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宣化上人」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四)
宣化上人讲述
1.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2.假若认为分别攀缘心。是你的真心。来听我说法。那么。这个心便应离开分别法音。而能有分别性。才是对的。才是真心。但你的攀缘心则不然。它一离开声尘。便无分别性。譬如
3.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4.刚才所说之道理。和‘法’来相比较。亦是这样。若真是你心的话。就无所去。不会走的。为何离开声尘。就没有能够分别的自性?
5.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6.这个道理。不单单是指声音。有声音就能分别。没有声音就不能分别。就是见到我三十二相。就能生分别;离开色相。便又没
7.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8.如果乃至分别都没有。说空亦不是空。说色亦不是色。什么都不知道。自以为这是最高境界。这境界是拘舍离(译作牛舍)等。一般外道所修。昧即迷昧——不明白、不了解。在佛教里说三昧是定力。但外道只一个‘昧’字。不是入定而是似睡非睡。似觉非觉。佛教入定是了了常明。外道则糊里糊涂。故名其昧为冥谛。此非真空。而是顽空。证到冥谛时若没有法缘就没有分别心;一有法缘。就会起分别心。因此。这境界是不究竟的。
9.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10.你现在用攀缘心性来听法。这个心性是随尘而有生灭。就各有所还。分别声音是从声来。应该归还声。分别法是从法来。应该归还法。好像人影一样。从何人来。便随何人而去。有来有去。都是属暂住之客。而不是常住主人。那么你用什么作为常住之主人翁呢?
11.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12.阿难听佛说。缘心有还。又起疑惑。便再问佛说:‘如果我的心性。各有所还。为什么如来说。本元妙明真心。就无处可还呢?希望如来。生出怜悯之心。为我等讲说真心不还之道理。’
13.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14.佛告阿难:‘就是你现在看见我的进修。这见即是第八识心王。精明之元体。虽然不是妙明真心。但亦是见精之真本。就好像用手指来捏目。便看见有第二个月亮。这第二个月。虽然不是真月。但和真月是没有分别的。只是多一个手捏而已。它不像水中月影之虚幻。和真月是完全有虚实的分别的。’
15.佛以第一月喻纯真无妄之妙明真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水中月影喻缘尘分别之识心。这识心即八识心王。上可通至佛性。下则至第七识。所以八识之本体。虽然不是真心。但真心亦就在八识里。故不要误会佛说。不是妙精明心。就不是真心。
16.汝应
17.你现在应该小心来听我指示你。什么是无所还地。无所还地即圆满常住心地。无来无去。常住不动。就是无所还地。
18.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19.阿难。这个大讲堂。窗户洞然大开。故显得内外通彻。当东方日轮升起时。太阳光射入。就看见光明。半夜无月光时。又是黑暗。云雾掩蔽于天空时。又成昏暗无明之相。窗户空隙处。就有通达之相。墙壁的地方。就只见壅塞不通。处在分别的地方。好像山水、花木。高低等等。就有分别心之尘缘。顽空之处。只看见空相。郁悖之象:地气屯聚叫做郁。灰沙飞扬叫做悖。就现昏尘不清之象。澄霁敛气:雨后天晴叫作澄霁。尘氛收敛的时候。又能看见澄清明净之相。
20.佛欲指示阿难无还之见。先列出可还之相。此大讲堂。喻妙明之心。所述八相。喻心体随缘。现一切别相。即随迷悟二缘而现染净诸相。明喻智慧。善能照了。暗喻无明。不明正理。通喻六根通达;;壅喻二执障蔽;差别之缘喻善恶;顽空喻冥谛;郁悖喻昏迷;清净喻澄湛。以上种种幻化。皆生于妙明之心。此心不拒绝诸相发挥。又能为诸相所依。好像大讲堂一样。
21.什么叫太阳升空?这是表示我人有智慧光明能照破无明黑暗。什么是云雾晦空?是表示无智慧。愚痴不明理。如空中有阴云。地上有浓雾。什么都看不见。这比喻对一切理。一切事都不明白。找不到正路。不能修道。
22.不要认为自己是聪明。自以为很聪明。就比猪更蠢。更愚痴。以为自己聪明。了不起。这便是自满。以为别人都不如我。如果人不如你。那么你便不是人。因为人和人都是一样的。真正有智慧的人
23.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24.阿难。你现在看见这种种的变化相:明暗、通塞、同异、清浊。这八种相这都是幻化不实。我今各还本所因处。它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
25.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26.什么是本因?阿难。这所有变化相。明等于归还日轮。什么缘故呢?因无日轮便没有光明。光明是属于日轮的。故应归还日轮。
27.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28.暗就应该归还黑月。黑月不是黑色的月。而是指没有月光时的暗月。通达还给户窗。壅塞还给墙壁。缘还给分别心。顽还给虚空。郁悖还还给沙尘。清明还给霁天。世间所有的一切现象。都不出这八种变化相。
29.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30.到这里。佛才指明见性是无还的。才是真正的主人翁。佛说:‘你
31.有人说:‘见是有分别的。见明则知道是明。见暗就知道是暗。’不错。但知道明和暗。只是分别之识心。见是无分别的。什么都可以看见。但不能分别。能分别者。只是识心而已。这点要特别注意。不要所分别心当作见精明性。
32.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33.诸即诸变化相。包括八相六识等。八相是从缘而有——缘有则有。缘去则无。六识是因尘而生——尘生则生。尘灭则灭。皆有可还的地方。自然不是你的了。可是。那常住不变之见性。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是不能还给谁的。还给明。明不要;还给暗。暗亦不要。没有法子可还出去。就是证到初果阿罗汉。亦没有神通把见性送给别人。既然还不出去。当然属于你自己。如果不是你的。那么是属于谁的呢?
34.这十六个字。把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所以楞严经的经文。是太好太妙了!你们要学中文。不可放过这机会。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明白一句。就得益一句。如果能领会。将来不但受用无穷。就是依之修行。勇猛精进。一定可以有所成就。证得果位的。
35.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36.释迦佛对阿难说:‘各有所还。当然不是你的。不能还者。不是你的而是谁呢?你全不明白。所以至今还不敢承认。你之见精元明。本妙明净是你的真心。这都是由你自己迷惑。因此丧失本具觉心。而起惑造业。随业而堕落于生死苦海中。常被漂流沉溺生死苦海。如在汪洋大海中。漂来漂去。终归会溺死的。所以如来说这些是最可怜悯的人。
37.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38.阿难说:‘我现在虽然认识见性是无还的。但还有点疑惑。因不明白怎样才能知道是我自己的真性呢?’阿难不知见性。就是自己真性。因为他还是用分别识心来认识。从这一点可以见到阿难已全无主宰。至今还找不到自己真心所在。【待续】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4/143090.html
以上是关于「宣化上人」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宣化上人」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