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王孺童:寄身诗书抚孤琴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王孺童:寄身诗书抚孤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孺童:寄身诗书抚孤琴
他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自小饱读诗书,通晓琴棋书画,但却带着与生俱来的动力,为参透“生与死”的终极问题而探究求索,最终归入佛门,成为一名居士;抱着“著作等身”的夙愿,他在工作之余出版了几十本佛学和国学专著,成为中华书局历史上最年轻的作者;不光“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他游历过六十多个国家,遍寻人类文明古迹,并立志在有生之年把世界走遍。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但却是一位青年学者的真实经历,他就是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宗教界别工作委员秘书长王孺童。
读书万卷 著作等身
与王孺童一席谈话,话题从深奥高深的佛学典籍,到儒家、道家的思想差异,从《论语》、《道德经》到古代诗词、书法、音乐……他都有一番独到见解。也让人感到他从小就被称为“国学神童”,确实并非谬赞。
以36岁的年纪,王孺童的著述成果可以说是令人惊讶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国民阅读经典》丛书,汇聚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有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亚当·斯密《国富论》、达尔文《物种起源》等经典译作,也有王国维《人间词话》、鲁迅《朝花夕拾》、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梁簌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及杨伯峻、王力、朱光潜、周振甫、费孝通等著名学者的经典著作。在这套丛书中,王孺童一人就有《百喻经译注》、《金刚经·心经释义》、《坛经释义》、《道德经讲义》等四部著作被收录其中。
而这并不是王孺童与中华书局的第一次合作。早在十几年前,时年22岁的他便应中华书局邀请,对一部佛教典籍《比丘尼传》进行整理。整理过程中他参校了近10个版本《大藏经》中所收录的《比丘尼传》,对其中提及的每个人物、寺院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将其它典籍里的相关记载汇集到一起,历时7年完成了《比丘尼传校注》。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佛教史中出家女性研究领域的空白,王孺童也因此创下了中华书局最年轻的作者纪录。
除上述已经提到的著作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完成了《王孺童佛学论著集》(四卷)、《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上下)、《瑜伽师地论释宗本疏》、《瑜伽师地论叙了义疏》、《佛学启蒙》、《佛学纲目》、《佛学经义》、《净土三经释义》、《〈坛经〉诸本集成》、《维摩诘经释义》、《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科句校注》等几十部佛学专著。在佛学之外,他还著有《孺童讲论语》、《古琴谱溯源》、《史记校读》、《春秋诸国世族考》等国学著作。
这位年轻学者的著作能够跻身“国民阅读经典”当然不是偶然,他对待学问的严谨与精益求精确实值得称道。
他的作品主要是对古代典籍进行校参整理释义,需要不同版本来比较。每比较一个版本,都要把典籍逐字逐句地读一遍,再校勘、分层次、加标点、作注释,有些还需要将整部古籍翻译成现代汉语。这看似枯燥无比的过程,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并在写每一本书的过程中力求新意,其中很多著作都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他的《〈坛经〉诸本集成》,收录了已知宗宝本、敦煌本、惠昕本、曹溪本、明藏本、西夏残卷本等六大系《坛经》,并以几十种版本《坛经》对校,是迄今最为齐全之《坛经》版本集成。而在近五十万字的《维摩诘经释义》中,集合了现存三国吴支谦、后秦鸠摩罗什、唐玄奘三家译本,与鸠摩罗什、玄奘门下五大弟子之注解,并参考了最新的梵本研究成果,对经文进行了详尽的科句、校注、解析,是目前为止对《维摩诘经》最为详尽的释义之作。
再比如像鲁迅先生评价甚高且曾出资刻印的《百喻经》,流传至今只存有九十八喻,而经王孺童的详细考证,将自古以来缺失的两则譬喻还之完整。他的考证非常详细,比如《百喻经》中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人将“水窦”(古时的水道)一词误听成了“摩尼宝珠”。但是梵文中“水窦”到底如何发音,现行各版本中都没有明确的解释,他为此求教了很多学者,也没有得到答案。为了求证这个细节,王孺童翻阅了大量的梵文书籍,终于在几本唐代的著作中找到了线索,最终确定梵语“摩尼”确实有“水”的意思。
幼参生死 宗教情缘
王孺童说,他学佛的最初动机并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参透生死”。他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伯外祖父是著名书法家谢冰岩先生、外祖父是著名导演谢铁骊先生,父亲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母亲是解放军艺术学院钢琴教员。王孺童从小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弹钢琴、学诗词,接受艺术熏陶。但是自幼,最令他困惑的却是“生死”的问题。
也就是刚刚懂事时,他问父亲:“死是什么?”父亲的回答说:“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接下来一段日子,对于死亡的巨大恐惧牢牢地攫住了他。小学的时候,这种恐惧曾经有一次集中爆发。一连两个星期,使他陷入了一种梦魇般的状态中。这种与生俱来的困惑与折磨变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去寻求答案。
直到后来,王孺童读到了佛陀“四门出游”的故事:他目睹了生、老、病、死,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无常,于是下定决心出家修行。“读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佛陀也是因为无法超越人生的终极问题而修行的。我当然不能和佛陀相比,但我学佛的初始动机,却与佛陀是相同的。”
13岁时,王孺童便正式在北京广济寺受了三皈五戒,成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皈依之后,王孺童开始了更加勤奋地修持,佛学造诣日益精深。二十多岁时,他就已经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多所高校,讲说佛学,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居士”。
在潜心佛教的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对其他四大宗教教义的学习,经常拜访请益各教领袖与学者,曾亲蒙赵朴初、傅铁山、陈莲笙、谢宗信、陈泽民等宗教界老前辈的教诲,受益良多。在《中国天主教》、《金陵神学志》、《中国道教》等国内宗教权威期刊上,多有他撰写的文章。
对于当前中国宗教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王孺童在工作之余也勤于观察与思考,先后在《中国宗教》、《中国民族报》、《人民政协报》、《宗教与世界》等国家级期刊报纸上,发表了“中国佛教发展现状之思考”、“还宗教以神圣性与纯洁性”、“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关于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汉传佛教未来发展方向之思考”、“只有深入信教群众,才能作好宗教工作”、“要以‘法治’精神引领中国宗教未来发展”等一系列文章,为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rw/nr/201504/t20150409_229616.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王孺童:寄身诗书抚孤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王孺童:寄身诗书抚孤琴;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