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佛学思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佛学思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佛学思想
远公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古印度净土教在我国初始弘传的理论结晶。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同时又与东晋时代苦难现实的催化以及远公个人修学背景相关。兹对远公净土思想特色概述有三:
(1)超越因果轮回的捷径——往生净土
远公净土思想的形成。肇始于其对神识不灭、三世因果、轮回报应之笃信。远公阐述形灭而神不灭的观点。认为神之传于异形。犹火之传乎异薪。薪异而火一。形易而神同。惑者但以一生为尽。故以为形朽
由神识不灭的理念。推衍三世因果论。以破斥俗人怀疑善恶无现实验证的瞽论。远公依据佛经的业报论加以诠释:业有现报、生报、后报三种类型。何谓现报?此身造作善恶业。当生即受果报。何谓生报?此身造作善恶业。来生便受果报。何谓后报?此身造作善恶业。或经二生。或经三生……百生、千生乃至无数劫才受果报。所受何种果报没有必然规律。由心而感。心无定相。感事而应。因果感应的格局千变万化。报应有迟速先后的差异。然而。善恶赏罚终将会合。此乃任运自然之事。现实生活中常有行善罹祸、为恶得福的现象。是由于现生善业未报而昔世恶行始熟使然。所以。三世因果报应乃是广阔时空中的生命真相。如只是拘限于一生来考究。便很难明了善恶报应之理。
远公深信神识不灭。三世轮转的生命理念。所以。深惧生死之苦。累劫轮转之痛。汲汲以求出离生死险道的路途。故而一闻净宗念佛法门。便一往情深。专注期生西方胜妙净土。永享常乐我净之妙乐。远公的这种心路历程。亦成为莲社的精神理念。这个理念充分体现在刘遗民领命所作的《西方发愿文》中。《西方发愿文》全文434个字。行文流畅。言简意赅。以和美的音韵、崇高的意境。抒发着对西方极乐世界由衷神往之忱。感人至深。
由上可见。神识不灭、生死轮回的理念是净宗修持的必要前提。如果不相信这两点。便难以发起念佛求往生之心。以陶渊明为例。陶渊明隐居不仕。刘遗民、周续之与之相从甚密。被人称为浔阳三隐。刘、周均是莲社高贤骨干。陶渊明与远公吟咏唱和。有虎溪三笑之美谈。远公与莲友们再三劝勉他加入莲社。甚至特许他饮酒。渊明攒眉而去。始终未曾加入。其原由症结乃是。陶渊明不认同神识不灭、生死轮回的理念。这种意向在他的诗歌中每每见到。诸如《挽歌辞》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死了和山川大地融为一体。有什么神灵不灭、轮回果报可言呢!《和刘柴桑》又云:“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人死之后。名字和身体都会被淹没。还追求什么来世!陶渊明隐居田园22年。与远公及莲社诸贤广交朋友。却始终不入莲社。可见净宗起信是何其之难。净宗起信先从信三世因果轮回始。否则。便难入净宗念佛之门。
远公净土思想的产生。亦与当时社会苦难现实的催化有关。从汉末到晋末。政治失轨。从王族贵绅到庶民百姓。无一不像幕燕釜鱼。朝不保夕。加之天灾旱蝗频仍。饥疫横行。人们相率互食。苦难的境遇激发着人们的出离心。这种社会心态恰与净宗求生净土的出世理念耦合。由是。古印度的净土教便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中找到了生长点。远公应劫而生。融汇老庄与禅教思想。会归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呼百应。风云际会。揭开弘传净宗的序幕。远公的净土思想既是净宗理念与社会需要的融合。又折射着中国文化现实的色彩。由于远公的德望与修证成就。往生净土是超越生死轮回的捷径这一理念。便
(2)渗透禅智的念佛思想
远公念佛思想与其修学背景密切相关。从汉至晋。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主要是般若与禅学两系。远公出家后。跟随道安大师25年。受其熏陶影响甚大。道安大师的“本无论”是般若学六家之一。认为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道安大师的修行方法是般若与禅法并重。般若是理论。禅法是实践。二者不可偏废。只有通过禅法的修持。才能真正悟证般若。臻于法性境界。
远公承继了这一思想。曾云:“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远公推重禅智的理念。运用在他的念佛行持中。形成禅观念佛的特色。
远公的这一思想特色。鲜明地体现在他对念佛三昧的诠释中。远公写道:“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
远公进而阐发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最殊胜的。云:“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远公这段文句。是悟证的境界之语。颇难把握准确。勉强体会。可译白如下:
远公认为:三昧的名称甚多。在诸三昧中。以功德高、进展容易的标准来衡量。当推念佛三昧最为第一。这是什么缘故呢?穷尽玄妙、通达寂灭的境界。即是如来性体。如来性体。任运神妙。随缘妙应。无有定规。如来体性能令证入念佛三昧的行人。浑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遣荡种种知见。涉缘应事。如同镜子。镜子明亮。内照清楚。便能映现森罗万象的相状。即便耳与眼不能视听的景物。但运用闻性与见性。亦能通晓无碍。在念佛三昧中。能睹见渊深、凝寂、虚灵之镜(心)体。悟证灵性本原湛明一体。清净透明。法尔自然。以本心聆听内在的玄音。扣诚发响。能令尘劳系累渐除。滞塞的情执徐徐融化开朗。这个境界的获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门。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呢?!
远公这段文句展示的念佛三昧。着重自他二力的修证。然以禅观证悟。栖神净土。兼仰佛力。如是。便避免了渺茫无主。蹈虚履空的窠臼。远公以净宗经典为依据。使其念佛思想获得了正确的基石。内蕴净宗实质内涵。从而使他的念佛三昧达到了纯正而如法的境地。
(3)定中见佛。归命安养
远公所创的莲社。以修念佛三昧为主。其所依据的经典是《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无量寿经》所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是远公及莲社诸贤共修的纲宗。远公以及莲社其他同伦。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见佛的体验。史料记载:远公禅定中三次见佛。刘遗民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足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
远公对定中见佛事。尚存疑滞。曾向鸠摩罗什大师咨询。远公根据《般舟三昧经》所常引用的梦喻发问:谓定中所见的佛。假如真是属于梦的话。那不过是主观的想像而已。并不是真的佛现。故此佛不可能为我等断除疑网。假如是客观外来的佛。佛既是真实的显现。为何又以梦为喻呢?
什公回答这个问题。详明周全。首先指陈见佛有三类:一是自得天眼而见佛。二是神通自如。飞到十方去见佛。三是凡夫修行禅定。心止一处而见佛。《般舟三昧经》以梦喻定中见佛事。仅取梦中之事历历分明
从远公所提出的问题中可知。远公不仅确切地修此念佛三昧。而且对念佛三昧的内涵境界。照见明了。远公由入三昧→见佛→往生。形成其净业修证的脉络路向。远公之念佛。以信心契入。着重凝观禅定。入三昧境界。即可随宜应物。显现妙境。终能见及佛境。受佛力法力之加持。坚固皈命西方极乐世界之愿心。命终得以上品往生。此即远公禅观念佛之要义。
远公这种别具一格的念佛思想与实践。在当时的佛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净宗在中国生根广被。作出了重大贡献。古印度净土教在中国传布伊始。尽管有《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译出。然人们尚持观望、试探的态度。有没有阿弥陀佛?遥远的界外是否存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疑虑一方面要靠经典圣言量化解。另一方面。人们更希望有一种验证。这种验证。对净土教在中土的传布。关系重大。远公值此之际。以渊博的佛学造诣。以精勤专志的修持。向中国佛学界提供了这种验证。不仅是一人的验证。而且是莲社作为团体的验证——莲社123位同仁。或禅定中、或在梦中、或在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与佛典所记载的无二无别。远公以一代佛学领袖的德望向世人作出的验证。震撼着中国广大信众的心灵。为净土教在华夏的流布。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中国人从此建立了一个永不倾覆的终极目标:念佛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生死之苦。亲证穷玄极寂的自性如来。同时。远公以自己的佛法实践昭示:惟凭自力坐断生死殊不容易。应自力他力并重。皈投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方是了生脱死的稳妥道路。远公对中国民众的这种贡献。堪称如来使者。真报佛恩。
另外。古印度念佛法门在中国庐山东林寺生根开花结果。并非偶然。念佛往生法门极具超越性意向。在佛教诸修行法门中。亦是由信仰契入的胜异方便。是故。这个特别法门的播扬得有一相应的沃土。而庐山正是一座隐逸文化名山。自殷周以来。便有诸多道人隐栖此山修行。自古迄今。庐山成为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源头。199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价云:“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名人、名山与胜异法门。相得益彰。妙合天然。
选自《净土宗教程》大安法师著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31892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佛学思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佛学思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