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宗法师」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1.生平 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讳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大师自小就不吃荤腥。少年时便有出尘的志向。父亲早亡。母亲张氏知儿子宿具善根。便命其出家修道。七岁时。大师礼清凉庵僧容选为师。大师聪慧俊彦。经典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受戒。兼通世典。吟诗书法俱精。然并未顷刻忘怀生死大事。 有一天。大师到普仁寺。见一僧人仆地而死。大师瞿然悟世无常。修持益加精进。严持戒律。不离衣钵。日止一食。胁不贴席。终生不懈。后云游参学。庚寅年(公元1710年)二十四岁时依渠成法师与绍昙法师听教。昼夜研穷方等经典。越三年。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绍昙法师为授记莂。传大师灵峰四世天台正宗。 甲午年(公元1714年)二十八岁。叩灵鹫和尚于崇福。参“念佛是谁”话头。功夫绵密。凡历四月。恍然契悟。说:“我梦醒矣!”自那以后。应机无碍。才辩纵横。灵鹫和尚欲付以衣拂。大师不受。辞去 后于真寂寺闭关。日阅三藏梵筴。夜夕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三年期满。寺众恭请大师讲《法华经》。大师升座开演。辞义犹如河悬泉涌。沛然莫御。自此。化缘日盛。 己亥春(公元1719年)。诣四明阿育王山瞻礼舍利。先后五次燃指香供佛。每年佛涅槃日。讲演《遗教经》与《佛说阿弥陀经》。开示是心是佛的奥旨。三根普摄。法化洋溢。江浙一带的四众弟子。倾心归仰。历有十年。法筵之盛况。胜过诸方。 大师受请住持诸寺院。每晋院模范一新。清规肃穆。日讲《法华经》、《首楞严经》诸部。执经请益者云集。后退隐杭城仙林寺。不出户庭。力修净业。继而受众弟子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于是屏绝诸缘。纯提净土。结长期念佛会。严立规约。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咸称是永明大师再来。先后住持古刹禅院十余载。得度弟子甚众。 至癸丑(公元1733年)佛成道日。大师对弟
佛教法师说人生的四种境界
子说:“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长往矣。”自此。掩关寸香斋。规定昼夜持念十万声佛号。次年甲寅(公元1744年)四月二日出关。十二日。告知大众说:“吾十日前见西方三圣降临虚空。今再见矣。吾其生净土乎。”随即交待寺院事务。遍辞城中诸护法居士。侍者请大师书偈。大师书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书讫。说:“我十四日定往生矣。你们准备为我集众念佛。”十三日。断饮食。敛目危坐。五更时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至巳时。远近道俗弟子集聚。涕泪膜拜说:“愿师住世度人。”大师复启目说:“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言讫。合掌称佛名而寂。一会儿。鼻筋下垂。面容颜色明润。到封龛时。容色不变。春秋四十九。众弟子奉灵骨塔于琴川拂水岩之西。乾隆七年二月十五日。鄮山诸缁素怀念大师道行。迎灵骨重建塔阿育王寺之右。其旧塔用以藏衣钵。 大师撰有《净土诗》、《西方发愿文注》、《劝发菩提心文》、《续往生传》等流布于世。 2.思想 省庵大师的净土思想大多从真实修持处开发。其撰文与开示。语语结归心地。不蹈空疏之谈。兹将大师思想概述如次。 (1).发菩提心。圆成净业 大师将菩提心视为修行佛道。圆成净业的根本条件。其《劝发菩提心文》。不仅理事圆融。知见透辟。而且至诚恳切。感人至深。文中首陈发菩提心的功用云: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由于十种因缘。菩提心得以发起。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在诠释第九种因缘时。大师开示发心与求生净土的内在关系: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
佛教法师怎样学习禅定
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大师有见于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故而苦口婆心劝勉净业行人同发菩提心。未发者令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念念相续。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大师的见解与恳劝。深契念佛修持之心要。 (2).痛斥狂禅。指归净土 大师洞悉末法众生。根机钝劣。略有二类:一愚二狂。愚者茫然无解。固不待论;狂者妄意高远。尝欲踖等。视此念佛法门不啻草芥。不肯自修。不知末法之世靠自力出离生死。罕闻有人。 即若禅宗开悟之士。亦应往生净土。悟达之士。虽有见地。不断惑业。若生三界。一入胞胎。便有隔阴之迷;从前所悟。寻复忘失;毕世功夫。一朝唐丧。如五祖戒禅师转生为苏东坡。草堂清禅师作曾鲁公。次则海印信禅师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转生为秦桧等。可作殷鉴。若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一入圣阶。便登佛地。故知不悟则已。悟则求生西方净土。当更急切。如人得宝。须觅善地藏之。方得
佛教法师梵音六字真言念诵
受用。否则。终致散失。悟达之士求生净土。亦复如是。 大师圆融禅净。指归净土。《示禅者念佛偈》云:“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剀切指陈。自行化他。 (3).欣厌心切。拔除爱桩 大师深知娑婆众生净业难成的原因。主要是爱根难断。故而。撰文开示。多在激发行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处下手。其《劝修净土诗》、《八苦诗》等。多有指陈。兹录一首:“尽说厌欣为障道。谁知净业善资成;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何处安居能徙宅。谁人无事肯登程。铁围山外莲华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三界无安。不宜久住。大师劝人急求往生。唯此唯大。大师对那些汲汲于世间善
佛教法名智字是哪个法师
事而淡漠往生的行人。指陈利弊得失。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哉!念佛心不专。何也?或是名根未断。或是爱念牵缠。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冀欲出离娑婆世界。生到极乐净土。难矣!不生净土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什么事?!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大师披肝沥胆。其救焚拯溺之血诚。从字里行间跃然而生。 (4).精进修持。先求自度 大师于末法世。建精进幢。以身作则。广行道化。大师遵莲池大师持戒念佛之遗风。一生以“行在梵网。志在西方”自励。净业堂规约。每日课堂。十时念佛。九时作观。一时礼拜。且规定黑、白半月诵菩萨戒本。 大师自修精进。如救头然。闭关梵天寺西院。其室名曰寸香斋。尊客相见。略叙道话数语。寸香之外念佛而已。大师绵密用功。端在知见正确。兹录大师念佛偈二首:“念弥陀佛贵专精
供养佛教法师的功德
。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小水长流终贯石。沸汤停火亦成冰。往生作佛浑闲事。只在当人念力能。”遇有学诗文的弟子。大师痛诫说:“人命在呼吸间。哪有闲工夫学世谛文字。稍一错过这个良机。便成隔世。再想出头来。难呀!” 大师专精念佛。先求往生。然后圆成菩提大愿。对于一些发愿来生。生到中国。童真出家修道。广度众生的行人。大师斥之为愚执。阐明求生西方。总摄一切菩提誓愿。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有遗余。 大师以此化他。亦以此自勉。大师《偶成》诗云:“无能只合住深山。一室萧然独掩关;寄语世人休见召。此生终不到人间。”“移舟救溺理无由。抵死须撑到岸头;等得篙师登陆后。更移新棹入中流。”矢志安养。情真意切。 以上从四个方面。略述省庵大师的净土思想。深感字字从真实心中流出。不谈玄说妙。不堆砌名相。娓娓道来。全是家常平实话。亦是净土明珠。值得吾人奉为指南。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2016.html
以上是关于「净宗法师」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宗法师」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