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宗」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二)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4 00:4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宗」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宗」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二)

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歧仲。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亲金氏梦观音菩萨抱儿授之而生大师。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以前的错谬。将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二十岁。注解《论语》。注至“天下归仁”文句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餐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父亲亡故。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尽焚文稿二千余篇。二十三岁时。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心生疑团: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如此推崇空界?闷绝无措。自感昏沉散乱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发四十八愿。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四岁时。梦中礼拜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时憨山大师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命名智旭。  二十五岁时。入径山坐禅参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这个身体。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子。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注脚。越一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二十八岁时。母亲病笃。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丧葬尽礼。誓住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尔后。多次结坛闭关念佛或持往生咒。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师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当时轻视净土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大师曾就宗贤首、天台、慈恩。还是自立宗旨的问题。作四阄问佛。频拈。得天台阄。由于当世天台宗与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家子孙。大师曾云:“余二十三岁。即苦志参禅。今辄自称私淑天台者。深痛我禅门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奈何台家子孙。犹固拒我禅宗。岂智者大师本意哉!”  大师回答弟子恭请心要之问。答云:心要莫若念佛。判言念佛法门乃总持一切的妙法。其《示念佛法门》云:“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晚年《自像赞》云:“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舴。”  大师目睹当时律学多伪。禅徒空腹高心。不重视戒律。遂以弘律自任。撰述《毗尼集要》、《梵网合注》。大师律解虽精。而自谓“烦恼习强。躬行多玷。故誓不为和尚”。“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名过于实”。引为“生平之耻。”  大师五十岁时。一日对成时师说:“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时师大骇。谓何不力复佛世芳规耶?久之。始知师在家发大菩提愿以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见。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著戒相也。故抹倒禅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与拔。至于随时著述。竭力讲演。皆聊与有缘下圆顿种。非法界众生一时成佛。直下相应。太平无事之初志矣。  大师因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故其一生对地藏经法极为推重。后一度于九华山专修。礼地藏菩萨塔。铸地藏菩萨像。结百日坛。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五百万遍。大师三十三岁那年冬季。温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师说及妙典《占察善恶业报经》。大师立刻派人专程前往云栖请得经本。一展读之。悲欣交集。特撰《读持回向偈》以记之。从此尤属意于《占察经》与占察忏法。且云:“此经诚末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  三十五岁时。大师自念再三翻读律藏。深知时弊多端。不忍随俗淆讹。共蚀如来正法。故依占察木轮相法及忏悔清净法。作八阄。并燃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至自恣日。更燃顶香六炷。撰《自恣日拈阄文》。遂拈得菩萨沙弥阄。便于此年七月十五日正式退为菩萨沙弥。遂发心礼占察忏法。是年冬作《占察行法》一卷。  四十六岁时。大师因屡经精勤行忏。不得清净轮相。故决心再舍沙弥菩萨戒。退作但三归依人。又发勇猛决定心。誓闭死关。定复清净轮

国家承认的佛教法师

相。是年。大师作《与了因及一切缁素书》。文云:“宋儒云: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文过质者莫之与长。旭一人犯此三病。无怪久滞凡地不登圣阶也。旭十二、三时。因任道学而谤三宝。此应堕无间狱。弥陀四十八愿所不收。善根未殒。密承观音、地藏二大士力。转疑得信。转邪归正。二十年来力弘正法。冀消谤法之罪。奈烦恼深厚。于诸戒品说不能行。癸酉中元拈阄。退作菩萨沙弥。盖以为今比丘则有余。为古沙弥则不足。宁舍有余企不足也。夙障深重。病魔相缠。从此为九华之隐。以为可终身矣。半年余。又渐流布。浸假而新安、而闽地、而苕城居檇李留都。虚名无益。实德益荒。今夏感两番奇疾。求死不得。平日慧解虽了了。实不曾得大受用。且如《占察行法》一书。细玩精思。方敢遵古式述成。仔细简点。并无违背经宗。乃西湖礼四七不得清净轮相。去年礼二七不得。今入山礼一七又一日仍不得。礼忏时。烦恼习气现起更觉异常。故

佛教法师聊天

发决定心。尽舍菩萨沙弥所有净戒。作一但三归弟子。待了因进山。作千日关房。邀佛菩萨慈悲拔济。不然者。宁粉此骨于关中矣。”  自退作但三归人以来。大师勤礼千佛、万佛及占察行法。终于在第二年(四十七岁)元旦获清净轮相。得比丘戒。  大师三十七岁时夏初讲演《占察经》。即有作疏之愿。奈病冗交沓。弗克如愿。五十二岁时。结夏北天目。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净戒。舍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六月。述《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大师《刻占察行法助缘疏》力赞此经云:“此《占察善恶业报经》。诚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坚净信菩萨殷勤劝请。释迦牟尼佛珍重付嘱。三根普利。四悉咸周。无障不除。无疑不破。三种轮相全依理以成事。故可即事达理。二种观道全即事而入理。未尝执理废事。又复详陈忏法。即取相即无生。初无歧指。开示称名。观法身观己身。顿同一致。乃至善安慰说。种种巧便不违实理。此二卷经。已收括一代时教之大纲。提挈性、相、禅宗之要领。曲尽佛祖为人之婆心矣。”  五十七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  该岁元旦有偈云:“爆竹声传幽谷春。苍松翠竹总维新。泉从龙树味如蜜。石镇雄峰苔似鳞。课续三时接莲漏。论开百部拟天亲。况兼已结东林社。同志无非法藏臣。”“法藏当年愿力宏。于今旷劫有同行。岁朝选佛归圆觉。月夜传灯显性明。万竹并沾新令早。千梅已露旧芳英。诸仁应信吾无隐。快与高贤继宿盟。”又上年曾寄钱牧斋书云:“今夏两番大病垂死。季秋阅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昼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不可疗治。无术分解。唯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实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况仅从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谁知此实语也。”以身说法。感人至深。  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启龛。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门徒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大师其学兼通博涉。其行之苦急严峻。诚为末法时代第一大善知识。他注重行解相资。一生精进修行之余。前后阅律三遍。大乘经两遍。小乘经及大小论、两土撰述各一遍。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种。净宗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等。都是净宗修学的经典之作。其《弥陀要解》尤独步千古。深契佛心。并撰《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用作后世众生涉猎佛典之指南。其律学著述有《毗尼事义集要》和《梵网合注》等。  大师《病间偶成》诗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表明大师虽自谦是烦惑未断的凡夫。然则大彻大悟。知见与佛齐等。其诸著述言说。皆可考诸佛祖而俟百世。故堪作末法之慧炬。导引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大师的身行垂范与著述。契理契机。于今末世更能感受其救拔众生的无尽悲心及伟力。  赞云:  幼即信佛。随母礼诵。入塾宗宋遂放纵。读《竹窗》自讼。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惑业未断犹坏器。经雨则化弃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

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

  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讳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大师自小就不吃荤腥。少年时便有出尘的志向。父亲早亡。母亲张氏知儿子宿具善根。便命其出家修道。七岁时。大师礼清凉庵僧容选为师。大师聪慧俊彦。经典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受戒。兼通世典。吟诗书法俱精。然并未顷刻忘怀生死大事。  有一天。大师到普仁寺。见一僧人仆地而死。大师瞿然悟世无常。修持益加精进。严持戒律。不离衣钵。日止一食。肋不贴席。终生不懈。后云游参学。庚寅年(公元1710年)二十四岁时依渠成法师与绍昙法师听教。昼夜研穷方等经典。越三年。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绍昙法师传大师灵峰四世天台正宗。  甲午年(公元1714年)二十八岁。叩灵鹫和尚于崇福。参“念佛是谁”话头。功夫绵密。凡历四月。恍然契悟。说:“我梦醒矣!”自那以后。应机无碍。才辩纵横。灵鹫和尚欲付以衣拂。大师不受。辞去。  后于真寂寺闭关。日阅三藏梵筴。夜夕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三年期满。寺众恭请大师讲《法华经》。大师升座开演。辞义犹如河悬泉涌。沛然莫御。自此。化缘日盛。  己亥春(公元1719年)。诣四明阿育王山瞻礼舍利。先后五次燃指香供佛。每年佛涅槃日。讲演《遗教经》与《佛说阿弥陀经》。开示是心是佛的奥旨。三根普摄。法化洋溢。江浙一带的四众弟子。倾心归仰。历有十年。法筵之盛况。胜过诸方。  大师自修精进。如救头燃。闭关梵天寺西院。其室名曰寸香斋。尊客相见。略叙道话数语。寸香之外念佛而已。  大师洞悉末法众生。根机钝劣。略有二类:一愚二狂。愚者茫然无解。固不待论;狂者妄意高远。轻视念佛法门。不肯自修。不知末法之世靠自力出离生死。罕闻有人。他痛斥狂禅。指归净土。对于一些发愿来生生到中国。童真出家修道广度众生的行人。大师斥之为愚执。阐明求生西方。总摄一切菩提誓愿。应专精念佛。先求自度。然后圆成菩提大愿。有诗云:“移舟救溺理无由。抵死须撑到岸头;等得篙师登陆后。更移新棹入中流。”其《示禅者念佛偈》云:“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大师于末法世。建精进幢。以身作则。广行道化。谨遵莲池大师持戒念佛之遗风。一生以“行在梵网。志在西方”自励。净业堂规约。每日课堂。十时念佛。九时作观。一时礼拜。且规定黑、

张家口佛教法师

白半月诵菩萨戒本。大师受请住持诸寺院。每进院规模范一新。清规肃穆。日讲《法华经》、《首楞严经》诸部。执经请益者云集。后退隐杭城仙林寺。不出户庭。力修净业。继而受众弟子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于是屏绝诸缘。纯提净土。结长期念佛会。严立规约。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咸称是永明大师再来。先后住持古刹禅院十余载。得度弟子甚众。  至癸丑(公元1733年)佛成道日。大师对弟子说:“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长往矣。”自此。掩关寸香斋。规定昼夜持念十万声佛号。次年甲寅(公元1744年)四月二日出关。十二日。告知大众说:“吾十日前见西方三圣降临虚空。今再见矣。吾其生净土乎。”随即交待寺院事务。遍辞城中诸护法居士。侍者请大师书偈。大师书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书讫。说:“我十四日定往生矣。你们准备为我集众念佛。”十三日。断饮食。敛目危坐。五更时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至巳时。远近道俗弟子集聚。涕泪膜拜说:“愿师住世度人。”大师复启目说:“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言讫。合掌称佛名而寂。一会儿。鼻筋下垂。面容颜色明润。到封龛时。容色不变。春秋四十九。众弟子奉灵骨塔于琴川拂水岩之西。乾隆七年二月十五日。郧山诸缁素怀念大师道行。迎灵骨重建塔育王寺之右。其旧塔用以藏衣钵。  大师撰有《净土诗》、《西方发愿文注》、《劝发菩提心文》、《续往生传》等流布于世。  赞云:  四十八愿。仰效弥陀。百八首诗胜楚歌。闻者厌娑婆。振起蹉跎。证波罗蜜多。  深入经藏难亲证。彻悟心源力弘净。欲使世人知所以。作文作诗示佛令。发菩提心为前导。真信愿行为后劲。若能具此殊胜法。即生超凡而入圣。

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

  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第二年。受具足戒。  后参学诸方。听隆一法师讲《圆觉经》。晨夕研究诘问。精寻奥义。圆觉全经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深得妙要。后于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圆解顿开。对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观十乘的奥旨。了无滞碍。  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来。接续广通寺。率众参禅。警策勉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名播扬四方。宗风大振。  彻悟大师早年参禅得悟。因多诸病缘。思忖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悉归心净土。我何人斯。敢不皈命。又忆永明延寿大师乃禅门宗匠。每天持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况今末法。尤应修净业求生净土。由此便一意归心西方净土。专修专弘净宗。于是辍止参禅。专一念佛。将前十余年修禅语录积稿。付之一炬。弟子从灰烬中拨出若干则才得以流通。大师以后弘法。开示净土宗旨及启信发愿立行。嗣后。弟子们将大师的这些开示合前诗偈等篇共结集两卷。而大师复将宗门中语句删去大半。其预防禅宗流弊、弘护净宗之婆心。于斯可见。大师德业所感。参禅人亦多皆念佛。大师对禅净二宗明晓精奥。开导说法。辩才无碍。律己甚严。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时间会客。过时惟是礼佛念佛而已。大师与大众一道精进修持。莲风大扇。远近仰化。道俗归心。当时佛门中。彻悟大师为第一人。  大师教眼圆明。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楷定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并以此进一步演绎为净宗修持八大要领。认为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大师这段开示。理事圆融。既外慕诸圣。又内重己灵。自力、佛力、自性功德力。三力和合并运。成就殊胜净业。  大师一生以求生净土为职事。一天持念十万声佛号。不欣世语。且以开悟禅师之资格。诠释禅净之本质内涵。比较二者的下手难易与功德大小。以此建立对净宗念佛法门的坚固信心。大师还将真信列为十种。认为修净业者。能具如是十种信心。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操左券: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何。  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坠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是有。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嘉庆五年。大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打算于兹终老。四众弟子依恋追随者甚众。大师为法为人。始终没有厌倦之心。于是便收留大众。与大众同甘同苦。担柴运水。泥壁补屋。遂成一念佛道场。  大师居红螺山十年。至嘉庆十五年二月。到万寿寺扫粹祖塔。辞别山外诸护法云:“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三月回到红螺山。命弟子预办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诫众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圆寂前半月。大师觉身有微疾。即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方而来。大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弟子恳劝大师住世。大师回答:“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  十二月十六日。大师指令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大师告众人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大众称念佛号更厉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供养七日。大师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门徒弟子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  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年。法腊四十有三。有《梦东禅师遗集》流通于世。  赞云:  遍通经史。冀为世导。一病方知不可靠。研穷各宗奥。均难证到。专主净土教。  示众法语利益多。念佛伽陀悉包罗。全体成妄只此心。全妄成真亦非他。不变随缘亦随净。随缘不变莫随讹。人若依此义修持。光寿当同阿弥陀。

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公元1861~1941年),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人。幼随兄读儒书。颇以传承儒家圣学自任。应和韩欧辟佛之议。后来。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即投终南山南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  印祖出生六个月有眼疾。几近失明。后来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出家后。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帮着晾晒经书。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是即生了生脱死的要道。印祖于受戒时。因善于书法。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眼睛发红如血灌。由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力书。仍然勉强支持。后眼疾竟得全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  印祖修净土。韬光敛迹。久而弥笃。二十六岁时。到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入堂念佛。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净业大进。三十三岁时。应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请。护藏经南下。住法雨寺藏经楼闲寮。近二十载。励志精修。深入经藏。间或受寺众坚请。乃为讲净土经典。讲毕。旋即

佛教法师写的最好的书籍

闭关。斋房书“念佛待死”以自勉。学行倍进。印祖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长期昼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亦早证念佛三昧。晚年。大弘法化之余。于苏州报国寺方便闭关。1937年。于苏州灵岩山闭死关念佛。关中答一日本人的“近来动静”问题时。答云:“自到灵岩。任何名胜。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胜介意故。”足证印祖一生行化。以身弘法。道盛德隆。感人至深。  印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机缘成熟。龙天推出。1911年。大师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将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徐蔚如、周孟由诸居士见之。叹誉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于是。一再搜集印祖文稿。刊为《印光法师文钞》。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佛学界内部广为印制流通。印祖德名由此而腾誉海内外。  当初徐蔚如持书奉母。躬诣普陀。竭诚礼觐。恳求摄受。皈依座下。印祖犹坚持不许。指徐蔚如母子皈依谛闲法师。1919年。周盂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印祖观察时机。理难再却。遂为各赐法名。此为印祖许人皈依之始。而《文钞》实为印祖弘法之缘起。由读《文钞》而倾慕大师道德。竭望列于门墙的善男信女。日益增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二十余年。皈依印祖座下者。不计其数。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士女。不胜枚举。  我国近代以来。欧风东渐。礼教陵夷。社会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泼为现代意识。遂致身口意三业。放荡恣肆。漫无忌惮。故印祖针砭时弊。力倡竭诚尽敬。惭愧自牧。以培净业行人之福基。生逢干戈不息、战祸连绵之际。而水旱天灾亦交迫迭至。印祖悲心凄恻。广倡因果报应之说。以为因果者。圣人匡治天下、诸佛救度众生之大权。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印祖生前流通《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数百万册。足见其力倡因果之悲心。  有许多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往往是悲心殷重。应劫而生。印祖降生于清咸丰十一年。正值英法驻军攻破北京。尔后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等等。在此华夏忧苦涂炭之际。大师高擎世法行善、出世法念佛求生净土的法炬。抚慰国人破碎的心灵。力敦信众明因慎果。急难苦厄时至诚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以佛法潜消劫运。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师之血脉。下契近代众生之根机。言言归宗。字字见谛。细读印祖文钞。随时可以感受到印祖为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之婆心。其文字摄受力极强。诚为一大光明藏所流现的诚谛法语。印祖剀切指陈: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其与吴璧华书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从佛法与众生根机的对应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抉择。  印祖仰承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的旨意。切实觑破禅宗不适现代。难了生死之弊。以为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更不可能即生成办。永脱轮回。印祖常云:在昔之世。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净土法门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全仗佛力。普被三根。一切人等。皆能修习。咸可往生。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净土法门诚乃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有根本。  印祖除了以文字般若与讲经说法的形式弘扬净宗外。还建立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亲自立定规约章程。为末法丛林之表范。印祖还创办弘化社。广印经书流通。二十余年。所印各种佛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广被中外。  印祖一生克苦俭仆。注重惜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而不受。即转送他人。如果是普通物品。便令交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洒扫洗涤。事事躬自操作。受请外出讲开示。虽为备轿。亦不肯坐。以为折福故。  印祖自奉节俭。待人却甚为慈厚。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救济饥贫。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

高雄的佛教法师

。悲愍苦难众生。无以复加。  印祖一生淡泊名利。平实无奇。与人出入往来。不谈玄言妙语与神通异奇。皆是平常话多。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兹列数例:其一。1922年。印祖六十二岁时。正当其任的徐总统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赍送普陀山。香花供养。极盛一时。印祖淡然处之。有恭贺者。印祖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等语。日后更无一语谈及赐匾事。其二。印祖临往生前。致德森法师信札云:“光无实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与一切有缘者说之。”其三。上海女高中生杨信芳梦中经观音菩萨点示:印光和尚是大势至化身。即赴苏州拜谒印祖。告以梦景。印祖斥曰:“莫瞎说。莫瞎说。以凡滥圣。招人毁谤。此梦更不许汝对人说。否则非我弟子。”上述三例只是印祖一生淡泊平常无数事例之少分。于中可证知印祖之德操非一般人所企及。一代祖师的风范。于平淡中显出璀璨的光彩。  1930年冬。印祖略示微疾。促令办理妙真法师升座仪式。预知时至。多诸迹证。初三日晚。对大众开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日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印祖坐床边呼水洗手毕。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走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印祖吩咐:“你要维持道场。你要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自后即不复语。只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次年二月十五日。印祖示寂一百日。举行荼毗典礼。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印祖一生精修净业。最后一着。以生西瑞相垂范。复留舍利以彰德。作末世众生之依怙。四众弟子奉灵骨塔于灵岩山石鼓之东南。  印祖一生潜修实证。淡泊平常。后为龙天推出。以文字因缘作人天眼目。利益叵测。人称大势至菩萨再来。其著作有《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丙子息灾法会法语等流通于世。  赞云:  幼习儒业。圣学自励。病困知非净土期。精修敛行迹。慧命灯续。末世永归依。  禀承善导专修旨。宪章灵峰续文钞。德厚流光终不掩。龙天共推示径要。昌明因果挽世运。专弘净土敦儒教。折摄语默皆教化。竭诚尽敬妙妙妙。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214428.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宗」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宗」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92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