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5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21 00:5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5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5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5

User User 2 0 2011-07-15T06:50:00Z 2011-07-15T06:50:00Z 1 1176 6704 Microsoft 55 15 7865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五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5

  底下这一段是解释:

  【今释其意。假是虚妄。俗谛也。】

  『虚妄』是说它的真相。真相是虚妄的。但是事确实有。

  【空是审实。真谛也。】

  『审』是审查。『实』是讲它的真相。

  【今欲去俗归真。】

  也就是我们从虚妄相上见性。禅宗讲明心见性。『归真』就是明心见性。所以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一切性。但是离相并不是把这个相不要了。离是离心里面的分别执着相。不是离外面的。外面的你离不掉。刚才讲性相是一不是二。离了相。哪有性?离了性。没有相。这是离我们心里面分别执着这个相。你就见到真实相。相跟性是一体的。是不二的。

  【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

  『会』就是体会。真正明白了。

  【故言二谛观。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

  阿罗汉就是入这个境界。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属于这个境界。再看底下这一段:

  【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

  这是小乘人的毛病。就是住在空上。住也就是执着。着了空相。凡夫着有。认为什么都是有的。把假的当作真的。把假相当真。执着有。小乘人知道一切相是假的。所以他不执着假相。执着空。这两个都是偏在一边。都是毛病。执着有的。这就搞六道生死轮回这一套。这很苦;执着空的。虽然没有六道轮回。但是真实的利益他得不到。所以佛常常讲他是焦芽败种。堕落在偏真涅盘里头。不起作用。所以『不成佛法』。也就是不觉。因此。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智慧。他们也没有证得法身。三德里面的般若、法身都没有。只能说得到一点小小的解脱。小小的自在。身心清净。所以他不是像佛菩萨那样的大觉。不成佛法。『不益众生』。不能利益众生。

  【是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

  这就是大乘。就是菩萨。观空不住空。还能入于假相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同时又可以利益众生。

  【知病识药。】

  这是从比喻上说。知病。也认识药了。用这个药来对治这个病。

  【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

  这是解释什么叫做『从空入假』。

  【而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

  这是二乘。

  【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

  『均』是均等。

  【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

  『道种智』就是菩萨的智慧。比前面提升了一层。对于体、相都不迷。换句话说。小乘人虽然对于相不迷了。对于体迷。他执着空。他舍不得离开空。认为那个空是真的。所以他迷于体。他不迷相。菩萨对于体相两者都不迷。所以他得到自在。菩萨有法身、有般若。也有解脱。三德他统统证得。但是不圆满。到佛才圆满。这个批注诸位自己去看。注得都非常之好。

  【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盘。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谛也。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

  依照这个方法。或者从空观假。或者从假观空。这个都是有次第、有层次的。『空生死』是见思烦恼断了。『空涅盘』是尘沙烦恼断了。这两种烦恼都离开了。他心才得真正的清净。没有偏在一边。所以叫它做中道。『双遮』是两边都离开。『双照』是两边同时起作用。所谓是不即不离。不即不离。这是双照。这个就叫做用中。这是真正的受用。真正的自在。

  所谓用中。简单的说。对于一切事相并不离开。我还要用它。这就是不住空。不像小乘人。小乘人一切事相统统离开。他不要了。所以小乘人用空不用有。他住在真空涅盘里面。他一切事相真的离开了;凡夫是用有。不知道空。所以都是毛病。菩萨是空有两边不住。空有两边他都用。在事相上。菩萨跟我们凡夫没有差别。穿衣吃饭。也是一样的应酬。并不离开世间。换句话说。生活方式跟我们完全没有两样。表面上没有两样。骨子里头迥然不同。不同在哪里?他心清净。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心地清净。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你看他用空。在相上、外表上。他用有。内里面他用空。空有同时起作用。这叫双照。从这个上面来讲就是双照。从两边离的时候叫双遮。

  你看他心地清净。不着有;穿衣吃饭。跟大家一样应酬。他不着空。他两边都不执着。两边都用了。这是菩萨。所以他真正得到自在。真正得到受用。不像小乘着空。凡夫着有。在作用上。我们讲享受上。都不自在。都不圆满。唯有菩萨才得到真正自在圆满的享受(受用)。这是讲中道。用中。所以中道之观晓得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基于这个观点。他才能真正成就般若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也叫它做般若智慧。上面所讲的都是说的次第。所以称为『次第三观』。

  下面一段就讲到一心三观。一心三观是高级的修行法。就是不涉次第。一即三。三即是一。圆融自在。这是佛与大菩萨们对于一切人事。人生宇宙的看法。拿现在话来说就是宇宙观、人生观。这是现代哲学上的名词。在佛法里面讲宇宙跟人生是一不是二。哲学上把它分做两桩事情。在佛法里头是一桩。特别是一心三观显示到圆融自在无碍。

  【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

  先把它的依据说出来。

  【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祇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

  先把名词的定义说出来。下面再说出它的相状。

  【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种行类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

  『双亡、双照』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次第。这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法的真实相。这种修法才是圆修、顿修。此地我们简单的把它解释一下。『三智』就是空假中。都离不了『一心』。刚才讲它们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就是体相用。无论说哪一个。说体。体一定有相、有作用;说相。相一定有体、有作用;说作用。它必定有相有体。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离开一个。那两个决定没有。所以说这三个统统是从一心当中建立的。一心是一切法的本体。所以佛法修行。无论是哪一个宗派。讲到极处都是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不是真心。

  我们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有出处的。不是随便讲的。三心是指心意识。八识里面。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第六识)。这是三心。二意是说末那跟意识。末那识是意根。第六识是意识。三心二意实在就是讲的八识。八识是有为法、是生灭法。不是真的。《百法》里面九十四个有为法。六个无为法。九十四个有为法里面摆在第一的就是八识。八识是有为法。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们修行修什么?要修真心。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不用八识。用一心。我们要想作佛、要想作菩萨、要想成佛作祖。换句话说。你要用一心才能成得了佛。才能见得了性。才能真正往生。我们讲要改变心理。修正我们思想观念。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如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用三心二意。这就难了。就不容易成就。所以改变心理就是把三心二意改变成一心。

  一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所以叫离心意识。禅家参禅要离心意识参才能够彻悟。教下也要离心意识才能达到大开圆解。念佛人要离心意识才能够达到理一心不乱。如果你还是用心意识。不管参禅也好、研教也好、念佛也好。你的功夫做到最高也只是相似位。不能到分证位。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就是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炼。炼什么?不用分别心。那你所用的就是妙观察智;不用执着心。那你用的是平等性智;不落印象。那你用的是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心的德用。我们修的是这个。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修?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本经是用十六种妙观来修。换句话说。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所修的就是这桩事情。这个真正叫从根本修。我们把握这个原则就不会错。不会走错路。也不会有偏差。

  「三观称性。无作无生」。所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指出双照双遮。双遮就是双亡的意思。因为你一切不执着。心清净寂灭。清净寂灭这是体。就是清净心现前。如《般若》里面讲。般若之体是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是双照。是照见。照见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所以说是『种种行类相貌皆知』。无所不知。这是双照。它不起作用的时候心是清净寂灭。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

  我们从哪里修?从双遮上修。不要修双照。双照是自然的。换句话说。只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双照。所以我们修的是清净心。修什么?修无知。人家来问我们的时候。我们样样都知道。一见就明了、一听就明了、一接触就明了。那是要你心真正清净才有这个作用。我们今天看也看不清楚。听也听不清楚。接触也不清楚。原因在哪里?我们这个心里头不干净。心不干净。好像一面镜子。镜子上都是灰尘。肮脏的。照什么都照不清楚。所以这个修不要修外头。外头没有事情。要先把镜子擦干净。镜子擦干净了。怎么照都清楚。所以我们修。把心里面的分别执着妄想去掉就行了。天台家的三观三谛。三谛是外头境界。不要去管它。只要内里面干净了。三观成就了。自然照到外面真实的境界相。三谛分明。一点都错不了。所以功夫要晓得用在什么地方。

  天台家建立的三止三观三谛。统统是根据《中论》上来的。慧思禅师从《中观》上开悟的。把开悟的传授给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真正建立了天台宗。所以底下讲: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释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

  『释论』就是《中观论》的批注。这是引《论》来证明这个思想的体系、修行的纲领。确实是有理论依据的。一谛里面就具足三谛。所以说一切法统统是因缘生法。既是因缘生法。三谛统统具足。就是体、相、作用。体是空的。相是假有的。譬如我们讲这个房子。这也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建这一栋大楼。这栋大楼是因缘生法。如果是建筑商人一看。他没有看到这个楼。他看到这个里头多少吨的钢筋、多少包的水泥。他看的是这个东西。这是因缘。见到了。我们凡夫不懂。这

如来佛教讲经全集

栋楼很漂亮。很大。人家看的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他看到的是多少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堆砌起来的。现的这个楼房是假相。把它拆开来。原料还是那么多。所以大楼有没有?大楼没有。这材料是有的。把它排成这个方式是这么多。拆出堆在那里一堆还是那么多。不增不减。只是这些材料排列的方式不一样。形状就不一样。房子形状就不相同。你要是把面积改小一点。它就高了;面积大一点。它就矮了。都是这么多材料。材料上是不增不减。所以我们凡夫看到这个相。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比喻。如果把材料一分析。材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

  现在你看科学家会分析。把物质分析成原子、电子。分析成基本粒子。晓得一切现象只是这个基本的物质排列方式不一样。方程式不相同。才有这么多。森罗万象。森罗万象统统都是一个假相。都是这个基本物质排列方式不相同。现代科学家才发现。佛在三千年前。科学没有发达。佛就知道了。佛就知道这一切法是因缘排列组合的。不是真有。所以叫幻有、叫假有。但是虽然是幻有、是假有。它有作用。譬如这些建筑材料要是堆在那个地方。我们得不到遮蔽风雨的作用。它这么一排列我们就得到作用。用中。但是你要认识这个现相。认识它的真相。相是假有。体是真空。所以才得到这个作用。作用是中。既不偏空。也不偏有。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我们这个用的就自在了。执着在一边用的就不自在。换句话说。得不到圆满的作用。

  怎么不圆满?譬如凡夫不了解真相。他执着。执着他心里就患得患失。虽然在作用。他心里有负担、有痛苦。这就是用得不圆满。二乘人虽然知道相是假的。他要舍假。他要执着那个真。他的受用也不圆满。他受用只有体那一边的受用。没有相(假相)的受用。所以这个受用也不圆满。唯有菩萨晓得事实真相。他受用是圆满的。他自在。虽然享受他不执着。这个受用就自在了。所以在一切受用当中他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瞋痴慢。这种受用就是佛法讲的正受。真正是正常的受用。这个受用是圆满的。

  三智实在是一心中得。我们如果得一心。我们的受用就跟佛菩萨一样。没有两样。这个受用是自在圆满。充满智能。显示无量无边的德能。所以才说真善美慧的人生。真善美慧的作用。这是真有不是假有。如果你迷失了一心。三心二意。真善美慧四个字统统没有。有名无实。如果得一心。真善美慧这四个字。字字都是真实的。真正能够享受得到。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功夫要从这个地方用。净土法门里面提供我们最好的奇妙的方法就是一句名号。使我们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就是随便举一个例子都能够含摄一切法。所以从一桩事情里面能够了解一切法。正是佛经里面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就是这个意思。一微尘。微尘是极小的。你在这个里面觉悟。为什么?于一微尘也具足空假中三观三谛。与一切万法、恒沙诸佛国土没有两样。真正知道一即一切。所以古德讲一经通一切经通。都出不了这个理。

  我们要想通达一切经。要想通达一切法。你在一切经上下功夫。一切法上去修学。太难了。那像恒河沙一样。到哪一年你才能学得尽?实在那个办法就笨了

一七年佛教讲经交流会

。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学法是个笨法

藏传佛教讲经文

子。聪明的方法是学一法。一法通一切法都通了。我们看古来大德。他们的成就都是一个法门成就。都是一部经上下功夫。任何一部经都一样。可是它里头也有一点差别。在理上讲没有差别。事上讲有差别。这事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根性不相同。爱好不相同。习气(就是习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这样才有选择的必要。所以最适合我们根性、思想。乃至于生活习惯的。就统统没有障碍。修学起来很方便的无过于持名念佛。最方便、最稳当、最自在。不费力气而能够成就不思议的功德。也就是达到我们恢复一心。恢复我们自性智慧本能的目的。我们用持名念佛法门就能达到。『观』这一字我们就解释到此地。

  再看题目。底下「无量寿佛」。观是能观。观什么?观无量寿佛。所以这个是境界。我们所观的对象。

  【无量寿者。】

  『无量寿』是完全从中国的意思翻过来的。

  【天竺称阿弥陀。】

  『阿弥陀』是梵语音译。阿弥陀翻成中国的意思就叫做无量寿。

  【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

  这是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没有形相。所以我们讲心。你看《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那个说法非常巧妙。问阿难心在哪里?实在讲那个心。他也没有讲真心。也没有讲妄心。不管真心也好、是妄心也好。心在哪里?你把那个处所说出来。一开端。阿难讲了七处。佛都把他否定了。不管是真心也好、妄心也好。统统没有形相。所以你找不到处所。妄心没有相。实在讲。心哪有没有相的。有体就有相。譬如我们讲金。我今天问你。我只要黄金。我不要那个相。你们能不能将黄金拿到?拿一块有一块的相。方的有方的相。金砖是方的相。捏成一团是圆的相。做成器皿是器皿的相。我把金做成一个瓶是瓶的相。做成蜡台是蜡台的相。它总有相。我现在不要相只要金。你们能不能拿得出来?拿不出来。

  有体必有相。心哪有没有相的道理?不可能没有相。但是相会变。它不是常的。所以相就是假的。刚才讲了。真假的意思就是它会变。但是心的体不会变。所以它是真的。真是空的。真空幻有。譬如我们起妄心。妄心在哪里?找到相就是的。我们现在不说真心。说妄心。你晚上会作梦。梦中的相就是你妄心的相。心现相了。现相了。你就知道心在那个地方。就找到了;它不现相。你就找不到它。就没有了。不作梦的时候。心在哪里?实在讲很显然能找到。你现在心里打妄想、起妄念。那个念头就有相。我想一个人。心里就有个人的相;我想一桩事情。心里就有事情的相。所以中国字是一种非常智能的符号。你看心里想。是心上有个相。这是想。你一想就有相。你要是不想就没相。你一想就有相。既然有相就是你心之所在的处所。

  那个想没有一定。每天晚上作梦。那个梦都不一样。可见得相是假相不是真相。如果是真相。你天天晚上作梦应该梦是一样的。不会是有变化的。那就是一个相。你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想一桩事情。没有第二桩事情。那个想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所以佛教我们观想。把所有一切妄念想一桩事情。这一桩事情就变成真的。如果说一切妄

如何安顿身心佛教讲经

想。统统想一样事情。这就叫定。就叫三昧。你想世间就是世间禅定。你想

佛教讲经交流会流程

佛法就是佛法的禅定。这是出世间的禅定。把一切乱想想一个、归成一个。佛教我们用这个方法。

  这是说明真心、妄心统统都有相。有相当然有作用。我们真心的相是什么?眼前我们身体、山河大地。这就是真心的相分。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梦中的境界是你意识心的相分。第六意识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统统都有关系。我们眼前这个境界。唯识里面讲「本质相分」。这个相分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同时也是真心的实相。所以叫做诸法实相。这个要谈起来。都是属于心理学。唯识心理学。也就是佛法的心理学。比世间心理学要高明得太多。世间心理学可以说是纯粹虚妄的。分别执着。佛法心理学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认识真的。

  我们的本身。我们的本性。本来没有相。它的能力能够现一切相。它的作用是能现一切相。所以『佛本无身』。我们自己本来没有身。没有身当然也就谈不上寿命。也就没有限量。所以超越数量。我们现在是迷了。迷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现在落在数量里头。所以你才有命运。人家才能算得那么准。如果你超越数量了。算命看相都不准。你超越了。你不在数量之内。他就没办法算得出来。什么是落在数量里头?你有妄想分别执着就落在数量上。几时你妄想分别执着都舍掉了。你就不落在数量里头。世间算命看相、风水与你统统不相干。你从这里面超越了。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就有命运。你就有数量。所以佛法是教我们超越。明白这个道理。超越。只要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你的生活就美满。你的生活就自在。不是说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我不穿衣。也不吃饭了。这就错了。一样还是穿衣吃饭。一样还照样工作。一样照样应酬。那是菩萨法。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就是一个觉。觉而不迷。

  什么是觉?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就是觉。有分别执着妄想就是迷。所以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分别?没有分别。要说有分别就是迷悟的分别。所谓迷悟。就是一个有分别执着妄想。一个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就叫悟、就叫觉。有分别执着妄想就叫迷。就叫颠倒。除此之外。一点分别都没有。但是你要晓得。没有分别执着妄想。生活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得大自在。真正幸福。你有分别执着妄想就苦不堪言。患得患失。就有许多忧患烦恼。但是这些忧患烦恼实在讲是假的。找不到。只是一个错误观念造成的。所以佛法实在讲就是把这个错误观念纠正过来。使我们在这个人生宇宙里得到一个真正正确的观念。认识宇宙人生真正的面目。我们的生活就自在、美满了。真正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破迷开悟。

  所以这一段讲我们所观的境界。观无量寿。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实在讲也跟这个观没有两样。所以念佛要懂得原理。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念了之后。以后就晓得这句佛号是怎么念法。实在讲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观。跟这个观的意义没有两样。但是比观想简单得多。而成就跟十六种妙观没有两样。不但没有两样。实在讲超过这十六种妙观。原理相同。方法不一样。成就超越十六种妙观。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研究这部经所希望得到的就是这个。好。我们下课。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68.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5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观无量寿佛经- - 1988年讲于台湾 5;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89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