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年虚云,人天共钦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年虚云,人天共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年虚云,人天共钦
前言
人类的寿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延长。但距离天寿一百二十岁
我国近年以来。享寿最长而有年谱可查的。是高僧虚云和尚。生于公元1804年(清道光二十年)8月27日(夏历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圆寂于公元1959年(民国四十八年)10月13日(夏历九月十二日丑时)。按照我国传统的计算年龄习惯(虚龄)。世寿一百二十岁。我国历史上曾活到120岁的尚有唐代赵州从谂和尚(公元778至897年)。但并无年谱可供查考。其养生方法亦难以探究。故不具论。本文特将高僧虚云和尚事迹及其养生修持要诀。详加论述。以供参考。
虚云和尚传略
虚云和尚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世居湖南湘乡。父玉堂。母颜氏。清道光年间。父宦游福建泉州。道光20年(公元1840年)。虚云诞生后。生母病故。由庶母王氏抚育。
虚云11岁。由祖母作主。以虚云兼祧叔嗣。为定田、谭二门亲事。17岁时。父迫使完婚。但虚云早已立志从佛。虽不得已而与田、谭二氏成亲。然而同居无染。守身如一。
越二年。虚云19岁。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法师剃度。离家时写下“皮袋歌”三章与田、谭二氏。表明不贪名利。不恋妻妾。“从今不入红尘队。降伏六根绝思虑”的超凡志向。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
虚云31岁。行脚至浙南温州雁荡山。学教于天台融镜老法师。三十六岁至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又至岳林寺听《弥陀经》。37岁至天童寺听《楞严宗通》。
公元1882年。虚云43岁。发心朝拜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是年农历七月初一日。由浙江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至公元1884年5月下旬始拜抵五台山显通寺。在拜香还愿三年间。曾经历饥寒雪掩、痢疾腹泻、口流鲜血、奄奄待毙、三次大病。幸能逢凶化吉。终达心愿。
嗣后数年。虚云参访名山大川。三衣一钵。踽踽独行。风霜雪雨。毫无倦容。体力日强。步履轻捷。53岁起与
虚云自19岁出家至56岁开悟时止。为自度时期。在此37年出家岁月中。虽历尽艰辛。犹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困苦处愈觉心安。所作所为。福慧双修。
公元1895年。虚云56岁以后为度他时期。所作所为。无私无我。到处开荒辟地。不住持现成寺院。不接受丰腆供养。四众弟子前后得戒度者万余人。乞戒皈依者百十万人。他亲手兴建大小梵刹数十。其宏伟者如云南鸡足山的祝圣寺、昆明的云栖寺、广东曲江的南华寺、乳源云门的大觉寺、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的真如寺等。
综观虚云一生事迹。可说是:志大气刚。悲深行苦。云水生涯。历尽艰辛。愈挫愈奋。建树良多。举其荦荦大者。可概括为十项:一、云水天涯。苦修证道;二、提倡戒律。整肃道风;三、中兴祖庭。建寺安僧;四、续法禅门。并弘五家;五、兼摄经教。重视文史;六、兴学育僧。迎纳新进;七、恢弘古风。农禅并重;八、护国护教。为法忘躯;九、启建法会。维护和平;十、福利社会。普度众生。
虚云和尚的修持之道
虚云和尚生于改朝换代的乱世。凭其先天的禀赋及后天的修养。志大气刚。悲深行苦。振兴佛教。度生无数。住世120
一、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虚云自幼喜欢听祖母讲述佛教故事。喜素食。不喜荤腥。稍长。回到湘乡老家。初次接触僧人及佛法后。便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19岁。未经父亲同意。私自出家。嗣后百年如一日。坚持宏法利生。
他维护佛教的事功。最著者为民国三十二年受国民政府林主席、蒋公及戴院长等人敦聘。至陪都重庆启建息灾法会。会后蒋公详细问法。虚云曾以书面解答。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
民国初年。各省逐僧毁寺。当时虚云和尚在云南鸡足山的祝圣寺。新军协统李根源督兵赴诸山逐僧拆寺。虚云乃面见李根源。
根源怒形于色。厉声问:“佛教对社会有何益?”
老和尚答:“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为要。语其初机。则为去恶从善。从古政教并行。政以齐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万物得以宁。而天下太平。”
根源面色稍改。又问:“要这泥塑木雕作什么?”
答:“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张。法相表彰。则人易生敬畏之心。人心若无敬畏。则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祸乱是以形成。即使以世俗言之。尼山塑圣。丁兰刻木。中国各宗族祠堂供奉之祖先牌位及天地神祇。以及东西各国之铜像等。亦不过是令人心有所皈依。及起其敬信之忱。其功效实不可思议。就佛教而言。语其极则。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根源略现笑容。又问:“但是和
答:“和尚是通称。有圣凡之别。不能因见少数不肖僧。而遂罪及全僧。岂因一、二不肖秀才而骂孔子?海不弃鱼虾。所以为大;佛法以性为海。无所不容。僧秉佛化。护持三宝。潜移默化。其用弥张。不一定全是废物。”
根源被老和尚说服。执弟子礼。乃引兵去。由此可知老和尚不但自己坚信佛教。而且能说服他人信仰佛教。
二、艰苦卓绝的修行生涯。
虚云自19岁在鼓山涌泉寺出家圆受具戒后。隐居山后岩洞中。礼万佛忏。生活艰苦。有时以野菜野果充饥。时遇虎狼。亦不畏惧。隐居古岩洞十二年以后。自觉修持精进。随心所欲。虽不食人间烟火。但耳聪目明。体力日强。健步如飞。
老和尚56岁时。过江堕水得救后。口鼻流血。容颜憔悴。乃在禅堂中打七。昼夜精勤。万念顿息。以死为待。经过二十余日。奇迹出现。容光焕发。众病皆愈。从此参禅工夫进入纯熟境界。一天。夜放晚香时。开眼一看。忽见大光明好像白昼一样。内外洞彻。至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禅师入堂冲开水。不慎将水溅在虚云手上。茶杯坠地。“啪”的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悟透禅关。乃述二偈。以记悟境。第二偈云: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公元1902年。虚云住终南山时。与戒尘法师比试坐禅工夫。戒尘趺坐不到一个时辰。妄念不息。不到半日便支持不下去。只得起坐。待看虚云法师。端坐于蒲团之上。双目微闭。面容安详。已然入定。一坐就是七天。
待虚云起坐后。戒尘问:“汝在定中。为有知耶?为无知耶?若有知者。不名为定;若言无知。自是枯定。所谓‘死水不藏龙’也。望明示。”
虚云道:“须知禅宗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悟心地。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静。以疑情不断故。不是无知;以无妄想故。不是有知。又虽无妄想之知。乃至针抄堕地皆知之。但以疑情力故。不起分别;虽不分别。以有疑情不断故。不是枯定。虽不是枯定。乃是功用路途中事。非为究竟。又此七日。只是觉得一弹指顷。一落分别。便起定也。须以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日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方为道契无生。”
一番弘论。至精至微。令戒尘心悦诚服。钦仰之至。二人因相与结为禅友。
虚云将禅净打成一片。其圆融无碍之处。尤为人所不及。他以禅定见称。戒行精严。往年上海某君在香港谒见虚云时。询及用功法门。于禅净二者何择。虚云云:“汝自审果能处烦恼而不乱。住禅定而不寂。则可以参禅。若未能做到。则当一心念佛。”有人问他:“老年人学参禅好。还是念佛好?”他说:“老年人参禅不宜。最好还是念佛。”
三、淡泊名利。一介不取。
虚云一生。不为名闻。不图利养。功成身退。不名一文。当他兴建道场完成。必选一位大德为住持。将所有财物全部移交。仅带一铲一衲。两袖清风而去。在云南鸡足山时。曾蒙逊清光绪皇帝敕赐紫金衣钵及洪法大师金印。离开时全归祝圣寺。并未随身携带。
抗日时期。国府林主席请虚云往重庆。主持四十九日护国息灾法会。林主席曾赠与“法lun常转”赤金印玺一颗。及配有金质菩提叶十二片之缨络一串。离去时悉留寺中。不将此名贵无价之宝收藏为己物。
老和尚在重兴云栖寺时。一日由昆明回寺。在途中拾得名贵首饰钱钞等物一大包。约值黄金百余两。行至寺前湖边。见一少妇投水自杀。老人奋勇拯救。问其自杀原因。谓失巨款及首饰。老人全部归还。得救一命。由此感化其全家信佛。
云门事变之翌年。老人往上海建法会。情况热烈。每日往玉佛寺等候接见者数万人。所收弟子果金。时币值三亿余元。悉数拨与四大名山、八大名刹、大小寺院256处为供养资费。
虚云曾经开示:“世人总以有财为荣。无财为苦。无财想有财。少财想多财。有了白银。又想黄金。永不会知足的。既为自己打算。又为子孙打算。一生辛苦都为钱忙。不知有钱难买子孙贤。无常一到。分文都带不去。极少能把钱财看穿的。”
四、吃苦耐劳。始终如一。
虚云一生劳动不停。以身作则。当兴建云门大觉寺时。他已年逾百岁高龄。仍然抬石挑泥。处处领前。
光绪三十年。虚云56岁。住云南鸡足山钵盂庵。该庵自嘉庆年后。已无人住。因为大门外右边有一巨石白虎不祥。老和尚拟在白虎巨石处凿一放生池。雇工斫之不碎。挖开土方察看。并无石根。该石高九尺四寸。宽七尺六寸。石顶平坦。可供跏趺坐。招雇包工议定。向左移二十八丈。来工人百余名。拼力工作三天。无法移动。工人不顾散去。老和尚乃祈祷伽蓝。讽诵佛咒。率领僧人十余。不费吹灰之力。竟将此石移往左方预定地点。当时轰动观众。惊为神助。乃称该石为“云移石”。士人题咏甚多。老和尚也有诗纪此事。
嵯峨怪石挺奇踪。苔藓犹存太古封;
天未补完留待我。云看变化欲从龙;
移山敢笑愚公拙。听法疑曾虎阜逢;
自此八风吹不动。凌霄长伴两三松。
虚云一生提倡劳动。分析其原因。约有下列数端:
(一)劳动是智慧的源泉。可以体验生死。证得菩提。
(二)劳动是衣食的来源。
(三)劳动操作时。可以身心供养三宝。作为培福的基础。
(四)劳动令人心不外驰。归于寂静。以为入不思议境界养成的先导。
(五)劳动可以健身。以便努力修持。护持三宝。
(六)劳动使人体验艰苦。以养成节约惜物的习惯。
(七)劳动深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
(八)劳动的人可以任重致远。荷担如来家业。
(九)劳动时可以看话头用功。以贯彻知行合一的工夫。
五、坚持步行。锻炼体魄。
虚云一生以苦行著称。尤其坚持步行。非有必要。不乘舟车。坚持“凡一日步行可达之处。不许乘坐舟车。”
如前所述。虚云43岁时。为报亲恩。尽孝道。以三年时间。行程约二千里。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其中历经险阻。终了心愿。然后步行游历国内各大名山。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虚云南行朝圣。先至西藏。再由西藏翻越崇山峻岭。穿过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古称雪山)。经不丹到印度、缅甸。结束南亚之行后。东到云南鸡足山。复经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回到江苏。两年来行程约二万里。除渡海河须乘舟航行外。余皆步行。跋山涉水。不畏艰辛。而步履轻捷。体力日强。正应古人所言“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虚云到了老年。态度略有改变。对于青年人并不坚持一定要步行访道。他说他年轻时到处游方参道。东南西北。四山五岳。乃至漂泊海外。有时一天要走几百里路。但现在形势变了。社会在发展。他不希望现在的僧人也去游方访道。这样会浪费宝贵的时光。他有一首《云游独归》绝句:
独去独归得自由。了无尘念挂心头。
从今真妄都抛却。敢谓寒山第一流。
六、饮食起居。一切从简。
据其弟子岑学吕的一封公开信中云:“留心观察他的言语举动。大体上与平常人无殊。所异者:他个子颇高而瘦。他所穿的衣服不过几件。至少都穿了十年以上。有人送他袍衣甚多。他都拿去与人结缘。三伏暑天。但见他穿一件夹袍。我有一次跟他游山。不过一二里路。他行走如飞。累得我满头大汗。气喘力竭。而他则从容之至。额上无汗。内衣不湿。他洗澡不多。数日换衣服一次。而身上并无一点难闻气味。
“虚云一切饮食起居一如常人。每日只洗脸一次。需半小时之久。举凡耳孔、鼻孔、发脚、颈项。都擦之甚久。吃饭时一向不说话。不答话。目不视人。有时宴客。一侍者坐身旁。替客人送菜。他只举箸招呼客人。食时有客大声谈笑。他只管吃饭。有人问他。他只把头一点。仍旧吃饭。罢席后始略作招呼。在平时他一样过堂吃饭。有时饭冷羹残。他一样吃两大碗。未曾拣饮择食。批评好坏。出家以后。持午百年(即过午不食)。有病时亦然。历来有施主送他的好斋料。他都拿出来供众。向不设私食。”
云门遭蹂躏后。斋粮断绝。虚云嘱咐大众说:“老人业重。有累大众。你们不能跟我吃水斋。还是大家四散。各随缘分去罢。”水斋就是斋粮没有了。以水当饭。
七、情想爱憎。守身如玉。
岑学吕老居士曾亲待老和尚多年。住云门大觉寺时。一夕问法:“情想爱憎是生死根本。如何能除?”
老人谓:“只一情字。已堕百劫千生。杂以爱憎。互为因果。皆妄心为之耳。如果妄心去尽。成佛已多时。我辈历劫多生。习气至重。在随时观照。以除习气。为第一要旨。”
岑居士又问:“情可随时忏。爱憎亦可随时遣。但既有心念。如何能不想?”
老人谓:“何不想向佛国去?观念成就。佛亦成就。此净土法也。”
虚云17岁时。奉命与田、谭二氏成亲。虽同居而清静无染。光绪三年。虚云38岁。自宁波至杭州途中。正逢三伏天气。船小人多。无奈与青年妇女卧铺相连。夜阑人静。大家都睡得很熟。有一女子挑逗。惊醒后。和尚急起趺坐持咒。那女子便不敢动。假若当时和尚失去警觉。便败了身子。修行道果毁于一旦。他劝勉修行人不可不慎。
八、云门事变。死而复生。
公元1951年(民国四十年)春。虚云和尚112岁。拟在云门山大觉寺开坛传戒。适值大陆展开“镇反”运动。全寺僧人120余人。于4月8日被当地乳源县军警包围。将虚云和尚拘禁于方丈室内。门封窗闭。绝其饮食。大小便均不许外出。迫令交出黄金、白银、枪械。虚云答以“无有”。竟遭毒打。打得头面流血。肋骨折断。他干脆阖目不视。闭口不语。作趺坐入定状。连续四次遭毒打。军警将他从榻上推倒在地。以为已死。乃呼啸而去。
入夜后。侍者入室探视。见老人倒于血泊中。乃扶其坐于榻上。并侍候汤药。次日。那伙人见其未死。又予毒打。至4月15日。老人渐渐倒下。作吉祥卧。侍者以手试其鼻孔。气息全无。手脉亦停。以为老人已死。唯体温尚正常。面色亦平静。
次日早晨。忽听老和尚微微呻吟。并睁开眼睛。侍者见师还活着。十分惊喜。立即扶师起坐。并告以入定已八日整。
老和尚答道:“我觉才数分钟而已。”令侍者法云“速执笔为我记录”。乃从容叙说神游兜率天事。
虚云老和尚以112岁高龄。受此等酷刑。死而复生。仍能入定神游兜率天。足见其禅悟境界之高深。云门事变后。虚云曾撰一联。以抒感想: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九、吟诗抒怀。悟道度人。
虚云不但是长寿和尚。而且是长寿诗人。每有所感或有所悟。虚云均以诗偈记之。《虚云和尚法汇》中共收诗歌偈赞凡390首。其中以七言最多。五言次之。偈赞有三言或四言者。王世昭在《记虚云和尚及其诗》文中云:“尝论中国方外诗人。晋代慧远诗有一种清奥之气。宋代之汤惠休以禅寂人而作情语。宛转入微。为苏曼殊诗之所自出。其余如唐之皎然、齐己等。皆去古未远。卓然成家。虚云和尚诗上品甚多。颇难遍录。”
虚云和尚所作诗偈。除上引三首外。兹再选录数首。以供吟赏:
还鼓山访古月师
卅载他乡客。一筇故国春;
寒烟笼细雨。疏竹伴幽人。
乍见疑为梦。深谈觉倍亲;
可堪良夜月。絮絮话前因。
峨眉访真应老人
优哉贤故友。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常窥定后禅。
过崆峒山
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栖远在碧霞中;
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蕴空。
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
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
隐居九华山狮子茅蓬之四
苦乐何须较眼前。芒鞋竹杖总茫然。
无舟可渡情中断。有路堪扪梦里天。
花到夜深知寂寂。草经霜败尚芊芊。
风尘若定荣枯事。习静人知世外禅。
如此不食人间烟火而又人情味极浓的诗作。即使置于唐、宋大家作品中。亦毫无逊色。王世昭认为“以苦行为至乐。以一生拜佛为至荣。百年如一日。为高僧史中少有。其足迹遍及中国名山。朝礼五印。折而至南洋群岛。其生平行迹合晋之法显法师、唐之玄奘法师、明之徐霞客而为一人。此又为中国地理学史上所无。”对其诗作及生平。作了恰当的评价。
虚云老和尚倾注其一生精力所撰的《楞严经玄要》、《圆觉经玄义》、《遗教经注释》、《法华经略疏》及《心经解》等著作。均在云门事变中遗失。殊属可惜。
十、无疾而终。遗爱世人。
虚云和尚由于平日吃苦耐苦。身体强健。很少生病。偶尔生病。也能不药而愈。
公元1953年。老和尚114岁。在上海主持法会。每日排队报名求皈依者以千计。赵朴初居士恐虚云过于疲劳致生疾病。特请上海名医为其诊断。诊断结果出人意料。医生说他从未曾诊过这样的脉。虚云不仅没有病。且其脉为纯阳脉。近来脱落之牙齿复生。足证体能良好。大有返老还童的迹象。二年前云门事变所受的创伤。业已全部复元。
公元1957至1958年间。推行大跃进路线。实施“整风”和“社教运动”。波及江西云居山的虚云老和尚。被打成右派。逼迫他迁出所居住之牛棚。饱经风霜的老人并不感到意外。他一生度人无数。到了耄耋之年。却累遭不测。曾在《示众偈》中透露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
公元1957年。虚云老和尚120岁。各界捐资。请造地藏菩萨一尊。以资祝寿。虚云令克日兴工塑造。两月而成。三月。虚云患慢性消化不良。早午仅吃一小碗粥糜。省府奉北京命。屡遣医生来。虚云推辞说:“我的世缘将尽。不必医治。”
一日。云居山住持性福法师及三寮执事多人来茅篷探视。虚云老和尚说:“我们有缘相聚。复兴云居道场。辛苦可感。我的世缘将尽。倘我死后。全身要穿黄色衣袍。一日后入龛。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窑化身。火化后。将吾骨灰辗成细末。和入油糖面粉。做成丸子。放入河中。以供水族结缘。”随即口述一偈:
虾恤蚁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掷江;
冀诸受我供养者。同证菩提度众生。
十月九日。老和尚作最后一次开示。告诫众弟子。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并作辞世诗: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二日中午。虚云对众弟子言道:“你等侍我有年。辛劳可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们都是我的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个字。曰‘戒’。”老和尚说毕。合掌。向各人道“珍重”。一时四十五分。虚云和尚右臂作吉祥卧示寂。世寿120岁。僧腊101岁。
综其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行苦。度生无量。为法忘躯。九死一生。凭其深邃的修持工夫。世寿高达120岁。堪为典范。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22244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年虚云,人天共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年虚云,人天共钦;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