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净土圣贤录白话:宋延寿(莲宗六祖)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净土圣贤录白话:宋延寿(莲宗六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圣贤录白话:宋延寿(莲宗六祖)
宋延寿(莲宗六祖)
延寿。字冲玄。浙江钱塘王姓人家的子弟。年少时即在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年间。主持税务的工作。常常用官方的钱来买动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牵引前往市街大道准备处刑。钱文穆王派人暗中窥视他的行为。只见他脸色安然自如毫无改变。因此下令无罪释放。然后延寿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岩禅师出家。后来又参访天台山德韶国师。发明心性法要。
延寿曾经在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法。在禅定观想中。见到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后获得无碍的广大辩才。后来因为自己终身的愿望归宿尚未决定。因此到智者禅院。作了两个签。一个是一心修禅定。另一个是广修万行庄严净土。然后寂静心思专注祈祷。七次抓取都得到净土签。于是一心一意地专修净土。
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九六一年)。忠懿王迎请延寿前往永明寺居住。并赐号『智觉禅师』。延寿每日订功课一百零八种。夜里则到别的山岭去经行念佛。在附近的人常常听到螺贝天乐的声音。一生诵《法华经》。总共有一万三千部。居住永明寺达十五年之久。弟子一千七百人。时常与大众授菩萨大戒、施食给鬼神饮食、并以钱赎取性命来放生。这些种种善行都回向往生极乐净土。著作有《宗镜录》一百卷。会通天台、华严、唯识等各宗学说的异同。又著作有《万善同归集》。此集之中指引归向净土的地方。最为明确和重要。其大略如下:
问:「唯心净土。本来是周遍十方法界的。怎么可以只是依托心念于净土莲台。寄归形体于极乐世界。而生起取舍分别的念头。这样怎么能够达到无生的境界呢?欣喜厌离的这种爱憎情感生起。怎么能成就平等的法界呢?」
答:「唯心净土的境界。是要彻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达到。《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才能随顺无生法忍。有的菩萨证入初地。即迅速地舍身命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由此可知彻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够达到唯心净土。而执着境界的众生。只能堕在他心所攀缘的境界。只有能究竟明白因缘果报而没有丝毫差错的人。才能透彻了解心外无有一法可得。另外。关于平等法界不二法门。一切法无生的究竟了义。虽然仰仗佛陀的开示教化而生起信念。但是无奈众生修行的力量尚未充足。观照的力量浅薄、内心散乱浮动;再加上外在的境界强大、自身的习气又重。必须要往生佛国净土。仰仗佛菩萨及外在境界的殊胜因缘。自心的忍力定力才容易成就。才能尽速地修行菩萨道。
《净土十疑论》说:有智慧的人内心强烈地想要求生净土。以便能够证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如此才是真正体悟了无生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心清净故国土清净。愚痴的人被『生』这件事所系缚。听到人家说往生。就真的当作生来理解;听到人家说无生。就真的当作无生来体会。却不知道生即无生。无生即是生。若是不能透彻通达这个道理。彼此随意交互地争是说非。这就是诽谤佛法的邪见人啊!」
问:「心外无有一法可得。佛亦无有去来之相。那里有见佛以及佛来迎接的这件事?」
答:「一切法唯心而又一心念佛。从唯心的角度来看。心是周遍收摄一切万法的。既然了解一切的境界唯是心的作用。了知所有的心念无非是佛。因此随着众生忆佛念佛的当下。就无不是佛了!《般舟三昧经》说:就如同有人梦到七宝财物。或与亲属相聚而感到欢喜。梦醒之后追寻回忆。不知这些都到那里去了。真是了不可得。我们应当以如此的理解体悟去称念佛名。(换言之。众生在迷时虽然也念佛。也求往生。但一旦往生开悟之后。念佛、往生都不可得。念佛、往生本来就是自心中的事。)
这段经文是比喻一切唯心所作。就在一切『有』的当下本来即是『空』。因此没有舍报往生去来之事。又因为一切法如梦幻而非实在。则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两者自然就遗忘而不执着。然而也不是没有如梦似幻的相貌存在。如此则不会断灭能念之心与所念的佛。『空』、『有』本来就圆融无碍。所以在本来就无去无来之中。不妨普遍地令众人见到阿弥陀佛去来之相。因为见即无见。本来就恒常契合于中道。因此佛实在不曾来接引。众生也不能去往生。一切的感应道交。无非都是自心的显露发现。就如同造罪的众生。自己感报地狱的恶相一样。
《唯识二十颂》说:『一切法就如同地狱一样。地狱的众生都同时见到狱卒刑具等。而又能来作逼害折磨他们的事。』(实则地狱是如
问:「《观无量寿佛经》分明所说的十六种观想法门。都是收摄心念修习禅定。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观想得详细明了圆满光明。才可以往生净土。如何以散乱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呢?」
答:「九品往生的经文显示。往生的品位各有高低差别。不论上品、下品。统摄而言。不出以两种心而得以往生。一个是『定心』。譬如修习禅定观想。则能上品往生。第二是『专心』。只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一切的善行资助熏习。回向发愿往生净土。可以成就末后中下二品。但仍须要一生一世全身归命。尽此一报身精进修行。坐卧之间。要时常面向西方。每当经行礼拜之际、念佛发愿之时。都要恳切勤苦诚心仰望。没有其他的杂念。就如同堕入地狱遭受刑罚。好像在痛苦的监牢、或被怨家恶贼所打杀、被水火逼迫性命。这时候只有一心一意寻求救拔。期愿能够早点脱离苦轮。并希望能够尽速证得无生法忍。广大周遍地度化一切众生。承继弘扬佛法僧三宝。誓愿报答四种重恩。如果能够如此至诚恭敬。那么他念佛往生的功业。必定不会虚妄而无得。
但是如果。言语与行为不相应。信心之力轻微薄弱。不但没有念念相续的清净心。反而生起数数间断的妄念。依靠这种懈怠的修行工夫。临终时想要往生净土。只恐怕被业障牵引。同时也很难遇到善友的开示助念。那么临终时四大分离风火逼迫、身心热恼痛苦不堪。正念就没有办法成就。何以故?我们如今的心念是因。临终时的反应是果。必须要因地实在。果报才不会虚妄。就如同音声和合回响才会平顺。形体挺直影子才会端正。
凡是善恶这两件事、苦乐两种果报。都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的。是由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种业果所收摄。若一念心起瞋恚邪淫。即是
如果心念清净。则感得香华莲台七宝行树、清净国土而化生。内心染着尘垢。则高山丘陵坑洞坎坷。在浊恶的秽土而受生粗恶的形体。这些都是以目前
永明延寿大师又曾经作四料简说:「如果有禅而没有净土。十个修行有九个差错蹉跎于道路上。中阴的境界如果现前。一转眼的时间就随业力而去生死流转。假使没有禅而仍然有净土。那么万人修行万人都可以往生。只要见到了阿弥陀佛。又何必忧愁不会开悟呢?若是有禅又有净土。犹如戴着双角的老虎。现世可以为人天的师范。来世速得成佛作祖。如果没有禅也没有净土。恐怕将来见到的就是地狱的铁床铜柱。万劫与千生长久的时间。没有人可以依靠帮助。」
宋太祖开宝八年(西元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早晨起来之后。焚香告别大众。然后趺坐而往生。时年七十二岁。后来有一位僧人从江西临川县来。经年累月地绕行永明延寿大师的舍利塔。人家问他为什么缘故?他说:「我曾经生病入于幽冥界。见到殿堂的左边供奉一个僧人的形像。阎王精勤恭敬地礼拜。因此向人询问阎王所拜的是什么人?回答说是杭州的永明延寿禅师。大师已经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了。阎王尊重他的德行。因此礼拜恭敬他。」(乐邦文类。万善同归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9/59365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净土圣贤录白话:宋延寿(莲宗六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净土圣贤录白话:宋延寿(莲宗六祖);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