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照」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法照」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一)
净土宗十三祖略传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三祖南岳般舟承远大师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师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七祖杭州昭庆省常大师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远公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听后。远公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
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诞生于隋大业九年。生于安徽泗州(一说山东临淄)。年少出家。早年修习《法华经》、《维摩诘经》。后见西方变相与《观无量寿佛经》。心生欢喜。欣慕西方极乐世界。每常诵习十六观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观。未经数年。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举身投地。 贞观十五年。大师二十九岁。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见道绰禅师。蒙授《无量寿经》。见净土九品道场。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如救头燃。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气念佛。亦要念到汗湿衣襟才止息。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而见女人。律己峻严。待人慈爱宽恕。凡美味佳肴都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佛前灯常年不熄。三衣瓶钵。躬自持洗。从不与人聚谈世俗之事。恐怕耽误净业。大师念佛功深。成就殊胜。念一声佛。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百千声。便有十百千道光明从其口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能否做到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他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善导大师的著作中。对时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劝示。《观经四帖疏》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由于大师净土信念诚挚。德业隆盛。故四众弟子受其感化。而归心净土者不胜计数。其中也有难抑厌欣之情。以致舍身往生者。据传载。大师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大师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否?”大师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舍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大师的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大师自利成就。悲心不舍众生。几十年来。孜孜弘扬净土法门。所有的供奉都用来写《阿弥陀经》。达十万余卷。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余处。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引起愿生之心。推己及人。了知艺术的感染力与渗透力甚大。故致力于净宗艺术性的弘扬。敦煌千佛洞中《观无量寿佛经》曼荼罗的成立。即是大师亲自作画。流传于世。举世共仰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据考即为大师之所监造。 大师于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寿六十九岁。弟子怀恽等瘗于长安城内禾原。为大师造塔。并建伽蓝(即今香积寺)。植神木灵草。四时供养不怠。大师遗著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计为《观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 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是阿弥陀佛化身。我国莲池大师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 赞云: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幹。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川绵竹县人。开始学道于成都唐公。二十四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法师离京至广州。大师来谒。恭敬求法。慧日法师教示不可独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精苦修道。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弊衣唯求御寒蔽体而已。慕名来求道的人。常见一人身形羸弱。尘垢满面。负薪担水。都以为是大师的侍者而轻慢之。及打听。方知那正是大师。大师万缘放下。精进念佛。得念佛三昧。常感圣境现前。 当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修禅定。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一褴褛僧人侍立在佛侧。询知是南岳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即往衡山面谒承远大师。悲喜流涕而受其教。转修净土。远近道俗亦闻其德业。前来亲近乞教。负布帛。斩木垒石。搭棚居住。并发心施金。营造殿宇。大师既不拒绝。也不营求。殿寺盖成。题名弥陀寺。营造殿宇的结余。都布施给饥饿病苦者。 大师教化众生。善立中道。随机设教。为了使众生早证道果。大师殷殷开示念佛法门。并将经教法语。弥陀名号。书写在大街小巷。镌刻在山岩溪谷。苦口婆心地劝勉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从化者甚众。前后受法弟子千有余人。就中以比丘惠诠、智明、道侦、超然、法照等。皆入室之秀。后来。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师为国师。便也推尊承远大师。顶礼有加。赐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 承远大师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告别诸弟子。安祥示寂于弥陀寺。享年九十一岁。吕温之《南岳大师远公塔铭记并序》。柳子厚之《南岳弥陀和尚碑》。均记传大师的德行。 赞云: 羸形垢面。侍弥陀傍。法照神游得观光。佛示其名坊。往嗣门墙。新法永传扬。 般舟苦行世难堪。绝粮泥土作所餐。常将经要佛名号。遍书途巷岩石间。念佛佛教特别法。来学以此令心安。天子闻名南向礼。故得道风四海传。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迹多不详。一说大师是南梁人。初由东吴来庐山。慕远公之芳踪。结西方道场。专修禅观。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师从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后始修念佛法门。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岳
少康大师(?~805年)。俗姓周。浙江省缙云县人。母亲罗氏梦游鼎湖峰。有玉女授给她一枝青莲花说:“这枝青莲花很吉祥。寄于你所。当生贵子。冀爱护之。”大师降诞日。青光遍室。散发着芙蓉的芬香。 大师相貌庄严。眼碧唇朱。幼时不顽闹。经常含笑端坐。识者都认为大师有将相之态。大师长到七岁还不曾讲话。一日。母亲带他到灵山寺拜佛。问他:“认识佛像不?”大师忽出言回答:“这是释迦牟尼佛。”母亲听了甚感惊诧。知道儿子宿具善根。便令儿子出家修道。 大师十五岁受戒。学律五夏后。往江苏江宁龙兴寺听讲《华严经》与《瑜伽论》。唐贞元初。游学洛阳白马寺。见佛殿内文字累放光明。仔细寻看。原来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大师又惊又喜。重又祝祷:“若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发光明。”祷语还未讲完。果然光明闪烁。大师睹斯瑞相。乃发誓言:“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 尔后。大师往诣长安光明寺善导大师的影堂。恭敬瞻礼。大陈荐献。倏见善导大师遗像升于空中。对大师说:“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 大师南下到江陵。路遇一僧对他说:“你欲教化众生。应当去新定。”说完。倏尔而隐。闻见香光往西而去。 大师到新定。人未从化。大师乞食得钱后。诱奖儿童说:“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给你一钱。”众儿童为钱故。争相而念。几个月后。念佛儿童剧增。大师又善巧引导。念十句给一钱。如是经过一年的劝化。新定地区大小贵贱念佛者。盈满道路。 大师见机缘成熟。便于乌龙山启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集大众午夜行道唱赞。每逢斋日。有三千余人云集。大师登高座。令四众弟子望其面门。即高声唱阿弥陀佛。每念一声。口中即出一佛。连诵十声。则出十佛。若连珠状。大师对大众说:“汝见佛者。决定往生。”众弟子听到这个授记。欣喜异常。念佛更勤。亦有少数未见者。悲感自责。因而加倍精进念佛。 唐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师预知时至。召集弟子作最后的嘱示:“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语讫。放光数道。奄然而化。尔时。天气陡变。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也一时变白。大师的灵塔建于州东台子严。后天台韶国师又重建塔。后人称为后善导。 赞云: 忌谈世谛。七岁不言。出言即便惊人天。广结净土缘。小儿为钱。各种九品莲。 七岁绝未发一言。发言即称世尊号。一见善导西方文。方知净土堪倚靠。钱诱小儿念弥陀。未久道路佛声噪。念佛佛像从口出。有谁闻见不依教。
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本丹阳人。后迁浙江余杭。少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时。大师作税务官。见鱼虾飞禽等。辄买放生。自己俸薪用完。即用官钱买之放生。后被告发。当坐死罪。押赴市曹处斩。文穆王派人视之。指令监刑人。若见犯人惧怕。即杀之。否则释放之。大师临刑镇静自若。面色不改。文穆王钦佩其胆识。便将大师免刑释放。 被释放后。大师投明州翠岩禅师出家。次参天台德韶国师。发明心要。受法嗣。为法眼宗嫡孙。 大师常修法华忏。精进禅观。常感瑞应。一日中夜旋绕次。见普贤菩萨前所供养的莲华忽然在手。大师思忖。素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经》。二愿毕生广利众生。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是一心禅定阄。二是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大师于佛前冥心精祷。信手拈之。七次并得净土阄。由是。大师一意专修净业。诵经三载。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口。从此发得观音辩才。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大师受吴越忠懿王邀请。复兴杭州灵隐寺。次年迁住永明寺。接化徒众。大师日行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其中重要的项目有:受持神咒(大悲咒、尊胜陀罗尼咒)、念佛、礼佛、忏悔、诵经(《法华经》、《般若心经》、《华严净行品》)、坐禅、说法。每日虔礼十方十佛、释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等。每夜施食于旷野鬼神等。大师发愿求生西方。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峰行道念佛。随从常数百人。清宵月明之夜。时闻螺贝天乐的音声。忠懿王敬重其德。闻此大为感动。叹言:“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为大师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赐号智觉禅师。 大师住永明十五年。弟子数千人。常为众人授菩萨戒。施食放生。泛爱慈柔。一切功德悉皆回向众生。以作往生净土之资粮。劝勉大众老实念佛。以身作则。坐断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义学藩篱。精修万行。庄严净土。其所作《四料简》对后世修净土者影响极大: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宋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焚香辞告众人。趺坐而化。时年七十二岁。著作宏富。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六十余部问世。据云:永明大师乃阿弥陀佛示现。现今阿弥陀佛圣诞日乃以永明大师的出生日为准。 永明大师圆寂后。有一从临安来的僧人。经年绕大师塔。旁人问他何故绕塔?那僧人回答:“我在一次大病中到过冥界。看见阎王殿左边供了一幅僧人像。阎王常在像前礼拜。我私下询问:阎王礼拜的僧人是谁?得到回答是:那僧是杭州的永明延寿禅师。大师灵逝。未经冥府。直接往生西方上上品。阎王敬重大师德业故。天天礼拜。所以我来这里绕塔。以示恭礼之心。” 永明大师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集大乘佛法为一身。融通各宗、会归净土。持律精严。欣求往生。其以华严一乘为究竟圆妙。以吾人灵明妙心为万法之本源。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如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早年修禅。每谓:永明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况今末法。允宜遵承。于是专修净业。弘扬莲宗。近代圆瑛法师。早年修禅。三十岁后。受永明大师启发。亦归心净土。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指归。自谓“三求堂主人”。 赞云: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简利愚黠。万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 视诸众生皆是佛。只愿救生忘国宪。赴市心乐言不变。蒙赦得遂出家愿。日课佛事百八件。法华一部佛十万。若非大权示世间。法幢谁能如是见。
省常大师(公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颜。钱塘人。七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大师的德业主要体现在自利成就与启建结社念佛。 宋淳化年中(公元990~994年)。大师在杭州昭庆院专修净业。以旃檀刻阿弥陀佛像。仿庐山遗风结净行社。有一百二十位公卿显贵参加。皆称净行弟子。宰相王文正公(王旦)为社首。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序文写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无瞋恨。况陋文浅学而有吝惜哉!”可见。大师道隆德盛。感格人心之力甚大。净行社还有八十比丘。一千大众。念佛精进不懈。 大师严持戒律。才辩胜人。刺血书写《华严净行品》。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三称佛名。刊行千卷。分施千人。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数十年如一日。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于寺中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佛来了!”随之而化。当时在场的信众见到地面呈金色。良久方退。享年六十二岁。弟子奉全身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号圆净法师。 赞云: 道慕庐山。追踪莲社。刺血特将《净行》写。首辅归座下。百廿大雅。愿生效龙马(龙树、马鸣)。 慕庐山风立净社。爰因后世实行寡。百四一愿随事发。人各寝馈菩提者。首辅王旦既归依。公卿百廿受陶冶。阎浮虽则赞皇猷。何若乐邦得佛嘏。
莲池大师(公元1523~1615年)。讳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警策。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师决志出家修行。与妻子汤氏决别:“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汤氏洒泪说:“君先走一步。我自会打算。”大师作一笔勾词弃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发。其妻随后也削发为尼。 大师受具足戒后。策仗游方。遍参知识。参学遍融禅师。老禅师教喻:“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拳拳服膺。后参笑岩宝祖。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遂结茅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时常伤害村民。大师慈悲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手击木鱼。循田埂念佛。一时。雨下如注。村民及信众们自发地为大师建造禅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一大丛林。 大师是从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 大师明因慎果。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以净业为指归。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大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梵网经戒》及《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僧约十条》、《修身十事》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并亲自著述。阐发戒律精义。以救末世疲弊之习。大师极力戒杀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设有放生所。救赎潜游蜎飞诸生物。大师《戒杀放生文》盛传于世。 大师朴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214429.html
以上是关于「法照」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法照」净土宗十三祖略传(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