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年高僧之:不蓄钱物的皖峰法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年高僧之:不蓄钱物的皖峰法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年高僧之:不蓄钱物的皖峰法师
皖峰法师(1915-2002)安徽潜山人。1937年出家为僧。师从妙慧法师。兼任安徽省佛教协会理事。安庆市佛教
皖峰法师俗姓聂。名火印。字绍周。一九一五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高集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老和尚生而多难。五岁丧父。十五岁母亡。至二十一岁时终感悟人生大意。于潜山三祖寺礼妙慧
抗日战争爆发后。皖峰法师在潜山发起创办战后灾童教养所。以救助在战争中失去教养的孤童。一九四七年春。皖峰老和尚参加安徽省佛教会在迎江寺举办的僧伽培训班。结业时因一篇《佛教改革之我见》论文受佛教界重视。并被派往桐城大宁寺担任监院。兼任桐城佛教会秘书长。一九四七年冬被请入迎江寺担任银钱副寺。为本僧、月海二位法师的随从秘书。一九四八年。为追寻一代净宗大师印光法师的足迹。皖蜂法师来到江苏省苏州市灵岩山寺参学。该年夏天。江苏徐州特大旱灾。皖峰法师受该寺方丈妙真法师委派。参加上海佛教界徐州放赈救灾委员会进行放赈救灾工作。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受到上海佛教界及徐州各民众的一致好评。该年秋天。皖峰法师入住灵岩山佛学院进行系统的佛教理论学习。直接受慧于当时著名的学问僧直纯法师。
一九五○年。皖峰法师受因学业优良。回到苏州灵岩山寺。担任灵岩山佛学院监学。一九五一至一九六六年期间。皖峰老和尚曾先后担任灵岩山寺总务副寺、念佛堂堂主、灵岩山寺监院等职。并先后被选为治协商委吴县人民政员会委员及苏州市佛教协会理事。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皖峰法师受尽了迫害。身心均遭受到极大的摧残。然而他对佛教的信仰坚定不移。护持佛教的决心也始终不变。一九七○年。他被分配到国营天平山果园当了一名工人。
一九八四年。应安徽省安庆市统战部以及迎江寺两序大众的迎请。皖峰法师回到阔别三十六年的故乡安庆。开始担任迎江寺住持。一九九三年升座为该寺方丈。
为恢复佛教寺院。皖峰法师拖着多病的身躯。冲破阻力。上下呼吁。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迎江寺回归僧人自行管理。为了让这一全国重点寺庙尽快恢复对外开放。皖峰法师根据有关方面提出的“寺要像寺。僧要像僧”的要求。不顾年老体弱。南北奔波。积极筹措资金。由于他在佛教界的巨大号召力及在信众中的崇高威望。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迎江寺的修复争取到一笔又一笔资金。这些资金。加上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援和慷慨捐赠。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迎江寺得以在短短几年里恢复到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皖峰老和尚也因此而被视作迎江寺一代中兴祖师。
一九九三年。为了修复年久失修的
皖峰法师一生不蓄钱物。对待生活一向俭朴。然而他对社会公益事业却热心捐助。每一次的抗洪救灾。皖峰老和尚都要在寺内带头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持灾民的灾后重建。一九九八年。当他在安庆日报上得知枞阳县凤仪乡十八户村民在洪水中房屋倒塌的消息时。十分忧心。这年年底。他请人将自己积蓄的一万馀元送往该村。一一分发到十八户农民手里。希望这些灾民能过一个愉快的春节。一九九五年。但他得知有一个电影叫作《世上只有妈妈好》时。立即让人将他的积蓄五千元送到安庆市福利院。他说。没妈的孩子也是宝。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将来好为社会作出贡献。[1]
皖峰法师对“希望工程”建设更是不遗馀力。一九九四年。他将自己几年的全部积蓄计六万元捐于他的故乡潜山县梅城镇高集小学。使该学校得以建二层教学楼一座。该楼被梅城镇政府命名为“皖峰楼”。他还设立“皖峰奖学金”。用以每年奖励该校的教师及优秀学生。一九九八年。他主动承当岳西、枞阳二地二十八名贫困学生的全部学费。并承诺直至这些孩子完成初中阶段的全部学业。二○○○年五月。当他听说贵池市刘街乡源溪小学的小学生至今没有课桌椅的消息时。当即凑足五千五百元。帮助源溪小学打制一百张课桌椅。年底。他再次拿出五千元。让人送到刘街乡源溪村。以帮助该村一些贫困家庭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据不完全统计。皖峰法师到安庆十八年来捐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款项计约四十馀万元。这些钱全是他平时节衣缩食的。
作为一名僧人。皖峰法师对佛教文化的建设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亲自著书立说。先后出版《迎江寺传说》、《止观禅》、《怎样做一个居士》、《古今大德嘉言懿行录》以及《迎江寺珍藏书画集》等著作多本。一般人都熟知他的名言∶“死后留书不留钱。”为此。这些著作全是他自费出版。他有感于迎江寺一直没有一本完整的历史文献。决心在有生之年编修《迎江寺志》一部。他以
为培养中国佛教僧才。他不仅多次将身边的弟子送往各佛教院校进行深造。还亲自多次到九华山佛学院为学僧讲学。
法师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对于那些败坏道风。损害佛教形象的行为。他疾恶如仇。决不故息。为了整肃道风。他不仅根据《百丈清规》亲自制定寺庙规约。自己也身体力行。照章行事。多年来。他身边不留一个弟子。寺里工作人员中没有一个是他的亲属。家乡来人需在寺用餐。他掏钱买饭菜票。虽区区几元。却体现了一个大公忘私的高尚品质。[1]
皖峰法师是佛教界难得的僧宝。他多才多艺。诗词书法均独有个性。如《题迎江寺半边树》∶
一树半边生。
春秋共此根。
魂归云天去。
犹有芳气存。
诗中所现。正是他个性色彩的形象写照。他圆寂后。人们以此诗作为对他的赞颂之辞。
二○○二年五月。法师预知时至。对一些未尽心愿于不露痕迹中一一了断。五月十八日(农历四月初七)上午。皖峰法师为七位正信的居士证授五戒。下午。皖峰法师来到毗卢殿。向毗卢遮那佛作最后的礼拜。当晚六时。法师像往常一样用完晚餐。餐后嘱身边人说∶“人生苦短。千万不可蹉跎了光阴。越是在金钱社会越是不可贪着。
五月十九日(农历四月初八)晨三时许。法师听到阿弥陀佛的召唤。自行掀开被褥。双手做吉祥印。无疾而逝。正念往生。未曾惊动一人。五月二十六日(农历四月十五)荼毗时纯白色烟雾经久不散。雾毕。五色之火直冲窑口。三日后得绛红色大小舍利子近百粒。舍利花几十枚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3/22838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年高僧之:不蓄钱物的皖峰法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年高僧之:不蓄钱物的皖峰法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