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宗法师」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1.生平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第二年。受具足戒。后参学诸方。听隆一法师讲《圆觉经》。晨夕研究诘问。精寻奥义。圆觉全经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深得妙要。后于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圆解顿开。对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观十乘的奥旨。了无滞碍。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来。接续广通寺。率众参禅。警策勉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名播扬四方。宗风大振。后因多诸病缘。念佛祛疾。继思念佛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羡归心。我何人斯。敢不归命。由此。便一意归心西方净土。专修专弘念佛法门。由是中止参禅。纯提净土。数十年所有积稿。付之一炬。由大师诚心所感。参禅人亦多皆念佛。大师对禅净二宗明晓精奥。开导说法。辩才无碍。律己甚严。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时间会客。过时惟是礼佛念佛而已。大师与大众一道精进修持。莲风大扇。远近仰化。道俗归心。当时佛门中。彻悟大师为第一人。嘉庆五年。大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打算于兹终老。四众弟子依恋追随者甚众。大师为法为人。始终没有厌倦之心。于是便收留大众。与大众同甘同苦。担柴运水。泥壁补屋。遂成一念佛道场。大师居红螺山十年。至嘉庆十五年二月。到万寿寺扫粹祖塔。辞别山外诸护法云:“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三月回到红螺山。命弟子预办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诫众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
梵净山佛教法师
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圆寂前半月。大师觉身有微疾。即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方而来。大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弟子恳劝大师住世。大师回答:“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大师指令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大师告众人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大众称念佛号更厉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供养七日。大师面貌如生。
佛教法师目光严厉
慈和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门徒弟子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年。法腊四十有三。有《梦东禅师遗集》流通于世。2.思想彻悟大师早年参禅得悟。归心净土后。便专志开示净宗旨及启信发愿立行。嗣后。弟子们将大师的这些开示合前诗偈等篇共结集两卷。而大师复将宗门中语句删去大半。其预防禅宗流弊、弘护净宗之婆心。于斯可见。兹将大师净土思想。略述三点。(1).摄禅归净。崇尚念佛大师以开悟禅师之资质。诠释禅净之本质内涵。比较二者的下手难易与功德大小。以此建立对净宗念佛法门的坚固信心。大师认为:《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作佛。故易。大师例举修禅行人。诸如泰首座。纸衣道人等坐脱立亡。却未明大法。未脱生死。果能回此一段精神。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必稳得上品上生。永明大师“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乃真语、实语、大慈悲心泪出痛肠之语也。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便念其他九法界。凡起一念。必落十法界。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庄严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庄严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容互照。即是横遍十方之相。若从竖穷三际来说。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全体顿现。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众生见惑心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众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之法。大乘通途佛法。须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而见道殊为不易。教下必大开圆解。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练。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而净土一门。无须见道。只要深信圣言量。信愿持名。决定往生净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又余门修道。先须忏其现业。若现业不忏。即能障道。进修无路。而修净业。乃带业往生。不须忏业。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秽土。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秽土。生彼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永断。证知。净土一门。最初省去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入果德。又
佛教法师出关仪式
至极广大。至极究竟。大师透辟剖析般若与净土两门大义。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空有二门互不相碍。且复相辅相成。缘起性空。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可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般若与净土二门。悉皆指归本源心性。昔有人请教莲池大师: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莲池大师答语深刻透辟。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何用融通?大师深鉴禅净二门精髓。故死心念佛。万牛莫挽。其《念佛偈》自况:“自怜自作太平僧。了生脱死却未曾。但愿名标莲芷里。不须高列上传灯。”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向上全提入髓深。临济德山如未肯。任教棒喝恼丛林。”其不慕宗风。唯忻莲蕊之宗教情怀。以及每日十万声佛号的精勤。来自大师知见的深确。其自行化他。力量甚巨。(2).十六字净土纲宗。允为净业轨则大师教眼圆明。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楷定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并进而诠释四句话的内在关联。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念佛法门。无由契入;故真为生死是修净业的前提。不发菩提心。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故发菩提心是净业修持的根本。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名念佛。往生净土。以十六字纲宗
台湾著名佛教法师
为核心。大师进一步演绎为净宗修持八大要领: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心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大师这段开示。理事圆融。既外慕诸圣。又内重己灵。自力、佛力、自性功德力。三力和合并运。成就殊胜净业。大师将真信具体列为十种。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何)。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坠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是有)。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修净业者。如能具备以上十种信心。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操左券。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以发愿便可往生。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有拣择。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门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土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可谓深信。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转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能
历代佛教法师开悟偈语
如是愿。可谓切愿。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大师剀切剖示十六字纲宗。诚为末法众生净业正范。(3).欣厌心切。精进勇猛大师对禅净奥理。深造底蕴。而其宗教情怀。尤其虔切。大师劝导: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忻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厌欣心于净业修持大有裨益。以西方净土之乐。回观娑婆世界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世界之苦。遥观极乐世界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这种深切的厌欣心。始终渗透在大师一生的净业修持中。兹录大师《念佛偈》数首以证。“说著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猛切持名如救头。娑婆那更可迟留。即今撒手便归去。已较前贤输一筹。”“划断尘缘百不思。通身著力念阿弥。娑婆深厌轮回苦。早向花池占一枝。”其净业之虔诚。感人肺腑。大师一生以求生净土为职事。一天持念十万声佛号。不欣世语。孜孜于出离苦海的道业。大师深感:吾人旷大劫来。久在轮回。岂永不发求出离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皆废于因循。败于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闻持名简要法门。若仍循故辙。安于覆败。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大师以此反省策进自己的净业。住持道场。处理事务。以尺香时间为限。《尺香斋白词》云:“死生事大。来日无多。道业未成。实深惭惧。尊客相看。午后炷香。非敢轻疏。幸垂监恕。”大师以精进自励。亦以此化他。《与瑞一李居士书》劝导居官的李居士:“犹须痛念三界无安。肉身苦恼。生死路险。人命无常。幸闻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缘。只眼觑破。佛心佛行。赤体担当。净业得修且修。宦场可下便下。无少生留恋。无虚弃光阴。务期事办一生。花开上品。庶见不负自己多生熏习之善愿。我佛长劫护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间之勇猛丈夫焉。”真实厌舍娑婆尘境。成就出世间之大利。语重心长。感人肺腑。从以上大师三种思想的阐述中。我们可鲜明地感受到彻悟大师的净土思想特色。有净土深切的虔信胸怀。有禅宗痛快淋漓的宗风。有教下剖切详明的圆解。其行解真实。瑞应超卓。不愧为末法净土正祖。五浊恶世的不灭法炬。印光大师将其推为净宗十二祖。名实相符。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2015.html
以上是关于「净宗法师」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宗法师」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