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专访机锋辨禅辩手孙国柱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9 10:2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专访机锋辨禅辩手孙国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专访机锋辨禅辩手孙国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专访机锋辨禅辩手孙国柱


记者:您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请谈谈您的感受和收获

孙国柱:首先感恩少林寺和佛教在线的所有师父和老师,是你们的关心与辛苦使本届少林问襌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同时也使我们每一位辩手在少林寺的四天时间里,每天都过的十分安稳快乐。

记者:机锋辨禅活动可以说是少林寺在弘法方式上的一个创新之举,您认为它在当今社会弘扬佛法方面的作用在哪里?

孙国柱:我觉得它最大的作用在于,它用一个有着现代性色彩的方式使古老的机锋再现,每一位参赛的选手都可以说是在现身说法,为当今的人们情境展示了禅宗的另一面。我相信这一形式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它一定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机锋辩禅这样一个形式是鲜活的,也是生动的,我希望它越长越茂盛。

记者:修禅重于明心见性,因此有人认为禅重在心的修持与参悟,而不在于理论的研究。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孙国柱:就我自己的个人看法而言,我认为这是一种偏颇的做法。

首先。从达摩禅法来看,达摩祖师在东土传教伊始就确立了“理入”和“行入”两种路线,也就是所谓的“二入四行”问题,无论这两种路线是何种关系,我们说,对佛教理论都应该重视,当然这个理论研究与我们现在的理论研究有所不同;

其次,从成佛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显德成佛等方式,从这些方式来看,对佛教义理的研究是必要

我想听佛教法师讲课

的;

再次从佛教的说法弘法之历史来看,对佛教本身的理论研究,佛教自身也存在这样一个传统,这就是所谓的三藏(经律论)之中的论;

再次,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严谨的禅宗知识学谱系,对于禅宗的修持也是一种方便的助缘,同时也能使禅宗在更广阔的话语空间内获得认可。无论是出于弘法的需要,还是为了了解佛陀法教本身,用世俗知识去研究佛教,用佛教自身的方法去研究佛教,这样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最后,禅宗的精髓在于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禅宗的基础在于修持与参悟,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对禅宗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如果排斥了对其的理论研究,我相信修禅本身会变得越来越空虚与浮泛

佛教法师排名净空

,因为任何一种禅法都有其历史积累与传承,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就难以拨开浮云见白日。

总之,“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禅宗要注重修持与参悟,同时也不能废弃理论研究,每个人都有每一个人不同的顿悟契机,或许理论研究正是某些人明心见性的时节因缘。

记者:参话头、解读公案,这些传统的禅修方式对现代人过于深奥,您认为如何才能领禅吸引现代人,契合现代人的特点。

孙国柱:我认为,参话头、解读公案这些传统的禅修方式具有永恒的魅力,当然与此同时,它们在某些方面与现代人的特点有点难以契合,这就为我们禅宗的创新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历史上看,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并非一个同时开放的自然而然之过程,而是历代祖师不因袭传统,发扬了创新精神所致,这才有五家七宗的辉煌历史。那么今天的我们,为了契理契机的弘法,也应该对禅宗的传法形式有所创造。禅宗对于我们其中的一个法益就是能够根除我们的思维局限,给与我们绝对自由的创造精神,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墨守成规。例如前几届的题目:达摩面壁,背向何处?这样一个现代性的公案,是令人赞叹的创造。禅宗本身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创造空间,我们应该立足现实,有所作为。

方立天老师在点评的时候,也提到了如何契合现代人特点的问题。他说,就他的学习经验来看,禅宗的发展恐怕要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禅宗走向世界,归功于铃木大拙先生,而铃木大拙先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现代性语言,结合哲学、心理学等知识,将禅宗与人与生活打成一片,这才使禅宗走向了现代化,从而赢得了西方人,也包括我们东方人的喜爱,从铃木先生的《禅与生活》、《禅与精神分析》等名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卓越成就。

我的建议,首先是保守的,那就是不要在对禅宗进行现代化阐释过程中使禅宗蜕化,丧志了它的宝贵宗旨,也就是那种活泼泼的清静洒脱精神,“随处做主,立地皆真”。

我们借鉴禅宗在传播过程中的经验,从面前国际形势来看,传播坐禅的禅法是最为流行的。以坐禅作为突破口,可以有效的与现代人契合,例如心灵环保、养生等。

我觉得,现在推广禅宗在形式上一定要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与各种生活艺术形式相结合。禅宗在西方比较流行与此密不可分,例如西方的乐队,对禅宗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禅宗也要开展广泛的对话,我记得以前看了一本比较喜欢的书,那就是周昌乐先生的《禅悟的实证:禅宗思想的科学发凡》,这本书以现代科学知识对禅宗公案进行了精确地解读,实现了科学与禅宗的对话。

总之,我觉得为了推广禅宗,要将禅宗放在生活中理解,放在生命中体悟,放在世界中发扬。这样禅宗作为一种宗教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它文化的力量。

记者:如何修禅,才能将禅真正落实在生活中,让人更好地面对烦恼、处理困难。

我不是一个出家的僧人,所以我只能从我自身的角度去谈一下这个问题。

我个人觉得以下方式比较受用。

第一:阅读相关的禅宗书籍,同时多向出家人请教一些问题,交流能够使我们所有人收益。

第二:如果觉得受用,最好能够亲身体验一下,可以去寺院感受生活。

第三:应该谦虚,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前见,如何避免这些前见,不被我们自身的缺点所局限,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古人尊敬,对今人恭敬,如此才是学道之始。

记者:在海外,禅修的风气逐渐盛行,而这种禅淡化了宗教的色彩,甚至和其他宗教融合,或与心理学结合,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如“基督禅”。您认为这种禅是否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禅,是否应该在值得我们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推广。

孙国柱:佛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它在近现代走向世界的历程中却充满着艰辛,佛教在西方的形象从异端,到不可以忽略的对象,再到今天对话的另一方,历经了数百年,我们从李四龙先生的著作《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这本书中也看出来。如今佛教在西方已经发展到“参与佛教”的阶段。基督禅的提法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理解本问题之现象,首先要树立开放而平等的宗教观,宗教学之父缪勒有句名言:只知一种宗教者一无所知。对于今天的我们尤其如此。对于我们来讲,我们首先可以将宗教理解为一种文化,而不能对各种宗教有差别见,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宗教学的出现。宗教学不是任何一个宗教的宗教学,它是寻找真实的,它应该有平等、宽容、开放的心胸。在此基础上才有宗教的对话,而宗教对话正是宗教和平的基础。

只要自己正确,就不应该惧怕任何融合。佛陀当年就有依俗语传教的教导,我们今天在信息社会,如何能够拥有更多的话语空间,首先要从对话开始,禅宗以心理学、哲学等面目出现这些都是表面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这些形式能够表达禅宗的精神。现在好多宗教学家都认为宗教间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走向相互转化的,这个相互转化不是丧失

佛教法师讲阴曹地府

哪一方,而是使双方都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美国的约翰?B.科布在《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互转化》一书中提出了“作为基督的阿弥陀佛”的命题,这个命题对于我们非常具有启发性。而本题中的“基督禅”概念首先出现于基督教士乔史顿1971年出版的专著《基督禅:冥想之道》。后来越南的一行禅师又出版了专著《生生基督世世禅》(LivingBuddha,LivingChrist)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种主题。我们从中看出,禅宗是否为禅宗不在于什么形式,而在于什么内容。

我的观点是,佛教“无相而相”,禅宗也是如此,无数化身佛的存在,能够更好地使众生理解法身佛的存在。为了世界和平,各个宗教相互对话学习应该得到积极提倡。禅宗积极借鉴心理学、哲学等,甚至与基督教结合这样一种“基督禅”的形式来发展自己,不仅不应该大惊小怪,而应该得到嘉许。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rw/nr/201008/t20100824_166969.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专访机锋辨禅辩手孙国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专访机锋辨禅辩手孙国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656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