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22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22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22
User User 2 0 2011-07-15T06:55:00Z 2011-07-15T06:55:00Z 1 1101 6279 Microsoft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二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22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一面。最后一行: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当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是说明西方三圣与修行人感应道交。也是前面曾经说过。诸佛如来入众生心想中。翻过来看。道理是一样的。众生也能入佛的心想中。这才是感应道交。所以观想成就。佛必定现前来安慰这个人。也是欢迎他到西方极乐世界。观想到此地就告一个大段落。
下面这是观像念佛。这个科里面是「杂明佛菩萨观」。这里面有两段。第一段就是观像念佛。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这种观想比前面就方便太多了。这实在是怕我们末法时期众生心粗境细没办法修观。这是特别开方便法门。不要观那么大的身相。观丈六。这是我们能力可以观想的。决定可以能做得到。至于相好光明。要跟前面所讲的一样。只是佛的身相没有那么大。身相小了。『在池水上』。莲花在池水上。花当中有莲台。台上有佛结跏趺坐。这是跟前面一样。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这是把教我们这种观法的所以然说出来。实在是我们凡夫心力达不到。所以才开这个方便之门。观丈六的金身。虽然开方便之门。底下这一段也不能够疏忽。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换句话说。那个相虽然大。如果你真心去观。佛的神力加持你。你依然可以看到像前面所讲的不思议的大相。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这是得福的比较。在这段文里面。我们特别要记住前面两句话。『若欲至心生西方者』。我们是不是真想往生?真正想往生才叫至心。要把求生西方净土做为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重要的事。除这桩事之外。其余的事情都不足以为道。都可以放下。古德教我们念佛要放下身心世界。这就是至心求生净土。这句话很重要。
『先当』。这是教给我们先后顺序。你就先观丈六的佛像。所以这是观像念佛。为什么?丈六的佛像我们可以塑造、彩画。画这么大的佛像我们常常看。使这个印象落在我们阿赖耶识里头。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丈六做不到。做八尺的佛像。八尺就跟我们人差不多高。一般寺院供的佛像大概都是八尺高的样子。再缩小一倍。四尺。普通一般小庙供四尺的很多。像我在美国的佛像就是四尺。八尺还减一半。为什么?我们那个地方场地房子不高。八尺像就没法子供。四尺的佛像供在那里刚刚好。跟房子的高度就差不多了。总得要配我们自己供佛的场所。就是要能够配合佛堂的大小、高度。这是首先从这里观起。
观想念佛是二六时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因为是想象。此地这个不行。这不是想象。是叫你看佛像。所以佛像无论是雕塑还是彩画。一定要庄严。而且你还得有空闲的时间。因为你面对着佛像。你要看佛像。观像念佛。念佛堂四面都供佛像是有道理的。无论你在哪一面都看得到佛像。可是前面也并不是说完全不要。如果前面十二观不要了。此地这个经文上就不可以有这几句话。『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忆想就是前面这十二观。所以佛既然为我们说出这个法门。我们要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虽然我们心粗境细。但是这是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我们要是至诚恭敬的去观想。阿弥陀佛会加持你。会帮助你观到前面所说的境界。不过这是真正要到至诚恭敬。像经上所讲的。以这种方法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因为前面每一段都讲到念佛三昧。这个相现前)。相现前也就证实你已经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就见到这个相现前。清清楚楚。如同观我们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再看底下一段: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这从前面所讲的。这个意思说明佛的形相。实在讲佛无有形相。《楞严》上说得好。诸佛菩萨现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可见得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分别执着。众生心里怎么想。他都能现。如你之想来现。如你之愿来现。所以一切法统统都是从心想生。像我们前面供的是阿弥陀佛像。这个像大概只有二、三寸。加上莲花座不到一尺。由此可知。供佛的形像大小没有关系。要紧的是要把佛像印到自己心识里面去。心识里头有很深的印象之后。闭目、开目可以观想。观想这个相就可以放大。放尽虚空遍法界那么大。你把它观大。与经上所讲的就统统都能相应。但是他的肉髻、白毫、面相、光明、花座都要与经上所说的相应。这才是正观。如果不相应就不是正观。那叫打妄想。所以经一定要很熟。经的意思要明了。便于我们时时刻刻观想。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
这个观劣应像。佛的像是丈六八尺。所以菩萨的像就跟我们一般凡夫的高度差不多。你就这样观法。
【但观手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观手相』。这一个「手」。看批注第二行。「若据前大士观文。分明以首误手」。这首是头。从前面才看得到。因为头部戴着帽子。观世音菩萨宝冠里头是立佛。佛站着的像。大势至菩萨的帽子里头是宝瓶。看这个地方就晓得哪位是观世音、哪位是大势至。所以这个字可能是错字。首、手同音。可能是抄写抄错。但是古人有个好处。纵然发现错字。不敢改。所以这部经才能完整的保存到后世。如果这个人发现错字。把它改一改;那个人以为这个字恐怕靠不住。他也改一改。大家改来改去。到后来这部经就不能看了。所以古人发现错误。他在旁边注出来。可能是个错误。原来的字决定不敢动。你就晓得古人对于典籍多么慎重。决定不敢轻易加一个字、减一个字、改一个字。不可以的。这个注子里头有。如果说是手足的手也能讲得通。为什么?通常我们见的相。观世音菩萨手上拿的是净瓶、杨枝。我们一看。这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手上拿的是荷花、莲花。所以用「手」也能讲得通。但是要跟前面的经文来讲。当然「首」是比较合理、合乎逻辑。这个经文是一贯下来的。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此地说的『杂想』是没有前面观的那么纯、那么微细。所以称之为杂。其实你在经文上看。它一点也不掺杂。不过只是相小了。不像前面讲的那么大。实际上讲这个相好光明还要同前面讲的一样。只是身相缩小。便于我们观想。杂是这个意思。并不是掺杂其它。
向下是第三大段。说最后的三观。就是十四、十五、十六。解释在一百三十四面。看倒数第五行。从这个地方就是给我们说明。后三观与前面的十三观不相同。后面三观是观三辈往生。三辈九品。《无量寿经》只说三辈。此地是九品。实在的情形是每一辈里面都有九品。
大师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说明为什么有这三种观想。里面给我们提出两点理由。第一是「令识三辈往生」。叫你知道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给你说出这个道理是鼓励你。希望你能发大心求上品上生。这是真正有志气。我们要力取上游。上上品取不到还会落到中品。所以这个意思很显然的。不要存侥幸心。我下下品就可以了。万一下下品也没有就去不成了。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上得不到。我还可以得中品。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如果你取法乎下。你去不成了。所以这有鼓励的意思在。
第二。「为令识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辈也」。大本就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底下是一共三观。每一观里面都有三品。这个批注注得细。也注得好。里面有一段很重要。我们把它提出来念一念。在一百三十五面第六行。末后两句看起。「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能伏惑者。属中三品。破四住者。属上三品。如五逆罪」。这个底下就很重要。这个造作很重的罪业。五逆罪。「临终十念。
五逆十恶的人就看他忏悔的力量、程度。果然是彻底究竟的忏悔。永不再造罪业了。这个人可以生上三品。如果虽然忏悔。将来遇到缘可能还会再犯。这个忏悔力量不强。往生的品位就低。当然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再造罪业。他没有缘了。虽然他忏悔的力量不够。也能往生。可是不能取上三品的果位。「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五逆罪都如此。何况其余?所以善导大师讲的话可信。他说三辈九品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遇缘胜劣才有的。与我们过去生中修行的功夫无关。就是我们这一生。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遇缘。遇到好因缘的确能帮助我们上品上生。缘殊胜者。解行并重。有善知识指导。有好的同参道友。每天研究讨论。深入的理解。认真的念佛。大家在一起共修。这个缘就殊胜。
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真正要亲近一个善知识。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这看你的根器。你如果根器很利。亲近老师一天就够了。为什么?老师把方法、门路都告诉你了。以后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的事情。最难得的是这个方法、门路没人告诉你。你找不到。你要自己去摸索。摸个三、四十年。你要是真摸到了。那还是很幸运。有的人连一生都摸不到。这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诸位懂得这个门道。你自己就可以去修。就是一个正法的道场。请不到人讲经就念经。譬如我们有五个人。这个小僧团五个人在一块共修。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极
经典。如果喜欢多读一点。不能超过太多。太多将来你的思想就杂乱。对于你自己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有很大的妨害。你说天天念一部经很单调。想换一换。你就念净土三经。顶多再加上五经。五经。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圆通章》的批注。灌顶法师的注子非常适当。过去我们印过单行本。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的批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疏、钞都是他作的。念这个。《普贤菩萨行愿品》。当然最好的是《别行疏钞》。清凉大师的《疏》。宗密大师的《钞》。你就念这个本子。这就是净土五经。《观经》就念《妙宗钞》、《四帖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作的。灌顶法师也有。灌顶法师的批注叫《观无量寿佛经直解》。也写得非常之好。你只念这个三经或者五经。连经带疏念。足够了。这一生就够受用。如果还不够。这就是业障重。业障要不重。给你说一部经就够了。念了还想念别的。这都是业障重的现象。业障更重一点。你就可以念念蕅益大师编的《净土十要》;再重一点。你就念《印光大师文钞》。我想就够了。如果再重。那很困难。往生成问题了。不要再搞多了。搞多的时候。我们知见会乱掉。我举这几部书。知见还不会乱。也可以满足你的求知欲。这么多。不算少了。我想已经足够。这真正是遇缘的不同。
这个批注你只管这么念下去。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透了会在那里头开悟。妙就妙在此地。现在人一生都开不了悟。原因在哪里?这也想看、那也想看。看得太多。把悟门堵塞。这不能开悟。要想开悟。就是用一部经把悟门打开。叫顿开茅塞。茅塞打掉你就会开悟。所以要专、要精。功夫要用到家才行。功夫浅了是不够的。请看下面经文。一百三十六面: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这先讲上三品。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都是《观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前面说了三福(三种净业)。这是修行的基础。这里讲的三种心是往生的根本。不能没有。这讲发菩提心。这个就是要发菩提心。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大乘法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要修菩提心。
【何等为三。】
这是《观经》里讲的菩提心的三种。一种是体。两种是用。用怎么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一种是他受用。就是我们这个心。自己如何来受用?用什么样的心来待人?所以这个用有两种。这样你就明了。这个三是一而三、三而一。并不是三个心。实际上是一个心。
【一者至诚心。】
『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直心。
【二者深心。】
『深心』从浅处讲就是好善好德之心。这是自受用。
【三者回向发愿心。】
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大悲心。是他受用。可见得是一体二用。佛这个说法跟儒家的说法是不谋而合。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就是此地的至诚心。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合起来就是正心。佛家把正心开做两个。一个是对自己的正心。一个是对别人的正心。对自己的正心就是深心。对别人的正心就是回向发愿。所以儒家讲这个心。一个体。一个用;佛法讲一个体。两个用。这个里头只有开合不同。内容完全一样。你才晓得佛法到中国为什么会受中国人欢迎。就是基本的概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你用这样的心来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决定成就。一定往生。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前面是讲发心、存心。后面这一段是讲行事。就是你在生活方面符不符合佛法的要求?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实在说这三条与前面三种净业差不多。这是说明肯这样做的人都能够往生。
【三者修行六念。】
『六念』。注子里头有。念佛、念法、念僧。这是念三宝。这三念。除此之外。念施(念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有帮助别人的心)、念戒、念天。天有十善业道、慈悲喜舍。念天怎么念法?就是念十善业道、慈悲喜舍。这就叫念天。人心里头常常念到这些。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为什么?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人都是诸上善人。你心里常常念这个。这就是善人。这就是上善。所以到那边才能跟人家打成一片。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自己的善心善行。与西方极乐世界大众能够相应。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这跟《弥陀经》里面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一样的。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难。所以它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道理就在此地。但是经上所讲的这些道理、这些行法。你都要做到。一日到七日。这是你下定决心想修取净土。时间实在是不长。这七天是怎样?上品上生。请看底下一段经文。这段是讲遇缘: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
这里面讲的『比丘、声闻』都是从前学小乘的。小乘的习气没断。但是他在临终的时候都是发了三心。发菩提心。求生西方净土。到西方净土之后。还有小乘的习气。所以现的声闻身。
【无量诸天。】
这就是带业往生的人天众。
【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这是三圣来接引你。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佛光一照。你的功夫就圆满了。一心不乱是这个时候得到的。罗什大师翻的《弥陀经》不能算错。道理就在此地。这个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平时要认真的去念。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一心不乱。这是佛力加持。佛光照你的时候使你成就一心。佛光加持你。实在讲是跟你自己修行的功夫也是成一个对比。换句话说。你有一分功夫。佛光能加一分力量给你;你有十分功夫。佛光一照。就加给你十分的力量。因此到那个地方是得理一心、还是得事一心、还是得功夫成片。就在这个时候决定。看你平常修行功夫浅深。会得到一个相对的弥陀神通道力的加持。帮助你成就。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努力修行是有必要的。
最好是要认真的把见思烦恼伏住。就是把自己的贪瞋痴慢疑。我执、法执。用一句佛号伏住。为什么?你能伏得住烦恼。佛光一照。最低限度得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就是佛光一照的时候。你的见思烦恼完全断掉。功夫再好一点还能破尘沙烦恼。如果我们平常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一面念佛。烦恼还是会起现行。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不好的来说。就是你不能往生。纵然往生。品位很低。是下三品。因为你烦恼没有伏住。佛光一照是帮助你伏住烦恼。不是帮你断烦恼。换句话说。佛光照住的时候。你仅仅得功夫成片。所以要晓得我们为什么念佛。念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伏烦恼。唯有伏烦恼才真正有把握往生。烦恼不伏。没有把握。完全看临终最后一念。烦恼没有伏的人就等着那个机会。如果临终那一念发脾气就完了。这很危险的。
像前天有个同修说临命终时捐赠器官。这是很冒险的事情。假如你烦恼伏不住。在那个时候医生给你一动刀、一动身。你的瞋恨心一起来。全功尽弃。到三途去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捐器官要什么样的功夫?烦恼能伏得住。这个不要紧了。这个地方一断气。神识早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没有中阴身。不必要经过八个小时。跟诸位说。一分钟都不要经历。一弹指间就去了。那个没有关系。那都是预知时至的人。我们功夫没有到家。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能把握得住在那个时候人家动刀来割你。你不生气?恐怕靠不住。那时候一生气就糟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这不是不慈悲。是自己实在受不了。
靠临终八小时助念往生的都是烦恼伏不住的人。说老实话。八小时助念。一万人当中有几个人能去?三、五个而已。大多数不能去。为什么不能去?临终虽然有别人助念。他还打妄想。怎么这个人还没来?我那里事情还没有处理清楚。都想这些。你助念他没听到。他没有在意。所以他去不了。如果临终助念的时候。他真的一切放下。跟着你念佛。这个人去得了。这比例占得很小。我们在生的时候习气太重。所以我们平常念佛要留意这一点。要把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淘汰掉。我们走的时候才有把握。什么事情不要太认真、不要太过分。这很重要。好。我们下课。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85.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22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22;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