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义净法师介绍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经」义净法师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义净法师介绍
义净(635年~713年)中国唐代僧人。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俗姓张。字文明。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一说齐州(今山东济南)。 个人简介 义净十四岁出家。即仰慕法显、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风。及从慧智禅师受具足戒后。学习道宣、法砺两家律 义净部的文疏五年。前往洛阳学《对法》(《集论》)、《摄论》。又往长安学《俱舍》、《唯识》。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他在长安曾和同学处一、弘袆等相约西游;但处一未能成行。弘袆亦至江宁而中止。后来他途经丹阳。有玄逵
佛教法师印能
同行。翌年(671年)。他在扬州坐夏。遇着将赴龚州(今广西僮族自治区平南县)上任的州官冯孝诠。一同去广州。得到冯氏的资助。这年十一月间。从广州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这时只有他弟子善行相随。他们海行二十天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停留了六个月。在此学习声明。善行因病返国。他即孤身泛海前行。经末罗瑜(后改隶室利佛逝)、羯荼等国。于咸亨四年(673年)二月到达东印耽摩梨底国。和另一住在那里多年的唐僧大乘灯相遇。停留一年。学习梵语。其后。他们一同随着商侣前往中印。瞻礼各处圣迹。往来各地参学。经历三十余国。留学那烂陀寺历时十一载。亲近过那烂陀寺宝师子等当时著名大德。研究过瑜伽、中观、因明和俱舍。并和道琳法师屡入坛场。最后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万颂。方才言旋。 武周垂拱三年(687年)。他归途重经室利佛逝。就在那里停留二年多。从事译述。他为了求得纸墨和写手。曾于永昌元年(689年)随商船回到广州。获贞固律师等的相助。仍于是年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随授随译。并抄补梵本。 天授二年(691年)。他遣大津回国。把自己在室利佛逝新译的经论及所撰《南海寄归传》等送回。到了证圣元年(695年)。他才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归抵洛阳。受到盛大的欢迎。住在佛授记寺。他先共于阗实叉难陀、大福先寺主复礼、西崇福寺主法藏等译《华严经》。久视元年(700年)以后。他才组织译场。自主译事。从此直到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止。译钞经典并撰述共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贞元录》「敕荐福寺翻经」下一百零七部。四百二十八卷)。他所译述虽遍三藏。但力行专攻律部。译事之暇。常细心地把日常重要律仪教授学徒。漉囊护生。净瓶涤秽。严守规矩。树立新范。学僧传习。遍于京洛。为一时所称叹。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卒于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享年七十有九。义净七岁时。父母送他入齐州西南四十里的土窟寺。从善遇和慧智两位法师学习。善遇法师博学多能。精 义净现代雕像通佛经。对六艺、天文、地理、阴阳、历算亦有很深的研究。慧智禅师研习《法华经》数十年。造诣极深。在他们的教导下。义净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佛学方面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贞观二十年(646年)。善遇法师去世。义净就跟慧智禅师学习。把精力集中于佛教内典的修习。“昼夜勤六时而不倦。旦夕引四辈而忘疲”。贞观二十二年。义净受具足戒。正式出家为僧。数载勤学。义净学业大进。慧智见他天资聪颖。前途无量。遂劝他出外求学。义净辞别土窟寺。来到佛教中心洛阳、长安。 在东都洛阳。义净修习《对法》、《摄论》诸经。佛学水平又有提高。但其时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的记载与解释亦互不统一。故义净在学习中产生各种疑问。于是他又来到长安。学习了《俱舍》、《唯识》等经
佛教法师怎么样证明是往生
。但胸中疑问不减。为祛蔽解疑。义净认为必须赴印度取经求法。咸亨元年(670年)。他在长安结识了并州的处一法师、莱州的弘祎法师。众人志同道合。相约赴印度取经。当时往印度的道路主要有三条。陆上的“丝绸之路”因西域动乱而阻隔不通。吐蕃道则不仅道路艰险而且常受唐蕃关系的影响。相对而言。海路较为通畅。唐朝强大富庶。南亚、西亚诸国纷纷前来贸易。海舶云集广州诸地。搭乘商船赴印度求法取经成为义净诸人的一致选择。计议已定。遂相约离京东下。处一因母年高而罢。弘祎至江宁而止。义净等途经丹阳时。又有玄逵加入。咸亨二年(671年)。义净坐夏扬州。秋。接受龚州(今广西平南)冯孝诠的邀请。同达广州。冯孝诠及其家人皆笃信佛教且家资雄厚。他们敬佩义净西天取经的志向。遂资助西行费用。冯孝诠并与波斯船主商定。许义净等人附船前往印度。其时的广州。万商云集。是唐朝南方海上交通的中心。港中停舶着婆罗门、波斯、狮子国、大食等国的船只。这些海船一般形体较大。船深往往有六七丈。符合海上航行的要求。义净深知此去印度的艰难。遂在等船期间返回齐州。向慧智禅师等故乡师友告别。再回广州。同行者唯有门人善行。其他人均因故罢退取经求法 海船出广州后。经二十天左右。义净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通往印 义净与僧人交流度的海上要道。义净在此地居住半年。习声明(音韵学)。其间唯一的同行弟子善行因病无法前行。被迫回国。净只身继续前行。于咸亨三年(672年)五、六月间到马来半岛南端的末罗瑜国。由末罗瑜再经羯荼国。到达裸人国。西北行半个月后到达耽摩立底。耽摩立底为东天竺的南界。义净在此居住一年有余。从僧人大乘灯学习梵语。大乘灯原籍爱州(今越南清化)。幼时随父母迁往杜和罗钵底国。后出家。到长安从玄奘受具足戒。在乘船前往印度途经耽摩立底时被强盗劫掠。被迫滞留十二年。耽摩立底虽距中天竺的那烂陀寺不很远。但途中常有强人出没。很不安全。他们等到一个机会。随同几百名商人结伴前往中天竺。不幸的是义净途中染病。“身体疲羸”、“孤步险隘”。落在众人后面。又遭强人打劫。受尽凌辱。几乎丧命。但义净还是坚持到底。赶上了大队。来到了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 到达那烂陀寺后。义净又北行至毗舍离国。再西北行至拘彝那竭。又西南行到波罗奈城东北的鹿苑鸡岭。此后重回那烂陀寺。向著名僧人宝师子和智月等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前后十一年。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大约在垂拱元年(685年)。义净乘船离开印度东归。垂拱三年。他到达室利佛逝。停留二年有余。专心从事翻译和著作。为了得到纸和笔。曾于永昌元年(689年)随商船回到广州。得到贞固律师等人的帮助后。又于当年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天授二年(691年)。义净派遣大津将著作及新译的佛经送回国。武周证圣元年(695年)。义净与弟子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回国。译经事业 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不仅派出使者前往迎接。而且亲自率众人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此后。义净先后在洛阳延福坊大福先寺、西京长安延康坊西明寺、东京福先寺、长安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在长安荐福寺经院圆寂。享年七十九岁。葬于洛阳北原上。建有灵塔。乾元元年(758年)。以塔为中心。建立了金光明寺。 小雁塔(义净提议修建 义净毕生从事佛事活动。特别在译经和著述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他译经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入抵印度那烂陀寺至室利佛逝返国前。他试译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一百五十赞佛颂》。第二 阶段是回国后至自主译场之前。主要是整理原来的译著。并参加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法师主持的《华严经》的翻译。第三阶段。在则天久视元年(700年)以后义净自设译场。亲自翻译佛经。先后在洛阳、长安诸寺译出的佛经有几百卷之多。义净的翻译活动得朝廷和僧众的大力支持。在福先寺、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等二十部佛经时。印度沙门阿儞真那。
佛教法师论述贪睡的果报
中国僧人波仑、复礼、慧表、智枳、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分别为证梵文义、笔受、证义。朝廷的成均(即国子监)和太学助教许观监护。译文经缮写后进呈朝廷。武则天十分高兴。亲制《圣教序》。对义净的功业大加称赞。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义净在东都洛阳翻译《孔雀王经》、在大福先寺译《胜光天子》等经时。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卢粲润文正字。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景云元年(710年)。义净在大荐福寺译《浴象功德经》等二十余部佛经时。吐火罗(今阿富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度沙门拔弩、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沙门达磨难陀、居士东印度伊舍罗、沙门惠积、文纲、惠诏、利贞、胜庄、爱同、思恒、玄伞、智枳等中外僧人为证梵文、证梵本、读梵本、证义、笔受、证译。而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又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环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景云二年(711年)。在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时。太常卿薛崇嗣监护。中外名僧参加助译、朝廷名臣润色。使得翻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义净发挥了关键作用。义净不仅精通汉、梵文。又有在印度生活了十几年的经历。而且又经过试译、助译的实践锻炼。因此翻译起来得心应手。尽管如此。义净在翻译过程中依旧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坚持直译的特点。在原文下加注说明。订正译音译义。介绍产物制度。在语译方面。区分俗语雅语。又常在意译汉字下标出四声和反切。以求得准确的发音。因此在总体上他继承了玄奘的翻译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创之处。这一切使义净的译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编辑本段学术贡献 义净的西行和翻译佛经活动对唐朝的佛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印度归来时。义净除了带回近四百部合五十万 玄奘义净行程图颂佛经外。还带回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这些都成为中国宗教界的瑰宝。所译佛经以律籍为主。其中特别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体例范围都较完备。另外如《集量》、《法华》等也很重要。除律部外。他也重视瑜伽一系的学问。他认为“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他译出的佛经中也有瑜伽系的内容。同时适应当时崇尚密宗的
浙江佛教法师讲文化
风气。还译出了《金光明经》及一些陀罗尼经。有的还附有密宗源流的资料。这些都丰富了唐朝的佛学典籍。跟从义净译经和求学的僧人很多。他很赏识的有崇庆、崇勋、元廓、玄秀、玄睿、惠神等。跟随身边的有崇俊、玄晖、昙杰、宝严等。远在各地的有法明、敬忠等。这些弟子的佛学观点都受到义净的影响。 除了在佛学和翻译方面的贡献外。义净在地理、外交方面也很有功绩。他在归国途中逗留室利佛逝时。写出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这些著作记述了前往印度的僧人。其中二十余人从吐蕃道去印度。三十余人经广州出海去印度。这样海陆两途的情况在书中都有了记录。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僧传的形式记述了唐初从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以后到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共四十余年间。57位僧人(包括义净本人。也包括今属朝鲜的新罗、高丽。今属越南的交州、爱州等地的僧人)到南海和印度游历求法的事迹。书后附《重归南海传》。又记载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随义净重往室利佛逝的四位中国僧人的事迹。这部书在内容和结构上非常有特色。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没有采用传统的僧传模式。而是按57位僧人出行时间的先后总为一传。分别叙述他们的籍贯、生平、出行路线、求法状况。多叙述简略。有的仅三十余字。比如木叉提婆篇、慧琰大师篇。只有少数
北京佛教法师微信号
的几位僧人着墨较多。比如玄照法师、道琳法师等。着墨多少可能与义净掌握的资料多寡有关。但无论详略。其叙述总是按照籍贯、生平、出行路线、求法状况的顺序下来。无则缺省。 义净 依此看来。该书似乎是一部“行状”的集合。据清人吴曾祺的《文体刍言》解。“行状。汉时只谓之状。自六朝以后则谓之行状。所以述死者之行谊及其爵里、生卒年月。为乞人撰文而作。”这种行状多赞美之词。或者说。有褒无贬。由此观本书。行文上确有行状特色。以着墨最少的两位僧人为例。卷上的《交州木叉提婆师》全文。“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不闲本讳。泛舶南溟。经游诸国。到大觉寺。遍礼圣迹。于此而殒。年可二十四五矣。”另。卷上的《交州慧琰法师》全文。“惹琰法师者。交州人也。即行公之室郦。随师到僧诃罗国。遂停彼国。莫辨存亡。”由文中标注的下划线。很清楚地看到叙述对象的籍贯、卒殁生平、出行路线、求法状况等。这是书中最简单的描述。着墨较多的僧人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了详细的出行路线。求法过程及所求经卷。生平成就等。 但该书不仅仅是“行状”的集合。它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编排手法与结构。这将在下文中详为论述。义净只是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的“行状”手法。真实而清晰地反映了唐初求法僧的情况。 陆路的情况中对尼婆罗(今尼泊尔)多有记载。玄会等僧人就是从尼婆罗返回唐朝。而客死旅途的。至于书中记录的海道情况尤显重要。由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陆路的所见所闻。法显的《佛国记》详于陆路而略于海路。因此义净记述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情况。就成为流传至今的关于南海各地的最早历史地理材料。为各国研究历史、地理和外交者所重视。书中有关印度的珍贵史料。其中对医学记载颇多。如《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二十七章就讲到印度传统的医学——“八医”。并指出“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第二十八章专讲印度进药的方法。其中提到印度人患病时常用少食的方法来治疗。这颇具科学性。还有关于印度人的卫生习惯。如沐浴、食前洗手、散步等。 “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新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这是义净对法显、玄奘功绩的评价。其实在探险、求法、翻译。著述等诸方面。义净正是继法显、玄奘之后最有贡献的代表人物 真钱棋牌棋牌凯胜棋牌凯旋城棋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8/79954.html
以上是关于「佛经」义净法师介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经」义净法师介绍;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