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禅宗」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初祖菩提达摩简介
西天廿八祖。东土初祖。(公元?-535年)
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于般若多罗尊者学道得法。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摩。」因改号菩提达摩。与佛大仙并称门下二甘露门。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师泛海至广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迎至建业。然与武帝语不相契。遂度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僧神光慕师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真法。授彼心印。改名慧可。经九年。欲西返天竺。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祖玄风所被。普施法雨。有识者咸归。彼徒生嫉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莫能中伤。至第六度。以化缘既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手携只履归西方。奏其事。帝令启圹。棺空。惟只履存焉。诏取遗履少林寺供养。
般若多罗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宝不自宝
第三王子曰:
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
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
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
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
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
人我最高
般若多罗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
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
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
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
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
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
般若多罗知是法器。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武帝请法
梁武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帝不领悟。
慧可安心
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得髓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门人人人】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一花开五叶
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祖师之道
太守杨衒之。早慕佛乘。问祖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
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又问:「此外如何?」
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
又曰:「弟子归心二宝亦有年矣。而智能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
祖知恳到。即说偈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患难。」
衒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否?」
祖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
衒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
祖不获已。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衒之闻语。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
达磨二入四行观序
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
理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达摩二入四行观》
礼拜
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瞋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达摩破相论》
长明灯
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能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
——《达摩破相论》
持斋者
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达摩破相论》
化有相宗
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
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
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邪?」
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
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
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
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
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
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
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
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
化无相宗
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
彼众中有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
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
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
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
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
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
波罗提闻祖辩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往谬。
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现。
化定慧宗
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
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
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
化戒行宗
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
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
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
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
贤者闻之。即自惭伏。
化无得宗
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
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
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
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
宝静闻之。顿除疑网。
化寂静宗
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
菩提达摩主要著述
达摩大乘入道四行论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理入者谓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第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其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受道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患。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讲道。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途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怪身命财。行擅舍施。心无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破相论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者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不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罪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踌。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想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愁肌。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血脉论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原其至当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来真佛。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盖谓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驰求。将谓自性真佛外更有别佛。故诸佛诸祖师说法要人省悟自己本来真佛。不假外求。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转使学人惑乱本性。无悟入处。惟有达磨血脉论。并黄檗传心法要二说。最为至论。可以即证自己佛性。使人易晓。比之求师访道。钻寻故纸。坐禅行脚。狂费工夫。相去万倍。此非小补。绍兴癸酉见独老人任哲序。
达摩血脉论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盘。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幺?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间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能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能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能。心无形相。智能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能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欲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息诤论
夫法身至寂。近远等同;理性弘幽。玄深叵测。虚融妙体。凡俗难明;进证得知。文辞未辨。且三乘而演畅。权弘迷徒。趣理寻思。未即于中觅道。小儿无识。可使杨叶为金。智者明然。明知不实。於是息诸诌论。寂默义论不申。假使语尽其源。亦未能至。
故道真如难辨。不在强文之中;纵令义有多端。不表幽玄之意。但经文具载。得意忘言。言若是真。宁容止息?只因众生不会。乖理求言。一身贪逐文辞而不趣向其意。真如佛性。具在身中。不息内思。披文外觅。假使多读不会。只是鹦鹉学言。终无了悟之情。岂免所食。如来设教。只为大慈。虽演三乘。义归於一。慈悲愍念。故述多方。引接迷徒。望同证理。可叹今时学者。一向述言。虽复讲解千章。验行全无一备。口谈药方虽切。终不病除。对乏论浆。那能止渴?说食百味。不那饥苦仍存。岂容语义之中。能居圣体?是以言中无道。道亦无言。言语之由。乃与为凡标述。权寻圣迹。非是口谈。证语道源。都无演说。凡夫未会。虽复要藉言词。只为不悟。言中展转。迷轮相惑。必欲存心慕道。须学少用易明。不假多知。劳而无用。若也广求成道。善星只可玄登。所以
余今略承斯证。愿粗恩君。必不此言。方知大悟善事。非独闻为好。亦望普使闻知。愿此含生。俱成佛道。所说引证者。礼拜之中。劝人自归依佛。僧、法亦然。一体三宝在身。何劳远涉。今因此证。将作佛道不遥;更欲远求。不及回心向己。故言:“凭贤不能自圣。触食不济已饿。”凡则自凡。圣归他圣。学人虽藉明师相训。还须以己精专。若也矣慢不勤。师亦未能辄度。
盖闻道在不远。解不外凭。触食尚不济饿。凭贤那能圣己?但知如此。即须自制其身。师者只是良医。有疾药须自服。夫大道幽寞。不可枷杖协成。乃从欢喜之生。不从忧戚之起。既知如此。何故不勤?矿虽有金。非炉不出。是以君子得意。尽夜苦已自求;无识小儿。始乃凭他度己。若也背身求佛。徒费功程。如舍日月而求明。背灯光而觅晓。只可明从日起。日是明根。只是日乃生明。未见别有明能生日。千章万句。并是心为。心是万法之尊。岂可弃这外涉。诸法因身而立。将知身是法根。若也无身。法无存立。行者但知身为法主。法则是僧。僧法既是一身。佛亦将知不别。佛法僧宝。本是一端。迷者不知。将为别体。为此劝人求已。不外缘尘。君子自励成人。小儿凭他败己。前贤后圣。亦自求心。况乃今人。而不向已。法若内无外有。学亦制不关人。纵使内外俱舍。亦须回心返照。若能返照。必达其源。事成不久。
夫道体之本。以己为源;万行缘由。不离一心为主。只为人多不信。一执坚牢。一向贪著。外求总总。不及向已。波波辛苦。转益迷昏。学问虽多。终无所由。只如无财话宝。岂得资身?纵使论言。何曾遗己?但自心迷广说。只是论高。假使广说心迷。终如话宝。窃以经云:“具说多闻。状似贫人。昔夜数计他珍。终无半钱入己。”如人见他造业。即须克已修营。岂得委彼自赊。而望福报。事无斯理。浪受贫究。唯须一一自专。论他无益。虚谈圣迹。广说无为。说者只叹彼前贤。何关身已?尔乃自嗟迷久。识了不周。每将语义为原。不自穷研身己。一向论诤道理。执相逞才。说是道非。不觉随声仇怒。口虽说言无我。不觉随语我生。纵道无。不妨因兹即发。凡是论诤。特有人我。非我不诤。未审余人。仆情如此。是以学人但能息诤。定得理长。识诤知非。将知不廖。真如渺寞。岂在诤论之中?佛性冲虚。那关有无之境?但自迷徒扰扰。不悟法性虚通。计著有无。凡情竞起。遂即高声执义。诤斗纷纾称意必忻。违情克怒。口云将身慕道。专事人我不休。是以学者虽多。成无一二。呜呼长叹。实是昏迷。可不久滞无明。尔乃恒诤胜负!但欲学贵己。先自取弱卑身。不得以己迷成远。即轻於后学。学无前后。达者为先。有识之徒。俱含佛性。只是未逢师匠。溢溺凡愚;一遇明师。还沾圣位。将知如此。不可以色观人。道德在心。谁能辄识。孔丘虽圣。犹自恶见后生。况此凡流。能轻初学?夫立身之本。但以普敬、认恶为源。万善之中。莫过慈愍。欲求无失。事藉治心。在世生平。必须思虑。千殃之祸。不入慎门。百事不祥。无能逼善。思寻此事。实用非虚。上古已来。焉知不尔。
又处俗愿莫诤。有义欲申。善须和睦。不得辄生仇怒。纵逸喧情。非直损人。亦能伤已。向来此语多喜不适彼情。若有慈心。莫将为咎。计君道理。不藉此言。望使善事共弘。恶事同舍。
非直才能故聘。且如萤虫助日。即不加光。但尽赤心。述斯拙见。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334376.html
以上是关于「禅宗」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禅宗」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