迦牟尼佛正式为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在这一分里面。有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毘卢遮那品。六品经的后面三品。这是第一分里面的十个大段。如果就经义来说。第一品是「教起因缘」;第二品现相以下二品经。第二品、第三品。这两品是「说法仪式」;第四、第五、第六品。这是「正说」。这是清凉大师告诉我们。

  现在我们要介绍第一品「世主妙严品」。清凉大师也把它分作十个段落。就是诸位现在手上拿的这一本。这一本第一段。这是讲大段落。「总显己闻」。这一段只有四个字。「如是我闻」。这是一大段。第二大段「标主时处」。诸位看。都在第一面。都在这个经的第一面。这是「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这是第二个大段。第三大段「始成正觉」。也是一句;在第一面最后一行。这是大段。不是小段。经文虽然很少。四个字。四个字要是跟诸位细讲。讲一年都讲不完。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我们不可以那么细讲。我们也跟诸位略说。我把这个大段先跟诸位说出来。第四大段「别显处严」。一到四段都在第一页。第五大段「教主难思」。在第七页。诸位翻开第七页就看到。看到小题目「教主难思」。从「尔时世尊」底下。在第七面。第六段是「众海云集」。在第十面。我们这个本子第十面。第七段是「称扬赞德」。就是这些世间主。众生世间主、器世间主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个文在第五十一面。第八段题目是「座内众流」。在二百三十三页。诸位在此地能看到「众海云集」这个文很长。「称扬赞德」的文也很长。《华严经》这一部分在一般讲解是比较困难、难讲的地方。第九段「天地征祥」。这是感应。有许许多多的祥瑞;这个经文不长。在二百六十一面。最后一段「结通无尽」。在二百六十三面。这是清凉大师将我们这一品经。也就是现在诸位拿到这一本。分成这十个大段落。从十个大段落里面。我们就能看出「世主妙严品」这一品经的内容。内容大概都能从这个地方看到。

  现在我们就看第一大段「总显己闻」。经文︰

  【如是我闻】

  就是这一句。总显己闻。最简单的解释。「如是一部经义。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我们把它翻成现代白话。这样讲就不错。这句话没讲错。这里面还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印度古大德说「传佛教学」。要用现在话说。传承佛陀学说的这桩事情。经文里面讲「如是之事」。如是之事这里头的意思。就是传承佛陀学说这桩事情。阿难是第一个人。以后都是从阿难尊者代代相传。这就传到我们这一代。这个意思就是明显的说出道统一定要有师承。决定不是自己闭门造车。你所学的。你是跟谁学的?我有老师。我的老师他跟谁学的?这样一代一代推过去。推到最原始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学的。这是一个道统。一脉相承。所以学东西决定要有师承。世出世间法如果离开师承。说是自己成就的。没那回事情。决定不可能。你要问︰最初第一个人呢?释迦牟尼佛跟谁学的?释迦牟尼佛也不是无师自通的。到后来会给诸位说到。释迦牟尼佛也是祖述过去诸佛所说;换句话说。不是自己的创意。没有创意。孔老夫子也说「祖述前人」。他老人家一生说「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转述古德的。佛也是转述古佛的。你看那个多谦虚。话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今天时间到了。下一次我再跟诸位报告。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183.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72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