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行愿大千
——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文/顿宇
【作者按】一日。跟明尧老师谈起家师的开示。老师遂要求学人写一篇介绍家师的文章。并说:“很久就想有一篇介绍长老的文章,希望通过你的记述,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住世的中华第一长老尼。”被老师这么一说,学人便觉得任务重大。但家师近百年的传奇身世与不凡行履实在不是轻易能写就。何况无数的宝贵开示和日常接机?要把这些浓缩于一篇文章。煞是困难。但另一方面。学人亦和明尧老师有同样的愿望。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毅然承担下这个任务。家师平日以“应无所住”为行持。以“行愿大千”为大用。大金山每年举办的女子禅修夏令营。都以“应无所住。行愿大千”为宗旨。故本文拟以“行愿大千”为题。愿读者能透过粗浅的文字。荐取吾师之心尔。
上印下空长老尼德相
恩师上印下空长老尼。字了源。一九二一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出身书香门第兼中医世家。生逢乱世。年未及笈便遭国破家亡。师遂顿悟世幻。舍尘出家。当时年仅十九。翌年。师便手兴金山。将一处茅棚建成庄严殿堂。不久。又创办中医传习所。
新中国成立后。环境改变。师深达时务。即创办尼众织布厂。工禅并重。被省政府作为模范宣传。一九五五年。师往云居。得虚云老和尚指点而具戒。时虚老眼见此小沙弥尼。便摩顶道:“普度众生。普度众生。”在老人指点下。师南下广东投奔本焕上人。之后在广东一住三十年。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出家人颇难自保。很多僧尼还俗。吾师昼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兢兢劳作。逆来顺受。夜则长坐参禅。
改革开放。本焕上人昭雪出狱。师秉命辅佐上人复兴丹霞别传寺。任知客。一时。“男众道场女知客”。林下称奇。
一九八五年。在临川政府三请下。师重回故土。再度复兴金山。乡人犹记得这位奇女子。闻师归来。竞相拥护。师亦喜获顿成、衍药等得力弟子。师倾其心血。苦心经营。德感人天。山寺开光之日。天放异彩。有一巨大光环笼罩金山上空。有信众见观音菩萨现身
接触过禅宗的道友都知道。打禅七是禅宗用功上的一个重要途径。旨在克期取证。一入堂即告生死假。高挂钵囊。万缘放下;都摄六根。以悟为期。咬住一句话头。一路逼拶。九个七下来自有受用。但其间必要有明眼师匠护持把关。因参禅一途。直捷但险峻。若无明眼人提持。稍有不慎。确是十人九蹉路。是以师父每次必亲任主七。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进堂开示。为这些用功的禅和打警策。而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有老和尚在。就很踏实。甚至年年有几位师父从香港、台湾特地赶来参加金山禅七。师父经常在禅七间告诫我们一定要趁年轻赶快努力办道。老了想用功色身都不配合就晚了。她常说:“你们比我有福报。能进堂打禅七。要好好参。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终归化为无。一念静心成正觉。既进得禅堂来就和这一法有莫大的因缘。就要好好在这一法上用功得受用。我老了。希望你们比我先成佛。”一位参加过十多届禅七的师父曾经对我说:“真的很感激老和尚给我们撑起这一片天。为了这支静香。有太多人在付出。”
除了打禅七。师父亦把“坐禅”纳入佛学院课程。使“江西尼众佛学院”成为一个独具禅宗特色的佛学院。而数年后。因山上发展受限。师又在山下另建“大金山寺”。此名为本老所赐。取义为“地方大。人才大。发心大”。不久。宜春政府亦请师出山。复兴末山尼祖庭。佛门有句话“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而后代祖师们也大都不遗余力的建道场。今吾师亦“步其后尘”。这到底为何?难道非此不足以显示他们的能耐神通么?但不管是赞叹也好。疑问也好。师父只是深深地说了一句:“女人太苦了!女人求道太难太难了!”这无不是师父在磨难中走来的切身体会。当年求学无门。为了想去禅堂。甚至被迁单……但即便如此。吾师仍然不改初心。在大风大浪中舍身保存这一领袈裟。本色依然。其中的曲折艰辛。岂是我辈能够想见的。自己受苦。故愿他人离苦。愿同为女性的出家人有一个安心修行的地方。愿那些世间更苦的女性。有一个可以回的家……但这最终亦不过示现而已。菩萨度世。果有什么理由呢?
师为法忘躯。而对于社会。同样展现了一雨普润的悲心。办慈善基金会。支援灾区。扶持贫困。不但舍财舍物。更让世人体会到什么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师父总是愿意亲自去看望那些与她素不相识的人们。有一次她老人家摸着一个孤儿的头说:“仔啊仔啊。你掐了好多苦!”孩子温暖得如同回到了母亲身边。
师下及小、上及老。目睹僧众年老孤苦。年轻出家人父母无依。更忧伤广大信众、社会老人缺乏临终关怀。于是不顾自己年逾九十。又着手建起了占地三百亩的安养院及慈善医院。以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归”……但与此“矛盾”的是。她老人家自己却连一个独立的方丈院都不享受。至今还挤在一间不太通风的小屋里。
师父的无上德行得到教内教外的崇敬。海内外的很多尼众都渴望得到师父的传戒。而不管戒场有多远。师父都从未拒绝过。亲任尼和尚。至今。她老人家所授的戒子已达三千余名。而师父的社会头衔更是多得自己都记不住。但这些对于她老人家来说。不过梦中佛事罢了。
师尊建法幢于处处。更是破疑网于重重。对我们这些徒众随机施教。解粘去缚。以本分接人。从不弄玄虚。同时又绝不拿佛法作人情。不跟你客套。不容你钻空子。只是学人福报浅薄。并无很多机会承教师前。加之根器平凡、出家日短。对于师父的很多教法并不能一时领会。以下所述的几则师尊接机片段。确是“以蠡测海”;但若有人以此见海。则幸甚矣。
上印下空长老尼德相
其一 临济家风
恩师作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得法于本焕上人。上人为师赐偈曰:“常培无量诸福慧。真如法性永长存。印理明心广度众。空了一切化大千”。师尊秉承家风。于当机处。毫不手软。痛下钳锤。一次。正副监院因寺务劳累。都没上殿(师父直到九十岁还坚持每天上早晚课)。师父发现后。便遣侍者去叫。二师情知不妙。下殿后立马往丈室认错。刚到门口。师父劈头就骂:“我都上殿。你们竟敢不上殿。我打死你们!”
一次。师父来山上跟我们一起过堂。斋毕讲开示。师父先转头看看东单。又转头看看西单。然后问:“xx怎么没来过堂?”僧值回答道:“xx师父这几天一直在忙xx事。很辛苦。所以没来过堂。”师父于是大骂:“出家了。死都不怕。还怕辛苦!赶紧把她给我叫来!”我们都很诧异。师父并不经常上山。却能在目光一扫之下。就知道谁没来。
跟在师父身边的侍者们更是以挨骂为家常便饭。骂要挨。事还要做。一次师父很晚回来。洗完澡换了衣服就回房间了。侍者早就等得眼皮打架。师父刚走。就立马扑向枕头。但不到两分钟就听见师父敲门:“衣服洗了吗?”“师父。我明天洗。”“拿来我自己洗!”侍者还想耍赖:“师父。都这么晚了。明天再洗吧。您又不急着穿……”“明天死了呢!”被这一喝。侍者一下子不困了。抱着衣服冲向洗衣房。后来她说。从那以后。她当天的事情基本不会拖到第二天。谁敢保证明天不死呢?
一僧入丈室请假。原因是参加女儿婚礼。师父问:“你受戒没有?”答曰:“还没呢。师父。”“那赶紧还俗!”吓得伊再不敢思想俗事。
某执事:“老和尚好厉害啊!昨天开会。我正在想跑。忽然听见老和尚一声大喝‘打什么妄想!’吓得我一抖。再不敢跑了。”
曾有亲近居士向师父告假。说是想去别处过年。师父当着很多人的面骂道:“一个寡妇。疯跑什么!”臊得那居士现在还记得这话。之后一直跟在师父身边。终于出家。
师父骂人并非情绪发泄。更不是脾气暴躁。而是慈悲到极点。被她骂过的人都深深受益。以至每有人挨骂回来。就说:“又被老和尚加持了。”
其二 随方解缚
中秋。众人围在师父身边赏月。一僧拿着一精美信笺走来。说:“师公。我作了一首咏月诗。请您批评一下。”众人亦凑趣道:“念出来我们也欣赏一下”。那僧笑眯眯的正要念。师父冷冷来一句:“我不听。”接着又说:“除非你是求我印证。”僧尴尬无语。事实上。偷心不死。贡高我慢。情见深重。是很多出家文人的通病;师父如此。正是于痛处扎针。但师父自己却作得一手好诗。写得一手好字。只是平时从不显露。偶有需要。则一挥而就。就像时常在练一样。真是“但得本。何愁末”。
同样一次。我弹琴给师父听。也碰了一鼻子灰。虽然在座都交口称赞。但师父半个好字都没说。而是要我把琴“放下”。于是某甲当即把琴从阳台扔了出去。以这一“豪举”来表示跟琴一刀两段的决心。之后确实再没弹过。后来有一阵子。法堂的广播忽然放起《普庵咒》(一首古琴曲)。蓦然一听。心不由颤了一下。而那段时间成天就放这个。对于一个曾经嗜琴如命。指不离弦的人来说。真是一种煎熬。某一天正在这种难过中打拼。偶见一句“见闻如幻翳。知觉是众生”。言下忽得清凉。吾人旷劫在声色幻尘中过活。认假作真。而毕竟这音声从何而起?毕竟又是谁在听。谁在动心?
一僧哀告师父:“师公。我好烦恼啊。”师父便问她:“你的烦恼在哪啊?拿出来看看。”这僧当时一懵。憨态可掬。惹得我们大家都笑了。师父又告诉她:“别人骂你。你就当作在夸你嘛。”接着师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夫妻俩。男的脾气特别好。但女的还是经常骂他。有一次。女的又在不停地骂。男的把饭菜做好后。手里拿张纸。拿支笔。就去叫她:‘你先吃完饭再接着骂吧。如果怕忘记骂到哪了。就记在上面……”听得我们哈哈大笑。师父也笑。终于。那僧心开意解地回去了。后来得知。她那天真是和人吵架了。
有位饭头因为天气潮湿米里使劲生虫而愁得要命。因为出家人是万不可杀生的。但那么多的虫子。要挑干净几乎不可能。于是她每天都很郁闷。感觉自己欠了很多命
一僧请益:“师父。我不会做功夫。请您慈悲开示弟子怎样做功夫。”师父道:“做什么功夫!我这么大岁数还不会做功夫。做事!”其实。“我要做功夫”已经是妄想驰求了。离开当下的一念心。哪里去找功夫来做呢?
其三 向上直指
一次。学人向师父请求行三天“般舟”。师父不同意。说:“修行是要借假修真。不要把身体搞垮了。”但我执意说:“师父。我曾经行过。我吃得消。”师父便开示道:“禅宗是最高尚的。我们要在心地上用功。要在日常上用功。你在做事。那你看看这个做事的人是谁?你在生气。那你看看生气的这个人是谁?《金刚经》讲无我相。无四相。我们就是放不下这个我。放不下你就看着嘛。平时要多诵《金刚经》。慢慢就明白了。”听师父一说。我才醒悟到自己又心急了。向外驰求。妄想通过极端的方法快速开悟。同时还是潜意识里认为修行就要吃苦。对我宗门的“省力”还是没有真正承当。若非在师父这样的明眼人身边。早已入歧途矣。
师父平时会经常问:“你是哪个啊?哪里人啊?”有时刚告诉完。过一会她又问。我们以为她老人家糊涂了。但这个问题我们真的回答得出么?
其四 对症下药。不露痕迹
一次。我和一师兄商量买榴莲给师父吃。买回后。她听说师父不吃榴莲。就留下给自己了。我得知后。把她骂了一顿。仍然把榴莲拿给师父。但并没有说骂人一节。师父很高兴地收下了榴莲。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人去出家。当时佛陀不在。佛陀的大弟子们用神通观察这人三大阿僧祇劫都没有出家的善根。于是就要把他赶走。佛陀正好回来。把这个人留下并答应他出家了。弟子们很不解。佛陀便告诉他们:你们只能看到三大阿僧祇劫。而三大阿僧祇之外。此人曾经念过一句阿弥陀佛。以此善根。成熟于今日。”当时我很纳闷师父为啥给我讲这个。等到明白后。便去向被我骂的那位师兄求忏悔了。
又一次。我又问师父:“最大的精
其五 爱国为基
有北京居士皈依师父。将名字、地址写好给师父看后。师父还反复追问:“你是哪里人啊?”那居士只得回答:“国籍是美国。”师父便说:“现在办国籍很容易嘛。中国人还是自己国家的国籍好。”
其六 平常心是道
师父虽是一代高僧大德。宗门耆老。但她平时看上去。真的只是一位再寻常不过的老太太。半点“高僧”的味道都没有。一次。有客人来。师父拿了几块钱让当家师去买菜。但后来没去买。师父便向当家师伸手道:“把钱还来。”直是“小气如此”。平常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信众来看望亲近她老人家。有的一来就拉家常。师父就陪他拉家常;有人喜欢聊政治。她老人家就跟你聊政治。有时候。我在身边听久了都觉得不耐烦。觉得来人太不知趣。拿这些废话来浪费师父的时间。但师父和这些各式各样的人都能聊得很起劲、很自在。真是
其七 禅者风度
师父在建金山寺时。操劳过度。牙龈严重发炎。满口牙齿都松动脱落了。且一直没装假牙。平常也就吃点霉豆腐和煮烂的青菜。加之住的也是一间不怎么通风的小屋。这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艰苦朴素的美德。而师父只是无所谓罢了。她时常指着自己身体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假壳子”。当年师父在广东海岛做砖瓦时染上了严重的风湿病。腿经常痛。但每次师父说她腿痛的时候。我总觉得她是在说别人。因为你看不到她面上丝毫的难受。但出于孝心。我们一有机会就去给她老人家捏腿。
一居士给师父供养上好的天麻和川贝。并且仔细地跟师父讲解东西的药效。师父一直颔首听着。后来。那居士才知道师父出生于中医世家……
其八 圣凡之别
某年。一些刚受完式叉尼戒的学僧。当年就求受大戒。这是不如法的。但出乎我意外的是。师父竟然答应她们。还说:“这两年我建安养院。没钱拿给你们了。”当时很不解师父怎么会“纵容”她们。后来读到一个公案:xx居士家里有块石头。想做成佛像。问xx禅师得否。师说:“得。”居士又说:“但那块石头曾经坐过踩过。怕不得吧?”于是师亦说:“不得。”原来圣人以百姓心为心。而如我凡夫只见到表面的对错是非。哪里知道更深的因缘。
其九 金山四得
凡是金山寺的常住。没有谁不知道师父那经典的“四得”。因为师父对谁都要讲这“四得”。不管你是新来的。还是老参上座;也不管你是个聪明的。还是傻的。每次只要师父一说“掐(吃。抚州方言)得苦”。我们就会接下去:“掐得亏。受得气。放得下。”但这“四得”正是“三岁小儿说得到。八十老翁行不到”。
我曾听说过师父的一则往事。这则往事正可以诠释这“四得”:师父在某寺的时候。邻住的乡人在附近种了很多果树。但果子总是被人偷吃。他们便怀疑是寺里的出家人干的。而师父是新来的。于是成为第一怀疑对象。他们去问师父。师父只说“阿弥陀佛”。他们以为这是承认了。于是某某尼姑偷果子的消息很快传开。那些果农看见师父就骂。师父也只是一句“阿弥陀佛”。于是。他们就给师父取了个外号叫“阿弥”。但知客师留心查访。因为师父的平常为人怎么看都不像个小偷。后来终于查出是另一个僧人干的。那些果农得知不是“阿弥”偷的。很后悔。更加敬佩“阿弥”的为人。提着果子去道歉。但师父也只是一句“阿弥陀佛”。
其十 苦口婆心
师父平日表堂。总是“老生常谈”。总是那几句反复说反复说的话。除了“四得”。还有“地狱门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要有慈悲心。要爱护小的。要关心老的”、“要爱国。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不要有了钱就往国外跑”、“要冤亲平等”、“要努力。不要光披着出家人衣服。不干出家人事”、“要发心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要自知惭愧常行忏悔。好事莫与人争”、“不能乱收徒弟。不能搞子孙庙。不能改丛林规矩”……这些话不但师父唠叨。古来的前辈祖师们也都这么唠叨。就像虚云老和尚每次开示都要说那句“不历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师辈们如此。只为我们长不大啊!
其十一 空而不空
师父曾经自嘲:“印空印空。你一点不空。成天瞎操心。一天到晚打妄想。”听得我心里酸酸的。师父真的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如若没有这个“不空”。而沉空守寂。那就不是真正的“印空”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3783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