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六祖慧能大师---佛慧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21 00:4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六祖慧能大师---佛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六祖慧能大师---佛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六祖慧能大师---佛慧

六祖慧能大师生活时代的中国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鼎盛时期。六祖大师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正是因为有了六祖大师。中国佛教迄今才可能有千年后的繁荣。不夸张地说没有六祖大师。现在的佛教是什么样子很难说。六祖大师年轻至中年时代。正处于一代佛法大师玄奘法师弘传法相唯识学的时期。因为唯识的应运而生。当时还有善导大师的净土宗盛行。又有道宣律师的律学传扬。更有法藏大德的华严之教。之后义净法师的一切有部律藏。湛然大师的天台教观。使得当时佛法蔚为大观。各种佛法之

佛教法师的微信头像图片大全

门纷纷传扬。一方面带来了佛法的兴盛繁荣。另一方面又让人不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如何下手。永嘉大禅师在《证道歌》里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非常形象地说明就当时的情形。所以。永嘉大师开悟后有:“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之感叹。   慧能大师传顿悟禅。正是针对当时学人重经教。不重实证而有阐扬。六祖大师的顿教法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大师的顿悟禅里。一切的繁琐之教义。一切的分别心。都没有影子。有的只是以修行和开悟为目的的顿悟禅。六祖大师的顿悟禅有三句话可以概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所谓无念。即知一切法而不执着。非草木无情无识。大师尝言:“何名无

佛教法师晨语

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所以。无念就是处于妄想境而不起分别。这是顿悟禅的第一个特点。是宗旨。   所谓无相。即说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为事物外

黄梅最牛佛教法师

在的名相所迷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师尝言:“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

佛教法师是什么级别

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所以。缘起无自性。缘起性空的观点。我们学佛之人是时时不能忘记的。真能明白这个道理。无相即是实相。   所谓无住。即是说超越两边。 不落空有。《维摩诘经》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万法以无住为根本之根本。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有”的。是具体的。法性则是“空”的。是抽象的。大师尝言:“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束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如我们常常执有执空。执我执法。对事物起分别。学习佛法却用世间名相去分析。就会像永嘉大师说的那样入海算沙徒自困啊!   无住出自于《维摩诘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实际上不仅仅是禅宗的核心。学佛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做到不为名相所惑。因为。法无自性。因缘感而起。因无所住。则非有非无。一切法如有自性。一切法就不可能生。无住是大乘菩提的特性。菩

佛教法师圆寂讣告

萨以大智慧除灭两障。不厌生死。不住涅磐。随缘度众。就是不住。    我们学习佛法必须与生活现实融合在一起。佛法如果不能与现实生活实现融合。就会出现六祖大师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情况。佛法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实就在当下。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在我们每天的具体生活里。佛法从外在的表现一定是世间法。我们学佛禅修。目的是为了什么。从菩提大愿看是度众生。但这个众生同样包括我们自己啊。如果自身烦恼一大堆。整天麻烦不断。怎么学佛?说佛法在世间。绝非否定佛法的出世间。它是世出世入的东西。我们学佛第一步要能够自度。唯有在自度的基础上才能普度。这样世间法就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果我们学禅能够知道自心是佛。敢于承担。在当下。在在处处。于行住坐卧之中时刻观照自己。使自心与“佛心”相应。那么我们便是与法相应了。即是现前见性。身处净土。因为。我们的那个“心”本身就是佛啊。因此。慧能大师才在五祖传法以后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坛经》之第二品《般若品》里面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 有益。”可见。学禅第一步必须敢于承担。相信自己是佛。是如来种。是法王子。如果没有这个心量。根本就非学顿悟禅的资格。所以。学习六祖禅法。第一要敢于承担。要识得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第二要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离不开自性的。佛法的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我们现代讲的物质、精神等等都是万法。它从相状上看各种各样。千百万化。但根本上说了无分别。这是树立正知正见。缘起性空啊。第三是口念心行。《般若品》说:“善知识。——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花。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学佛不做佛油子。教油子。跑跑居士。口说必须心行。口是心非则非正道。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成为佛学家(当然有人愿意做也并非不好)。如果对佛教经论研究得非常深入。但不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落实。那么即使理论知识再丰富。辩论的本领再无碍。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受用都没有的。第四是行利他事。菩萨的本质就是利他。利益众生。就是行菩萨道。只有这样才能自觉觉他。最后才能觉行圆满。《华严经》说了一个道理:“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在《华严经》之《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有讲。菩提树王的根和水就是大悲心。不能做到利他。就等于菩提树王没有根和水啊。我们利他的同时。就是磨自己的习气。让我们生生世世的具生我执一点点减少。这就是真正的修行。几时烦恼少了。几时就有成就的希望。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1378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六祖慧能大师---佛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六祖慧能大师---佛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836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