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百年高僧之:通教通宗的天隐禅师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0 00:1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百年高僧之:通教通宗的天隐禅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年高僧之:通教通宗的天隐禅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年高僧之:通教通宗的天隐禅师

天隐禅师是荆溪(今江苏宜兴县南)人。俗姓闵。父亲早逝。与母亲二人种植一块田园。聊以为生。直到他年长二十岁时。才不自觉地检点言行。蔬食明

佛教法师怎么治疗痛风

心。但此时。他还并不知晓自己这一发愿善心正是在向佛家三宝靠近。他不过是立誓起愿。以慈善之心对人。不做为非作歹的恶事。如果偶尔犯了过失。则默颂邻“小人间居为不善章”。以示忏悔;如生邪念。也一样颂念如故。邪念顿消。正气盎然。就这样。凭自己一念向善之心。天隐禅师虽未出家。却在乡里人眼中。跟佛门中人没有太多的区别了。

一次。有位游方和尚偶然经过天隐的家乡。并应众人之请。设与说法。弘教传道。天隐禅师闻讯。也随着大家一起前来听讲。这天。和尚讲说《楞严经》。当他讲到“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时。天隐禅师不觉怦然为之心动。执意要皈依佛门。以求解脱之道。他的母亲虽然舍不得相依为命的儿子离去。但是。她早就发现自己的儿子虽处尘寰。却无心尘俗。知道他志向高远。因此。也就并不坚留。任由他去出家修行。

说来也巧。就在天隐禅师一心准备出家的时候。有一位自清凉山唐凝庵的幻有禅师。禅行深厚。应太常吴安节通政延请。居停在龙池山。天隐禅师一听。立马辞别母

佛教法师演唱歌曲

亲。起程归依

到了明神宗万历戊戌(公元1598年)初。天隐禅师终于得以削度。投身佛门。

起初,幻有禅师却只让他看一本《赵州无字语》。天隐禅师便用心去参悟;又趁无人之时。利用三天三夜的功夫。参悟自己未生成之前的本来面目。这样过了百余日。一天。天隐禅师偶然翻阅《楞严经》。发现上面记载着佛祖如来呵斥阿难尊者的话:“此非汝心。”天隐禅师一见。顿入空豁境界。不觉将所有的思虑一一放置一边。从此精心勤勉。正心求道。

第二年春天。天隐禅师随幻有禅师来到显亲禅堂。问正在禅堂中修炼的永嘉大师:“忽然如三际托空。怎么办才好呢?”幻有一听。不觉大声呵斥。随即

佛教法师的上下

却又对天隐禅师说:“要不。我替你去修行好了!”天隐

中国佛教法师名称大全

禅师一听。赶紧拜谢。由此证通“宾主照用”一句的禅机。

随后。天隐禅师又来到天界寺。拜谒松云大师。松云大师仙风道骨。年高体迈。却依然精修定课。不曾少止。天隐禅师跟随他学习。朝参夕叩。寒暑不辍。终于大有收获。

之后。天隐禅师又拜谒了一代大师文斋禅师于能仁寺。文斋禅师见他出语新奇。敏捷长才。不觉对他青眼有加。颇多指点。

辞别了文斋禅师。天隐禅师便回到已然久别的清凉山。闭关修炼。前后坚持了两年时间。就在他力参未透。终日禅定在蒲团之上。忘绝境界时。突然听得室外一声驴叫。长嘶不歇。声若惊雷。天隐恍然证通。尽释疑虑。于是。高兴之余。天隐禅师便写了一首偈子道:

忽闻驴子叫。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非声非色闹。

从此以后。天隐禅师禅机洞开。见解圆通。了无阻碍。

一天。听得风拂松顶。雨打窗纸。天隐禅师叹口占一首偈子:

风声与水声。不必论疏亲;

一耳闻为快。何曾有二音。

直到明神宗万历甲辰(公元1604年)四月八日。天隐禅师才解关出定。出定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拜谒师尊幻有禅师。可是幻有禅师却已北上京师。正居停在普照寺。天隐禅师风尘仆仆。一路赶到京师。拜谒完毕。幻有禅师就要考问他这次闭关修习的成果。抬头见窗外一片天寒地冻。朔风阵阵。就让天隐禅师口颂偈子。以显禅机。天隐禅师略一思虑。便开口说:

人说北地寒。我道南方暖;

寒暖不知人。穷人知寒暖。

幻有禅师一听。不觉点头称许。

这时。又有一位博通三藏奥义的古辉大师。在京师白塔寺讲经说法。天隐禅师前去拜谒听讲。不觉又大获启悟。并思悟道:

通宗不通教。开口便胡道;

通教不通宗。如蛇入竹筒;

宗教两俱通。如日处虚空;

宗教俱不通。如犬吠茅从。

慈圣太后在五台山开设僧俗俱有的无遮大会。静渊法师负责住持。天隐禅师听说之后。来到五台山。瞻仰古刹法容。不觉大开视界。随后。又与妙峰禅师一见如故。在五台山塔院之内居停数月。互相参悟、指正。大有进益。

回到京师后不久。天隐禅师又与密云禅师结伴南行。游历浙江各地。真诚苦行。建树德业。浩然无穷。又在天童寺拜谒了幻也大师。

这样。直到明神宗万历丁未(公元1607年)。天隐禅师才回到龙池寺。拜谒师尊幻有禅师。第二年。幻有禅师就以自己年高体弱为由。准备退隐静室。让自己的得意高徒天隐禅师住持寺院。但天隐禅师却见恩师在上。怎么也不敢僭越。所以力辞不就。这样就一直拖到神宗皇帝万历癸丑(公元1613年)。幻有禅师再次命天隐禅师署理寺院事务。但天隐禅师却仍然辞谢了。并借清凉山南的静室幽处闭关悟道去了。

幻有禅师见状。既高兴于自己弟了对佛禅的执着。却又为自己年迈寺院无人发扬光大而忧戚。因此。他就特地写了一首偈子。命侍僧送给正在禅定中的天隐禅师:

老衲于今不坐关。既无住也幸无间;

何曾进又何曾出。只在寻常天地间。

天隐禅师一见。大惊失色。因为在这首偈子中。师尊已暗暗地寓示自己即将圆寂化去之意;赶紧破关而出。回到禅院。却仍然晚了一步——幻有禅师已然而圆化而去。他匍匐在师尊尸身之前。不禁失声痛哭。处理完师尊后事。天隐禅师却仍然不去住持寺院。而是接着入关禅定去了。这样过了很久。凝庵居士再三以师命相加劝。天隐禅师这才肯闭关出定。回到龙池寺。担任住持。

可是。到了神宗皇帝万历庚申(公元1620年)。天隐禅师意欲编写一本历书。就四处寻觅幽僻静地。终于在清凉山南。寻找到一条叫做荆溪的深谷林莽之地。于是。他便带了个近侍弟子。砍伐茅草。编结草庵。然后便静处其中。一心一意地编写起历书来。这时。正值冬末春初。大雪绵绵。漫无际涯。前后长达五十余天。方始停歇。在这段时间内。因为他们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大雪蔽日。封断了所有出入的小道羊肠。而他们储存的粮食已然全部吃完。锅炊断绝。无以为生;环顾四周。唯有那些的饥禽饿兽和他们一样无处觅食的生灵而已。天隐禅师见了。就对侍僧说:“如果我命数已尽。天灭杀我。那么。在我化去之后。你就将我埋在这林莽深谷之中。日后这里自然会成为一块伽蓝宝地的。”也许是他尘缘未尽。命不该绝。就在在他说完这句话当天。风停雪止。久别了的太阳重又朗照蓝天之上!不几天。大雪消融。道路畅通。寺中的人送来接济的粮食。他们又得以继续编著历书。

就这样。天隐禅师历经千难万苦。十二年后。终于编修成功一部规模宏大的历书!

到了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八月。已然六十高龄的天隐禅师迁任湖洲上柏山报恩禅院。来到这里。天隐禅师就告示寺院上下僧众说:“我已经年老体弱了。不能为大家提持佛法。不过是借助于土木瓦石。为大家转大法轮。启发大家的大机悟、大用度。还望大家不要当面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如果错过了机会。你们就只会知道事从头前过。而不觉老已从头上来了!……

众人听了。莫不心动求禅。有人就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天隐禅师听了

中国最有名佛教法师

。微微一笑。答道:“白云封我圆光户。恰似无人坐室中。”此人接着又问:“什么样的情景是夺境不夺人?”天隐禅师回答说:“风送白云归洞去。只留一个野僧间。”“什么样的情景是人、境二者俱夺去?”“了知四大原非我。白云聚散本无踪。”“那什么样的情景只是人、境二者俱不夺?”天隐禅师听了。依然微笑着。从容不迫、睿智地回答道:“几度白云来伴我。就里和衣带月眠。”众人听罢。无不雀跃、启悟。深加钦敬。

之后。又有得法弟子呈偈云:

千玄万妙隔重重。个里无私总不容;

一种没弦琴上曲。寒崖吹落五更风。

天隐禅师见了。捧读再三。然后回了一首偈颂说:

千波万浪隔重重。识得源头处处通;

根境脱然在体用。拈来物物始从容。

过了没多久。一生执着佛法、弘扬禅宗的天隐禅师便寂然化去。魂归西方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3/22873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年高僧之:通教通宗的天隐禅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年高僧之:通教通宗的天隐禅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10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