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法然」法然上人介绍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8 04:5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法然」法然上人介绍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法然」法然上人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法然上人介绍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东瀛高僧。被当时佛教界誉为智慧第一。实际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依据弥陀化身之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而亲自开创净土宗。现今日本净土法门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净土宗。

  法然上人九岁出家。十五岁(一说十三岁)登佛学重镇之比睿山修行。生死心切。无常观深。为速求证悟。阅藏五遍。兼学八宗。可谓天下无双之智者。教界第一之学匠。四十三岁时。第八遍阅读善导大师之《观经四帖疏》。至〈散善义〉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之文时。眼睛一亮。当下信心开发。豁然彻悟

佛教法师用的板

弥陀本愿宗旨--

  罪恶深重、烦恼炽盛之散乱凡夫。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则乘佛愿力。必定往生弥陀报土。

  法然上人一得此理。感悦彻髓。高声念佛。不觉泪涌。此事本书第四六六页之〈示圣光之法语〉及第四九○页〈净土随闻记〉略有记载。

  诚然。弥陀佛王。大悲愿力。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其真实功德。全在六字名号之中;但念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全部领受弥陀惠施之真实功德。必定往生成佛。无一遗漏。

  此后上人一生舍弃杂修杂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自行化他。皆以念佛;专

佛教法师有多少个弟子

谈净土之法。恳劝念佛之行。因之华夷缁素。远近贵贱。晨昏辐凑。门前成市。问义寻行之辈。济济煌煌。络绎不绝;常随近侍之众。如百川之归巨海。若鳞介之宗龟龙。计其出家弟子三百余人。皆禀上人之教。或闲居念佛。或弘化四方。日本之佛教。一天四海。泰半归入净土门。皆由法然上人之劝化。

  法然上人的净土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选择本愿念佛集》所“标宗”之

  往生之业 念佛为本

  及其“结论”(大纲)之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此标宗及结论之法语。乃完全遵循善导大师之思想以阐明往生之正因。所谓“称名必得生”。何以故?“乘佛本愿故”。只要称念佛名。即是乘佛本愿;若非称念佛名。即非乘佛本愿。此亦即简洁扼要明了地解释本愿之王的第十八愿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的正意。“乃至十念”即是“念佛”。亦即“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果能于此深信不疑。则信行一体。从今以后。其人必定自然“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直至临终永不退转;此即善导大师所言

佛教法师超度

  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之意。如此之人。往生净土现在已定。不必等到临终正念;所谓“十念业成。往生决定”。这都是弥陀佛王愿力之所使然。

  法然上人的思想与行谊。完全崇敬、倾倒、依循于善导大师。所谓“偏依善导一师”。其教化一向简要浅显。摒弃复杂深奥。真正合乎本愿法门之“易行”与“安乐”之原则。综观本《全集》内容。除了〈大原谈义闻书钞〉一篇以外。其余各篇。虽文有长短。但每篇都以浅白的文字。易懂的道理。要言不繁。透彻根源的阐明“称念必得生。依佛本愿故”的本愿宗义。以使不论有智无智。任何人都能疑虑冰消。信心怒放。既喜念佛。更喜往生决定。

  故知本愿法门。如阿弥陀佛之本愿所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善导大师之解释所云:“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此外别无深奥。因此。若有人来妨碍说:“念佛不能往生!”便是弥陀之敌。祖师之仇。不可亲近。不可听从。

  本愿法门不可讲得很杂、很深、很玄、很难。或别立新义。欲显异惑众;要讲得平易朴实。亲切自然。使得连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老太公、老太婆也能听得懂、做得到。否则不如不讲。以免上违佛意。下误众生。

  本愿法门极其简易平常。不可好多、好杂、好深、好玄、好难。或寻奇觅巧。欲与人不同;此则如羊走迷。必入歧途。遭受蒙骗。将再度沉沦。不得往生。因为这些皆非往生之因。

  《法然上人全集》的内容亦可说完全在于阐释善导大师的本愿思想。现将善导大师本愿思想的大纲选择几条如下。使读者一目了然。得其精要;易持易记。容易掌握领解:

  一、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 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二、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 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 必得往生

  三、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四、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五、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六、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七、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八、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由此可知。善导大师对释尊一代教法的总结论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本愿念佛)。”

  故“一向专称”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是佛法精华、佛教结论。

  因此。法然上人也以善导大师之“观经流通释文”而建立净土宗。以显明“散乱凡夫。但称佛名。则乘佛本愿。必生弥陀报土”之宗义。

  以此明知:信有弥陀。信有极乐。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必得往生;如是信受愿生而念佛者。则不论何时、何地、何人。无不往生极乐。

  亦即“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即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本愿)之宗旨。简表如下:

  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所应化。目的在于开创净土宗。若不别开净土宗。而永远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为寓宗或兼宗。则净土之教理被混淆。宗旨不明。方针不知;欲修净土之人。不免多歧亡途。杂信杂修。甚或求渡无津。望洋兴叹。然若建立净土宗。则净土之教行信证:亦即目标与方法。了如指掌。朗然不紊;不致误导方向。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既然不另外主张新义。而完全在于阐释善导大师的净土宗义。则凡欲了解善导大师之净土精髓者。若虚心细读《法然上人全集》。便是一个快捷的方法。

  净土法门以善导大师之弥陀本愿思想最为纯正。而忠诚虔敬专一无二的传此思想。加以纯粹不杂、简明精要、踏实稳健的开展。令人如日朗照、心开意解、欢喜信受的奉行者。即是法然上人。

  故此《法然上人全集》。是净土教理的精华。他力行人的龟镜;篇篇直指弥陀肝心。句句显露救度本怀。

  是本愿的骨髓。信心的腑脏。念佛的

佛教法师与观音

咽喉。往生的目足。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灯。六道苦海的慈航;饥者的佳肴。贫者的宝珠;歧路的指标。浪者的归宿。

  恐惧的人有福了。此书能够给予大安心;

  空虚的人有福了。此书能够给予大满足。

  浊世恶机:欲于今生往生。直入报土。速证佛道。不可不阅。

  末代愚人:欲于现在断疑。彻底安心。永除恐惧。不可不读。

  此书蕴含无尽法藏。取之不竭。读之不厌;其味无穷。常看常新;佛恩横流。法喜四溢。

  此书是弥陀真意。释尊本怀。诸佛护念之书。有缘得之。宜珍重恭敬。信受奉行。

  又。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同是弥陀势至应化。同是现生证入三昧。同是才学智慧高迈;同以净土法门为专宗。同以弥陀本愿为根源;故其净土思想。是净宗正脉、净宗标准。若后之学者、善知识。或任何人。其著书立论。与此二祖相背。则弃而不依;因为此之学者、善知识等。仍是凡夫。未证三昧。智行未具。其所言论。若不全依祖师(善导、法然)。则难免所谓“别解别行”。而别立新义。是故不可依循。

  又。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的净宗宝典。于唐武宗灭法浩劫后。不幸大多失传于中国。然而却原封保存于东瀛。但。若无法然上人慧眼见真。特别依之开宗立教阐释弘传。则不只宝典埋没。乏人问津。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弥陀救度;是故。法然上人之恩。不可言喻!

  净宗根源之第十八愿(本愿)。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有很简明扼要的解释。此解释是原则、标准。依此释。信解之。实践之。列表于后:

  第十八愿之文: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解释云: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 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又于《往生礼赞》解释云: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 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 必得往生

  故知: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故净宗宗旨即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应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

佛教法师修行经典语录

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38833.html

以上是关于「法然」法然上人介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法然」法然上人介绍;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791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