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他们如此有福气,那是因为他们惜福

  • 佛教法师-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0-22 04: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他们如此有福气,那是因为他们惜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他们如此有福气,那是因为他们惜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他们如此有福气,那是因为他们惜福

  修行的人。环境愈是艰苦。道心愈是坚固。老和尚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若是

  重要的函件

著名佛教法师有哪些

。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

  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

  力。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

  往斋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傅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傅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

  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

佛教法师小世界讲座

的空气。皮

  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

  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

  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

佛教法师李

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

  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

  家人。不懂得惜福。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

  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

  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

  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

  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

  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

  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

  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

  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

  功。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

  识得了。生死一齐休。”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

  切福德因缘。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

  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

  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所以老和尚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

  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傅讲开示。更在种种生活细

  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

  是我们后人的榜样。(绍云法师)

  印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

  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

  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

  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

  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

  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

现在佛教法师哪个厉害

他惜福之

  事。亦均类此也。(摘自《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宣化上人惜福的事迹

  有三个台湾青年比丘来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

  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上人说万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弃我取。有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台湾

  比丘忽见宣公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嚼过吐出来的几口莱。问

  道:“菜不好吃吗?”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叶硬了些。嚼不烂。”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过的菜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

  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围的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嚼过的菜全

  放进口中嚼着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当宣公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就餐巾纸的使用来说。上人使用时先从边缘开

非常幽默的佛教法师

始。然后将用过的部位叠起来。下次使用时从叠起的地方使用。然后再叠起

  来。再使用时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时一张纸用两天也是有的。当师父问上人为何要这么节省时。上人说自己没有那么大

  的福报。不敢浪费。又有一次师父曾见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劝说下喝过半玻璃杯麦片粥之后。两次用开水涮杯后喝了下去。最

  后又加上一点开水涮杯漱口后又咽了下去。当问上人为何将漱口水也要咽下时。上人说牙缝里也可能有粮食。不可以浪费。

  自己的口又不脏。

  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

  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

  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

  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

  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

  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

  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

  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

  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

  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

  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

  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欢迎师兄们关注僧伽吒经。虚空藏菩萨共修微信公共号。戒除邪淫重塑人生。祝每一位师兄早日戒除恶习。加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0/301649.html

以上是关于他们如此有福气,那是因为他们惜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他们如此有福气,那是因为他们惜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345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