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唐玄奘介绍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玄奘」唐玄奘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唐玄奘介绍
唐 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
佛教吃甲鱼的故事视频
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莲花夫人漫画佛教故事
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
佛教讲是非故事
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
佛教禅宗电影故事片
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佛教故事大全放生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3365.html
以上是关于「玄奘」唐玄奘介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玄奘」唐玄奘介绍;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