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孤明先发顽石点头)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道生(孤明先发顽石点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道生(孤明先发顽石点头)
道生受戒之后。离开了他熟悉的寺院与师傅竺法汰。到庐山中隐居。一住就是七年。饮溪水。食蔬果。终日在山林中沉思钻研。寻求自己的心志。七年间他才能日增。禀性气度机敏而宽广。神采风韵清朗而和畅。他钻研群经。斟酌杂论。为了追随正法。七年后他又离开庐山。与慧叡、慧严一道。行程万里。游历长安。随大师鸠摩罗什受业。关中一带僧众都说他神悟非常。
道生居无定所。后来南下。在宋都城建康的青园寺居住。一般僧俗早已知道这是一位名德大师。礼拜频繁。太祖、文皇对他尤加敬重。时常请他说法讲道。一天。太祖设法会。亲自同众僧侍于筵席旁。道生说法精采非常。众人听得入迷。静下来时。食物已凉了。才意识到天色已晚。太祖却摆一摆手:“诸位名德大师。开始吧。太阳正在中天呢。”全场顿时一片寂静:佛家的规矩是过午不食。太祖如此说。不是让大家犯戒吗?在尴尬中。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道生。道生面色如常。微微一笑道:“白日附丽于青天。天说它刚到正中。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随手拿起钵来来进食。众人顿时醒悟。赶忙随他行事。暗中赞叹不止。这时的“天”——太祖也在一旁拈须微笑。一场不大不小的尴尬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更多的时间道生沉迷于无边无际的思索之中。有一天他他恍然大悟:妙法非语所能表达。不禁对徒众感叹道:“形象是来完全地传达心意的。领会了心意就应忘掉它;言语是来诠释道理的。参入了道理也就可以不要了。经典东传以来。由于译者的重重阻障。译作多拘滞文辞。少见圆通的意旨。唯有取鱼而
拘守交辞者。如基督教中的法利赛人一样。容不下得半点“异端邪说”。半点独到与特殊。他们视道生的说法如洪水猛兽。在一种虚妄的正义感支配
道生当天就走了。那时候夕阳西下。追随他的影子越来越长……
开始。道生投奔杭州的虎丘山。只十来天工夫。便聚集了数百名徒众。不久。他又回到曾修练七年的庐山。出没于岩岫之间。僧众都对他深表钦佩。但他忘不了在都城的那一幕。他越来越坚信自己所说无误。一次。在幽静的林间。他独自讲说起来。朦胧中仿佛见有人点头。他定睛一看原来是面前一块块的顽石。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不久。大本《泥洹》传来。里面果然说毁谤佛法者也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法。消息传扬开。僧俗士庶。无不深服于其先知先觉。道生得到这部经。便决定开始说法。宋元嘉十一年(公元 434年)。道生在庐山精舍升上法座。道生神色开朗。讲解精妙。只说讲
道生被埋在庐山的一个山坡上。
道生一生可谓勤奋。当初僧肇注出《维摩》。世人玩味不已。道生则更阐发其深层意旨。使新出典籍明白畅达。他对其他经典的注疏。也都被世人看重。有人称他天真独发。无所滞碍。他的顿悟说。也逐渐为人认可。宋太祖曾祖述其义。僧弼等都设会问难。太祖毕竟只是太祖。他将听来的明白学问越说越糊涂。最后不得不强辞压人:“若是让已去的人活过来。怎么会被你们问住呢?”
已去者不能复返。然而其妙法却如明灯一般。世代辗转相传。无有熄灭的时候。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7/567372.html
以上是关于道生(孤明先发顽石点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道生(孤明先发顽石点头);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