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莲宗二祖昙鸾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莲宗二祖昙鸾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莲宗二祖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476—542)。南北朝时代北魏弘传净土教的一位高僧。
大师生于今山西大同的雁门(唐迦才《净土
后来。大师读《大集经》。感觉到经中的词义深奥不易悟解。即着手写作注释。写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气疾。暂时停笔。于是出门寻医疗治。到了汾州。一日忽见天门洞开。其气疾顿然也好了。于是又想继续写作。但此时已深感到生命之短促。如果不获长年。便难完成一切志愿。听说江南隐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学问渊博。远近推重。即南游相访。
当时江南梁朝对于北人入国是不轻易容许的。昙鸾到了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后。经过官府的勘问并得引见梁武帝。武帝知道他并不是北朝的奸细。即请入重云殿和他谈论佛性的深义。大师的见解很受梁武帝的赞许。
当时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昙鸾在建康先写信给陶弘景说明来意。表示愿从他学习仙术。陶弘景也是早慕昙鸾的高名。接信后立即回信表示欢迎。昙鸾到茅山后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与《仙经》十卷。昙鸾即携经辞还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炼。归途中路过洛阳。遇见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即向流支叙述自己的愿望。并问他佛法中有没有胜过此《仙经》的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经》比不上佛法。并且仙术也不能长生。即以《观无量寿经》授给他说:“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脱生死。”昙鸾受了这一番教化。即把随身所带的《仙经》烧掉。从此精修净业。自行化他。
因大师精通佛学。四众钦佩。逐渐得到广大信众的皈依。东魏孝静帝也尊称他为“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岩寺(故址在今太原)。大师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时常到介山(今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
大师为唐净土宗集大成者。奠定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大师也是著名“四论”(《中论》、《百法名门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学者。所以后世且尊称他为“四论宗之祖”。
东魏兴和四年(542)。大师示疾。临终诚言于众:“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不可不惧。净业不可不修。”于是令众弟子高声念佛。自己向西顶礼而去。在场大众闻听天乐西来。长时间名响于空。大师往生于平遥山寺。时年六十七岁。魏主孝静帝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造砖塔。并为其立碑。
昙鸾大师的著述。根据
《赞阿弥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无量寿经》而赞咏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功德。所以又称《无量寿经奉赞》或《大经奉赞》
《略论安乐净土义》是用问答的体裁。把有关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三界摄否、庄严多少、往生辈品、边地胎生、五智疑惑、渡与不渡、十念相续等问题。作总别九番的问答。并一一加以解说。
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完全表现于《往生论注》之中。他在《论注》的卷头即引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说明菩萨欲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转法)有难行、易行二道。在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求阿毗跋致名为难行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正定之聚名为易行道。这就是说。在无佛之世“唯是自力。无他力持”。难得阿毗跋致。譬如陆路步行则苦。名为难行道。反之。乘着佛的本愿力往生净土。即依他力而得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名为易行道。
昙鸾大师强调依佛本愿力。其思想根源于《无量寿经》。他在《往生论注》卷下说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殊胜和修五念门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要点在以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以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三大本愿为中心的他力本愿。发挥了弥陀净土教义的蕴奥。后来唐代善导所发挥的弥陀本愿论。就是祖述昙鸾此说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4/33655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莲宗二祖昙鸾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莲宗二祖昙鸾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3263.html。