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追忆26位高僧身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追忆26位高僧身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追忆26位高僧身影
他们致力于振兴佛教。在弘法生涯中不畏艰险
他们曾经影响了世界。或者改变了我们
他们转身而去。带走一段光阴、一段故事
一切的聚合离散都是因缘和合
当身形定格。他们的人生点滴也被凝固在册
成为后世永恒的榜样和力量源泉
他们走近佛教历史。我们追忆无尽……
1、虚云老和尚
世寿120岁的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之泰斗。他的弟子传印长老谈起他时却说:平实两个字。实实在在。平平常常。没有表现出多少令人不可思议。或者是不轻易表现。在我们看到这一方面。都是非常平常、实在。非常诚恳。非常宽容。也还非常的认真。严厉。
2、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自名常惭愧僧。身体力行潜修佛道。直指本心。把自己数十年来参研佛法的心得体悟都融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印光法师一生随遇而安。淡泊清苦。至老不变。他是北方人。喜欢吃馒头。每次吃饭只有一碗粗菜。吃完以后用馒头把菜碗擦净吃光。或者用开水烫洗饭碗。他住在上海太平寺时。有居士请他吃斋。他不去。再三请。他才嘱咐只上一盒馒头。一碗豆腐渣。居士答应照办。他才赴斋。
3、太虚大师
历史上的太虚大师。著作等身。开创了最具生命力的的佛教思潮——在寂静的兰若处。深入经藏。禅定甚深。灵光独耀;对着陈腐的佛教积弊。痛心疾首。力排众议。坚持改革;在欧美的讲堂上。慷慨激昂。汪洋恣肆。畅佛本怀。在印顺法师最后一次见到太虚大师时:大师为教的心境。当时非常不顺适。十日早上。我向大师告假。要去西湖一看。大师说:“就回这里来吧!带几株梅花来!”哪知道这就是最后的礼别。不几天。得到大师去世的电讯。特地折了几株灵峰的梅花。带回灵前供养大师。
4、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发愿弘扬律学。身体力行。持戒甚严。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过午不食;衣无过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布丁。皆亲手自补。临终前留下遗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马一浮曾挽诗云:“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
5、圆瑛大师
圆瑛大师曾在民国期间就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日寇侵华。诱逼他组建并出任伪“中国佛教会”会长。面对狰狞的手枪威胁也面不改色的拒绝。解放后又任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他却恪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寺里吃水困难。需要挖井。他就下井淘泥。房子坏了。他就上房修补。辗转病榻之际。弟子恭敬地问他: “如何行使佛子的使命?”法师慈目微笑。略一沉思。即说:“发菩提心。严持净戒。弘宗演教。利乐
6、来果老和尚
来果老和尚住持高旻寺。决心将高旻寺办为第一专门禅宗道
7、法尊法师
法尊法师是太虚大师的高足。通晓藏文。翻译了大量的西藏佛教典籍。无论汉译藏。还是藏译汉。都十分纯熟。为法师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佛经翻译家。他主持过众多佛学院事务。“每日除在普通专修两科中教课外。尚须为法师讲点戒律和密法。只要能够与佛法有真实利益。译书、教课、栽培后学都是我份内的事”。
8、月霞法师
月霞法师是华严宗的中兴祖师。他年轻时就专究向上。一日夜读《维摩诘经》。静坐达旦。突得桶底脱落。身意泰然。“谛信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成就众生。庄严佛土。惟人生最要重任。”一生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老法师临终前说:“吾死后。勿念佛。勿营斋事。勿效俗人齐衰。但结七诵华严题号而已。”
9、谛闲法师
谛闲法师年轻时开了一间药铺。替人切脉看病。遇到贫苦的患者。他就分文不取。送诊施药。后出家研习佛法。精通天台教法。深感佛教于乱世对于众生心灵的救助是当务之急。在他圆寂以后。灵龛送至慈溪五磊山入塔。沿途百姓焚香作礼默哀。相送者达数万人之多。
10、守培法师
守培法师涵养深厚。悟明心地。一日忽悟
11、慈航法师
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贯通佛法大义。佛学一日千里。终能摄授众生。四处办学、演讲。而颇受好评。可是僧教育事业多不遂顺。曾有一次向斌宗法师嚎啕大哭道。“慈航福浅德溥到台湾来真倒楣。环境非常坏。所做的事多力不从心。大受挫折了。我个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可是这一群飘飘荡荡。无所归宿的僧青年。那就太可怜了。”在台湾。他常被怀疑是大陆的间谍。曾被捕入狱。可是照常不空过时间。在躲避追捕时分秒必争地对一著陪伴者讲课。
慈航法师肉身相
12、能海法师
能海法师“行般若道。行下士行”。即谓见地要高。行履要实。不能徒尚玄谈。无补实践。他说法40年。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致函请往弘法。法师婉辞未赴。林森亲题护国金刚道场匾额。法师对此漠然视之。蒋介石政府请法师出任参政员及“陪都宗教联谊会”顾问。法师一一予以谢绝。他自己说: “我不过是一个胆小的出家人”“但爱戒之心。可质之诸佛而无愧。”
13、广钦老和尚
广钦老和尚一辈子不吃饭。只吃水果。被称为“佛教界的国宝”。往生前两天。他使尽每一口气恳切呼唤阿弥陀佛。大众轮班跟他大声念。尚且声嘶胸痛。气力难支。何况他九十五岁高龄?有弟子恐他已近月不食。体力难以支持。故建议老和尚说:“师父!我们念。您听就好!”老和尚瞪大了眼。斩钉截铁的说:“各人念各人的。个人生死个人了。”
14、忏云法师
忏云法师持戒严谨、以戒为师。一心宣扬净土。“礼佛”与“放蒙山”均为每日修行之功课。30岁出家后。即行“过中不食”之戒律。无一间日。法师对于弟子的训练也是依法解行并重。常以蕅益大师受戒歌“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来告诫弟子。
15、圆拙老法师
圆拙老法师为振兴佛法。特意提供广化寺藏经楼。培养几位学生。专门研究道宣律祖所著《行事钞资持记》一书。以律兴教。几位学生都已成为佛教界的中坚力量。圆拙法师一直保持着节衣缩食的传统。他的生活非常朴素。不穿的衣服。马上就结缘送人。他自己穿的衣服特别破。磨损得很厉害。圆拙法师身上的钱从来不超过一千块。他说。将来往生以后打三堂普佛、火葬的费用。一千块钱够了。他有多的钱就统统用到印经书上。(图为圆拙老法师与青年学诚法师)
16、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将佛法传到美国。抱定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六大宗旨。威仪具足。严中有慈。双目低垂。两手当胸。口常含笑。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他的弟子恒实法师说。“宣化上人在1995年圆寂了。我们就把他的骨灰送上热气球了。他说我是从星空来的。我要回星空去了。不要绐我留任何的纪念塔、博物馆什麽的。一点都不要。所以就把他送上热气球了”。
17、佛源老和尚
佛源老和尚禅风高古。于当世特立独标。接引学人。手段奇巧。立意不凡。常常在平常言语中见出古德之风。老和尚的棒喝威严是出了名的。大家都怕他。但被他打过骂过的人事后不但不恨他。反而是感恩不尽。所以。老和尚常讲:“打不退、骂不退的。是佛门里的好宝贝!”
18、圣严法师
有人说圣严法师是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的一座灯塔。照耀着许多黑暗中孤寂和迷茫的心灵。使他们有了生存的希望、心灵的智慧和前行的力量。圣严法师一生致力于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人物。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在临终时留下遗言:“在我身后。不发讣闻、不传供、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勿捡坚固子。”
20、本焕长老
本焕长老一生兢兢业业。证明自己续佛慧命的决心。他的大半生。苦行参研经、律、论教理教义。坐禅闭关、跪拜五台、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弘法利生、领众守戒。遵循百丈清规。续成禅门宗风。倡导人间佛教……智慧而慈悲。亦充满着无邪的天真。逢人喜欢竖起食指。慢条斯理但声音洪亮地说。“我还是一个小和尚”!
21、净慧长老
“了却日常耕作事。挑灯独坐补衣裳。生涯自喜归淳朴。引线穿针兴味长。”在净慧长老的境界里。不管是艰难岁月。还是春风得意。都被观照成为诗。成为艺术。生活在他的禅心观照中升华为艺术时。生活的苦乐得失也就被超越。而纯然成为禅境。明海法师动情地回忆:这个和尚。他可以高居庙堂之上议论国是。可以深入乡野安排柴米油盐。可以于深山古刹中苦行苦修。可以于大庭广众中讲经论道;可以隐身于民间。耕读自乐
22、惟贤长老
惟贤长老一生勤于弘法利生。讲经弘法都通俗易懂。可见长老佛学的功底深厚。更为可贵的是长老生活非常朴实。在别人面前从不突出自己。待人很谦和。对青年学士提携有加。倡导八宗平等。践行人生佛教。而长老却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削瘦之身却蕴含无穷力量。足迹遍布海内外;弘法利生所到之处。娓娓道来的略显四川口音的话语。总是让听者如坐春风;睿智的目光。充满了悲悯慈爱之情。让人温暖。给人力量!
23、觉真法师
觉真法师一生为人低调。不管什么事。总不愿麻烦别人。在他眼里众生平等。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他对任何人都是平等没有分别的。一直到他圆寂。他都是这么做的。法师生前最爱说四句话:低调。让路。低成本高效率。不给别人添麻烦。
24、明哲长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明哲长老写在他随身笔记首页上的话。明哲长老晚年虽年事颇高。但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很强。他每天读书。坚持写日记。还常常把“继承传统不保守。顺应时代不流俗”。“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这些话挂在嘴边。而他舍身求法的精神也十分令人感动。为了求法。他不顾70高龄。乘车前往喇荣。途中路遇泥石流。车毁人伤。一些北京来的同行退转回去了。老和尚求法心切。撇下众人。手持竹竿探路上行。竹竿所涉之处多有一人多深。万一失足不敢想象。
25、海山法师
老和尚俭朴一生。从不浪费。一生不蓄金钱。从不过生日。不允许四众弟子为他老人家祝寿。每逢生日皆以念佛度过。六十大寿时。弟子欲为其摆宴贺寿。海山法师得知后却将弟子严厉斥责了一番:“做生日、祝寿是世俗红尘之事。怎么能搬到佛门中来。出家人连生死都不要。还搞祝寿。岂不与佛门教规相违。与佛门的教规相违。岂不是罪过。你们把罪过加子我身上。还说是祝寿?孝顺?报师恩?一点不知忏愧!”
26、根通长老
根通长老一生为佛教事业鞠躬尽瘁。自身持戒精严。根老曾担任过众多寺院的方丈,谈起寺院管理,他感叹其很难,因为大家是单纯因为信仰而聚集在一起,想法多元。但是,寺院管理的方法其实又很简单,关键就是寺院方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说:“佛教讲众生平等。方丈和其他师父也不例外,当家住持都是和师父们同吃、同住,也是‘平等观’。”大家只是分工不同,但是其他的都一样。“比如,吃饭的时候,你是方丈,先给你舀一勺。但是,大家都是一样的饭、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31930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追忆26位高僧身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追忆26位高僧身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