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08 02:3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文/清凉

  玄奘法师。堪称千古一僧。  

「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启功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唐太宗赞云:“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大唐三藏法师圣教序》)。这既是很高的赞誉。也是形象传神的譬喻。“松风水月”、“仙露明珠”虽不足比方。我们仍可以概见大师的风神。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躡霜雪而前踪。”法师西行求法旅程的艰辛不是这几句能传达的。也绝不是这么充满美感。而其志行之坚确。却是千年不磨。后人称仰。

  大师游学五印。遍参三乘。寻礼圣迹。饱参硕德。以其德学遍受国王、僧侣、士庶的礼敬供奉。并在曲女城斗法、无遮大会中辩才如海。摧破外道之论。义云弥天。显扬三乘之旨。遂获得“大乘天”与“解脱天”的盛誉。高驾象王。游步通都。万众瞻拜。极盛于时。《圣教序》所谓:“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玄奘大师

  而大师不违初愿。折道返国。孜矻穷年。不辞衰朽。终使贝叶灵文。著于东土。三藏奥义。流遍诸夏。其传译之功。泽被万世。举扬之劳。服膺亘古。文辞义理双美于前。真谛俗言畅达于后。缁门宏规。独步千古。华夏贤哲。岂遑多让!正所谓“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拨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法师所处之时代。正当瑜伽教兴。故其所学以《摄论》、《瑜伽》、《因明》为主。那烂陀师承戒贤

佛教法师唱经文

。为瑜伽论主。随胜军居士。修学《唯识》。师之高足窥基。依唯

佛教法师长老区别

识经论立宗。曰唯识、法相、慈恩。而大师之学修、翻译。实不限于此也。

  赵朴初《<唐代青龙寺——空海之足迹>序言》将玄奘与日僧空海并论。于玄奘法师则言:“且奘之学虽承护法、戒贤。至其译述之业。则体大思精。释迦一代时教。包举无疑。其于小乘。则弥勒、无著一本、十支之作无不译。晚年独皈心般若。六百卷宏文实括释尊大乘学说之大全。而以《金刚》、《理趣》二经为枢轴”。

  《大般若经》600卷为玄奘法师最重要之译著。依《慈恩传》卷十。“东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不能周备。众人更请委翻。然般若部大。京师多务。又人命无常。恐难得了。乃请就玉华宫翻译。帝许焉。”

  玄奘法师的译经事业得到太宗支持、赞誉。同时。不时受太宗召对。就军国政务、皇族休咎为太宗解疑。这对焚膏继晷、自感时促

佛教法师讲外道典故

的法师来讲自然有无暇之感。所幸。法师生命的最后时光给予了600卷大般若。且终于获得高宗许可。离开京师长安。到铜川玉华宫以竟

台湾一百多岁的佛教法师是

其业。

  显庆四年冬十月。法师与翻经大德及门人同去玉华宫。安置于肃诚院。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正月初一。开始翻《大般若经》。因其文总二十万颂。门人请删。师欲顺众意。如罗什所翻。是夜。梦境怖畏。或见乘危履险。或见猛兽搏人。梦觉向众述异。还如前翻。果得夜梦光明。诸佛菩萨放光触身。

  玄奘法师初译佛经。每日数卷。至翻《大般若经》时。每日竟至十九卷。法师自谓至玉华宫。悉为《大般若经》因缘。并自感“必当卒命于此”。“经部甚大。每惧不终”。勉励徒众“人人加勤。勿辞劳苦”。

  玄奘法师得《大般若经》梵册三种。“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疑义踌躇之时。自觉豁然冥加。翻初会“严净佛土品”时。玉华寺主及翻经僧均梦见寺宇严净。无量菩萨、诸天供养经卷。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经》终于译完。大众欢庆。众迎经时。《般若》放光。照烛远近。香气弥漫。

  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正月初一。众请再译《大宝积经》。法师勉强执笔。翻译数行即感体力不支。二十三日。师设斋供众。复作辞别。口中诵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的。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这正是《大般若经》中的言句。这是否可以看作玄奘法师“晚年独皈心于般若”的表征?

  二月初五。玄奘法师圆寂。圆寂前弟子普光等问;“和尚得生弥勒内众否?”法师答云:“得生”。

  上述法师所诵《般若》经的言句与《心经》几乎全同。玄奘法师毕生之翻译。亦以《般若心经》流传最广。而法师得此经卷。据传是西行之前。于成都照料病僧蒙授梵文。于西行中。遇有神怪之难。即诵此经以克之。而法师于印度。复遇前僧。云是观音应化。  

「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

  《心经》为《大般若》之心髓

  可知玄奘法师之因缘。始终与《心经》攸关。而《心经》确为《大般若》之心髓。即其义理含《能断般若》(即《金刚经》)与《理趣般若》。赵朴初语此为“《大般若》之枢轴”。《心经》则为此《能断》、《理趣》之合璧也。

  般若向分甚深、广行二派。甚深由文殊司掌。广行由弥勒司掌。法师求生内院。即为弥勒眷属。则亦般若眷属矣。而甚深、广行本不二者。则甚深为内证。广行为外显也。亦可知瑜伽、中观。皆本般若。正所谓析相显性。称性辩相也。则法师以瑜伽宗主。复归心

南通佛教法师视频

于般若者。理故宜然。事复何疑?

  而印土之有性相义歧。由聚讼而分饮。法师于那烂陀乃有《会宗记》梵文三千颂之作。所惜已佚。而其会通之见行。固由学修所致。则无疑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5/252831.html

以上是关于「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玄奘」玄奘法师的般若因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580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