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1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1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1
User User 2 0 2011-07-15T06:52:00Z 2011-07-15T06:52:00Z 1 1047 5969 Microsoft 49 14 7002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一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1
这个发起的因缘。实在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很苦恼的世界。为了争权夺利。连父母都不顾。亲情也不要。这是显示出极苦的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出离之想。想离开这个五浊恶世。找个好的环境去生活。这种思想我想很多人都有。现在有许多人移民到外国。都想往外跑。将来如果整个世界大灾难来的时候。往哪里跑?那就是李老师给我们讲的。唯一的一条生路是赶紧求生西方世界。这也是移民。往西方极乐世界去移民。这才是究竟安稳。这个事情决定能成就。
六十三面大字应该是小字。它属于科文。「二总科略释二。初分科。就中为二。初尔时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这桩事情就是政变。政变主角是谁?是他儿子。儿子要夺父亲的政权。要想篡位。实在讲。父亲早晚要把王位给他。他等不及。现在就要。所以就发动政变。这个故事的原委都在批注里头。政变的起因当然是太子权力心太重。『调达』来挑拨是缘。调达就是提婆达多。如果没有这个人在当中挑拨。他也不至于干这件事情。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是阿难尊者的亲哥哥。同胞哥哥。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兄弟四个。他们堂兄弟一共有九个人。在堂兄弟当中。释迦牟尼佛年岁是最长的。阿难是最小的。提婆达多是阿难的同胞哥哥。这个人也非常聪明。看到释迦牟尼佛作佛。他很不服气。他也学得不少。后来也学了一点神通。批注上都有。他就想把释迦牟尼佛害死。他来领导僧团。作佛。就挑拨阿阇世。你最好也把你父亲除掉。你作新国王。我作新佛。新佛、新王来统治天下。这是很好、很快乐的事情。这一挑拨。阿阇世王就听他的话。就发起政变。
我们知道杀父亲、害母亲是五逆重罪。提婆达多又破和合僧。破坏僧团。还起恶心要害佛。佛是没有害成。出佛身血。所以这两个人都造的是五逆重罪。在此地我们所看到的。阿阇世王把他的父亲囚禁。派兵守住不让任何人接近他。其目的就是把他饿死。不给他饮食。把他关在那个地方不让他出来。关几天当然就饿死了。用这种手段。『制诸群臣。一不得往』。不准任何人接近他。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
『国太夫人』。就是频婆娑罗
【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大王』就是频婆娑罗王。『麨』是麨面。就是面茶。把它涂在身上。用这个方法把饮食带进去。这是很苦的事情。身上洗澡洗干净。把麨面涂在身上。这样子带进去。可见得警卫检查很严格。决定不准带饮食进去。连他母亲进去都要受严格检查。她这样子秘密偷带进去。查不到了。用这个方法带进去。『璎珞』。那都是金银珠宝做的首饰。像项链当中是空的。她就把『葡萄浆』盛在里面。这样带进去。『密以上王』。这是供给频婆娑罗王的饮食。用这个方法。她天天去送。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
他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的在家弟子。也是佛重要的大护法。现在遭难了。佛在灵鹫山。当然佛有神通。哪有不知道这个事情?前因后果佛都晓得。他现在要求愿。向着灵鹫山的方向礼拜。在这里『遥礼世尊』。
【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他跟目连尊者是亲戚。他在灾难临头的时候求授八关斋戒。希望世尊派遣目犍连来给他授戒。『鹰』是老鹰。『隼』也是老鹰一类。比这个鹰小一点。飞得都非常快速。这是形容目犍连以神通从空中飞行到王宫里面来。守卫对他无可奈何。每天目连都来给大王授戒。国太夫人。就是皇后。天天秘密的送东西给他吃。『富楼那』尊者是佛弟子当中。说法第一。派这两位罗汉天天去给国王授戒、说法。所以他虽然被软禁。也并不寂寞。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修行。像闭关修行一样。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这样子经过二十一天。不但没饿死。而且精神比往常还要好。这一段就是前面科文里面讲「正明杀父」。阿阇世王用这种手段是想把他父亲活活饿死。经过三七二十一天。他想大概差不多已经饿死。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他现在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去问那个守门的人。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
这个秘密被守门人发现。发现也无可奈何。她是皇后。现在是皇太后。对她无可奈何。别的人可以禁止不让他进去。皇太后来。没办法。不敢不让她进去。
【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卫兵对他没办法。他从空中飞进来的。拦也拦不住他。没有办法阻拦的。换句话说。大王现在还在。还活得好好的。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他不但不觉悟。可见得这是利欲熏心才会迷惑到极处。做了很大的错事。怪罪他的母亲。本来要把他饿死。结果现在还没死。二十一天了。国王还没死。他就拿剑想去杀他母亲。实在说。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
这就他底下有大臣。『耆婆』这位大臣就像是御医一样。是一个大夫。照顾国王身体健康的。这两个人等于是他的左右手。帮助他治理朝政。这两个人看到他要杀母亲。这个事情严重。你看他害他父亲。他们不说话;害他母亲。这他们看不过去。母亲的恩德非常之大。《毗陀论》是婆罗门里面的经典。
【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
像这种政变的事情。贪图权位。从父亲手上夺取政权这样不肖的儿子。有。自古以来听说过。而且听说很多。所以你搞政变、夺政权要把你父亲害死不足以为怪。过去有例可援。但是没有听到杀母亲的。这是在婆罗门经典里面记载的。所以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事情。
【王今为此。】
就为了母亲送一点麨蜜饮食给父亲。你就要杀害母亲。
【杀逆之事。污剎利种。】
『剎利』是王族。印度四种阶级。剎帝利是王族。你这样做法。对整个剎帝利的种族是一种永远洗不干净的污点。这个事情劝他决定不可以做。
【臣不忍闻。】
我们不忍心看到你这样做法。也不愿意有这么一桩事情出现。
【是旃陀罗。吾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
『旃陀罗』在印度是很下贱之人。换句话说。你不配做国王。哪有国王杀母亲的道理?他们两个要走了。换句话说。我们不愿意跟你了。你是大逆不道。没有人会原谅你。我们要离开这个国家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阻止他。这两个人是他的左右手。是他所依靠的人。这两个人走了。换句话说。他的困难就多了。没有人替他办事。也没有人照顾他的健康。耆婆是位良医。非常好的医生。他要倚重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反对他。要走了。他免不了惊慌。
【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你不帮助我。不拥护我。你们两个都要走?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叫他要谨慎、要慎重。千万不能害母亲。因为这两个人出来谏诤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才把杀母亲的念头取消。不杀母亲。但不准他母亲再跟他父亲见面。
【敕语内官。】
『内官』就像中国从前皇室里面的太监一样。在印度也有。专门伺候皇室皇帝、皇后私生活的这些人。内侍。
【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把他母亲也幽禁起来。行动不准她自由。这就是虽然不杀她。也把她软禁起来。到这个地方。发起的因缘就很明显。为人父母看到儿女这样的不孝。为了权力忘恩负义。做出杀害父母之事。这是令做父母的真正痛心。于是对这个世界产生厌恶。这才有求净土的愿望。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
『韦提希』是这部经的真正当机者。她请求的。『被幽闭已』。被儿子软禁。她也向灵鹫山的方向拜释迦牟尼佛。求佛来帮助她。
【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
这就想到从前。没有出事情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自己不能来。常常派阿难尊者来看她。
【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佛是老师。不敢请。只希望佛能派目犍连。目犍连是亲戚。阿难很熟。过去常常见面。希望世尊能派目连、阿难来跟她见见面。
【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她在深宫里面礼拜。心里有这个愿望。实在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就看得清清楚楚。佛有天眼、天耳、他心。哪一样不清楚?样样都清楚。
【未举头顷。】
她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
就知道了。
【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立刻就派目连跟阿难尊者立刻就去见她。不但这两位尊者来。佛自己也来。她不敢请佛。佛来了。佛为什么来?前面注疏里头祖师大德跟我们分析。频婆娑罗王遥礼世尊。世尊只派富楼那跟目连两个人去。佛自己没有去。现在皇后这一礼拜。佛就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国王的机缘没成熟。所以佛不必要亲自去。派弟子去就可以。皇后的因缘成熟。非得自己来不可。什么因缘成熟?成佛的因缘成熟。你看看前面频婆娑罗王要求的是什么?只是要求给他授八关斋戒。要求听听佛法。他没有别的要求。夫人的要求就不一样。这世间太苦。儿子大逆不道要杀我。不想活了。希望问佛哪里有好的世界。我可不可以去?这就是往生的念头生了。成佛的机会到了。佛一定要来帮助她。来给她说十六妙观。帮助她往生净土。这个事情不是佛的学生能办得到的。所以他自己来了。所以佛对众生的确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只看缘熟不熟。真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
【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这就是神足通的示现。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凡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就是拜完佛之后。头刚刚抬起来。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面前。阿难、目犍连也在面前。这两个人随侍释迦牟尼佛。都来了。而且还有『释凡护世诸天在虚空中』。这就是天龙八部护法神。护法神也在空中。保护着佛陀。这些护法神以『天华』来供佛。场面非常的庄严。
在这个地方大师有一段议论。这段议论在七十四面倒数第五行。我们把它念一遍。因为这属于佛学常识。从第三个字开始。「我国各处大殿。供的一佛二侍者像」。这就是佛门里面供这佛菩萨的像。「相传都道迦叶阿难」。的确我们看到许多供三圣像。当中是释迦牟尼佛。一边是迦叶尊者。一边是阿难尊者。我在香港天台精舍也是这样供的。许多地方都是这个供法。「我则素言不以为然」。这是谛闲大师讲的。这个批注是谛闲大师的话。谛闲大师的看法就不一样。「虽不见有人公然否认。但心中犹未诚肯耳」。就是不能肯定。「夫古人建殿供像。必有所本」。他有依据的。「试问迦叶阿难。出于何典」。根据什么这样子供像?「我曰非者。乃本于今经也」。谛闲大师不同意从前人的供法就是根据这部经。这部经上说得很清楚。「经中分明说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左面相传言迦叶者。以盲从盲也」。这是谛闲法师的见解。他老人家前面序文说过。他从出家就以这部经做功课。他是专修这部经的。所以他是根据这部经不太赞成一般大殿里面供的三圣像。认为供迦叶尊者跟阿难尊者。他不太同意。他说应当是供目连跟阿难。根据这部经上说的。这是他的见解。
我觉得供迦叶跟阿难没错。虽然经典里面没有。但是在佛法承传上有道理。在佛门常讲宗门教下。佛教整个分开。一个是禅宗。一个是教下。十个宗派里面。除禅宗之外。其余九个宗派都是教下。教下是阿难传的。阿难是佛的传法人。一切经典阿难结集的。供阿难这没有问题。迦叶尊者是传禅宗的。一个传禅宗。一个传教下。供他两个没错。所以并不能说有错。供这两个人代表佛法的承传。虽然此地大师说目连、阿难有经典做依据。这
七十四面最后一行有一个错字。「三伤叹请法二。初问住生因」。这个住是错的。是「宿生因」。就是过去世的因缘。七十五页大字第二行第二个字。就是这个字。我宿何罪?我过去生中有什么罪。为什么会生出这个儿子出来?对待儿子也很不错。非常爱护这个儿子。结果儿子不知道报恩。反而要杀母亲。这是什么道理、什么因缘?她要问这段因缘。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
这是看到佛来了。这一拜佛就来了。见佛了。『璎珞』就是她戴的这些装饰品。见到佛了。把这些都拿下来。『号泣』是哭的声音很大。非常的伤心。痛哭流涕。
【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
『生此恶子』。不但要害妈妈。还要害爸爸。置父母于死地。我过去世造了什么罪业。生出这么个儿子?
佛法里面说得很明白。父母与子女有四种缘。没有缘不会来的。这四种缘。第一种是报恩的。所谓孝子贤孙。是过去世你对他有恩。他是来报恩的。第二种是报怨的。过去世是冤家对头。这一世遇到。到你家来做你儿子。以后长大怎么样?败家子。要把你家财送得干干净净。还要搞得你家破人亡。这是冤家对头来了。第三种是讨债的。讨债鬼。那是父母欠他的。他讨完就走了。欠得少的。三、四岁就死了。你养他那么大。花了不少钱。花了不少精神。他走了。如果欠得多的。会到十几、二十岁。大学毕业了。博士学位拿到了。死了。费这么多的钱、这么多的心血供养他。他走了。这讨债的。第四种是还债的。是他欠父母。他长大之后赚钱供养父母。只是在物质生活上让父母不会缺乏。对父母没有恭敬心。换句话说。没有孝心。只是在生活上给你供养。如果欠得多的。供养就比较丰富一点;欠得少的。生活就苦一点。他不会给你多的。甚至对父母供养都很刻薄。我们都见过。儿女发财发得很大。一个月给父母几百块钱生活费用。这什么原因?还债的。是因为他欠得少。所以他还得也少。如果欠得多。他一个月可以给他父母几
缘是我们过去生中结的。过去生中不晓得因果的道理。所以跟人家结很多恶缘。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在我们生活圈子里面。人事环境里面才有很多障碍。才有很多看不顺眼的人。冤家对头。叫怨憎会。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要觉悟。凡是与我有过不去的人。知道我过去对不起他。今天他一样的态度来对我。我如果还怀恨在心。这个事情麻烦了。这个冤结得一世比一世重。这一世是很不愉快的朋友。来世可能就是不愉快的亲戚。最后一世可能就跟阿阇世王一样。一世比一世严重。所以佛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遇到一切不如意的这些人。好像不痛快的事情。要特别提醒自己。委屈婉转。我们顺他一点。迁就他一点。不再结这个冤仇。从这一生把它解除掉。对我们自己将来往生的时候不会造成障碍。这点很重要。
《无量寿经》说。千万不要轻忽小小的嫌隙、嫉妒。很轻微的。不要把这个看小了。逐渐就变成大冤仇。这佛在《无量寿经》里头教给我们的。小小的怨恨都不可以有。何况大的怨恨?所以不学佛不懂。人家欺负我。我为什么不报复他?好像是应该的一样。这是世间人眼光看的。只看到一世没有看到三世。如果看到三世。才晓得这个观念是大错误。所以怨憎会是有因缘的。韦提希问得有道理。
【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就是我遭这个大难。遇到冤家对头。释迦牟尼佛。你也不例外。你过去生中也造了什么因缘。你怎么跟提婆达多是堂兄弟?当然都是因缘。提婆达多是处处想尽方法害释迦牟尼佛。想把佛害死。他要作新佛。佛是功德圆满、智慧圆满。护法神太多了。所以提婆达多害不了他。虽然害不了。也叫佛的脚被石头砸流血。所以出佛身血。他破和合僧。破坏僧团。造的罪业这么重。问他究竟是过去生中什么因缘?当然佛是给她说了。但是在这个经典里面这桩事情省略。可是批注里头有。其它的经典上也有。这里注得不太多。可是大致上都说出来了。
底下这重要。她就求往生。认为这个世界太坏。不想在这个世界再活下去。这就是发起这部经的因缘。佛把一切诸佛世界用神力都叫她能看得到。然后让她自己选择一个世界。妳看看诸佛世界。哪个世界好。妳愿意到哪里去。我就教妳方法。帮助妳去。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是释迦牟尼佛介绍她去的。释迦牟尼佛把一切诸佛世界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她选择极乐世界。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74.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1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11;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