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0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0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0
User User 2 1 2011-07-15T06:51:00Z 2011-07-15T06:52:00Z 1 1110 6333 Microsoft 52 14 7429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0
请掀开经本五十六面。经文:
【佛。】
注子虽然注的不多。意思已经相当的明显。「佛者。亦曰婆伽婆。此云有大名声。亦云能破烦恼。佛者。平等开觉。故名为佛。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一切智。异外道。慈悲。异二乘。平等。异小菩萨。尊极。名为佛。」这是这个字在普通的解释。大致都不超过。通常我们解释『佛』为觉的意思。觉有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地方特别从德行上提示我们。佛是慈悲、平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婆伽婆是梵语。意思含得很多。在译经体例里面是含多义不翻。只把它的意义另外批注出来。佛是主成就。六种成就里面的主成就。说法的主人。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这是处所。『耆阇崛山』。我们中国人把它翻作灵鹫山。现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观光、朝圣。一定到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法华经》的遗址还在。这部经跟《法华经》是同在一个处所讲的。这个注子介绍『王舍城』。解释灵鹫山。说得很多。住这个字尤其说得明白。
【与大比丘众。】
这是众成就。佛是主讲的。佛讲演总得要有人听。没有听众。这一会也是不能成就。佛法弘扬。在亚洲比美国要兴盛得多。美国佛教还在萌芽的时代。听众很少。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法师多半都有语文上的障碍。纵然有少数的法师能够通达英语。普通会话可以。讲经不行。这个里面有很多专门术语翻不过去的。所以在这上面。我们不如日本的法师。甚至不如韩国的法师。日本、韩国乃至越南。他们在语言上的障碍比我们少。但是听众比不上台湾。
但是美国那个地方如果修行来说。念佛、进修。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没有人干扰你。没有打闲岔的。不但没有人来打扰你。连电话也不会打一个给你。大家工作都很紧张、繁忙。不会来找你麻烦的。所以环境非常的清静。在那个地方念佛的功夫很得力。我们在那个地方如果静下心来念上三天佛。你就会感觉得不一样。什么不一样?无论在什么地方。心里头的确没有念佛。可是耳边上听到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是他心静。专心的念。想念到一心不乱比较难。如果在那个地方好好的念上三个月以上。我相信是可以得到功夫成片的。所以凡夫。环境还是很重要。像在台湾。因为你熟人多。今天这个来拜访你。明天那个来找你。一会儿有电话来。会扰乱到你心不能够安定。这个决定没有法子避免。你要是不应酬。他要说你架子太大。说是你不理人。谣言、毁谤都来了。所以在国外可以避免这些琐碎事情。在国外进修是很理想的地方。但是弘法不行。弘法是讲经说法。没有人听的。
佛说法。听众当然是很多。哪些听众?这里一般经文上都列常随众。就是与这些『大比丘』们。比丘原来是小乘人的称号。这是梵语。含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乞士」。第二个意思是「破恶」。第三个意思是「怖魔」。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门的制度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生活很简单。每天吃饭只吃中午一餐。睡觉也没有房子。到树下荫凉的地方打坐休息一下就可以了。比丘们中夜睡眠四小时。的确是非常的精进。吃饭都是外面托钵的。所以他也没有厨房。也不必自己去做。沿门托钵。
印度托钵是一种习尚。大家对于修道人都非常尊敬。在中国要是沿门托钵那就是要饭的乞丐。我们中国人瞧不起他。印度对于沿门托钵很尊敬。所以翻作「乞士」。士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就很高。从前中国社会也有一点阶级观念。但不是很严格。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读书人在社会上是最被大家尊重的。出家人都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但是他是个讨饭的乞士。乞就相当于乞丐一样。但他是很有学问、很有道德的人。用这两个字来翻。
第二就是破恶。他发的愿是要断贪瞋痴。修戒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他破恶。第三是怖魔。魔是魔王。真正修道。魔王就恐怖了。他怎么会恐怖?你不修道。天天搞贪瞋痴慢。你出不了三界。魔王就是三界的统治者。他希望他的国民当然愈多愈好。这个人一修道了。超越三界就跑掉了。他就头痛。他统治底下的人又少一个。所以他怕这些人都修道。都出离三界。他就发生恐怖。这叫怖魔。但是真有能力。魔王才恐怖。你没有能力超越三界。魔王看看。不过笑笑而已。你修道没用。你出不去。逃不出他的魔掌。真正修道。魔王是恐怖。
『众』字。大比丘众。众就是僧团的意思。僧团称为和合众。四个人以上。才能成立一个僧团。批注。「四释众」。就是解释众。「又三」。三个意思。「众者。四人以上。乃至百千无量」。就是四个人以上。人数多没有限制。少有限制。就是四个以上。三个人不能成众。不能构成一个僧团。必须四个人以上才能够成为一个僧团。
「一处羯磨作法。行筹布萨。事理二和。无有违诤。名和合众也。」众就是团体。四个人以上才构成一个团体。他们住在一处要遵守理事七个条件。通常我们讲六和合完全从事上讲的。所以它这里说有理事二和。理就是大家共同都发的这个愿。要证无上菩提。这是理。所以理决定是同的。因此我们通常都讲六和合。在事上讲。理是同证无上菩提。不管哪一宗。不管哪一派。不管哪一个法门。可以说都是以无上菩提、究竟佛果为我们最高的目标。所以这决定是相同的。事上讲就不相同。事上讲有各宗各派。有各种不同的法门。这就不一样。所以事上一共有六条。这叫六和敬。六条里面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就是
譬如修净土法门。我们大家都是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可是净土这个念佛有四种念佛。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假如我们四个人。一个人学一样。这个不能称为僧团。这各人搞各人的。不行。我观想。他持名。他观像。那必定有摩擦、有争执。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个共识。依同样一部经典。依同样一种方法来修行。大家就不争。这个样子才行。所以同一个宗派里面。中国大乘八个宗。每一宗里头又分好多派。每一派底下又分很多小派。换句话说。每一家修行的方法都不一样。譬如我们统统持名。这总是一样的。可是他喜欢早晨两点钟起来念佛。那个说太早了。我六点钟起床念佛。这两个又要打架了。这不行。同样持名。我们也要大家商量一下。起居时间要一致。大家就没话说了。所以这个里头细细的去分。那就是一个寺庙是一种修行方法。是一个办法。甚至于从前这个课诵都不一样、都不相同。
现代在台湾的道场可以说学风、道风都没有。只是做做法会、热闹热闹这个场合而已。大家在一块聚会热闹热闹。其它实在讲是谈不上。纵然请个法师来讲经。一年讲个几次。一次时间都很短。一个星期、十天、半个月。所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根本就起不了作用。连讲经都是法会。像打佛七念佛也是法会。热热闹闹。乱烘烘的。真正的佛七道场里头一句话不能说的。真正是清净。除了一句佛号之外。你听不到任何人说一句杂心闲话。那真正用功。而且真正打佛七。人数不能多。人数多了。主七师没有能力照顾。我那个时候初学。在台中。李炳老告诉我。真正打佛七。参加的人数不能超过十个人。十个人以上。主七师的精神照顾不了。现在打佛七是几十人、几百人参加。法会!法会就没有关系。人愈多愈好。热闹。所以真正修学道场的确是不一样。像初祖远公大师的道场算是相当盛。总共才一百二十三个人。这是东林念佛堂。庐山莲社。
念佛堂里面念佛的方法是轮流的、是轮班的。譬如有几十个人。分班。所以每一班人数就不多。十几个人一班。轮流到念佛堂来念。念佛堂里面的佛号日夜不能间断。一年到头不能间断。这是念佛堂。日夜不间断。就是轮班。一班最少四个人。念佛堂佛号不中断。换句话说。人少了还不行。至少要有五、六十人到一百多人才能办得到。一个班最少四个人。最多十几个人。二十人都嫌太多。如果一班。像真正打佛七念佛用功的话。多则十个人。少则四个人。不能少过四个人。这样分班轮流念。一班念两个小时。一昼夜就要十二个班才行。如果一班是十个人。那就得一百二十个人。我们才能维持念佛堂的佛号一年到头不断。
这个念佛。按照班念佛。那是非念不可的。轮到你非去不可的。决定不能缺席。没有轮到你的。你要是没有事情。愿意念佛你可以随喜参加。念累了可以随时出来休息。轮值的人不行。轮值的人一定要念足这两个小时。底下一班再换。一班接一班。一班接一班。是这个念法。接的时候。当中是相续不断的。不是说我第一班念两个钟点。第二班再进来。那当中就断了。第一班念一个钟点。第二班就来跟着念。再念一个钟点。第一班出去。第三班就进来。第二班正好念在一半。所以佛号永远不中断。这是从前祖师的念佛堂。佛号是不中断的。
我们现在人少。像我现在在美国。那边念佛堂总共只有十几个人。我们佛号怎么念法?我们用录音带。自动回转的录音机。我们也是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我们念佛同修只要有空。随时来念。进了佛堂不打招呼、不说话。见到法师也不理。因为你跟法师问讯打招呼又打闲岔。所以在念佛堂里面决定不打招呼。进去的时候跟着录音带去念。你绕念也好。坐着念也好。拜佛也好。没有一点压力。没有压迫感。所以大家念得很自在。念得很舒服、很欢喜。各个都念得法喜充满。
行策法师是三百年前清朝康熙年间人。他就是提倡这个方法。跟我想的方法完全相同。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带。他还是一班四个人。他还是要分班。还是轮流的。他是一班念出声音。另外两班是坐在旁边止静。心里面默念。听。一班念一千声。第一班念一千声。第二班接着绕念。第一班退下来坐蒲团上止静默念。他用这个方法。就是你念一千声。听两千声。一共三个班轮流。所以这个样子他不累、不疲倦。念完之后。礼佛一百拜。他用这个方法。
所以古人有许多很好的方法。像《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那个方法也很好。他是每一支香。就像每一堂课。他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他用这个方法。第二支香也一样。还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大概这样念下来。差不多一支香至少要一个半小时。当中可以休息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再接第二支香。如果是精进念佛。一天一夜就是十二支香。《弥陀经》十二遍。佛号一万二千声。最后也是礼佛一百拜。他那个方法也好。所以这些方法看我们个人喜欢。看我们环境的方便。我们来修学、来选择。但是一个道场一定要用一个方法。
美国悟本打电话来。说那边同修过年想拜药师忏。来问我。我说不行。还是念佛。我们道场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要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搞乱了。这个决定不可以的。他喜欢拜忏。到别的道场去拜。我们道场不拜忏。所以见和同解非常重要。见解不相同只有扰乱。只有搞到大家心里不愉快。总是道业上就会有妨碍。所以见解一定要相同。理论、方法。乃至于平常修行的作息时间。都要共同来拟定。大家欢欢喜喜去遵守。这样才行。这是一个僧团里面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就是「戒和同修」。戒律是生活规范。因为大家在一块共住。如果没有生活公约当然就乱了。我们也不晓得怎么做才好。所以戒律就是生活规范。佛法戒律之好。跟世间所订的规矩不相同。世间订的公约是要叫大家遵守的。佛法戒律是叫我们自己遵守的。不管别人。妙就妙在此地。每个人自己都遵守。这个僧团当然和合。当然就没有问题。同时你也不会看到别人有过失。为什么?戒是叫我自己守的。不是叫别人守的。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不见他人过是他自己心清净、平等。如果订的规矩。这个人不守规矩。那我也不守规矩。你想想看。你的心就不清净。你的心就不平等。换句话说。别人不守戒。别人不守规矩。把我自己的清净心破坏。我自己修行的功夫破坏了。这就很难成就。所以佛制定戒律的精神是叫我自己守。不是叫别人守。别人破不破戒与我不相干。一点都不影响我。我自己自性清净、平等、慈悲。佛门持戒是这个持法。所以因戒能得定。
现在我也看到有不少戒律很精严的人。他得不到定。他烦恼很多。烦恼从哪来的?这个又破戒。那个又犯规。一天到晚心里搞这个东西。你说糟不糟糕?他的戒持得再好也不过人天福报而已。达不到持戒的目的。持戒的目的在得定。我们念佛人持戒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我们天天看这个人也不对。那个人也别扭。你想想看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怎么会得一心?所以这点非常重要。许多人讲到戒律。不懂得戒律要怎么持法。真正持戒的人快乐。为什么?不管别人过失就快乐。你管别人过失。你就不快乐。你烦恼多了。不管别人。只管自己。善人也好。恶人也好。没有一个不好。这是持戒的原则。所以我们读了佛经。对于佛法好多的构想。它的设施。实在是非常的圆满。令人不能不佩服。所以我们世间团体里所订的公约、规矩比不上佛法。佛法真有它的好处。它是对每个人都尊重。自己自律不管别人。每个人都自律。这个团体怎么不好?太好了。这是戒和同修。
第三是「身和同住」。这个同住得要讲解一下。从前不必讲。现在要讲一讲。为什么?现在生活方式跟从前不同。以前这个同住是睡通铺。像军队一样。绝对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这个道修不成。你修得再好、再精进。你很不容易成就。所以佛法僧团的生活有点像军队一样。二十四小时都不放松。要是住一个房间。他把房门一关。他就懈怠、就懒惰。没有人看见。他就马虎了。大家在一起生活。睡觉都在一起睡的时候。那总得规规矩矩。否则的话。人家看了自己难为情。他就收敛。所以白天大家十个眼睛盯着你。你不好意思。规规矩矩;晚上睡觉还是十个眼睛盯着你。还得规规矩矩。这样才能把无始劫来的习气慢慢磨掉。现在寺庙生活环境好了。不但一个人一个房间。还有套房。这怎么修道?修不成功的。所以要晓得。不是说你不能过舒服、高一点的享受。于你修行有很大的妨碍。
从前那个方法很好。现在如果真正要建立僧团。想成就大家。还得用从前的老办法。换句话说。一个人一个房间还是决定不行。我自己晓得这个劣根性很重。一个人一个房间。我的恶习气决定断不掉。非得睡通铺不可。所以古人寺庙建得那么大。你们到大陆上去看看。富丽堂皇。哪里说是一个房间做不到?做得到。他为什么不做房间而做大寮房?就是为了要成就人。小的房间有。给什么人?给年老的人。给体力衰的人。或者给丛林里面地位高的人。像住持、当家、监院。这地位高的人。首座和尚。他们才有一间寮房。
清众决定是住通铺。要从清众到寺院里头有那么高的地位。至少要熬三十年。你已经受了三十年的训练。大概这些习气毛病淘汰得差不多。有资格住一个房间。确实可以自立。所以讲依众靠众。我们修行要靠大众。才能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淘汰、磨掉。这就是身同住的意思。所以不仅是住在一个寺院。整个生活都在一起。
「口无诤」。没有争论。决定不说是非。没有杂心闲话。「意同悦」。每个人都法喜充满。「利同均」。利是利养。十方供养决定是均等的。没有特殊。也没有例外的。生活是平等的。要守这六个条件。这才叫做僧团。假如没有这六个条件。人再多住在一起不能叫僧团。
现在在本省很多寺院住众不止四个人。四个人以上的太多了。为什么不能称僧团?就拿这六个条件去一衡量。都不够。第一个。这个寺院一个人一个心。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看法。意见不相同。那个戒律也很马虎。都是看到别人。没有想到自己。共住。虽然是共在一个大的寺院。可是每个人自己有个房间。这不共住。这是与这个条件不符合。实在讲没有一条符合的。口里头有争论。心里头有不平。口里头当然就有争论。意悦就谈不上。天天生烦恼。他不是住在寺院里很欢喜。他生烦恼。利养也不均。住持、当家的供养就多。清众的供养就很少。不平均。佛教里头没有特权。在丛林里面。住持、当家饮食起居跟大众完全一样。所以利养是均等的。拿这些条件来衡量现在的寺院。就没有一个僧团。这是我们很痛
佛教要想兴。必须有僧团。因为一个僧团的建立。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因为人心真的在道上。不是在名闻利养、是非人我上。所以护法神护持。诸佛护念。这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僧团。这个地方人都有福。不遭难。有佛菩萨、护法神保护。台湾如果出现一个僧团。这个地方不遭难。诸佛菩萨都要护持这个地方。可惜的是我们今天一个僧团都没看到。这是我们要加紧努力的地方。建立僧团没有别的。就是牺牲自己才能做得到。僧团为什么不能建立?每个人不肯舍自己。不肯把我执放下。不肯迁就别人。所以僧团不能建立。一个道场住十个人。十条心;住五个人。五条心。这怎么行?所谓是貌合神离。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打算。这没办法。相当不容易。这是有待我们真正发道心。真正想在佛法上有成就的人要觉悟、要努力的。人数是:
【千二百五十人俱。】
『俱』。就是大众同住在一起。这些人从哪里来的?批注里都有。诸位自己去看。这都是佛的常随弟子。佛到哪里。他们这些人就跟到哪里。除这个之外。还有菩萨众。
【菩萨三万二千人。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小乘人少。菩萨特别多。『上首』就好像大众当中的班长一样。这个班长是文殊师利菩萨。我们看这部经与其它的一般经上。在听众里面有一点不相同的。那就是一般法会里面没有这么多的菩萨。这一会里面菩萨特别多。通序就到此地。
下面是别序。就是发起序。发起序每部经不一样。就是每次法会都有特别的因缘。这个因缘不相同。前面通序是相同的。每次法会都没有例外。所不同的就是听众人数多少不相同。除此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的。底下这个发起。四明尊者在钞里面说得很详细。这部经是以阿阇世王要杀父害母。这是造五逆罪。是用这个来发起的。所以这个因缘很特殊。是一个恶逆之缘来发起的。这个用意非常的深。好。下课。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73.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0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0;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